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民族(ethnography)在西方文献中起初基本的含义是指对异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记述,希罗多德对埃及人家庭生活的描述,旅行者、探险家的游记,那些最早与“土著”打交道的商人和布道的传教士以及殖民时代“帝国官员”们关于“土著”的报告,都被归人“民族”这个广义的文章意义上的文体(genre)。

  • 标签: 民族志 埃及人 希罗多德 探险家 土著 游记
  • 简介:经过四年多的不懈努力,《贵阳市·民族》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贵阳市·民族》(以下简称《民族》)几经增删,最后以10章约23万字的篇幅定稿。其内容根据各民族在贵阳境内存在历史的长短、人口的多寡,记叙了苗族、布依族等10多个民族的源流、迁徙和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对于汉族,则未设专章记叙,这是因为汉族迁入情况很复杂。

  • 标签: 《贵阳市志·民族志》 中国 贵州 地方志 编纂工作 地方特色
  • 简介:浙江省少数民族编纂委员会编。主编金永汉,副主编雷耀铨、雷弯山。志书的编纂起自1993年,1999年12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

  • 标签: 志书 方志 编纂 副主编 少数民族 浙江省
  • 简介:一般认为,民族的科学范式是由马林诺斯基出版于1922年的民族代表作所奠定的,它体现了功能主义人类学/科学人类学对田野作业、理论或主题、民族三要素的结合.近年来进行学科反思的学者指出,过于强调马林诺斯基的贡献其实抹煞了民族方法早在1922年以前的一个时期就逐渐发展起来的事实;更重要地,对马林诺斯基的文本和学术背景的研究表明,他所谓的"科学"民族既包含了诗学也包含了政治成分.

  • 标签: 科学民族志 马林诺斯基 田野作业 反思人类学
  • 简介:<正>吴应箕(1594—1645),贵池人,是明朝末年的一位民族士。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满清统治者进行了英勇的反抗。他的行动以及留下来的诗文,永远值得后人的景仰和学习。应箕生在明朝末年,那是一个民族危机严重,社会动盪不安,多災多难的时代。清人正兴起于东北,山海关外,烽火连天,明军败创的消息,时时传来关内,使人忧虑不安。腐朽的统治者,在民族危机严重的关头,不知改革政治,反而镇压人民。人民已经生活不下去了,统治者还在进行无厌的榨取;敌人已经快要打倒关内来了,统治者还没有进行认真抵抗的准备。怎能不使人忧虑呢?应箕对于劳动人民辛勤地劳动、困苦的生活,表示了深切地同情,对于统治者的无厌榨取无限愤慨。他在《耕田苦》一诗中写道:

  • 标签: 民族危机 统治者 明朝 山海关 政治 劳动人民
  • 简介: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人类学研究状况的归纳分析,阐明了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和民族的概念、学科体系及演变历史,并对其不同学派的学术观点及其最新发展态势作出了评价。

  • 标签: 人类学 民族志 分析模式 变迁
  • 简介:在马关条约签订至抗日战争胜利日本占据我国领土台湾的50年中,台湾岛上先后涌现了一群有气节、有知识的志士.他们秉持中华民族传统坚贞忠纯的虑操守,像岁寒松柏一般傲立在风霜雪雨中,以其特有的方式与异族统治者进行抗争,为保存民族文化血脉,为宝岛光复回归竭尽心力,我国近人著名诗人、历史学家连横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 标签: 台湾通史 志士连横 民族志士
  • 简介:文章以民族的研究方法,以民族音乐学的观念,以第一手材料陈述和阐释了吕家河民歌与该村所处地域文化历史互为建构的关系.表明作为一种文化范式的民歌,如何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当地住民的日常生活编织着本土文化之网.

  • 标签: 民歌 吕家河 地域文化 口传文本 文化建构 音乐民族志
  • 简介:无论在传统的中国妇女研究还是在人类学汉人亲属制度研究中,大多预设了其研究对象的形象基调--妇女通常被定位为依附者的角色.其关注的重点是以文献、仪式所代表的制度,而不是实践中的人.以实践的民族视野来考察,则所谓亲属制度是行动者在实践中构建出来并不断被实践所选择和重构的.华北一个村庄的妇女的亲属关系实践表明,妇女具有与男性不同的亲属观,她们通常是在制度框架内利用各种关系资源和策略积极地构建其亲属关系.

