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论合成α-甲基苯乙烯线性聚体所采用的催化剂,并介绍线性了矣在塑料增塑剂,分子量调节剂,润滑油改性剂等方面的应用。

  • 标签: 甲基苯乙烯 线性二聚体 聚合
  • 简介:目的:从人源性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抗人D-聚体单克隆抗体,构建一种导向溶栓抗体。方法: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血栓病人的抗体库,从中淘选出能与血栓主要成份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D-聚体有特异结合作用的抗体。将抗体在XL1-B1u中可溶性表达。再利用抗D-聚体鼠源抗体进行竞争ELISA检验。证实抗体与D-聚体结合的活性。结果:获得抗人D-聚体单克隆抗体D13株。并成功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可溶性表达.ELISA检测中显示与D-聚体结合的优势。结论:该抗体株D13可供进一步开展导向溶栓剂的研究。

  • 标签: 人源抗D-二聚体抗体 噬菌体展示 导向溶栓
  • 简介:目的:为探讨血瘀证患者与血浆D-聚体(D-Dimer)的辩证关系,以及活血化瘀对其的影响。方法:对30名正常人及60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血瘀证患者检测其血浆D-聚体含量,并对病人组60例进行活血化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及对血浆D-聚体含量和瘀血程度积分的影响。结果:病人组血浆D-聚体较正常人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1个月后血浆D-聚体和瘀血程度积分明显下降(P<0.01),瘀血证有明显改善。结论:血浆D-聚体测定可做为血瘀证辨证及活血化瘀治疗观测疗效的客观血液指标之一。

  • 标签: 血瘀证 D-二聚体 活血化瘀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对中晚期孕妇进行纤维蛋白原和D聚体含量指标变化的检测,可早期发现孕期妇女在孕期中的高凝状态,预防及预测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妊高症的高危风险及妊高症的发生。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建卡及待产的中晚孕妇女30例,定量检测纤维蛋白原及D聚体的含量和在我体检中心体检的20—35岁非妊娠妇女30例作对照,结果中晚孕妇女待产组D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非妊娠妇女组(P<0.01)。结论妊娠是妇女的一段特殊生理时期,机体的各项生理指标会有所变化,随着孕月的增加,特别是妊娠中晚期体内会出现一些生理、病理变,凝血部分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改变就是其中之一,并由此会导致在妊娠期发生某些出血性、血栓性疾病。

  • 标签: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中晚孕妇女 DIC 妊高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对血浆D-聚体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0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浆D-聚体,并与100例健康体检者和良性肿瘤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的D-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Ⅱ期患者化疗前明显低于Ⅲ、Ⅳ期患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化疗后Ⅲ、Ⅳ期患者三周期化疗后与化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晚期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D-聚体的水平可作为观察乳腺癌患者的严重程度、化疗疗效判定及预后的指标。

  • 标签: 乳腺癌 联合化疗 血浆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浆D-聚体的影响。方法将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和乌司他丁组,乌司他丁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20万U微泵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维持应用7天。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的血浆D-聚体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D-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第3天、第7天,乌司他丁组血浆D-聚体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浆D-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乌司他丁能显著降低血浆D-聚体水平,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乌司他丁 D-二聚体
  • 简介: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升高是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的危险因素[1,2].而在脑梗死时存在凝血及纤溶活性异常,一般认为有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D-D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增高反应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可作为纤溶亢进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3].另有报道Hcy与纤溶有关[4],但尚有争议.为此,本研究选择了脑梗死患者,来讨论血浆Hcy水平升高在脑梗死患者发病中的作用,并探讨在脑梗死中D-D聚体和Hcy的相关性.

  • 标签: 脑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D—D二聚体 相关性 凝血 纤溶活性异常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病人血浆D—聚体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对61例胃癌病人、21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及30例健康成人体检者的血浆D—聚体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病人术前血浆D—聚体含量较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术后1周,胃癌病人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血浆D—聚体含量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1);术后3月。胃癌病人的血浆D—聚体含量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胃癌病人术前血浆D—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存在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状态.

