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新疆母菊多糖含量。方法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母菊中多糖的含量。结果新疆母菊多糖含量为7.92%。结论该方法简便、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结果可靠,可用于测定母菊多糖含量。

  • 标签: 母菊 多糖 含量测定
  • 简介:摘要以普通板蓝根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法和微波法提取板蓝根多糖,并对板蓝根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了阐述。探讨了微波法和水煮法各自优点与不足,目的是研究板蓝根水溶性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

  • 标签: 板蓝根多糖正交试验微波法水煮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以红参粗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比较水提、酸提、碱提3种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效果,并优化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1∶8的料液比,100℃水浴提取3次,每次3h,红参粗多糖提取率达22%.

  • 标签: 红参多糖 水提 提取工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小鼠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28天黄芪多糖以4.0,1.0,0.25g/kg浓度给予小鼠灌胃,检测小鼠的胸腺,脾脏指数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结果低浓度组的胸腺指数高于空白组(P=0.017),中浓度组的脾脏指数高于空白组(P=0.002),其他各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吞噬指数无显著差别(F=2.088,P=0.140)。结论黄芪多糖可能通过提高胸腺和脾脏的功能从而增强免疫力,但对参与非特异免疫的巨噬细胞影响不明显。

  • 标签: 胸腺 脾脏指数 吞噬能力
  • 简介:黄芪是常用传统中药材之一,具有很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本文采用分光光度计(苯酚-硫酸法)测定不同产地黄芪中多糖的含量,结果显示山西产黄芪多糖含量相对较高。

  • 标签: 黄芪 多糖 苯酚-硫酸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桑叶活性多糖调整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方法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分析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肠道菌群代谢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变化,通过盐酸林可霉素造成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给予多糖进行治疗,对小鼠的新鲜粪便进行分析。结果模型组,短链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经多糖治疗后,肠道菌群恢复平衡,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上升。结论桑叶活性多糖能有效地调控肠道菌群失调。

  • 标签: 桑叶活性多糖 肠道菌群 短链脂肪酸
  • 简介:以水为溶剂提取苦荞麦多糖类化合物,并以抗坏血酸(Vc)和VE为对照品,采用DPPH法探究了苦荞麦多糖提取物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苦荞麦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在其浓度为21.764μg/mL时其清除率可达24.85%,显著高于相同浓度下的Vc和VE的清除率。认为苦荞麦多糖是一种有前途的天然抗氧化剂。

  • 标签: 苦荞麦 多糖 DPPH 自由基
  • 简介:采用碱性过氧化氢法提取豆渣碱溶性多糖,但提取出的豆渣粗多糖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因此本论文对去除豆渣碱溶性粗多糖中蛋白质的最佳方法进行了研究。以蛋白质脱除率和多糖损失率为检测指标,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的基础上,比较了酶法、TCA法、Sevage法、酶法结合TCA法、酶法结合Sevage法的脱蛋白效果,最终确定了去除豆渣粗多糖中蛋白质的最佳方法为酶法结合TCA法。结果表明,酶法结合TCA法去除豆渣多糖中蛋白质的最佳条件为:酶解温度为45℃,酶解时间为2h,酶解液pH为8.0,加酶量为1.5%(以底物计),TCA最终浓度为1.5%(w/v)。在此条件下,蛋白质脱除率为91.80%,多糖损失率为35.64%。应用此法脱蛋白,蛋白质脱除率很高,多糖损失率相对较低,是去除多糖中蛋白质的最佳选择。

  • 标签: 豆渣 多糖 脱蛋白 蛋白脱除率 多糖损失率
  • 简介:[目的]测定广西不同产地马鞭石斛中多糖的含量。[方法]以马鞭石斛中多糖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苯酚-硫酸法测定马鞭石斛中多糖的含量。[结果]广西6个产地的马鞭石斛的多糖含量相差较大,其中以田阳县的马鞭石斛中多糖含量最高,达11.85%,其他产地的马鞭石斛多糖含量分别为10.93%、10.08%、4.18%、4.39%、5.20%。[结论]本文建立的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马鞭石斛多糖含量的定量分析。

  • 标签: 马鞭石斛 广西 多糖 含量测定
  • 简介:概述金针菇多糖(FlammulinaVelutipesPolysaccharides,FVP)的成分,探讨金针菇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金针菇多糖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金针菇多糖 多糖成分 提取工艺
  • 简介:通过加入虫草多糖、树舌多糖、灵芝多糖、榆耳多糖、银耳多糖、小刺猴头茵多糖、黑木耳多糖和云芝多糖8种真菌多糖,观察真菌多糖对PNA与血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刺猴头菌多糖具有较强的与PNA的结合能力,这可能是由于小刺猴头菌多糖的空间结构或其上的半乳糖的连接方式、空间位置更适合与PNA结合的缘故。

