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索伦杆满族祭天用木杆。满语称somo,故又称索摩杆、索罗杆,译为神杆。《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定"神杆长13尺、斗圆径0.7尺、高0.6尺、柱长5尺、方0.5尺"。杆下一石墩,有孔承之,两侧为二木桩以固木杆。杆首安锡斗,每祭必放米谷碎肉以饲乌鸦、喜鹊。

  • 标签: 满族 词典 祭天 祭神
  • 简介:▲顾山(?-1636)姓哲尔德氏,正黄旗满洲人。世居乌喇地方(今吉林省永吉县境)。初任牛录章京。天聪三年(1629)从征,过北京,于大红门步战,击败明援兵。崇德元年(1636)随多铎侵略朝鲜,力战阵亡。赠牛录章京世职。

  • 标签: 词典 满族 永吉县 吉林省
  • 简介:满族舞蹈风格特异、色彩斑斓,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满族舞蹈对于研究满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论述满族舞蹈的特点与社会价值,提出保护与传承满族舞蹈的具体措施,以期唤起对满族舞蹈的保护意识,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 标签: 满族 舞蹈 文化 传承
  • 简介:满族的家族祖先祭祀活动仍然保留很多传统习俗。续谱针对父系血缘关系,家神祭祀针对家族神灵系统,作为满族穆昆(家族)文化的一个范式,二者储存、传承的是族人与两套祖先关系的知识、人神之间与人们之间关系的秩序、群体性质、群体生活规则、个人道德约束等等信息。关于满族家祭祖先的理解应该是一种当地人的本土思维和民族志学者解释的产物,通过仪式类型的分析、叙述,或许可以传达出满族祖先信仰的某种真相。满族家族祭祀活动已经与其古老的传统有了差别。

  • 标签: 满族 穆昆 续谱 家祭 萨满
  • 简介:摘要首先,我们要对符号学的概念有一个宏观的了解。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符号性质与其自身规律的学科。符号学最早开始于瑞士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斯创立的。作为一种新型的研究工具,也在工作中借鉴了了很多学科的经验与理论成果。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符号学的研究方向已经延伸到建筑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出了一套严谨且内容丰富的建筑符号学体系。建筑符号学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的一切创造性工作都是有符号化过程的印记,建筑作为历史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一种符号或是符号组成的系统,充分地记录下时代的变迁以及不同时代的社会形态特征。建筑符号学也是建立在语言学类比之上的,主要有三部分组成1.建筑句法学2.语用学3.语义学。但由于建筑符号学是一种相当抽象且不容易被理解的理论,其内容涉猎广泛,因此我们先用北京四合院为例子,将这三种组成部分了解一下建筑符号学。

  • 标签:
  • 简介:康熙皇帝与皇后赫舍哩氏的婚姻,虽然带有政治色彩,但俩人少年结发,情投意合,感情非常深厚。皇后的祖父索尼,文武双全,为清王朝立下赫赫功劳,辅佐过太祖、太宗、顺治、康熙四朝皇帝。皇后逝世后,康熙一直怀念不已。这一年,康熙到永陵(在今辽宁新宾境内)祭祖之后,就想到永陵周边地区(皇后祖父长期生活过的地方)、凤凰城地区(凤凰城是边境重镇,时任城守尉的是索尼之孙、皇后堂弟、罕都将军洼尔达)走一走,一为视察军情,二为体察民情,三为排遣对皇后的思念之情。康熙一路走来,留下了一串故事,其中关于饮食的有三则。

  • 标签: 康熙皇帝 民间饮食 满族 政治色彩 周边地区 思念之情
  • 简介:满族作家胡冬林长期深入长白山林区,以一种“在场写作”的生态文学写作精神,创作出极富现场感和现实警示意义的生态散文和生态小说。这些生态写作集中关注自然和人的关系,既书写自然和人的和谐,又书写自然和人的矛盾。胡冬林的生态写作还书写东北文化和满族文化,对于东北地域的“尚野”文化、行帮文化,以及满族的民族意识、社会心理、萨满文化、说唱文学传统等均进行了生动的揭示。

  • 标签: 满族作家 胡冬林 生态写作
  • 简介: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考察法对满族赛威呼文化的起源、演变与传承进行研究。提出发挥学校教育、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多样性的赛事和文化传播等优势来推广赛威呼运动,以期传承和拓展赛威呼文化,为弘扬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参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 标签: 满族 威呼 赛威呼 民族传统体育
  • 简介:童诗白,满族,1920年2月14日出生于辽宁沈阳。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中国电子学学科和课程建设的主要奠基人,著名电子学家。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1951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电机系博士学位。

  • 标签: 中国当代 满族人 西南联合大学 清华大学 1951年
  • 简介: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占统治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意识形态,对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对儒家文化吸收最全面、影响最深刻的当属满族,它对满族完善政治、发展经济、丰富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满族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套完整的机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它对当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讲述了满族对儒家文化的接受过程,分析了儒家文化对满族的历史影响,探讨了满族对儒家文化传承的当代启示。

