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传统观点多强调盘龙城遗址与商王朝之间的隶属关系,忽略了盘龙城自身的特点。本文采用新的微量元素分组方法来对盘龙城和郑州出土的青铜器进行分析,并从青铜器的器形、纹饰、铸造工艺以及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几个方面着手对盘龙城和郑州商城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盘龙城与郑州商城在以上诸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盘龙城遗址一部分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特征与郑州商城青铜器相同,另一部分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特征则不见于郑州商城。此外盘龙城一些青铜器的器形、纹饰、铸造工艺均表现出自身特点。由此推测盘龙城出土的一部分铜器可能来源于自身独立的青铜器生产体系。此外盘龙城出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在类型和使用上也与郑州商城存在差别。盘龙城遗址虽主体因素属商文化,但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

  • 标签: 盘龙城 青铜器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微量元素分组法 区域特征
  • 简介:鹳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旨在了解鹳河中游西峡县境内山地、平原和丘谷地带的聚落形态。调查面积约125~135平方公里,发现了近百处遗址,年代从仰韶中期一直到秦汉时期。通过系统调查,我们对调查区域内的文化面貌和各时期聚落形态的特点、变化等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信息反映出当地古代居民在资源利用方面的多样性,以及社会和经济结构在不同时期的复杂变化。

  • 标签: 鹳河流域 区域系统调查 聚落形态 空间分析
  • 简介:自1805年武威首次发现西夏钱币窖藏以来,西夏钱币陆续有所出土。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甘肃等地陆续有一批西夏钱币的出土,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70年代末,特别是到了80年代,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关于西夏钱币出土的报道屡见于报刊,这自然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

  • 标签: 钱币窖藏 西夏 流布 5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 简介:本文讨论了区域调查、拉网式调查与区域系统调查的区别,详细辨析了目前中国多项调查中的工作主体、田野方法、信息分析,并对田野方法中的调查目的、区域范围、年代选择、操作方法等差异较大的几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目前存在的本土化、科学化、材料公布三个需要探索的问题。

  • 标签: 区域系统调查 拉网式调查 本土化 考古学
  • 简介:文章通过对战国末期楚墓随葬陶器的研究,依据陶器组合及器形的差异,将该时期楚墓划分为五个区域,认为各区域在保持总体特征的一致性的同时,区域性特征也是明显的,并对各区域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 标签: 战国时期 楚墓 陶器 文化内涵 楚文化
  • 简介:福建泉州市中山路整治和保护项目,日前荣获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泉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海上丝绸之路东端起点,在城市发展1300多年的历程中,沉积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位于古城中心的中山路,就是外来建筑文化与泉州

  • 标签: 泉州市 亚太地区 项目 城市发展 福建 海上丝绸之路
  • 简介:薛河流域是山东古遗址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10-201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东大学合作在此区域进行了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工作,共发现遗址和遗物分布区180余处。项目在田野调查和聚落研究中使用GPS定位、分区采集和Arcview软件分析等手段,主要考察了本地区北辛文化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宏观聚落形态和变迁情况。大体而言,这一区域聚落发展的总趋势为聚落数量不断增多,分布范围逐步扩大,聚落规模逐渐增大,聚落间的分化逐渐明细。具体又可以分为后李文化和北辛文化时期的萌发期、大汶口文化至商代的稳定期、西周至秦汉时期的高速发展期三大阶段。宏观聚落变迁的整个过程以稳定和继承为主,突变始终居于次要地位。

  • 标签: 薛河流域 区域系统调查 宏观聚落形态 聚落变迁
  • 简介:一、形成的原因青铜时代滇池区域的生业方式历经了不同阶段,发展成狩猎采集、渔捞、农业三种主要方式,这三种方式均存于滇池区域的青铜时代的不同阶段。形成这样的生业方式的主要原因是滇池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 标签: 青铜时代 滇池 原因 演变 自然地理条件 狩猎
  • 简介:11月12-14日,国家文物局筹备近两年的“中外合作区域考古调查工作报告会”在京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出席会议并讲话。各省考古研究所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等30余家科研单位50余名专家学者也出席了会议。

  • 标签: 中外合作区域 考古调查工作 文物保护工作 规范化管理
  • 简介:蒙元时期“洛水-渭水”流域的墓葬面貌存在明显的共性,随葬明器自成一体。本文通过墓葬结构和随葬器物的综合梳理,在探讨大区域墓葬文化的同时,将洛-渭流域的蒙元墓葬细分为河南、陕西和甘肃三个小文化区,分别探讨各个文化区域墓葬的文化面貌和阶段特征。

  • 标签: 洛-渭流域 蒙元墓葬 明器
  • 简介:通过开展系统性区域考古调查,全面掌握了牛河粱遗址内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重点分析了红山文化的生活遗存与礼仪建筑的分布规律,通过与大凌河上游和赤峰地区的对比,揭示出牛河梁遗址具有特殊的地位,是整个红山文化的祭祀中心.

