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磁性纳米粒(nanoparticles,NPs)由于其独特的性质而受到广泛的关注。NPs可以与荧光染料、肿瘤靶向分子或化疗药物等相结合实现肿瘤靶向诊疗一体化。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iron oxide nanoparticles,IONP)具有粒径小、生物安全性高、超顺磁性等优点。IONP除了具有影响T2加权成像(T2 weight imaging,T2WI)外,还具有药载和磁靶向等功能,是目前肿瘤诊疗的研究热点。笔者对IONP成像性能、肿瘤靶向性及载不同化疗药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氧化铁纳米颗粒 化疗药 磁共振成像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纯脂肪颗粒移植、脂肪颗粒联合纳米脂肪移植改善眶周老化的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采用单纯脂肪颗粒移植及脂肪颗粒联合纳米脂肪移植两种方法治疗眶周老化女性患者52例。其中,单纯脂肪颗粒移植组26例,年龄22~40(32.16±5.19)岁;脂肪颗粒联合纳米脂肪移植组26例,年龄25~39(30.73±4.33)岁。通过检测移植前后皮肤质地(皮肤皱纹、皮肤弹性、黑眼圈)、眶周容量缺失等指标,评估患者眶周老化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眶周老化的治疗效果随移植方式不同而异。联合移植组在眶周容量缺失和皮肤质地有明显改善。联合移植组眶周老化的改善效果为84.61%(χ2= 4.424,P=0.035),明显高于脂肪颗粒移植组53.84%。结论脂肪颗粒联合纳米脂肪移植在眶周年轻化治疗的疗效好于单纯脂肪颗粒移植。

  • 标签: 皮肤衰老 眼眶 纳米脂肪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眶周老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心肌特异性多肽(PCM)修饰介孔硅纳米粒(MSN)包载精氨酸(LA)的纳米颗粒(PCM-MSN@LA),评价其对脓毒症心肌的特异性保护作用。方法通过缩合反应制备PCM-MSN@LA,检测PCM-MSN@LA表征、LA修饰量和释放量,观察PCM-MSN@LA的细胞吞噬行为及其对组织的亲和力。①实验一:将SD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脂多糖(LPS)组、精氨酸纳米粒组(MSN@LA/LPS组)、心肌靶向精氨酸纳米粒组(PCM-MSN@LA/LPS组)。LPS组用5 mg/L LPS刺激细胞16 h;MSN@LA/LPS组和PCM-MSN@LA/LPS组分别用含25 mg/L LA的MSN@LA及PCM-MSN@LA与LPS共同刺激细胞16 h。测定细胞活性和活性氧(ROS)产生水平;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表达。②实验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4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LPS组、MSN@LA/LPS组和PCM-MSN@LA/LPS组,每组16只。LPS组腹腔注射50 mg/kg LPS;MSN@LA/LPS组和PCM-MSN@LA/LPS组腹腔注射LPS后立即经尾静脉分别注射0.5 mg/kg的MSN@LA及PCM-MSN@LA。每组8只小鼠用于观察24 h存活情况;另外8只于术后12 h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测定心肌组织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结果PCM-MSN@LA呈球形,粒径约180 nm,Zeta电位约-21 mV,且可负载LA,LA修饰量及释放率分别为12.3%、24.3%,细胞吞噬实验显示PCM-MSN@LA具有心肌细胞和心肌组织靶向性。实验一:LPS刺激后心肌细胞活性下降,ROS生成增多,凋亡增多,eNOS及iNOS蛋白表达增多。与LPS组比较,MSN@LA/LPS组和PCM-MSN@LA/LPS组细胞活性增高,ROS及凋亡减少,eNOS、iNOS表达增多;且PCM-MSN@LA/LPS组较MSN@LA/LPS组可进一步提高细胞活性,减少ROS产生和细胞凋亡,增加eNOS、iNOS蛋白表达〔细胞活性(A值):0.51±0.08比0.41±0.03,ROS水平(相对荧光强度):28 450±1 941比35 628±2 551,凋亡细胞/总细胞数:0.27±0.03比0.35±0.04,eNOS/β-Tubulin:1.467±0.046比1.201±0.131,iNOS/β-Tubulin:1.700±0.033比1.577±0.068,均P<0.05〕。实验二:MSN@LA/LPS组和PCM-MSN@LA/LPS组术后24 h存活动物数多于LPS组(只:2、4比1,P值分别为0.36、0.03)。与Sham组比较,LPS组小鼠心功能明显下降,心肌组织炎性因子mRNA表达增多。与LPS组比较,PCM-MSN@LA/LPS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明显升高,IL-1、IL-6、TNF-α的mRNA表达明显下降〔LVEF:0.456±0.019比0.337±0.017,LVFS:(21.97±1.78)%比(15.53±1.67)%,IL-1 mRNA(2-ΔΔCT):169.22±8.95比189.79±6.79,IL-6 mRNA(2-ΔΔCT):19.90±1.60比23.74±1.45,TNF-α mRNA(2-ΔΔCT):8.21±0.81比11.00±1.48,均P<0.05〕;而MSN@LA/LPS组与LPS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M-MSN@LA具有心肌靶向性,可显著提高心肌细胞活性,下调炎性因子表达,减少ROS产生,减轻脓毒症心功能不全,从而实现脓毒症心肌损伤的靶向治疗。

