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符号现象是当代人文社会学科中两种重要理论。赵毅衡明确提出了“符号现象”,并努力将其拓展为一整套系统理论表述,以期为符号研究奠定哲学理论基础。寻找符号现象结合部,是符号现象基础问题。赵毅衡试图从皮尔斯哲学入手,来构建符号现象基本框架,但是他有意避开了与胡塞尔现象论争。事实上,胡塞尔作为现象开创者,同样表现出对符号问题极大热情,而他关于符号问题探索,同样应该成为符号现象构建有力支撑。

  • 标签: 现象学 胡塞尔 符号 符号现象学
  • 简介:想象是所有符号过程基础,没有想象,符号无以形成。本文从亚里士多德讨论出发,对两种不同想象进行辨析论证,以讨论想象整全定义。本文试图指出,即使是在梅洛-庞蒂所提出“空间透视”中,物象呈现也必须通过和意识相连接想象才能完成,而并非身体感知能够单独完成。而想象再语境化,因着发送者意图、接收者、渠道和概念不同,生产出不同意义。

  • 标签: 想象 符号过程 再语境化
  • 简介:意义问题,是分析哲学、现象、符号共同核心问题,要建立一个哲学符号意义理论,就必须辨清它与分析哲学和现象可能重叠,意见却不一样地方。要完成这个复杂任务,不是一篇短文就能解决。本文只是提示:如果我们返回皮尔斯提出符号现象,就有可能找出一条独特哲学符号意义理论之路。为此,本文不得不简明地分辨皮尔斯与胡塞尔在符号与意义关系问题上不同见解。

  • 标签: 意义 现象学 符号学 哲学符号学
  • 简介:胡塞尔作为现象集大成者,之所以要提出“先验现象概念,其主要目的是抵制欧洲科学危机以及先进技术所造成的人类异化。在胡塞尔看来,现象任务就是“面向事物本身”,把握其中本质要素,最终解决“认识如何能够为自然认识提供基础和说明”。

  • 标签: 现象学美学 书法艺术 先验现象学 集大成者 人类异化 科学危机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象哲学研究在国内得到长足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显学,而实践现象发展却相对滞后,特别是现象教育发展在21世纪初才刚刚起步,国内学者对现象教育探讨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现象方法在中国教育领域内本土化应用亟需推进。鉴于此,文章以“课堂提问情境中学生学习体验”这一研究课题为例来呈现如何做现象教育研究:如何提出适切现象教育学问题,如何获得教育情境中现象”,如何揭示“现象本质和意义,以及对现象方法本身反思等。希望能够对促进我国现象教育本土化以及现象教育学科建设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 标签: 现象学方法 教育研究 本土化
  • 简介:从语义上看,他人意味着“他我”。在将他人视为所思—存在者状态上存在者前提下,胡塞尔从能思—所思平行关系出发,层层深入,先后在习性和本性现象阶段将他人理解为我镜射物,即我被动结对联想对象,以及在我意义原初创中原共在者。尽管胡塞尔没有进一步追问意向融合中原共在者所具有的“绝对那里”绝对性起源,但他在前—自我阶段对他人构造细致探讨还是为现代哲学对他人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

  • 标签: 他人 能思—所思 结对 原共在 绝对性
  • 简介:在我国,现象作为南斯拉夫实践派理论资源还鲜有论及。南斯拉夫实践派兴起得益于现象方法运用,其实践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都与现象密切相关。然而,实践派实践哲学与现象分野同样是明显,它展现了现象对马克思主义补充而不是僭越。

  • 标签: 现象学 南斯拉夫实践派 马克思主义哲学
  • 简介:德雷福斯哲学贡献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他对海德格尔此在哲学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进行了创造性解读,并形成了一种德雷福斯式现象哲学。其次,他成功地沟通了现象、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看似不相干领域,并同时推进了这些领域研究。他对现象解读并不是没有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他对胡塞尔意识现象低估上。但就其研究跨度和影响而言,德雷福斯堪称是当代哲学与技术交叉研究楷模,指明了未来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研究进行交互方向。

  • 标签: 德雷福斯 现象学 人工智能
  • 简介:文章主要针对从现象角度谈环境设计方法进行分析,结合当下环境设计发展状况为根据,从环境空间实质、现象角度谈环境设计方法构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主要目的在于更好推动现象角度谈环境设计方法发展与进步.

