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通道下经融合术(MIS-TLIF)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MIS-TLIF手术治疗的1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后复查腰椎X线及腰椎CT评价有无终板损伤,评估椎弓根螺钉位置情况及有无移位、断裂,融合器有无移动、下沉以及融合情况等。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79例患者中25例(14.0%)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脑脊液漏3例(1.7%),切口相关问题4例(2.2%),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7例(3.9%),术后尿潴留1例(0.6%),椎管内血肿1例(0.6%),术后残余疼痛麻木9例(5.0%)。术后随访期内大多数患者VAS、JOA、ODI评分较术前得到改善(P<0.05)。结论MIS-TLI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并具有良好且稳定的长期疗效。

  • 标签: 腰椎 并发症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 椎间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与经后方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腰椎失稳症患者60例,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PLIF治疗组与TLIF治疗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卧床时间、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将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结果椎间隙高度与高度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融合时间以及同时间中椎间隙高度与高度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IF与PLIF对于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有着良好的效果,但相对于PLIF,TLIF的操作更为简单,且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患者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椎间孔入路 经后方入路 椎间融合术 腰椎失稳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斜外侧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经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治疗116例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56例患者采用OLIF[OLIF组,男21例,女35例;年龄(65.2±8.7)岁;Lenke-SilvaⅡ型41例,Ⅲ型15例]和60例采用TLIF[TLIF组,男19例,女41例;年龄(61.3±11.6)岁;Lenke-SilvaⅡ型43例,Ⅲ型17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及并发症;分析两组的各自手术前后的腰椎矢状位、冠状位Cobb角和顶中心偏移距离。结果OLIF组和TLIF组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7±1.6)分和(8.1±1.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9±1.5)分和(2.2±0.9)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IF组和TLIF组ODI分别从术前47.5%±9.1%和52.6%±5.8%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22.4%±6.7%和25.1%±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矢状位Cobb角,术前OLIF组为8.6°± 5.7°,末次随访时为23.6°±4.3°;TLIF组术前为9.2°±4.2°,末次随访时为21.3°±4.8°;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P=0.01)。腰椎冠状位Cobb角,OLIF组术前为16.4°±9.6°,末次随访时为2.8°±2.1°;TLIF组术前为15.2°±7.8°,末次随访时为6.4°±2.7°;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P<0.001)。顶中心偏移距离,术前OLIF组为(26.3±9.4)mm,末次随访时为(4.3±1.9)mm; TLIF组术前为(23.4±5.5)mm,末次随访时为(7.5±4.2)mm;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P=0.03)。OLIF组融合率为97.7%(127/130),TLIF组为91.1%(164/1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经并发症发生率:OLIF组为16.1 %(9/56),TLIF组为8.3%(5/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IF组融合器塌陷率12.3% (16/130),TLIF组融合器塌陷率21.9%(35/1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P= 0.03)。结论OLIF技术是治疗伴有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有效手段,与TLIF相比可实现类似的临床效果,且能获得更好的腰椎冠状位和矢状位的矫正。

  • 标签: 腰椎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实施经皮和经皮两种方式的短期疗效。方法:对比病例选择在2018.6~2020.6时段就诊于我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78例,以方式不同为依据实施分组,均分例数(n=39),实施经皮和经皮两种方式的患者分别归纳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对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接受经皮镜后路与侧后方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择2021年6月~2023年6月期到骨科接受诊治的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2例,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此102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侧后方治疗,观察组接受经皮镜后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腰椎功能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指标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术后1个月时腰椎功能略优于对照组(P<0.05),但长期来看两组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无较大差异(P>0.05)。结论 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经皮镜后路时临床相关指标更优,但长期来看临床疗效结果相近,应结合患者病理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