  • 标签: 牛河梁 系统调查 祭祀中心
  • 简介:本文是以画像砖墓为例对南朝襄阳地域文化的讨论。首先对考古发现的数座画像砖墓进行了年代的判断,认为襄阳南朝画像砖墓皆属齐、梁时期(5世纪末~6世纪前半期);然后根据历史文献和画像砖图像内容讨论了襄阳地区在南朝时期独特的文化内涵,襄阳文化因地处南北朝交接地区而呈现出文化的边缘性、地域性和信仰的多元性。

  • 标签: 南朝 画像砖墓 襄阳地区文化边缘性 文化地域性
  • 简介:贵州地区分布着三种有特色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类型,即以锐棱砸击法为特点的猫猫洞文化类型;以小石片石器为特点的马鞍山文化类型和以上述两者兼有的白岩脚洞文化类型。这三种类型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在地理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这一分布特点构成了贵州地区独具特色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文章从地质、气候、生态环境等因素出发,对其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论证,认为更新世晚期环境对贵州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三种不同文化类型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 标签: 更新世晚期 贵州 旧石器 文化研究
  • 简介: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昭通市文物管理所及盐津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位于盐津县普洱渡镇夷都山怀疑为乌蒙王府的石马埂建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发掘的同时,为了全面了解夷都山区域的文物分布情况,建立起各文物点时间和空间二维框架,我们对夷都山以及附近区域进行了全面踏查。通过这次工作,并结合前人的成果,发现夷都山及周边区域分布了众多宋以后的文物遗迹,其中以大量的石室墓(不包括有碑刻纪年的清墓)为主,另有一建筑基址和垒石遗迹(彩版一)。

  • 标签: 文物考古研究所 考古调查 盐津县 云南省 边区 考古发掘
  • 简介:应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邀请,我们于2005年均月17日至21日在古城西安召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并庆祝该组织成立四十周年,回顾她为维护和保护作为可持续和人文发展的一部分的世界文化遗产所作出的长期努力;

  • 标签: 遗址保护 周边环境 西安 古建筑 古遗址 宣言
  • 简介:丹江口水库区域古代城址的沿革和地望考述晏昌贵丹江口水库区域包括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十堰市、郧县、郧西县,河南省浙川县和陕西省白河县共六县市。1995年8月下旬和9月上旬,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受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委托,对丹江口水库区域内的古代城址进行了初...

  • 标签: 丹江口水库 武当 《水经注》 显庆四年 地理志 汉江
  • 简介:本文从发掘及调查材料入手,以遗址为研究对象,对湖北省与楚文化相关的遗存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重点着眼于与文献记载中的早期楚丹阳地望相关的沮漳河及江汉平原区、汉水中上游山地区、峡江地区及近来学界讨论较热烈的襄宜平原及随枣走廊区。通过对这四个区域西周至东周时期的遗址的分布特点的比较,运用"中心位置理论"观点加以分析,并结合文献考证,从而推断出不同时期的楚文化中心区。

  • 标签: 楚文化遗存 分布特点 早期楚文化 中心区域
  • 简介: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区东北部,是清朝留下来的最大的皇家园林和寺庙群。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有30万平方米的东南湖区,460万平方米的西北山区和74万平方米的东北草原林地,景点120余处,其中包括康熙36景,乾隆36景。

  • 标签: 承德市 避暑山庄 寺庙 文物保护 管理机制 园林规划
  • 简介:本文搜集旧大陆西部早期传入中国的作物及家畜资料,尝试辨析这些因素在进入中国的初期,也就是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在当时生业体系的作用。小麦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现的地点很多,但在农业中所占比例极小,在燕辽地区、北方地区和甘青地区则几乎没有,但在河西走廊至新疆东南部则很多且比较重要。绵羊、山羊和黄牛等家畜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所占比例很小,在燕辽地区、北方地区和甘青地区则占到家畜的一半以上,在河西走廊和新疆东南部也大致如此。河西走廊和新疆绿洲型农业应当是与中亚农业经济连为一体的。

  • 标签: 旧大陆西部 作物与家畜 龙山-二里头时期 区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