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我院在2000-2002年期间,共收治副伤寒患者59例,其中45例经血培养证实,其余均为临床诊断病例,现将确诊为副伤寒的45例资料汇总,并予以分析:发热:所有病例均有发热,大部分病人体温较高,超过39℃。由于入院后,患者体温较高,均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

  • 标签: 甲型副伤寒 相对缓脉 资料汇总 玫瑰疹 临床诊断 临床资料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副伤寒流行原因,为减少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防控科学依据。方法流行病学调查、社会调查、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实验室细菌分离培养。结果2014年8-10月砚山县报告副伤寒病例556例,发病率为117.0524/十万,发病数超过本地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38倍。结论砚山县副伤寒疫情是由于多因素所致外环境受到污染,人群进食污染的食物而发病,早期控制措施不力,导致全县副伤寒流行。

  • 标签: 甲型副伤寒 流行原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副伤寒的退热效果。方法采用我科自拟退热合剂治疗确诊副伤寒186例,14天为1个疗程,通过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退热效果明显,达到缩短退热时间的目的,说明退热合剂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且只需口服,价格低廉,能有效减轻病人痛苦,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甲型副伤寒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副伤寒的临床特征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对143例副伤寒病例的临床特征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副伤寒临床表现以高热为主,伴畏寒117例(82.7%),伴头痛、头晕71例(49.8%),伴呼吸道症状53例(37.1%),伴消化道症状48例(33.9%)。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下降占74.1%,肥达试验阳性率低。药敏分析示对培氟沙星、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头孢呋辛耐药率高,对头孢第3、4代、氨曲南、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除培氟沙星)敏感性强。结论氟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可作为治疗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 标签: 甲型副伤寒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了解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的异同点,为有效防控伤寒副伤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4-2010年广西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伤寒副伤寒的时间、地区及人群分布特征。结果广西伤寒副伤寒的年报告发病率基本呈平行下降趋势,发病高峰分别在每年7月和8月,后者晚1个月,两者发病曲线相似;二者呈现明显地区流行特征,且地区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r=0.938,P〈0.001);两病病例男性均多于女性,但发病率很接近;伤寒在各年龄段人群的发病率较为均衡,副伤寒则以5~30岁年龄段人群发病率较高;两病病例均以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和工人为主,伤寒以农民发病最多,而副伤寒以学生最多。结论广西伤寒副伤寒应以农村和学校作为防控重点,且均应加强病人的规范治疗与管理。

  • 标签: 伤寒 副伤寒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副伤寒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变异及其机制。方法药敏检测,采用VITEK-32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或纸片扩散法;基因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含有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的gyrA、gyrB、parC和pare4个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3528株副伤寒沙门菌的耐药率在1999—2006年8年中上升最显著的是喹诺酮类药,其中萘啶酸由20.00升至99.07%,培氟沙星由0升至97.37%(χ^2=259.39,P〈0.01;χ^2=406.20,P〈0.01);青霉素类也有不同程度的耐药。15株耐药菌株上述4个基因序列检测结果,gyrA基因均存在同一个突变位点,即83位氨基酸Ser→Phe突变(TCC→TTC),突变率达100%;其余3个基因未发现突变。结论副伤寒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严重,主要机制是喹诺酮类耐药区gyrA基因的第83位表现出高频单点突变,其耐药表型和基因突变有较高的一致性。

  • 标签: 沙门菌 甲型副伤寒 喹诺酮类药 抗药性 微生物 机制
  • 简介: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本病主要发生于1~4月龄仔猪,成年猪很少发病,且世界各地都有。

  • 标签: 猪副伤寒 猪沙门氏菌病 防治 猪传染病 败血症 坏死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伤寒副伤寒的针灸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体针疗法、电针体穴疗法、电针耳穴疗法的临床实践,对其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论针灸治疗伤寒效果良好。

  • 标签: 伤寒 副伤寒 灸治疗
  • 简介:副伤寒又称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本病在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以败血症变化为特点:慢性在大肠处发生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变化,表现为顽固性腹泻,继发感染为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