  • 标签: 现象学 环境设计 空间诗意
  • 简介:人情是一个中国文化中使用广泛概念,其内涵较为复杂,其中有情,但又无情,其中有公正,但也会制造不公正。人情有两面性,需要克服人情局限性,发展健康的人情关系。

  • 标签: 人情 公平 需求
  • 简介:生存论现象通常将置身其中活动视为一种基本行为类型,但在某种意义上忽视了思想或理性在人类行为中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德雷福斯和罗丹—罗路对话围绕受意识驱动活动展开,所涉及行为类型不同于置身其中行为。通过重构德雷福斯和麦克道尔论战可以发现,理性因素以某种方式上渗透进了置身其中行为,而后者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种亚行为类型。这些工作深化了有关人类具身行为与思想或理性之间关系认识,拓展了行为现象论题

  • 标签: 德雷福斯 生存论现象学 行为 具身性
  • 简介:舍勒通过其《道德建构中怨恨》与尼采在《道德谱系》中关于基督教伦理道德中怨恨主题展开针锋相对一一对话,实是他从尼采那里看到了现象雏形,即《圣经》解释-现象。虽然舍勒并未明确从方法论上指出这一研究进路,但作为后来者将其明晰化呈现出来实有必要。

  • 标签: 舍勒 尼采 怨恨/爱 《圣经》解释学-现象学
  • 简介:本文试图论证,外部对象乃是被一种特殊现象“意义”所构建。根据胡塞尔理论,对象基本构成方式乃是“意义投射”,而此行为又有一个层级结构。在此层级结构最底层乃是一个单纯客体化表象行为,此行为并不设定对象存在,亦即,无论是实在还是虚幻对象都首先需要被作为一“纯然物”而被客体化。而设定一对象之存在行为则是一个建基于表象行为之上意识行为层次,只有在这个层面上,作为特殊意义“真”或“假”才参与到对对象构建之中。

  • 标签: 现象学 实在性 构建 意向性 胡塞尔 意义
  • 简介:摘要近20年来,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量没有空间灵魂,忽略身体体验,高度同质化城市空间被不断地复制出来,造成了国内城市千城一面的现象。传统景观设计以注重形式轻精神。而随着现象理论进入建筑领域,建筑师开始重新思考场所精神,思考身体与空间体验关系。本文从现象角度出发,重新解读中山岐江公园这一经典案例,试图寻找营造城市景观场所精神方法。

  • 标签: 景观体验 场所精神 工业改造 岐江公园
  • 简介:乞讨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社会现象,与文明相悖但又长期共存。当下中国社会,从理论上来讲,乞讨产生根本原因已经不复存在,但有关乞讨现象报道频频见诸于媒体。这与乞讨发生、乞讨行为内在关系结构以及乞讨本身功能密切相关。在乞讨现象发生方面,通过比较城市社会和乡村社会不同特点,发现在当下社会引起乞讨现象根本性原因。在乞讨行为内在关系结构方面,通过分析乞讨者、乞讨对象以及对乞讨者进行管理政府部门三者关系,认为乞讨不是一种权利,只是乞讨者对生活方式一种自由选择;就乞讨本身功能而言,乞讨现象除负功能以外,还存在多方面的正功能。

  • 标签: 乞讨 场域 结构与功能
  • 简介:高等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不时受到非议,这与其学科建设依附性路径不无关系。现象无论是作为一种哲学理论,还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都表现了自明性理论品质。这种自明性理论品质表现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即为“面向高等教育本身”精神气质、适用于高等教育生活世界特性和如其所是的描述方式,这有利于高等教育研究摆脱依附,回归高等教育本身,建成一流微观高等教育

  • 标签: 现象学 高等教育学 方法论 学科建设 依附性
  • 简介: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因事而化就是因不同事情而采取不同化育方法。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是大学生个人成长需要,是社会发展需要,也是高等学校改革发展需要。运用现象理论与方法,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通过现象去蔽树立中立观念,防止被蔽蒙眼;通过面对事物本身,加强与生活世界联系,注重教育生活性、情境性、主动性、互动性;通过本质直观,增强把握事物本质能力,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因事而策;因事多策最终能够因事而化。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因事而化 现象学
  • 简介:当前自闭症绘画评定研究有限性和匮乏性引发了我们对于自闭症绘画评定可行性思考。本文以现象开放精神和思维态度为指导理念,以文献法及实验法为分析途径,探讨自闭症儿童涂鸦画评定模式建构,并提出立足于现象理论立场和指导精神,从评估对象、评估模式、评估原则等几个方面把握自闭症儿童涂鸦画评定。

  • 标签: 现象学精神 自闭症 绘画评定 涂鸦画
  • 简介:任何教师微笑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而都是发生在特定“生活境域”之中,教师微笑意义也不是由教师微笑本身决定,而是由微笑所置身于其中那个“境域”决定。在“看”到教师微笑时,学生是“沉浸”在微笑境域之中,是与当下微笑境域浑然一体现象把这样一种状态称为“投入”。在“投入看”中,学生不断体验、经历、描述、解释着教师微笑,学生对教师微笑意义理解就在此时发生了。与“发生在生活境域中微笑”相比较,现实教育中还存在着一种“形式微笑”。“形式微笑”是被教师刻意带入到生活境域中,“形式微笑”不能产生教育意义。

  • 标签: 教师微笑 现象学 境域 理解 形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