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作用于企业创新的产业集群知识溢出,包括专业化知识溢出、多样化知识溢出、竞争优势知识溢出等三个主要溢出途径。产业集群知识溢出作用于企业创新具有双重效应,为了有效放大正向效应、抑制负向效应,从而提升集群企业创新能力,应该从多维度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构建能够高效运行的产业集群知识系统;完善产业集群知识溢出的渠道;优化与产业集群知识溢出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构建推动集群企业合作共生的信任机制。

  • 标签: 产业集群 知识溢出 企业创新
  • 简介:本文主要基于Miller-Round模型,根据2000年及2007年两年中日国际投入产出表,计算出中日贸易溢出效应,并从三大产业以及制造业细分产业角度分别进行分析比较。

  • 标签: Miller-Round模型 溢出效应 投入产出
  • 简介:对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产业技术创新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产出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同地区同产业其他企业的研发支出对其也有显著的正效应,科研机构经费支出在东、中部能显著影响研发产出,但在西部没有显著影响;跟供应商、竞争对手、科研机构的联盟能显著地提高企业的创新成果,跟客户、服务商的合作则影响不显著.此结果证实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部化知识溢出有利于整个地区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但不能说明是否对单个企业有利.

  • 标签: 技术创新联盟 知识溢出 区域创新
  • 简介:针对双渠道供应链中电子直销渠道和传统零售渠道分别销售异质产品的情形,考虑零售商服务对电子直销渠道产品销售的负溢出效应,构建了刻画产品差异和服务溢出效应的消费者效用函数,建立了双渠道供应链的需求模型和利润模型,对比分析了集中式和分散式的最优决策和利润,进而提出了2部定价改进策略。研究表明,实施差异化策略对渠道双方都有利;2部定价契约可以现实供应链的Pareto改进,且契约存在无数多种可以灵活设计。

  • 标签: 双渠道供应链 服务 负溢出效应 异质产品 改进策略
  • 简介: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构建理论、计量模型及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可得性测度,运用2003~2011年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作用,且其有效空间作用范围为100公里;有效距离范围内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东向西依次递增,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不同分位点的技术溢出效应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经济增长分位数增加,有效空间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发展趋势,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不断增强。

  • 标签: 生产性服务业 专业化集聚 多样化集聚 空间技术溢出 外部性 经济增长
  • 简介:本文通过构建古诺模型,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吸收能力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当东道国内资企业吸收能力低于门槛值时,技术溢出率会随着内资企业吸收能力的提升而递增,内资企业愿意支付更多费用获取技术溢出,而跨国公司降低为预防技术溢出而支付的费用;当东道国内资企业的吸收能力高于门槛值时,此时内资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技术水平,技术溢出率主要取决于内资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模仿两者之间的权衡。

  • 标签: 吸收能力 跨国公司 技术溢出
  • 简介:条件风险价值(CoVaR)能够很好地度量风险溢出效应,是度量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指标之一。计算CoVaR有多种方法,其原理不尽相同,需要合理选用方能有效评估系统性风险。分位数回归法、Copula函数法以及DCC—GARCH模型是比较典型的三种方法。本文以风险溢出关联特征为视角,从计算原理、优缺点与适用场合三个方面,对这三种计算方法做了理论比较研究。然后,分别测算了中国银行业的CoVaR,并做了有效性假设检验与比较。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均表明,对于计算CoVaR,与分位数回归法相比较,Copula函数法与DCC—GARCH模型更加有效,能够更好地评估银行业与金融体系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

  • 标签: CoVaR 分位数回归 COPULA函数 DCC—GARCH模型
  • 简介:随着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不断深入,高校R&D活动对区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的作用越发重要,因而成为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利用1998—2010年省域面板数据,在以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研究了中国高校R&D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知识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高校R&D的经费支出和人员投入提升了本区域的次级创新能力,但不利于本区域基础创新能力的提升;(2)一个区域次级创新能力的提高,会促进周边地区次级创新能力提升,但程度较弱,该地区基础创新能力的变化并不利于周边地区相应基础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现实依据。