  • 标签: 满族 儒家文化 当代启示
  • 简介:连丽如,女,满族,1942年生于北京。中国煤矿连丽如文工团评书演员,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0年跟随父亲、著名评书演员连阔如学艺,是连派评书的唯一继承人。十几年来为各省市电台、电视台录制了《东汉演义》《三国演义》《鹿鼎记》等十几部长篇评书,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多次到新加坡为“丽的呼声”电台和国际广播电台录制了《聊斋》《红楼梦》《水浒传》等大书,并应邀到美国、马来西亚演出,为中国评书走出国门打开了道路。

  • 标签: 中国当代 满族人 国际广播电台 政府特殊津贴 《三国演义》 表演艺术家
  • 简介:吴季松,1944年8月生,满族,北京人。曾任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海洋年鉴》顾问。专著有《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中国可以不缺水》《知识经济》《循环经济》《21世纪社会的新细胞——科技工业园区》《“信息高速公路”通向何方?》《新循环经济学——中国的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和《循环经济教程》等多部。其中《知识经济》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销售27万余册。

  • 标签: 中国当代 满族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知识经济学 “信息高速公路” 循环经济学
  • 简介:英千里,名骥良,生于1900年11月11日,北京人,满族,正红旗。13岁即被父亲英敛之(《大公报》及辅仁大学创办人)托雷鸣远神父带往欧洲留学。1924年,自英国伦敦大学毕业后回到祖国,协助父亲筹办辅仁大学。精通英、法、西班牙、拉丁四种文字。1927年起,任辅仁大学教授兼秘书长。抗战期间,北平沦陷.

  • 标签: 满族人 中国当代 辅仁大学 《大公报》 1927年 大学毕业
  • 简介:通过实地踏勘,对民族地区乡村景观视觉感知进行研究。按照视觉特性总结出7类典型乡村景观类型。从拍摄的151张照片中选取21张各类典型景观照片,对当地及周边100名村民进行喜好的风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景观和自然风貌景观喜好较高;对有规则、管理良好的景观喜好度较高;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景观(如古树、古庙、古建筑等)的保护与开发充满期待。乡村景观的良好维护和合理规划对当地居民均有良好的积极效果。

  • 标签: 民族地区 乡村景观 视觉感知评价 视觉质量 视觉特性
  • 简介:古往今来,各民族人民依照奠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特有的行动意识在区域肉进行活动时,由于受到客观的自然条件影响,导致生产及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并由此自主建造了适应本民族的用以安身的传统民居。因此,民居文化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某一时期的地域文化特征,更重要的是它还承载着当时人们所遵循的生态观理念。

  • 标签: 满族传统民居 生态观 地域文化
  • 简介:以《尼山萨满》为例,利用语料库的技术手段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典籍。构建了一个满族典籍的平行语料库系统原型,重点研究了该平行语料库的语料对齐方法,分别研究了两种段落对齐方法和三种句子对齐方法,并对各个方法进行了性能评价,最终选出最适合该平行语料库的对齐方法。测试结果表明,最终选取的对齐方法满足构建满族典籍平行语料库的需求,从而为其他同类型的少数民族语料库构建提供更多的参考。

  • 标签: 典籍语料库 尼山萨满 段落对齐 句子对齐
  • 简介:摘要满族服装与服饰特有风格是当代国内乃至国际服装设计师们寻找设计灵感的来源之一,是设计作品寻求突破的借鉴标的。国内外的设计师们将满族服饰的廓形、服装配饰、装饰图案、色彩、手工技艺等元素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并不断借鉴创新,这样一来,即丰富了现代服装设计的构思与表现,也间接的弘扬了北方满族服饰文化。

