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恢复康复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康复治疗)各37例。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治疗,具有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重度颅脑损伤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下肢骨折术后恢复的临床价值。方法:6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单行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壮骨活血中药,中医手法松解治疗,中药敷贴缓解便秘。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程度。结论:壮骨活血中药可改善下肢骨折术后局部症状,中医手法松解有助于下肢功能恢复,也能减少关节僵直的发生。中药敷贴可降低患者便秘几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壮骨活血中药 中医手法松解 中药敷贴 下肢骨折术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康复治疗技术对于其运动功能恢复效果的作用。方法:在2019年5月~2021年5月期间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康复治疗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经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所提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对于数据组间差异,以P

  • 标签: 脑卒中 康复治疗技术 运动功能水平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在脑卒中患者中运用康复治疗对患者运用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于我院选择1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随机平均分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康复治疗;对比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偏瘫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能够提升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偏瘫情况。

  • 标签: 康复治疗 脑卒中 运动功能 治疗干预 偏瘫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康复治疗技术对于其运动功能恢复效果的作用。方法:在2019年5月~2021年5月期间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康复治疗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经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所提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对于数据组间差异,以P

  • 标签: 脑卒中 康复治疗技术 运动功能水平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频治疗仪在偏瘫恢复中的应用分析,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偏瘫患者进行研究,时间在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之间,用随机抽取的方法选择了110例病例,并进行分组研究,两组病例数均为55例,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方法不一致,前者采用中医康复护理,后者则采用中频治疗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对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评价,观察组为94.55%,对照组为76.36%相对较低,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治疗前,两组的肢体功能评分相比,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较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偏瘫患者采用中频治疗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肢体血液循环,促进了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 标签: 偏瘫 中医康复护理 中频治疗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比较2组患者疗效,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44.00%(22/50)高于对照组24.00%(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上肢、下肢)、BI评分均提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量表(FMA)(上肢、下肢)、巴塞尔指数(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颅脑创伤患者预后有改善作用,可提高患者肢体和认知功能,减少后遗症,改善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综合康复治疗 颅脑创伤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高血压脑血栓引起偏瘫使用针刺电针配合TDP治疗的效果。方法 分成中经络、中脏腑。分成风阳上扰、阴虚风动、风痰入络三组,三个疗程后进行观察。结果 对比三组的效果,风阳上扰、阴虚风动和风痰入络具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针刺电针 TDP 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出血偏瘫患者治疗期间早期锻炼对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100例脑出血偏瘫患者为观察对象,给予早期康复锻炼,对比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第28天时的不良情绪、日常生活能力、肢体活动功能,以及评价患者治疗前后上下肢肌力情况。结果:患者在术后第28天时抑郁、焦虑评分相对术后第1天显著下降,FMA评分及ADL评分也显著高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脑出血偏瘫患者 早期锻炼 肢体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于2019年12月~2021年3月收治的40例脊髓损伤患者纳入研究,据患者病情给予系统性的康复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和独立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脊髓损伤患者在康复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明显增长(P

  • 标签: []康复治疗 脊髓损伤 功能恢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跗骨窦切口在跟骨骨折手术治疗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京山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5例跟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分为对照组(21例)和实验组(24例)。对照组行传统外侧延长“L”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实验组行跗骨窦切口微创钢板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手术前后Maryland足部评分、Bohler角、Gissane角、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治疗费用及术后并发症(腓肠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皮缘坏死)发生率。结果:手术后两组Maryland足部评分对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Bohler角对比,实验组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Gissane角对比,实验组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实验组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实验组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实验组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费用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跗骨窦切口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可促使患者骨折部位愈合,恢复患足功能,且可有效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