  • 标签: 高校R&D 知识溢出 区域创新能力 空间杜宾模型
  • 简介:在市场竞争逐渐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竞争的背景下,为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供应链节点企业阃的合作必将不断深化,由此,在供应链内部发生技术溢出现象就成为必然。因此,解析供应链技术溢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对供应链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连市日资企业与本土企业构成的两组典型供应链为例,对不同阶段的技术溢出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并应用白组织理论解析其作用机制,进而建立供应链技术溢出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

  • 标签: 自组织理论 供应链技术溢出 影响因素 作用机制
  • 简介:基于2010年8月23日至2013年12月31日人民币CNY、CNH、NDF市场的统计数据,采用三元VAR-MVGARCH-BEKK模型考察了三个市场之间的信息溢出效应,实证结论表明:CNY市场对CNH、NDF市场均存在显著的报酬溢出效应,且对CNH市场的溢出效应更强一些;CNH市场对CNY市场存在较弱的报酬溢出效应,对NDF市场存在较强的报酬溢出效应;NDF市场对CNY、CNH市场均不存在报酬溢出效应;CNY市场、CNH市场、NDF市场相互之间均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

  • 标签: CNY市场 CNH市场 NDF市场 报酬溢出 波动溢出
  • 简介:产业集聚对FDI技术溢出的影响是理论界争论已久的问题,但这种影响的机制却少有探讨。在Wang和Blomstrom(1992)FDI技术转移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选择转型时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对象,研究了新兴产业集聚影响FDI技术溢出的机制,并利用我国2006-201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层面数据,检验了同一行业企业在县域的集聚促进FDI技术溢出2,以及集聚程度的增长与促进作用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发现,企业数量的集聚促进作用最大,市场规模集聚次之,就业人数集聚最弱。就国内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来讲,与促进FDI技术溢出的最佳集聚规模相比,企业数量的集聚规模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市场规模次之,而就业人数的集聚规模则迫切需要控制

  • 标签: 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集聚 FDI 技术溢出
  • 简介:我的一位女性朋友自从开始健身后,就常常跟我分享她健身方面的事情。比如私人教练的费用昂贵。一周她要去健身房三次,每次都累得跟狗一样。还有教练让她做到了很多以前她觉得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像扛着30KG杠铃做深蹲之类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说起另一位与她一起健身的小伙伴。比我的朋友胖,但是上健身房的次数却比她少。去了一次因为太累就休息了一整周。健身完就跑去大吃一顿。明明可以走路回去却要打车走。而我的这位朋友

  • 标签: 女性朋友 私人教练 小伙伴 健身教练 三十岁 告诉我
  • 简介:摘要在对直线电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对其应用,操作人员需要先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以便使直线电机在控制要求较高的环境下,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本文主要是对直线电机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直线电机的PID控制和模糊控制这两种控制方法。

  • 标签: 直线电机 PID控制 模糊控制 应用
  • 简介: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部门担负着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及经济发展四大职能。科学的财政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2012年财政部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于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如何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从客观上讲,财政内部控制相关理论探讨也变的尤为重要。

  • 标签: 内部控制 财政职能 收入分配 资源配置 授权批准控制 不相容职务
  • 简介:摘要院在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就必须要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根据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怎样有效的控制企业成本以及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目前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就当前企业成本控制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万丹
  • 学科: 经济管理 > 企业管理
  • 创建时间:2014-09-19
  • 出处:《价值工程》 2014年第9期
  • 机构:TheSimulationResearchforThree-levelSVPWMControlSystemBasedonVectorControl万丹WANDan曰安琪ANQi(黑龙江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22)(SchoolofElectric&ControlEngineering,Heilongjia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Harbin15002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