  • 标签: 满族服饰 服装配饰 现代服装 创新设计
  • 简介: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在饮食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绩,烹饪规模越来越大,厨艺水平也显著提升,可以说是我国封建社会饮食文化的集大成时期。自清入关以来,以满汉为主,其他民族为辅,在各民族互相影响的推动下,饮食文化呈现出自然的交流状态,最终影响了当今北京城的饮食文化。关键词满族饮食;北京菜系;满汉全席;满汉融合本文讨论的是自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以后的饮食文化对北京饮食文化的影响。后金建立到清入关以前,这一时期的满族社会经历不同社会阶层和等级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一、入关前的满族饮食文化首先,表现为饮食来源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食物品质与数量上的不同,当时满族的食物来源相对匮乏,大多是打猎得到的食物,还有少数是通过交易完成。而贵族阶级食物,则主要是通过渔场或者猎场以及贡赋得到。其次,表现为饮食内容的差异。统治阶级虽然颁布了对饮食内容的规定,但从相关资料及史实中不难发现,这项规定仅仅是针对民间而非贵族阶层,贵族阶层的饮食内容并未受到影响和限制。比如,清朝天聪元年,皇太极颁布诏书,昭告后金广大民众,要求上至大汗贝勒,下至平民百姓,凡是用以祭祀或者殡葬等不能够使用大型的牲畜,比如马、牛、驴和骡等。《满文老档天聪汗下令不得任意宰杀牛马骡驴》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67页。最后,还表现为饮食器具的差异性。民间器具大多为铁质、铜质或者陶制炊具。盛具,却仍以木器为主,虽有少量的瓷器和金属器,但并非是普遍现象。而贵族们的饮食器具则涵盖了金、银、铜、锡、瓷等制品。二、入关后的满汉饮食文化的融合及其特点清政府正式成为华夏民族的统治者之后,满族饮食文化开始逐渐在华夏大地承担着核心的角色。而北京作为清朝首都,受的影响更为深远。首先表现在饮食文化的汉化。清朝在以北京为都城之后,满汉以及其他民族的交流会变得日益频繁,不同民族之间的饮食文化不以人意志为转移,就实现了自我的交流。尤其是满族的“皇亲国戚”,在和汉族官员来往时,往往会吸收汉族的一些习惯模式,然后再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善,于是“满汉全席”的概念开始出现。由此又进一步衍生成五族共和宴,后来又进一步发展成联盟宴。满汉饮食文化的融合有以下特点首先,官府以及贵族阶层的的家宴,是市井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其地位不容忽视。官府菜与官府文化关系之密切,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官宦家族的几代兴衰与记忆。其次,宫廷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相对特殊的一部分。清代宫廷饮食的演变更为完善,达到其无法超越的水平。统治阶层对于饮食口味的完美追求,以及当时的物产富饶,社会稳定的宏观环境,这为宫廷的饮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最后,市井饮食文化开始成型,那些可以体现北京市井饮食习俗的各种烹调技艺,以及饮食特性都基本明确。那些特色小吃等,开始得到各层民众的广泛认可。北京当时作为清政府的都城,其中的民众贫富差距极为显著,官家菜、宫廷菜和民间菜具有典型的差异。三、满族饮食文化对北京的影响满族入主中原之后,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文化上,满族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而在饮食文化方面,同样起到了主导作用。满族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避免被同化,必然要保持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所以那些传统的习俗依然得到传承。而我国传统的华夏饮食文化,就自然而然的引入满族的一些饮食习俗。其影响表现在丰富了北京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内容。第一是食材的多元化。随着满族入关之后,长白山、东北三省的那些大量美食开始从盛京源源不断的运送至北京、乃至整个中原地区。满族人极为喜爱糕点类食品,因此这种习惯开始逐渐流传到整个华夏大地。例如知名的满族食品,那就是萨其马,现在依然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第二,随着清政府的统治日益深化,满族饮食文化中的一些饮食礼仪也开始影响到汉族民众。其中最为典型是在满汉全席中上菜需要使用两至三天的时间,而且在上菜之后,还需要做到三撤席。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满族贵族当时的待客之道,并被汉族的贵族阶层所接受且遵循。第三,在满族饮食文化的深刻影响之下,一些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也开始满族化,蒙古贵族阶层在宫廷饮食方面满化较小,但是日常习俗方面竟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满化。如,“立春吃萝卜,立秋吃大白菜包”林洪《中国食疗大全》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第99页。等等。四、结语长期以来,北京虽然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汉族聚居地,其饮食文化被打下了浓重的汉族饮食文化烙印。然而北京在古代,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四战之地,因此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或多或少的有所留存,所以北京饮食文化中,包容着北杂狄虏的属性,构成了极具特色的京菜系。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上)》,M北京光明日报社,1989年。2《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七》M,台湾华文书局。3《满文老档》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4吴正格《满族食俗与清宫御膳》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8年。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0。6鄂尔泰等修《八旗通志初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7李民寞《建州闻见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8孙进己,张璇等《女真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9刘小萌《满族的部落与国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10郎秀萍《满族家庭常用食谱》A,《广东满族研究资料汇集》C,广州广州天成印刷厂,1995年。11万建中、詹娜《满族饮食习俗的生态意蕴与生存智慧——以辽宁满族春节饮食为例》,《党政干部学刊》2014年第12期。12吴正格《满族饮食的改良与创新(二)》,《烹饪论坛》总第101期2010年第27期。13郝德利《入关前满族社会风俗变迁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李自然《试论满族入关前饮食文化特点》,《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2002年第4期(总第71期)。15万建中《北京建都以来饮食文化的时代特征》,《文化广角》2012年第5期。16李学成《试论满族饮食文化的发展》,《辽宁广播电视学报》2001年第2期。17刘威《近代开原满族的衣食住行变化》,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何雨《东北满族饮食中的面食文化研究》,《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第2期(总第138期)。

  • 标签:
  • 简介:谨以此篇献给第34个教师节,并致敬所有坚守在农村学校的老师们.如果不是因为要采访宽甸县大西岔镇北江'耕小'的邹本杰老师,我恐怕很难相信,'耕小'这种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就已经普遍存在的特殊的学校样式居然还在——在远离繁华的穷乡,在远离热闹的僻壤,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在人迹罕至的荒原。

  • 标签: 大西岔镇 中心小学 北江村 宽甸满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