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8 个结果
  • 简介:早期的录音:拜罗伊特、柏林、伦敦、维也纳(1913-1938)其实早在声学录音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对瓦格纳这样的庞大作品跃跃欲试701913年,阿尔弗雷德·赫尔茨(AlfredHertz,1872.1942)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录制了《帕西法尔》片断。他最著名的经历莫过于1903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演《帕西法尔》,从而打破了此剧只能在拜罗伊特演出的禁令。

  • 标签: 歌剧录音 瓦格纳 《帕西法尔》 柏林爱乐乐团 版本 王国
  • 简介:由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Verdi.1813~1901)作曲的三幕歌剧《茶花女》(LaTraviata)作于1852-1853年,脚本由皮亚威FrancescoMariaPiave)改编自小仲马(AlexandreDumasfils)的同名小说《茶花女》。1853年首演于威尼斯,1856年上演于伦敦和纽约。《茶花女》又名《堕落的女人》(TheFallenWoman)、《误入歧途的女人》(TheWomanGoneAstray)。故事发生于19世纪的巴黎。城中上流社会最有名的交际花维奥莱塔(Violetta)在一次派对中爱上了青年阿尔弗雷德(Alfredo)。

  • 标签: 《茶花女》 歌剧 巴黎 选曲 告别 19世纪
  • 简介:《白毛女》是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集体创作的献礼作品,由贺敬之和丁毅执笔。《向毛女》源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阜平县天柱山的一则故事。1944年,时任《晋察冀日报》记者的林漫(原鲁艺文学系第三期学员)写信告诉鲁艺院长周扬这个故事。周扬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他认为这个故事可以表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和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重大主题。

  • 标签: 《白毛女》 集体创作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日报》 公演
  • 简介: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多方面证据显示出作曲家将多重的思想寓意寄予其中。歌剧首先显示出明显的基督教内涵,并且在场景、剧情等方面使人联想到基督教的教义。而在基督教的表象之下,歌剧也体现出佛教的某些寓意,这一点从歌剧中对于重点剧词的强调,对人物整体经历和命运的设计中能够揭示出来。不仅如此,众多评论家的全方位解读,也使得歌剧反映出更为复杂的寓意内涵,包括种族主义等多方面的内容不断地成为重要的话题。瓦格纳呈献给世人的这部复杂、如谜一般的经典作品,也将随着它的广泛上演展现出更为多样的思想内容。

  • 标签: 瓦格纳 《帕西法尔》 思想寓意 基督教 佛教 种族主义
  • 简介:歌剧形成于16世纪末意大利,是结合音乐、诗歌、戏剧、舞蹈和舞台艺术等要素,以故事情节为基础,以歌唱为主体的一种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它最早产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社会团体“卡梅拉塔”(Camerata)之中。当时一些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如卡契尼、佩里等人)经常聚集在撒乔瓦尼·巴尔迪伯爵家中讨论艺术理论问题,他们热心于恢复古希腊戏剧,力图创造出能将诗歌、戏剧与音乐紧密结合的生动艺术,从而使得歌剧诞生。事实上,欧洲人认识中国戏曲艺术远远早于中国人认识欧洲歌剧,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戏曲比歌剧产生得早、传播得早。欧洲曾一度有过中国文化热,就在这个过程中,欧洲人把中国传统戏曲称为“歌剧”。

  • 标签: 艺术特征 中国戏曲艺术 古希腊戏剧 欧洲歌剧 文学艺术家 国歌
  • 简介: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Verdi,1813—1901)是意大利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之一,他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优秀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了歌剧艺术,歌剧《茶花女》是威尔第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也是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非常熟悉的一部作品。本文将对威尔第的歌剧创作历程和歌剧《茶花女》进行分析。

  • 标签: 威尔第 歌剧 《茶花女》
  • 简介:具有写意风格和以演员为中心的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形式与具有写实风格和以音乐为中心的欧洲歌剧演唱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文章从戏剧的起源、背景与发展对中国京剧唱法与欧洲歌剧作了阐述和比较。

  • 标签: 京剧 行当 舞台 欧洲歌剧
  • 简介:歌剧演唱会作为歌剧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已经成为全球歌剧迷最为接受的一种形式。从导演二度创作的角度来审视、探讨西尔维娅·科碧妮意大利歌剧演唱会南宁站演出的优点与缺失,有利于推动其适应本土文化的特质,符合本土观众群体的审美取向,使高雅艺术演唱会形式更好地在中国本土发展。

