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因用药发生肝脏损伤的原因,并研究其相应针对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以来收治的因药物性肝损伤而住院治疗的6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研究造成其肝脏损伤的药物类型,以及临床症状和预后情况。结果引起患者发生肝脏损伤的药物类型主要包括中成药、抗癌药物以及解热镇痛消炎药物等,其原因以中药的过量使用为主,其次为镇痛消炎类药物,由于患者及医护人员对药物机理了解不全面,导致药物的滥用,进而致使患者发生以恶心、疲惫、尿黄和黄疸为主要类型的肝脏损伤。绝大多数患者进行针对性孩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预后效果。结论在选取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取药物,对症治疗,医护人员应增强能力,了解药物机理,及时防治患者在治疗中因种种原因发生的药物性肝损伤。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药剂科 病因分析 临床诊断治疗
  • 简介:针对色织台布织物的设计开发进行了探讨。分别通过采用不同的颜色搭配、组织变化以及织造工艺的变化来表现系列织物的风格特征。同时,对所开发的新织物进行性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 标签: 台布织物 设计开发 性能测试
  • 简介:【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liverinjmy,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资料,对其用药情况、性别、年龄分布、临床表现及分型、相关生物化学指标和病理学特点加以分析。两组比较非参数统计采用秩和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检验。【结果】对159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57例,女102例;年龄18~82岁,平均50.8岁;用药种类以中草药为主(66.0%),其次为抗生素(8.8%)、化疗药物(4.4%)。临床分型:肝细胞型104例(65.4%),胆汁淤积型21例(13.2%),混合型34例(21.4%)。【结论】药物性肝损伤以女性、中老年人多见。引起成人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依次为中草药、抗菌药、化疗药。肝细胞型为主要临床类型。大多数成人患者预后良好,肝衰竭者预后较差。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肝炎 临床 病理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药物性血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40例药物性血尿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用药史、实验室检查、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0例患儿中,64例应用过解热镇痛药物,52例应用过抗感染类药物,28例应用过中草药类药物,6例应用过脱水利尿剂。本组患儿在给药后8min至12h,均出现洗肉水样、浓茶样全程血尿,并伴有轻度腹痛、腰痛不适等症状。68例患儿的尿蛋白呈++或+,尿红细胞呈+++或++++,10例患儿检出少量白细胞,48例未见管型。本组患儿经及时的治疗后,在2~3d内肉眼血尿症状消失,镜下血尿在用药3~4d后消失,随访半年显示均未发生持续性肾功能损害。结论临床上应加强小儿药物性血尿的预防、治疗,早发现、早停药、早治疗,以免对患儿的肾功能造成严重损害。

  • 标签: 肾损害 药物性血尿 小儿 抗生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通过岩心描述、岩石薄片鉴定、古生物、物源区及测并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层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长9油层组属于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划分为1个长期、2个中期和4个短期旋回层序.以古盐度的定量计算和盐度分区为依据.进一步确定了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沉积期的古湖岸线位置.在此基础上,以物源区、沉积相和层序分析等资料为基础,选取中期旋回层序的上升和下降相域作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各时期层序一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各时期古地理面貌和砂体展布格局主要受湖平面升降和物源区方向控制.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水上和水下分流河道主要出现在各中期旋回的湖侵相域,砂体的延伸方向与西南部的主物源方向相平行该研究成果对陇东地区长9油藏的后续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层序-岩相古地理 古盐度 古湖岸线 三角洲沉积体系 长9油层组 陇东地区
  • 简介:姬塬油田长9油层组是滚动勘探的有利接替层位,在不同地区其成藏条件和油藏富集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样品测试及相关模拟实验。从烃源岩、储集体及其之间的通道、距离和动力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姬塬油田红井子、胡尖山及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气聚集成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红井子地区紧邻生烃中心.储层物性好,源储压差大,油气富集程度高;胡尖山地区储集物性较好.但距离生烃灶较远,源储压差较小,油气富集程度一般;罗庞塬地区源储压差较小,裂缝不发育,储集物性差,油气富集程度较差。

  • 标签: 成藏条件 主控因素 差异性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传统观点认为毛管压力仅是饱和度的函数,本文为了探究毛管力、饱和度、湿相与非湿相之间界面面积三者关系,从孔隙网络模型入手。通过孔隙网络模型模拟驱替吸入过程,分别计算出毛管压力、饱和度、界面面积,然后作出三者之间的三维关系曲线。曲线表明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从而验证了Hassanizadeh和Gray提出的假设,这也是对传统毛管力曲线的延伸。这一结论的得出对微观基本理论和非水相液体溶解有直接影响。