  • 标签: D—二聚体 病人 胃癌 人血浆 术前 胃十二指肠溃疡病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2-DM)及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中血管假血友病因子(VWF)及D-聚体(D-D)的变化,探讨其与2-DM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量38例2-DM患者(2-DM组)、20例合并高血压者和25例正常者(对照组)外周血浆中VWF、D-D水平变化.结果2-DM患者血浆中VWF、D-D(157.47±45.77%和0.51±0.10mg/L)水平与对照组(126.26±20.42%和0.24±0.09mg/L)相比明显升高(P<0.01),2-DM合并高血压(186.40±25.56%和0.80±0.28mg/L)则较单纯2-DM增高(P<0.05).结论VWF和D-D升高与2-DM血管病变密切相关,检测VWF和D-D水平对防治2-DM血管病变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D-二聚体 2型糖尿病 合并症 高血压
  • 简介:运用量子化学方法讨论了一维四水簇的各种不同构成形式的稳定性,并计算了有机污染物卤代甲烷在一维四水簇不同位置上的相对分布值,计算结果表明,有机污染物在水体边界的相对分布值高于水体介质内部的相对分布值。

  • 标签: 卤代甲烷 分布 一维四聚合簇 量子化学 水污染
  • 简介:从豆科植物锦鸡儿Caraganasinica(Buc’hoz)Rehd的根中药金雀根中分离出4个苯乙烯低。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a-viniferin(1)、miyabenolC(2)、pallidol(3)、kobophenolA(4)。其中化合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 标签: 金雀根 锦鸡儿 二苯乙烯低聚体
  • 简介:<正>结字如盖房,立形是第一步。无不成字,成字必先,即紧凑。""与"散"是结字的主要矛盾,""是其基本规律。"而变"结字法是指先把笔画按一定的方式"聚合"起来,然后要求结构上匀称、变化、美观的一种结字法。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发现并揭示虽然客观上已经形成,但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掌握、运用的汉字书写的"结字"规律。"而变"结字法由紧凑、比例、相称、

  • 标签: 结字 汉字书写 由甲申 必先 冷石 木禾
  • 简介:目的探讨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过程中,血浆凝血酶原片断1+2(F1+2)和D-聚体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45例发病6h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1、2、3、6、12、24、48、72和96h末梢血的血浆F1+2和D-聚体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根据溶栓后24h内CT、MRI检查结果,再将45例患者分为溶栓成功组、溶栓不成功组和出血组,并选择45名体格检查健康者为对照组,分析F1+2和D-聚体变化与溶栓安全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尿激酶静脉溶栓前患者血浆F1+2和D-聚体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脑梗死患者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变化如下:①溶栓成功组:F1+2和D-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h达高峰,分别为(5.5±0.9)μg/L和(5.2±0.9)mg/L,然后迅速下降,用药后24h血浆D-聚体含量仍然是用药前的4倍,约72h恢复至用药前水平。②溶栓不成功组:F1+2峰值出现在溶栓后6h左右,为(5.0±0.8)μg/L;D-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h达高峰,为(3.7±0.9)mg/L,峰值明显低于溶栓成功组。③出血组:F1+2和D-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h迅速达高峰,分别为(5.0±0.7)μg/L和(5.5±0.5)mg/L。结论血浆F1+2和D-聚体溶栓前后的动态监测,对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效果判断和溶栓后出血风险的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脑梗塞
  •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等离子裂解含甲烷气体制乙炔方法,用等离子发生器将氩气或氮气或氢气电离为等离子射流,在反应器中形成高温环境;原料气进气装置是相向对称多道进气环,原料气经进气环喷人反应器,与贯穿进气环的等离子射流混合,迅速充分均热;所用反应器是收缩式反应器,

  • 标签: 原料气 裂解 反应器 乙炔 发明 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