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现代性与现代国家建构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方面。现代性是现代国家的文化规定,现代国家现代性外在表现形式。在当今世界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性因各国国情不同而各有不同的差异,因而在现代国家建构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现代性具有中国的文化特点,中国现代性与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在总体上有相适应的方面,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张力,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两者之间的协调必将促进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获得更大的发展。

  • 标签: 现代性 现代国家 西方 东亚 中国
  • 简介:主权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核心,⒅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作为一个过程,也即现代民族-国家建构

  • 标签: 回归国家 国家建构 国家现代
  • 简介:建构一个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相对均衡的现代国家,现代国家在中国,大多数国家现代国家建构都曾经或正在经历着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相对不均衡的过程

  • 标签: 回归国家 国家建构 国家现代
  • 简介:现代国家建构,意味着在对部落、区域、宗教、族群等传统社会共同体逐渐弱化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政治共同体。但在现代国家建构的进程中,各类维系传统社会的纽带会以推进、转化、消解乃至抗拒等种种方式,与建构中的新型共同体互动激荡,使不同国家现代化进程加速或迟滞。因此,推进公民国家建构,塑造国民共享的文化价值体系,增进国家认同,就成为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

  • 标签: 现代性 国家建构 民族主义
  • 简介:摘要近代以来中国各阶层开始探索从古典国家形态向现代国家形态转变的建国方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最终以革命的手段带领人们完成了现代建国,并且确定建国后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国家建构的层次也逐渐清晰现代建国从帝制中国覆灭到民族国家显现,从民族国家的消音到政党国家的定型,最后以革命形势完成中国现代建国,自此中国开始逐渐向现代化方向迈进。

  • 标签: 现代建国 帝制中国 民族国家 政党国家
  • 简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擘划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完成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展开的。构建现代国家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取向,现代化的治理是中国现代化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中国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所追求的理想形态。就中国现代化的实际发展阶段来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路径只能诉诸多元主体共治,在政府、市场、社会和公民之间良性互动中,最终呈现出一幅理想的现代国家治理图景。

  • 标签: 现代化 现代国家 国家治理体系 多元主体共治
  • 简介:现传统国家现代国家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现代国家治理需要建立在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基础之上。无论是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还是中国自身的历史探索均表明,"政府+市场+社会"构成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政府也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以努力构建和营造适应市场需求的社会秩序。国家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共赢而非零和博弈关系,良性合作亦是可欲可求的。因而,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之间,还要寻找社会的支持。构建以"政府+市场+社会"为基础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主动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社会组织的治理能力、坚持不懈地推进法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最基本的内容。

  • 标签: 传统国家 现代国家 治理现代化
  • 简介:国家赋予农民土地权利来重新建构农民的土地主人地位及对国家的认同,农民是因为能够获得给他们带来收益的土地而认同于国家,需要重新构造农民与土地、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 标签: 制度变迁 国家建构 土地制度
  • 简介: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现代国家建构是一项重要的未完成任务。本文从与前现代国家比较的视角分析了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并认为现代国家权力合法性的基础与前现代国家不同,这产生了现代国家建构的两项重要任务:制度建构与民族认同。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制度建构与民族认同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 标签: 制度建构 民族认同 现代国家
  • 简介:现代国家的分殊性是确保至上性和自足性的前提,借助于机构和程序的权威才是确保现代国家逻辑建构的关键所在。现代国家的想象性建构是一些超越个体狭隘性而去追问理想的现代国家应该何为的思想家思辨的产物,应把应然状态的建构与实然状态的过程区分开来,不然,现代国家就会迷失方向。

  • 标签: 现代国家 国家建设 想象的共同体 逻辑建构
  • 简介:中国建构现代国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农民对国家政治认同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国家是民族——国家、民主——国家和民生——国家三者有机统一的结合体。中国真正开启现代国家建构的历程之后,农民政治认同的类型几经变迁。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处于历史跨越时期,这预示着农民政治认同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期。