  • 标签: 真菌多糖 花生凝集素 细胞凝集素作用
  • 简介:黄芪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其主要药效成分黄芪多糖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防治多种疾病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药理作用。但目前对黄芪多糖的临床配伍及单体效价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故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发黄芪多糖新的作用靶点和功效的研究工作亟待加强。

  • 标签: 黄芪 黄芪多糖 免疫调节 黄芪制剂
  • 简介:金耳(TremellaaurantialbaBandonietZang)是我国稀有的珍贵食用菌和药用菌,具有化痰、止咳、定喘、调气、平肝阳之功效。多糖作为金耳的主要生理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增强免疫、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抗血栓和抗氧化等作用。但由于技术手段的落后,金耳多糖的化学研究比较滞后,其药理活性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粗多糖的研究,对均一多糖的化学结构分析和生物活性还很少涉及,这种状况对合理开发和利用金耳多糖产品造成很大影响。该研究对金耳子实体多糖进行了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分子修饰和生物活性研究,为更好地开发金耳资源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利用水提醇沉、膜分离、离子交换层析(DEAE—SepharoseFastHow)和凝胶层析(SephacrylS500HR系列)等分离技术,采用体外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试验作为活性筛选依据,获得3个较高生理活性的均一多糖(TAPAl、TAPBl和TAPEl)。其中TAPAl和TAPBl2种均一多糖的分子量分别为1.35X106D和7.6X105D,利用单糖组成分析、甲基化分析、红外光谱和NMR谱(一维和二维),对其一级结构进行了研究。TAPAl、TAPBl结构分别为

  • 标签: 金耳 多糖 NMR 结构鉴定
  • 简介:对小刺猴头过滤掉发酵液的发酵菌丝体,水提和碱提后获得的均一组分多糖HMP-w1.1和HMP-a1.1进行结构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HMP-w1.1是分子量为36.3kD的α型吡喃糖,单糖组成为甘露糖(Man),葡萄糖(Glc),半乳糖(Gal),岩藻糖(Fuc);HMP-a1.1是分子量为42.8kD的β型吡喃糖,单糖组成为甘露糖(Man),半乳糖醛酸(GalUA),葡萄糖(Glc),半乳糖(Gal),岩藻糖(Fuc)。综合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的试验结果,推断HMP-w1.1的糖苷键构型可能为1→、1→4、1→4→6、1→6、1→2、1→2,6;HMP-a1.1的糖苷键构型可能为l→6、1→2、1→2,6。

  • 标签: 小刺猴头菌 菌丝体多糖 结构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海藻调石菖蒲敷脐疗法联合奥卡西平治疗儿童脑瘫合并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脑瘫合并癫痫患儿126例,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63例患儿。对照组患儿给予单纯口服奥卡西平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海藻调石菖蒲敷脐疗法联合奥卡西平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时癫痫发作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的癫痫发作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有5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4%,对照组患儿有4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4%6.35%,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藻调石菖蒲敷脐疗法联合奥卡西平治疗儿童脑瘫合并癫痫能够显著降低患儿的癫痫发作频率,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使患儿取得良好的远期疗效关键词海藻调石菖蒲敷脐疗法奥卡西平儿童脑瘫癫痫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6-0160-01癫痫是脑瘫患儿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治疗一直较为困难。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单药治疗小儿脑瘫合并癫痫虽然能够控制70%以上的患儿的发作,但是其临床效果仍不理想1。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脂多糖(LPS)处理对于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方法实验分为3组:LPS组(腹腔注射LPS100μg/只)、缺血再灌注(I/R)组(肠系膜上动脉夹闭30min后恢复血供)以及LPS+I/R组(肠系膜上动脉夹闭30min后恢复血供,并立即给予腹腔注射LPS100μg/只),于再灌注后各时间点,获取全小肠,留取病理组织,并分离黏膜固有层细胞,提取总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FIT.PCR检测各炎性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I/R组、LPS组比较,I/R+LPS组小鼠小肠黏膜固有层各主要细胞炎性因子呈现提前上调表达趋势,病理结果证实再灌注后48h,I/R+LPS组较之L/R组和LPS组小肠损伤显著加重。再灌注后48h结果显示,与I/R组比较,LPS组IL-17AmRNA水平无显著变化[(6.20±0.32)与(5.79±0.30),t=3.117,P〉0.05];而LPS+I/R组与其余两组相比,IL-17A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14.22±0.5)与(6.20±0.32),t=59.047,P〈0.05],[(14.22±0.5)与(5.79±0.30),t=134.754,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肠缺血后外源性LPS可加速并加重再灌注损伤,这可能与IL-17A表达上调,促进相关免疫细胞浸润有关。

  • 标签: 脂多糖类 小肠 再灌注损伤 白细胞介素17 动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