  • 标签: 椎板间入路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入路
  • 简介: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观察,探讨经皮内镜手术、神经根及邻近组织的解剖学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在天津市天津医院行腰椎影像学检查的患者影像资料,按脊柱序列正常、无畸形、无移行的要求共纳入100例正常腰椎的横断面MRI资料和100例正常腰椎正侧位X线图像资料。选取L2/3~L5/S1节段椎间盘上下缘两个层面的MRI横断面图像的,分别测量椎间盘上、下缘的宽度最小值(Gs、Gi)、神经根-椎间盘距离(Hs、Hi)、神经根-关节突距离(Is、Ii)和靶角(Js°、Ji°)。选取L4/5和L5/S1节段正侧位X线图像,分别从正位和侧位测量分析髂脊-椎间盘距离(Qa、Qb)和靶角(Ra°、Rb°)。结果MRI横断面图像资料分析显示Gs均〉Gi,其中L4/5节段Gi最小[(2.72±1.40)mm],L2/3节段Gs最大[(5.16±1.53)mm]。神经根-椎间盘距离从头端向尾端逐渐减小,并且在椎间盘下缘层面距离最近。L2/3和L3/4节段神经根位于椎间盘的背侧;而在L4/5和L5/S1节段,神经根位于椎间盘的腹侧。Is〈Ii,其中L4/5节段Is最近[(-2.55±4.94)mm],L5/S1节段Ii最远[(-8.23±11.11)mm]。椎间盘上、下缘横断面靶角从头端向尾端逐渐减小。L2/3和L3/4节段Js°〉Ji°;L4/5和L5/S1节段Js°〈Ji°。正侧位X线图像分析显示L4/5节段位置与髂脊约处于同一高度,L5/S1节段靶角明显大于L4/5节段。结论下腰椎(L4/5和L5/S1)变小、神经根与椎间盘更近、靶角变大变陡,手术更复杂、难度更大;行经皮镜手术时需采用环锯扩大椎,使工作通道充分进入椎管内,减小神经根损伤的风险。

  • 标签: 椎间盘 磁共振成像 放射摄影术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内窥镜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象为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采用PETD治疗LDH患者(L5~S1),共102例。对于高髂嵴患者采用"横突定位法",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PETD手术治疗,手术时间(87.6±21.0)min,术中透视(29.1±11.7)次,术后卧床时间(4.6±1.1)h,住院时间(3.6±0.5)d。术后1 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和术后3个月ODI评分均较术前减少(均P<0.01)。疗效评价:优89例(87.3%),良8例(7.8%),中4例(3.9%),差1例(1.0%)。结论PETD为治疗L5~S1 LDH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对于高髂嵴、横突肥大的患者,横突定位法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成型方法。

  • 标签: L5~S1 腰椎间盘突出症 高髂嵴 椎间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下手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48例行镜下手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3%,未出现疾病复发的现象,临床疗效很好,治疗有效率达到93.8%。结论微创经皮镜下手术对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显著疗效,且并发症少、无复发。

  • 标签: 椎间孔镜 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经脊柱内镜下治疗老年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对VAS,JOA评分的影响。方法:从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收入的老年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筛选出82例研究对象,并将其分组和组,每组41例。组采用经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组采取经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结果:组的手术时间短于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和组临床治疗效果的显效率、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VAS、术后1个月JOA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脊柱内镜下治疗老年椎间盘突出症均能获得良好的疗效,且能有效改善VAS和JOA,但经脊柱内镜手术时间更短、术中透视次数更少。

  • 标签: []椎间孔入路 椎板间入路 脊柱内镜 老年 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按需成型5级法在镜侧方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3月-2020年3月,采用镜侧方共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34例(采用,均为单节段手术),男312例,女222例;年龄26~74岁,平均38.2岁,均为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无腰椎不稳或滑脱,有明确手术适应证,均行镜侧方手术。根据术中成型情况和术后复查CT判断成型的范围分为0~4级。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 d内复查CT,根据以上级别标准分析成型范围和术中情况成型是否相符,并统计各级成型例数及占比;分析椎间隙高度、椎间盘突出位置、大小、关节突距离、椎间盘钙化范围、减压节段、腰椎管狭窄程度等相关因素对成型的影响。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3个月与术前ODI评分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力减弱2例,保守治疗1个月后恢复,硬膜囊损伤3例,未出现不适症状,术后遗留残余症状11例,保守治疗1个月基本缓解。0~1级成型大多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旁中央型)患者,0级成型平均年龄27.5岁,1级成型平均年龄28.3岁,节段为L2~L5;2级成型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年龄37.5岁,节段为L2~S1;3~4级成型患者大多数为腰椎间盘突出(脱垂游离型)和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级成型平均年龄40.6岁,4级成型平均年龄57.3岁,节段为L2~S1。0~1级成型:大,椎间隙高度好(和邻近正常间隙比较),关节突无明显内聚,单纯平间隙突出盘并偏一侧,无明显脱垂游离,无明显钙化,单纯极外侧盘突出3~4区,根据术中情况有变为2级可能。2级成型:稍小,椎间隙高度变小(和邻近正常间隙比较),关节突有轻度内聚,以及L5、S1隙,单纯盘突出,并偏一侧,减压无需过中线,根据术中情况有变为3级或4级成型可能。3级成型:小,椎间隙窄(和邻近正常间隙比较),关节突内聚,局部增生明显,椎间盘钙化,体后缘离断,椎管狭窄,椎间盘脱垂游离等,根据术中情况有变4级可能。4级成型:基本和3级成型相同,主要需要背侧减压,并需要过中线,余基本同3级,3级成型后,术中根据需要减压情况镜下逐步变4级成型。结论①镜侧方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以根据椎间隙高度、大小、关节突有无内聚、突出盘的情况及有无钙化、椎管狭窄的程度等因素去因需按级成型,更好的保留关节突关节,更好的体现微创的优势;②L2~L5节段旁中央突出都有可能选择0~1级成型完成手术,L5、S1隙至少需要2级以上成型,盘钙化需要2级以上成型,腰椎管狭窄症需要3~4级成型;③低级别成型患者年龄较高级别成型的年龄较轻,表明年龄小的患者退变较轻,骨性结构基本正常,多选择低级别成型就可以很好的完成手术。