  • 标签: 现代国家 农民 政治认同
  • 简介:近代以来,我国乡村治理随着社会发展发生重大变迁,同现代国家建构一样,成为我国政治发展的主旋律。以现代国家建构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逻辑的演绎,来分析转型时期我国乡村治理的嬗变过程。进而探索中国乡村社会的治理模式应用与理论启示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 标签: 国家建构 乡村治理 民主国家 乡政村治
  • 简介:经典马克思主义提出并分析了资本主义工具性国家和自主性国家两种国家观,新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当代资本主义、“第三世界”和传统社会主义的(相对)自主性国家及其国家自主性;后马克思主义时代,“回归国家学派”批判性地提出了国家潜在自主性的概念,并与比较政治经济学派等一起进一步论述了不同时空中的国家自主性。国家自主性理论兼具描述性和分析性,是一个观察与理解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范式”。

  • 标签: 国家自主性 民族国家 发展型国家 国家建构范式
  • 简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以举世瞩目之成就赢得了世界惊羡的目光,得益于对传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审视反思,得益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发展。尤其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更加准确地把握市场经济的建构逻辑,从社会分工、产权制度、价值规律等构成市场经济的要素结构中厘清内在的逻辑关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对国内外诸多问题的重大考验和危机挑战,同时这也是国家治理的题中之义。

  • 标签: 治理现代化 市场经济 建构逻辑
  • 简介:<正>上半场姜清远:欢迎大家来参加本次《学志》研讨,本次研讨的主题是"国家建构:经验与问题"。那么我想可能有一些人对这个话题可能会有些陌生,为了让大家最快地进入状态,我们先请新闻传播学院的方堃同学为我们作题为"当作为国家建构的民族主义遭遇地方民族主义"的主题发言,有请。

  • 标签: “民族主义” 基督教信仰 蒂利 工人俱乐部 民间文化 文化生活
  • 简介:本文以西方学者安德森(B.Anderson)的民族观为参照平台,通过展示前辈学者对“族群”概念的丰富多彩的解说,指出了族群建构的学理依据和实践价值,揭示了学术意义上的族群建构与具有政治意义的国家认同这二者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强调了将它们并置关联在一起的现实意义,进而初步彰显了学术研究中固有的“政治倾向性”,阐明了在学术研究中要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思想的重要性。

  • 标签: 民族 族群 族群建构 国家认同 学术研究 政治倾向性
  • 简介:孙中山先生认为“建国之基,端在民心”,因此,他将“唤醒民众”作为其四十年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与根本追求。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一个以“揖美追欧”为目标的新型民族民主国家,孙中山高度重视民族心理建设,他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近世文明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以民族意识与民权意识为核心的国家认同教育思想。孙中山国家认同教育思想秉承知与行、古与今、中与外的有机统一,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实践性,它是国民党革命与建国的重要理论基础,对后来中国政治教育具有深远影响。

  • 标签: 孙中山 国家建构 国家认同 教育思想
  • 简介:考试作为一种对人的素质进行甄别判断的实践活动,为国家建立了完善的国家建构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促进了国家建构.在国家建构的作用下,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考试社会",国家以此促进国民成为更有效的国家建构者.

  • 标签: 国家 国家建构 考试
  • 简介:国家法学以欧陆"国家一般理论"为核心,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德国、法国在法律层面上使国家正当化并建构现代国家制度的重要理论。20世纪著名宪法学者雷蒙·卡尔·德·马尔贝格正是法国一脉的坐标性人物。马尔贝格国家法学思想以大革命实定法为依据,确认国民主权原则,论证其相对于君主主权及人民主权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还提炼了"国家拟制法人说"及"单一国家机关理论"等核心观点。马尔贝格国家法学思想对同时期德国国家法学巨擎拉班德、耶利内克的思想进行批判性继承,在欧陆产生重大影响,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制宪设计提供指引,但也引发了众多批评与争议。在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大背景下,马尔贝格国家法学理论对法学意义上国家正当性之证成、国家国家机关之关系及国家责任制度之完善等议题均有较重大的启发意义。

  • 标签: 国家法学 国民主权 法国宪法 马尔贝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