  • 标签: []跗骨窦切口 跟骨骨折手术 住院时间 治疗费用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针对80名老年脑卒中病人进行研究。同时以电脑随机的方式将病人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每个组分别有40名病人。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同时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NIHSS评分、SF-36评分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老年脑卒中 早期康复护理 神经功能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日间全麻下小儿口腔医治过后的恢复状况及有关影响因子。方法:此次实验中共计筛选出了100例研究对象,其均来自我院,其就诊时间均为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之间,患者的年龄在2岁至6岁之间,以ASA标准为参考依据进行分级,其均在Ⅰ到Ⅱ级之间。从多方面分析评估患者在麻醉24小时之后的恢复情况。在分析影响恢复影响因素时,选定性别、年龄、麻醉时长等作为主要研究因素。按照性别划分,将患者分为两个小组;按照年龄划分,分为三组,即小于36个月、36至48个月之间、大于48个月。以麻醉时长作为分组依据,可以分成三组,即小于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到三个小时之间、大于三个小时;以治疗的牙齿数为依据进行分组,可以分为三组,即小于12颗、12到15颗、大于15颗。以七氟醚用量为依据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小于15毫升、15到20毫升,大于20毫升。结果:麻醉后24小时,出现轻度咽喉痛、咳嗽以及声嘶的概率分别为17%、20%、25%。轻度、中度恶心呕吐的发生概率为7%、1%。牙痛的程度分为三个等级,即轻度、中度及重度,发生率为43%、12%以及1%。轻度低落、焦虑的发生概率分别为29%、20%。在根据性别分组的调查中发现,不同性别的小儿患者在咳嗽、恶心呕吐方面的发生概率存在较大的差距,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在根据麻醉时长进行分组的调查分析中发现,恶心呕吐以及情绪低落的组间对比差距明显(P<0.05)。在根据治疗牙齿的数量进行分组的调查分组中可知,咽喉痛、声嘶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在年龄、七氟醚用量分组中的调查,未发现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性别、麻醉时间的长短、治疗牙齿量,会影响日间全麻下儿童口腔治疗恢复情况。基于日间全麻,儿童口腔治疗后的恢复实效性仍有一定的提高空间。

  • 标签: 全身麻醉 儿童口腔治疗 恢复 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日间全麻下小儿口腔医治过后的恢复状况及有关影响因子。方法:此次实验中共计筛选出了100例研究对象,其均来自我院,其就诊时间均为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之间,患者的年龄在2岁至6岁之间,以ASA标准为参考依据进行分级,其均在Ⅰ到Ⅱ级之间。从多方面分析评估患者在麻醉24小时之后的恢复情况。在分析影响恢复影响因素时,选定性别、年龄、麻醉时长等作为主要研究因素。按照性别划分,将患者分为两个小组;按照年龄划分,分为三组,即小于36个月、36至48个月之间、大于48个月。以麻醉时长作为分组依据,可以分成三组,即小于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到三个小时之间、大于三个小时;以治疗的牙齿数为依据进行分组,可以分为三组,即小于12颗、12到15颗、大于15颗。以七氟醚用量为依据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小于15毫升、15到20毫升,大于20毫升。结果:麻醉后24小时,出现轻度咽喉痛、咳嗽以及声嘶的概率分别为17%、20%、25%。轻度、中度恶心呕吐的发生概率为7%、1%。牙痛的程度分为三个等级,即轻度、中度及重度,发生率为43%、12%以及1%。轻度低落、焦虑的发生概率分别为29%、20%。在根据性别分组的调查中发现,不同性别的小儿患者在咳嗽、恶心呕吐方面的发生概率存在较大的差距,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在根据麻醉时长进行分组的调查分析中发现,恶心呕吐以及情绪低落的组间对比差距明显(P<0.05)。在根据治疗牙齿的数量进行分组的调查分组中可知,咽喉痛、声嘶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在年龄、七氟醚用量分组中的调查,未发现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性别、麻醉时间的长短、治疗牙齿量,会影响日间全麻下儿童口腔治疗恢复情况。基于日间全麻,儿童口腔治疗后的恢复实效性仍有一定的提高空间。

  • 标签: 全身麻醉 儿童口腔治疗 恢复 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康复治疗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共120例,研究时间是2021年1月-2022年1月,其中60例实施常规治疗,视为参照组,60例实施康复治疗技术治疗,视为研究组,将康复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于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研究组更优(P

  • 标签: [] 康复治疗技术 常规治疗 脑卒中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是指由于外界暴力导致膝关节过度外展或过度伸展而引起的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常伴有疼痛、肿胀、关节不稳等一系列症状。以手术为主要的医疗手段,加之术后康复训练。手术治疗后需要较长时间制动,恢复期较长,术后的康复训练也因疼痛让患者备受煎熬。针灸学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主要构成成分之一,因其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快速且安全,能有效减轻膝关节手术后的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深受广大医生及患者的喜爱,所以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针刺 前交叉韧带损伤 膝关节损伤 研究进展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瘫患者接受中医针灸分期治疗的面部神经恢复效果。方法:选择近两年在我院治疗的76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展开研究,其中3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中医针灸联合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38例观察组患者采取单纯中医针灸的方法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ortmann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GQOLI-74评分、治疗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中医证候积分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在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采取中医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能够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面部功能。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针灸法联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9月我院诊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2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每组1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功能训练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针灸法治疗。结果 联合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1、6个月的SWAL-QOL得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灸法联合功能训练可提高患者的治疗疗效,及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恢复

  • 标签: [] 醒脑开窍针灸法 功能训练 脑卒中 吞咽障碍 疗效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