  • 标签: 妇女 亲属关系 实践
  • 简介:<正>杂感、杂谈在生活中总是不断地出现,不断地重复,人们谈论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电影艺术的观众有老有少,影响面深而广。人们看过一部影片后总是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的谈论着,生怕哪句话落地摔碎似的,句句相接。其中有价值的见解若有人收集起来,对专业人员将是最诚恳,最热情的帮助。也会促使他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影片来。借此机会,我也略谈谈自己的杂感。

  • 标签: 少数民族地区 电影艺术 文艺作品 深入生活 影片 积极作用
  • 简介:<正>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人对事的思维方式也在变化。这种变化,往往含有两种基本因素:一是破除多年来“左”的侵染,恢复其本来的正确观念;一是吸收、借鉴与我有益的“舶来品”,充实和丰富了现实的观念。这两种因素及其它因素的交织和融合,就使人们在历史与现实、横向与纵向的思考中,发现和认识到一种新的东西。这种新的东西,首先表现为观念。而这种新观念,在人们不同的思维领域里,经过反复地认识、争论、补充和检验的过程,才得到社会历史的承认。目前,电影界各种观念针锋相对的争鸣,就是电影新观念产生过程的具体表现。电影是什么?它和戏剧是不是联姻关系,它和戏剧该不该“离婚”,说“电影就是文学——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对不

  • 标签: 民族电影 少数民族地区 新观念 民族历史 历史与现实 经济体制改革
  • 简介:当前民族文体的创新不断涌现,刘新的一书可归为实验民族一换类.其不仅成功地将转型时期中国人的存在状态概括为"自我的他性",而且对人类学民族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极具启发性的见解:对人物的分析应当发展成为人类学理解社会和历史的特殊方式;经典民族所呈现的"真实"的概念需要重新加以审视;反对在民族中将主体性当作一种类似实体或本质的东西,而应采取历史主义的立场.

  • 标签: 民族志 人类学 叙述 自我的他性
  • 简介:西方人类学向来关注的是非西方的"非现代性"故事,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人类学学科反思中,西方和非西方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的知识建构方式受到批评.民族在展示某国营丝织厂三代女工如何在所谓现代性的语境中栖居的同时,质疑了关于现代性的人类学所包含的普遍、同质的现代性的预设.该民族充分表达了对知识建构的自觉和反思,其中女性主义的洞识及其女性主义国际主义的政治议程也为后现代民族写作实验增加了新的维度,并挑战了西方人类学最顽固的预设:西方(男性)自我和非西方(男性)他者的二元对立.

  • 标签: 民族志 现代性 性别
  • 简介:中国已经加入WTO,全球化语境从外部带来的压迫必定会导致整体的扰动与重组.一旦转化为内部的新的结构要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必将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近年来,由于好莱坞大片的进口,民族电影比其他领域更早地面临这个新的语境.所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意味着在遭受极大冲击的同时,也昭示了民族电影的未来发展前景.

  • 标签: 全球化语境 民族电影 电影面对
  • 简介:引言关于"民族电影"的种种问题完全可以看作是有关一个更基本问题的社会学研究的一部分,这就是:民族可以理解为一个传播的空间.我之所以在这里重提这个早已有之的见解,因为它恰恰是当前电影研究论争中推理的依据.

  • 标签: 民族电影 电影研究 好莱坞 社会传播 见解 实用
  • 简介:<正>民族题材的电影需要创新,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艺术上的创新,人们曾经提出过许多独特的、新颖的、别具一格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象再也没有什么好谈的了。可是尽管对于电影艺术上的创新千呼万唤,真正具有新意的民族题材的电影作品,仍然显得不那么景气,似乎还有再呼唤的必要。

  • 标签: 新时期 民族题材电影 创新 电影艺术 电影作品 电影创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09-09-07
  • 简介:中国的许多电影人则试图在中国意识形态的有限空间中通过电影文化的选择来寻找本土电影的生存道路,中国电影试图进入国际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的位置是与中国在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位置联系在一起的

  • 标签: 全球化好莱坞 好莱坞民族 民族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