  • 标签: 孔隙网络模型 毛管压力 饱和度
  • 简介:首先要戒掉"没事乱吃药"的习惯,其次是了解自己是否属于药物性肝损伤的高风险人群,最后在服用任何药物的时候,都要注意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用药剂量、疗程以及自己将可能面对的风险。笔者曾经接触到一个比较极端的药物性肝损伤病例。一名年轻女性为了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而长期服用中药,2年后因肝衰竭死亡。

  • 标签: 肝损伤 药物性 子宫内膜异位症 药品说明书 用药剂量 风险
  • 简介:问:有一种说法,乳腺癌患者的饮食宜清淡,特别不宜吃猪肉和牛羊肉等“红肉”,是这样吗?答:欧医生:相关的一些研究确实发现,动物性食品摄入过多、油炸食品摄入过多等因素与乳腺疾病风险存在密切相关,而以蔬菜水果和素食为主的饮食习惯可以降低乳腺增生发病的风险。

  • 标签: 乳腺癌患者 动物性食品 多食 疾病风险 饮食习惯 “红肉”
  • 简介:随着包装工业的迅速壮大,包装材料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各式各样的包装材料层出不穷。然而,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考虑,人们对产品包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包装外表新颖美观,还要求包装材料无污染,易分解。因此,生物性包装材料受到了越来越多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生物性包装材料发展趋势出发,分析了生物性包装材料产生的必然性,明确了生物性包装材料的基本定义与分类,介绍了几种生物性包装材料的制作流程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 标签: 生物包装 材料 可降解 无污染
  • 简介: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一例可能由尼美舒利引起药物性淤胆型肝损害,对国内外相关报道和文献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这将有利于临床医师在临床用药这些有类似副作用的药物时做出正确的思考和选择。

  • 标签: 尼美舒利 肝毒性 盘龙七片 草乌叶 淤胆
  • 简介:据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常规物性等资料,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砂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8油层组砂岩储层曾遭受酸性介质的改造,次生孔隙发育: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粒问溶孔和微裂缝为主,黏土矿物晶间微孔对储层物性也有贡献;储层发育受沉积相、碎屑组分、成岩和构造作用共同影响,其中沉积微相影响储层的空间展布;碎屑组分和粒度与储层物性具有直接关系: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有利有弊,压实和胶结作用可使原生孔隙大部分丧失.而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可大幅度提高储层的孔、渗性,为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

  • 标签: 低渗透 砂岩储层 沉积相 成岩作用 长8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以岩心观察为基础,通过岩石学特征和原生沉积构造等相标志分析,认为华池地区长6油层组主要包括砂质碎屑流和浊流2种重力流沉积,但二者发育位置存在差异。其中.砂质碎屑流位于上游,浊流位于下游。砂质碎屑流和浊流在沉积上的差异,决定了其储层特征的差异,相对于浊流砂体.砂质碎屑流砂体成分成熟度更低,填隙物含量更低,储层物性更好和含油性更好。华池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中填隙物类型主要为伊利石、钙质和绿泥石膜,砂质碎屑流砂体中伊利石和钙质含量较高,浊流砂体中绿泥石膜含量较高。华池地区长6油层纽储层主要储集空间为原生粒间孔和粒内溶孔.而且砂质碎屑流砂体的面孔率明显高于浊流砂体。砂质碎屑流砂体中长石含量较高。为溶蚀作用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基础.因此砂质碎屑流砂体中的粒内溶孔较浊流砂体发育,这是该砂体储层物性好于浊流砂体的重要原因。

  • 标签: 砂质碎屑流 浊流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长6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通过岩心观察,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图像分析、压汞资料分析、数理统计以及岩心描述等方法,对子北油田理801井区长6油层组油藏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认为,长6油层组储层属超低渗储层,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以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储集能力主要受沉积微相展布规律和成岩作用控制,该区局部发育的微裂缝,且微裂缝的含量与平均渗透率呈正相关性,对改善储层物性起到重要作用;储集性能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最好,垂向上演化受成岩作用控制,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明显变差,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改善储层物性,形成有效储层;本区长6油层组储层主要以IVa类储层为主。图7表3参13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岩石学特征 孔隙结构 物性特征 成岩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检测方法以及作用效果进行研究,并做出评价。方法取各种引起食物中毒的样本,将其做涂片处理,而后进行染色并做镜检,在显微镜下寻找出优势菌群,并将其接种至选择性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结果共检出病原菌113起,占整体的94.2%,在所有筛选出来的优势菌群中,共有110起优势菌群被选入进行选择性培养,其中110起均检出,所涉及的检出率高达100%。结论该方法针对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而言,检测率较高,节省时间,同时减轻了检验人员的负担。

  • 标签: 微生物 食物中毒 检测方法 检出率 优势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