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杨斌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06-15
  • 出处:《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10期
  • 机构: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 北京 100091
  • 简介:摘要:“十七年”电影研究中长期被忽略的一个面向,是中国电影史上这一时期与世界电影“同盟阶段”的关系。本文将“十七年”电影放置回同盟阶段的全球电影之中,将“十七年”电影看做是全球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一个部分,并在梳理这一时期社会主义阵营的交流与实践的基础上,考察全球社会主义电影交流网络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可以从广义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来更好地理解“十七年”电影。本文同时也尝试建立一种从“全球电影”视角来讨论中国电影的新范式。

  • 标签: 全球电影史 十七年电影 电影交流史 行动者网络理论
  • 简介:电影电影资料[美国]G.布雷克徐建生译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关于美国电影业发展的文字资料收集工作迅猛发展。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派拉蒙、雷电华以及其他影片公司的影片档案、"电影制片人协会"审查办公室及"制片法规管理委员会"的档案、州与地方当局审查...

  • 标签: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好莱坞 图书馆 天主教 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 电影史
  • 简介:<正>走向美学电影的重建符号学对于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冲击是深广的,但它对电影史研究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还谈不上多强。符号学以及作为符号学基础的结构语言学都不是史学理论。符号学可以解释某部影片中剪辑所起的作用或揭示对电影中所有导演都适用的剪辑的表意潜力,但是不参照另一些解释模型,我们就无从知道为什么剪辑会

  • 标签: 电影史 好莱坞影片 好莱坞电影 符号学 电影创作 美学
  • 简介:电影大师我主要指的是对电影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导演。如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奥逊·威尔斯、雷诺阿、卓别林、黑泽明、特吕弗、戈达尔、伯格曼、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帕索里尼、阿仑·雷乃、库布里克、布努艾尔、塔尔科夫斯基、法斯宾德、大卫·里恩、文德斯、斯皮尔伯格、卢卡斯、基

  • 标签: 电影史 电影导演 电影风格 电影语言 现代主义 电影技术
  • 简介:《现代电影》一书是写给广大电影爱好者、影视工作者的通俗性读物。本书叙述了电影如何从一个简单精致的魔盒变为民间娱乐活动、后来又成为本世纪一门具有代表性的神圣艺术。它回顾了电彰的发展和演变,对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银幕作品,一代又一代的衷情于电影、为之献身并做出辉煌贡献的电影家作了介绍。全书共分三大章。第一章:默片艺术——从电影发明前的史前史谈起,讲到电影机的发明和世界各国的默片艺术;第二章:有声电影——介绍了好莱坞类型电影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和当代的各国电影情况;第三章:电影新世纪——对电影的现状和未来作了简要的分析与展望。《当代电影》的作者是加拿大电影评论家、史学教授查尔·福特,他执教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巴黎大学,目前西方已出版过他的30多部有关电影的专著,被译为8种文字。现将《现代电影》中若干段落节译如下,以飨读者。

  • 标签: 电影史 电影放映 电影机 影片 发明物 埃尔
  • 简介:历史不断地在前进,时代不断地发展,我们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生,都不过是把历史向前推进一步,努力促进时代的发展,谱写一页又一页的新的历史.一个人的一生,几十年辛勤的劳动所能做出的贡献,在一个伟大的历史洪流中,都是很有限的,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又是浩瀚大海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

  • 标签: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 序言 电影艺术 社会主义文化
  • 简介:该书由著名学者欧阳昱先生编著,2016年5月在台北市猎海人出版社出版。此书以谈文化交流为铺垫,主要讨论了澳中文学交流。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编,先写澳大利亚文学在中国的情况,把澳大利亚的华人文学当做中澳文学关系的一个领域来考察,对该文学的历史进行了诗意的勾勒,介绍澳大利亚文学中华人的英文写作等;中编写中国文学在澳大利亚的译介,起源、流布、影响等情况并探讨了从1788年到2007年这220年来中国文学如何通过英文进澳大利亚等;下编三章分别讨论两位澳大利亚华裔作家以及三位澳大利亚作家等,从各方面揭示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

