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宜兴紫砂通过历代先辈的传承和创新,工艺已趋于稳定和成熟。其制作方法“片接法”优于其他陶瓷工艺。更能体现紫砂壶创制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在对紫砂泥的捏筑和片接中可随意地表达宜兴紫砂手工艺人的创作欲望,塑造出更多人生的寄托和追求。

  • 标签: 紫砂 工艺 捏筑
  • 简介:采用随机前沿方法,利用2004-2010年我国24个省份的肉鸡生产数据,实证分析了规模化养殖对我国内鸡生产效率的影响,并对不同养殖规模的肉鸡生产效率进行了测度和比较。结果显示:规模化养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内鸡生产效率,中规模养殖使肉鸡生产效率提高了16.89%,大规模养殖使肉鸡生产效率提高了57.62%;我国内鸡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较大,且南方地区不同养殖规模的内鸡生产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而北方地区的这种差异较小;标准化规模养殖程度不高是南方地区的肉鸡生产效率总体偏低且不同养殖规模的肉鸡生产效率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肉鸡产业 规模化养殖 生产效率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 简介:异质型外包对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生产效率的提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外包形式的多元化发展现状,分析了不同途径的外包方式和承接不同生产工序的外包环节对生产率的作用,结果发现:承接外包对生产率的影响要大于对外发包,材料外包对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要显著大于服务外包,承接加工品与资本品生产工序的外包对生产率的影响要明显大于承接初级品与零部件工序环节的外包,在融入全球化外商投资的溢出传递效应时,承接不同生产工序环节的制造业外包对生产率的整体提升效果仍为正向促进作用。本文最后提出了有关发展异质型外包的差异化策略建议。

  • 标签: 异质型外包 承接外包 对外发包 生产率 广义矩估计
  • 简介:本文选取1998~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考察了企业出口的“生产率悖论”。我们发现:我国的外资企业的出口存在明显的“生产率悖论”,即外资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水平显著低于非出口企业,这与新新贸易理论的结论恰好相反。而内资企业的出口行为则符合新新贸易理论的理论预测。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从地方行政垄断和行业要素密集度的角度,对这一悖论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地方性行政垄断对我国外资企业的诸多限制及政策引导,扭曲了企业的出口行为,是形成“生产率悖论”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地区行政垄断 生产率悖论 新新贸易理论 企业出口 外商直接投资
  • 简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客观认识我国不同产业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特征及规律,并识别出主要影响因素。为此,选择了农业、工业、建筑、交通、商业、能源六个主要的化石能源消费行业,在估计了各行业1996~2009年化石能源相关的CO2排放量的基础上,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对CO2排放进行分解,重点考察了产业结构调整效应以及在不同产业内的相对贡献。研究结论表明:六大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从1996年的28.13亿吨以年均6.5%的速度增加,2009年排放量增至64.1亿吨,占当年全国和全球化石能源相关的CO2排放的83%和21%;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工业和交通业;产出规模扩张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调整、部门能源效率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不足以抵消产出规模效应,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系数效应也减缓了温室气体排放,但影响程度很小。农业和能源部门经济比重的下降有效减缓了温室气体排放,未来产业政策的设计应以控制工业经济规模和比重为重点,同时要结合其他行业的能源效率改善和能源结构优化等途径,共同推动温室气体减排。

  • 标签: 产业结构效应 生产性行业 温室气体 KAYA等式 对数平均迪氏分解
  • 简介: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升级、竞争力提高的关键.文章以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历史为依据,归纳了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的演进,提炼了当今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文章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趋势、对GDP的拉动作用和在国民经济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三个方面,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通过单位根检验证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是平稳稳定增长的.