  • 标签: 腰椎管狭窄症 经皮内镜椎间孔成型 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 椎间孔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目的探讨经镜下选择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7年12月收治2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行经镜下选择性减压治疗,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腰椎及下肢VAS及ODI评分,应用Nakai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5~32min,平均99.2±20.5min,术中出血量20~50ml,平均33±11.2ml,住院时间3~9d,平均4.2±4.1d,患者术后腰部疼痛及下肢疼痛的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是指因腰椎退变,关节突增生,内聚造成腰椎椎管或侧隐窝,狭窄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1。对于症状较轻的腰椎管狭窄症可通过卧床休息,局部理疗,使用改善局部循环,脱水,止痛等药物治疗,但对于症状严重,使用药物及其他保守治疗措施不能缓解的腰椎管狭窄症,需行手术治疗。既往多使用开放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但术中创伤大,出血多,对关节突关节破坏严重,需行体内固定手术,术后恢复慢,费用高。随着镜技术发展,镜下磨钻等镜下动力设备的广泛运用,使得镜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具备可行性。我院于2014年5月至2017年12月对2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镜下经选择性减压手术治疗,现将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估经镜下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方法2008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院采用后路经治疗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56例,女46例,年龄17-65岁,平均35岁。2名骨科医师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前MRI影像独立进行分析,确认腰椎间盘椎管侵占率〉50%者,评估为巨大腰椎间盘突出,行经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术后进行MRI或者CT复查,和术前影像进行对比观察硬膜囊、神经根受压情况,对患者术前、术后1天、3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3个月进行MacNab评分,评价经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每个节段6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ml,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MRI或CT显示突出椎间盘髓核被切除,硬膜囊、神经根未再受压。术后1天、3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1.9±1.0)分、(1.8±1.4)分,均较术前(6.5±2.5)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时按照MacNab标准评定,优64例,良3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6.1%。结论经镜下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可很好地解决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有效。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腰椎 椎间盘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及探索对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使用经融合术合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组收集2012年7月~2014年6月我院接诊的患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8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患者确诊后均施行经融合术合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治疗。对所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80例患者术后均行1~2年的随访,随访显示间体融合均为良好,且均未发现融合器后突、下沉和螺钉断裂等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显著优于术前比较(P<0.05)。术后1年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5.0%)。结论经融合术合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经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伴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9例腰椎不稳症的患者行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共融合29个椎间隙。记录其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观察其临床疗效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0min,出血量约450mL。所有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术中未出现硬膜囊撕裂、马尾神经损伤。患者均随访16—30个月。1年后所有病例均达到椎间隙骨性融合。3例术后0.5年仍遗留轻度腰背部疼痛,经非手术治疗后疼痛缓解失,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3.1%。结论经融合术并单侧的椎弓根螺钉固定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 标签: 腰椎 关节不稳定性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镜射频消融治疗腰间盘突出(lumbarintevertebraldiscprotrusion,LIDP)的术中护理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LIDP病人118例,取其中45台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2例病人给予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联合常规护理,观察组23例病人给予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联合整体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病人使用不同方法护理后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病人护理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下髓核摘除术对LIDP病人影响效果较好,临床具有广泛使用意义。