  • 标签: 导演 导演技法 歌剧演唱会 审美倾向
  • 简介:歌剧称为“音乐的戏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歌剧表演在正规的歌剧院、音乐厅,凭借剧场良好的建声构造,在不使用“电声”的情况下,也能取得不错的现场音效。随着歌剧表演剧目的创新及表演场地的多样化,纯自然的“原声”音效,渐渐满足不了演出的需求,因此从上世纪开始电声技术就广泛应用于歌剧的创作、演出中。歌剧演出音响系统的设计,是电声技术在歌剧演出中的具体应用。歌剧《赵氏孤儿》音响设计的关键是拾音方式的设定,只有先确定好拾音方式,才能去设计音响系统的各个组成环节,才能组织、选用好各种音响器材。正确的器材使用与合理的设计理念是歌剧《赵氏孤儿》音响设计的重要方面。歌剧《赵氏孤儿》首演是山东剧院,但剧院并不具备专业的歌剧院声场,所以要考虑独唱演员与群众演员(合唱演员)的略微扩声及演唱与乐队伴奏的平衡和音效重放等诸多问题。任何一方的缺憾都不能充分表现歌剧的整体性和震撼性。我认为恰到好处服务于歌剧的扩声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赵氏孤儿》 音响设计 歌剧院 扩声 歌剧演出 电声技术
  • 简介:摘要马徐维邦导演的《夜半歌声》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恐怖片,而再次观看好莱坞影片《歌剧魅影》和《夜半歌声》之后,发现马徐维邦在关照了人的基本情感的基础上对好莱坞电影做出了更适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的一些列改编。本文从创作背景、叙事和中国传统的“审悲观”三个方面具体解释了马徐维邦导演是如何使一部好莱坞恐怖片变为中国式悲剧。

  • 标签: 国防电影 叙事 审悲观
  • 简介:歌剧是区别于话剧.戏曲,晚会的一种艺术形式.歌剧的特性是以交响乐为载体,喧叙和咏叹的歌唱方式为内容,同样配置舞美和表演等创作部门在舞台上表达故事情节与情感。其产生的任何戏剧动作都是以音乐的内容和变化为载体。任何创作内容都是将听觉置于最佳体现的前提下。故歌剧的舞台调度.包括舞台迁换以简练舒缓为主并以辅助于听觉体现为原则。舞台灯光也不例外,在体现和表达戏剧情境的同时。再“利用”灯光技术手段在听觉的感受和渲染中产生视觉节奏与情感的表达。

  • 标签: 创作内容 舞台灯光 《赵氏孤儿》 歌剧 舞台调度 艺术形式
  • 简介:17世纪是西方歌剧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而威尼斯歌剧乐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以威尼斯歌剧乐派与蒙特威尔第之间的关系为研究视角,不仅探讨了17世纪威尼斯歌剧院的建成带来的歌剧环境的历史变化,同时对威尼斯乐派与蒙特威尔第之间的创作关系进行有益的深入探讨。

  • 标签: 威尼斯歌剧乐派 17世纪威尼斯歌剧院 蒙特威尔第
  • 简介:摘要歌剧《原野》是根据我国戏剧大师曹禺的同名话剧改编而成的一部四幕歌剧。创作于1987年,首演于北京,1992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中心艾森豪威尔剧院演出,这也是在国外上演的第一部中国歌剧。《啊,我的虎子哥》是话剧《原野》中的精彩唱段,本文主要结合作品的年代特点、内容、风格及其在《原野》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作品演唱要注意的问题,演唱中的二度创作等相关问题。

  • 标签: 创作背景 艺术特点 演唱技巧
  • 简介:摘要蒙特威尔第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的音乐扎根于过去的传统,并不断自我更新,把歌剧音乐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本文简单介绍了作曲家蒙特威尔第的生平,对他的第一部喜歌剧《于利斯重返故园》和最后一部喜歌剧《波佩阿的加冕》进行分析。

  • 标签: 蒙特威尔第 《于利斯重返故园》 《波佩阿的加冕》
  • 简介:文章比较了歌剧与小说的动机创作手法,并从叙事学角度比对了歌剧与小说的叙述者、叙述接受者及叙述话语等叙述要素,以此探讨歌剧与小说的关联。从而由这两个方面的对比窥见文学与音乐间不可隔断的联系及它们在多个层面上的互相影响、模仿和借鉴。

  • 标签: 动机 瓦格纳 叙述者 歌剧 小说
  • 简介:当代著名剧作家、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维若与董妮创作的民族歌剧《运河谣》,2012年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以来受到了各界广泛赞誉。剧本已经发表在《剧作家》2013年第3期上,让更多不能进剧场观看演出的人们,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来欣赏这部优秀的民族歌剧

  • 标签: 民族歌剧 心灵家园 运河 剧本 生命美 张扬
  • 简介: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杰克·威廉森代表作有《反物质飞船》、《CT辐射》、《黑太阳》、《天网坠落》等。作为"太空歌剧"的两大台柱子作家之一,威廉森的科幻小说多具有典型的"太空歌剧"艺术特征。"太空歌剧"式科幻小说,作为以太空旅行的科幻文学中的一种主要流派,拥有个性化的艺术特征。本文通过分析威廉森"太空歌剧"式科幻小说,解读其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类反思。

  • 标签: 杰克·威廉森 太空歌剧式科幻小说 《月亮孩子》
  • 简介:瞿小松的室内歌剧《命若琴弦》采用了独角戏的表现形式,除了由指挥兼任的“村长”和乐队演奏员兼任的“众村民”外,其余10个人物均由一个说书人扮演,因此塑造人物的手法非常独特。作曲家用不同手法表现剧中不同层次的人物,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即:用方言说白和唱腔一器乐综合戏剧手段来刻画主人公,用说书人转述和直接再现原始场景两种手法来展现主戏中其他人物,借鉴戏曲的思路结合说书的形式,用“速写”的手法呈示戏中戏的诸角色。

  • 标签: 瞿小松 《命若琴弦》 塑造人物 独角戏 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