  • 标签: 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成长 产业现状
  • 简介:民族手工艺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历史和文化,但其传承与发展在当代社会遭遇诸多困境。创意产业在全球的迅速崛起,为民族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语境与发展机遇。广西的民族手工艺产业当以“文化企业+手工艺者+非盈利组织+政府”为支持体系,以项目作为拉动,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开辟“传统手工技艺+现代设计理念+产业化经营”的广西民族手工艺发展新路径。

  • 标签: 创意产业 手工艺 民族文化
  • 简介:认为模块化全球生产网络的演化是一个“一体化-模块化-修正调整-一体化”的循环过程,分析了该网络中存在的两类入围竞争以及“瀑布效应”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嵌入发展应实现的四重转变:从低端的点嵌入转向高端的系统嵌入;随着网络演化阶段的推进实现动态性嵌入发展;从被动单向参与国际分工转向主动双向嵌入发展;从后发嵌入发展转向先发嵌入发展。

  • 标签: 战略性新兴产业 模块化 国际分工 全球生产网络
  • 简介: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自发展机制创新是我国实现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要求。现代生产性服务发展的基本逻辑是简明清晰,要求以企业及相关行业的知识资本的提升为基础。企业自发展的兴趣与动力主要源于盈利预期,其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对知识资本的投资、积累与运用。现代生产性服务产业的自发展应具备良性的竞争机制、合理的行业标准、有效的行业管理、顺畅的信息流等特点。应正确、恰当地处理好自发展与跨越式发展、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转变战略理念,实施开放战略、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走出去”战略、要素市场配套改革战略,推动其跨越式发展。

  • 标签: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自发展 跨越式发展 知识资本
  • 简介:本文在按照能源排放强度将33个工业部门分为高、中、低度能耗产业的基础上,测算1999—2007年三大产业环境规制强度和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三类行业环境规制与产业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关系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环境规制强度阻碍了中度能耗产业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创新;高度能耗产业环境规制强度对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低度能耗产业环境规制强度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促进技术的进步。环境规制政策的制定应根据不同能耗行业特点区别对待。

  • 标签: 全要素能源生产率 能源消耗强度 环境规制强度 波特假说 面板数据
  • 简介:本文对2001~2009年广东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广东和浙江两省海洋新兴产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结果表明:9年来广东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下降,而同期浙江省出现上升,代表创新效应的技术变化指数两省均出现上升,代表追赶效应的技术效率指数广东省出现下降;广东技术效率下降的原因是纯技术效率(管理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出现下降;广东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 标签: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要素生产率 广东省 MALMQUIST指数
  • 简介:效率假说须考虑决策单位技术水平的差异,但许多文献在研究效率时都把中国所有区域看成一个总体,其隐含假设东、中、西部生产前沿均相同,忽视了技术集的地区差异。本文利用共同前沿生产函数包络东中西部的生产前沿,然后估算和比较区域间技术差距和技术效率,发现东中西部所面对的技术集差异显著,并且中部技术效率最高,其后依次为西部、东,部,技术效率水平高低与市场化水平、研发投入的相对强度、资源禀赋、人力资本、市场需求、产业结构等因素相关。

  • 标签: 技术效率 技术差距比 共同前沿生产函数
  • 简介:基于2002~2007年的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本文使用一个全新的实证框架,研究了企业间要素重配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用。我们发现,虽然目前我国市场扭曲程度较高,但是市场化改革的努力已经使得企业间要素重配成为制造业生产率增长极其重要的原因;由于中间投入对要素重配具有乘数效应,其产生的要素重配效应占据了最大份额;企业的进入、退出市场行为在要素重配中也表现突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出口等市场化行为对促进企业间要素重配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国有资本比重等因素却对要素重配产生负面影响。

  • 标签: 要素重配 制造业 生产率增长 市场扭曲 PL方法
  • 简介:本文基于系统耦合度模型,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具体测度了我国长三角和京津冀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与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水平,进而实证分析和比较了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对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对区域制造业竞争力具有明显提升作用,这种作用在两大经济圈之间以及各个经济圈内部各省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总体上看,两大经济圈应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其与制造业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以提升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水平.

  • 标签: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京津冀经济圈 长三角经济圈 耦合协调 制造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