  • 标签: 腰间盘突出 护理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经皮椎间孔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MRI技术探讨微创经腰椎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对腰椎多裂肌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7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单节段(L 3,4、L 4,5、L 5S1)单侧症状椎间盘突出症接受MIS-TLIF手术者23例,均于手术前1周内和手术后3、6个月行腰椎MR检查,在轴位T2加权像测量术前及术后椎间盘不同层面对应轴切面的多裂肌截面积(axial section of multifidus muscle cross section area,AxCSA)、长短径线比值(ratio of long and short lines,RLS)、多裂肌脂肪浸润截面积(axial section of muscle fat infiltration cross section area,FLSA)与AxCSA比值记为FLSA/AxCSA。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腰椎患侧和健侧、病变与非病变节段多裂肌各项指标的变化,观察MIS-TLIF术式对多裂肌形态学的影响。对患者术前及术后6月分别进行患侧肌肉截面核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测量,对比1H谱肌细胞内脂质(intramyocellular lipid,IMCL)与细胞外脂质(extramyocellular lipid,EMCL)积分值比值,评估脂肪浸润的程度。结果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病变节段AxCSA健侧较患侧大(t=6.611,P< 0.05)、非病变节段多裂肌AxCSA健侧比患侧大(t=-6.682,P< 0.05),术前健侧肌容积具有优势。术后3个月病变节段AxCSA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7,P >0.05),非病变节段AxCSA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1,P >0.05),术后短期随访双侧肌容积有均等优势。患侧病变节段FLSA/AxCSA术前为9.5%±3.8%,术后3个月为8.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3,P< 0.05);患侧病变节段RLS术前为3.3%±0.24%,术后3个月为2.7%±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P< 0.05)。MRS测定EMCL/IMCL术前中位数为2.010,术后6月中位数为1.475,术后6个月EMCL降低(Z=0.48,P< 0.05)。结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双侧多裂肌的形态有别,MIS-TLIF手术对手术侧多裂肌影响小,明显降低胞外脂质蓄积促进脂质向胞内转移,同时增进胞内脂肪代谢,其保留肌肉止点和有限固定也可重塑代偿性肌肉萎缩形态。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脊柱融合术 磁共振波谱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予以经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自本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研究时间为2017年4月到2019年4月,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分组。实验组为经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小组(30例),对照组为开放性手术小组(30例),对比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为(128.4±10.2)min、手术出血量为(14.3±7.4)ml、卧床时间为(10.3±2.7)min、住院时间为(4.3±1.1)d;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17.1±9.5)min、手术出血量为(78.7±18.2)ml、卧床时间为(21.5±6.2)min、住院时间为(7.1±1.7)d,存在差异(P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 椎间孔镜 椎间盘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融合术(TLIF)合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治疗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均采用TLIF合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治疗。观察和记录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患者的临床疗效满意率等指标。结果本组25例患者的伤口均属于Ⅰ期愈合,平均手术操作时间为(99.54±5.1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47.29±27.43)mL,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12个月后患者的间体融合均为良好,术前患者的JOA评分为(11.94±4.78)分,末次随访时患者的JOA评分为(27.35±3.12)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优17例,良7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为(96.0%)。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TLIF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人员中应用经镜技术展开治疗,并分析该方式对疼痛程度的改善。方法:研究展开时间段设定为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设定60例LDH人员为分析对象,组别划分依据随机方式,即对照组30例取常规板开窗术,观察组30例经镜技术治疗,以此分析各组别人员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功能障碍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在对LDH人员进行治疗时,经镜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缓解机体疼痛,提升机体舒适度,其应用价值较为理想。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 疼痛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镜下治疗第5腰椎与第1骶椎(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经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ID)42例,单纯行L5/S1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C臂机透视次数、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及手术疗效、并发症等。记录术前、出院时、5年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出院时、5年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5年随访时门诊及电话随访,疗效评定根据Nakai评分标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手术过程中转为开放手术的情况,术中无硬膜撕裂、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未见椎间隙感染等。L5~S1髓核摘除手术时间为(50±17.8) min,术中C臂机透视次数为(3.0±1.0)次,切口长度为(0.70±0.21) cm,住院时间为(6.8±3.2) d,手术费用为(2.62±0.56)万元。术后通过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术后患者恢复情况,所有患者均随访5年以上。术前、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5年随访时均效果明确;Nakai评分优32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5.23%。本组2例在术后3个月内复发,均给予采用镜下翻修。结论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取得满意的远期临床疗效。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微创手术 椎间孔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