  • 标签: 澳大利亚文学 英文写作 交流史 文化交流 欧阳昱 上中
  • 简介:<正>由沈殿忠、沈殿成、赵玲、何平等编著的《中日交流中的华侨》一书已于1991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学者首次从中日关系角度对我国旅日华侨的历史进行较全面、系统地叙述的第一部专著。旅日华侨研究是介于中国学和日本学之间的边缘性课题。该书作者充分利用了多领域的相当浩繁的文献,使该书具有相当的学术和史料价值。同时作者在对旅日华侨的探讨中,注重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从整体上把握旅日华侨的特征。所谓整体,正如统稿人及作者之一的沈殿忠在前言中所说

  • 标签: 华侨研究 交流史 中日关系史 史料价值 中国学 边缘性
  • 简介:本文系()一书的结语部分,题目为译者所加.于1994年由美国麦格罗-希尔公司(McGraw-Hill,Inc.)出版发行.中文译本将由译者翻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克里斯琴·汤普森(KristinThompson)和戴卫·波德维尔(DavidBordwell)均为电影学博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传播艺术系资深教授.本文结合的著述及作者对电影史研究的心得体会,深入分析论述了他们在著作中力图一以贯之的电影构架与叙述的三条原则--电影语言如何产生、演变并逐渐成熟和规范化?电影的制作、发行与演映等如何影响电影的发展?电影艺术的世界性潮流与电影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作者依据这些原则对世界电影的百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宏观的审视与总结.这些问题的探究无疑对我们的电影史研究与写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标签: 电影史 电影学 电影语言 电影市场 电影艺术 汤普森
  • 简介:电影语言演进的几个问题〔俄罗斯〕Л.К.科兹洛夫章杉译一、电影语言与电影作品:什么是“懂”的问题对电影艺术审美结构和表现手段的研究成果极其丰富而多样。然而在今天,当电影即将走完它第一个百年的时候,我们更加有必要以研究的目光进行一番历史的回顾,看看...

  • 标签: 电影语言 爱森斯坦 电影艺术 蒙太奇 影片 有声电影
  • 简介:DV对当代青年电影作者的电影实践,  中国当代青年电影作者的电影实践,  在DV介入青年电影作者的电影实践后

  • 标签:
  • 简介:<正>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电影和图片摄影的专业机构——电影团正式组成,这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的、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第一个电影制片机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17年后,开始掌握电影的武器,从此结束了没有自己电影事业的历史。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电影制片 延安时期 纪录片 革命根据地 观察组
  • 简介:根据张天翼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包氏父子》在电影史上一直居于边缘的位置,其原因一方面固然与既往的论者囿于左倾的“进步观”,看不出其真正的价值有关,另一方面也还与很多论者的某些狭隘的电影史观有关。因此,有必要从现实主义的电影美学立场审视、勾勒电影发展的轨迹,惟其如此,像《包氏父子》这样的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才不仅不会被忽略,而且会成为整个电影建构的主干,进而才能真正揭示出电影运行的内在的美学规律。

  • 标签: 《包氏父子》 电影史 现实主义电影美学
  • 简介:程耳导演新作《罗曼蒂克消亡》立足于外来侵略与人心动荡所造成的时代变迁,刻画了一幅爱恨交织的芸芸众生图,展现了作者导演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对新时代电影市场的一次强有力发问。

  • 标签: 电影叙事 商业化 作者导演
  • 简介:中国人看到电影,或说电影进入中国,并不比最早的电影生产国晚许久.大概在1896年后,中国就开始放映电影,而我国生产电影,特别是独立生产影片,摄影师自己独立拍摄影片确比其它国家晚许多年.约在1905年,丰泰照相馆的照相师刘仲伦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一片.是中国第一部电影.刘仲伦是中国第一位摄影师.之后,中国许多电影都是由外侨摄影师拍摄的.

  • 标签: 中国 电影艺术门类 电影摄影发展史 1905—1949年 《定军山》 谭鑫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