  • 标签: 猪副伤寒 沙门氏菌病 预防 夏季 坏死性肠炎 顽固性腹泻
  • 简介:仔猪副伤寒病主要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仔猪细菌性传染病;病原致病力强,以危害仔猪为主,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病猪前期表现消化道症状,后期以全身症状为主,死亡率高;剖检以胃肠道病变为主;预防本病需要从细节管理入手,防止病原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猪第一时间隔离;治疗本病可选用抗革兰氏阴性菌的药或广谱抗生素。

  • 标签: 仔猪 副伤寒 沙门氏菌 防治
  • 简介:丘陵地区生猪养殖很容易受到亚热带气候的影响,入春时节气候变化较多,若养殖管理跟不上变化,易引发细菌性疾病,2~4月龄仔猪最易感染沙门氏菌,成年猪发病较少。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由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急性副伤寒会造成仔猪死亡,但临床较多的是慢性副伤寒,病猪发育迟缓会给养猪业带来经济损失。

  • 标签: 仔猪副伤寒 猪沙门氏菌病 防治 伤寒沙门氏菌 亚热带气候 细菌性疾病
  • 简介:我国是养猪大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猪业飞速发展,国际和国内生猪及其产品流动频繁,对于疾病的防控越来越重要。仔猪副伤寒是养猪场经常发生的传染病之一,不仅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而且此病的死亡率很高,在25%~70%左右,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笔者根据实践经验,阐述了仔猪副伤寒的诊断和防控的有效措施,确保养猪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 标签: 仔猪副伤寒 防治 养猪业 生长发育 实践经验 生活水
  • 简介:副伤寒是指除了鸡白痢和鸡伤寒以外,由其他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疾病的总称。此病在鸽、麻雀和芙蓉鸟等鸣禽类中常见,鸡、鹌鹑、鸭和鹅等游禽类以及不同科属的野禽也均可感染,并能相互传染。此病的带菌者,在本病病菌的传播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标签: 禽副伤寒 感染 信鸽 沙门氏菌 鸡伤寒 鸡白痢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传染源,为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及早扑灭疫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调查,采取病例的血样和肛拭子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在3份血样及1份肛拭样本检出副伤寒沙门菌。结论此为1起因村民举办婚宴,食物受污染引起的1起副伤寒暴发疫情。

  • 标签: 婚宴 副伤寒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某中学发生的副伤寒暴发疫情的原因和流行病学特征,探索预防控制副伤寒暴发疫情的对策。 方法:根据病例定义进行病例搜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相关标本送实验室检测,并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描述。 结果:某中学共有在校学生4232名,共搜索到副伤寒学生149例,罹患率3.52%。发病高峰在4月6日至4月10日,其中七年级发病23 例,八年级发病59例,九年级发病67例;男性82例,女性67例。结论:此次暴发疫情主要是由校外部分餐饮店使用的自备水源受到污染,其次是学校食堂和校外餐饮店部分从业人员带菌引起,学生在校外周边餐饮店用餐是主要危险因素,相关部门应加强水污染和餐饮店卫生监督管理,避免疫情再次暴发。

  • 标签: 甲型副伤寒 暴发疫情 流行病学调查
  • 简介:患者,男,56岁,农民,因"纳差、乏力10d,双下肢水肿5d"于2018年7月18日入院。患者10d前无诱因出现纳差、乏力,伴恶心、发热(体温不详)、咳嗽、咳痰、无呕吐,当地医院用药不详;5d前出现双下肢水肿,呈对称性、凹陷性,当地医院查肌酐371μmol/L,尿蛋白2+,为进一步治疗,遂至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入院查体:体温38.8℃,脉搏82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98/62mmHg(1mmHg=0.133kPa)。急性病容、全身皮肤轻度黄染、巩膜黄染、双肺呼吸音减低、右上腹压痛、Murphy's征阳性、双下肢轻度水肿。其余系统查体未见异常。既往体健,婚育史、家族史无特殊。

  • 标签: 肝肾功能损害 急性病 副伤寒甲 非典型 双下肢水肿 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