  • 标签: 心肌靶向 纳米粒 精氨酸 一氧化氮 脓毒症心功能不全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MRI观察不同表面电荷Fe3O4纳米颗粒在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中的传输行为。材料与方法6~7周龄SD大鼠12只,分为电中性组、正电荷组和负电荷组,每组4只,以下肢太溪穴为注射位点,分别于注射前后用MRI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检测3组大鼠的磁共振图像,通过计算、分析注射后其信号降低的体素点数目、位移和速度的变化来显示传输行为。结果经普鲁士蓝染色病理切片验证。结果注射后,电中性组、正电荷组和负电荷组的磁共振图像中均出现明显信号降低的区域;其中信号降低的体积随时间均明显增加(P<0.01);3组信号降低区域增加的速度随时间呈明显下降趋势(P<0.01),3组之间信号降低区域增加的速度明显不同(P<0.05 ),其中,负电荷组的平均速度明显低于电中性组(P<0.01)和正电荷组(P<0.05);3组信号降低区域的累计位移随时间呈明显上升趋势(P<0.01),药物组间与观测时间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随时间的延长,电中性组(P<0.01)和正电荷组(P<0.05)的累计位移长于负电荷组。普鲁士蓝染色证实Fe3O4纳米颗粒在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中传输。结论正电荷和电中性的纳米颗粒在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中的传输速度高于负电荷,研究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作为给药途径时应考虑表面电荷的影响。

  • 标签: 血管外膜 表面电荷 纳米颗粒 磁共振成像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脂肪联合脂肪颗粒治疗混合型黑眼圈的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122例女性混合型黑眼圈患者,年龄21~47(31.45±10.45)岁。患者均接受纳米脂肪联合脂肪颗粒治疗,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采用Photoshop CS7校正曝光,再使用Image J 64软件测量图中黑眼圈注射区域皮肤L*(皮肤黑白区间)a*(绿红区间)b*(蓝黄区间)值,统计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黑眼圈皮肤颜色视觉评估分级较其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Z=105.22,P<0.05);治疗前,黑眼圈皮肤颜色定量评估L*值(47.12±7.02),治疗后(56.47±6.31),L值较治疗前增加(t=15.495,P<0.05),治疗前后a*、b*值无明显改变(P>0.05)。112例患者经皮下注射后5 d内,注射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青紫肿胀症状,经对症治疗后均自行好转,未出现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122例患者中99例对纳米脂肪联合脂肪颗粒注射治疗满意,治疗满意度81.15%,23例患者自觉黑眼圈改善不明显,或改善程度未达到预期要求,对治疗效果的评价为一般或不满意。结论纳米脂肪联合脂肪颗粒在改善混合型黑眼圈皮肤颜色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患者满意度较高,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美容技术 治疗结果 纳米脂肪 脂肪颗粒 混合型黑眼圈
  • 简介:摘要:随着生态环保理念的不断增强,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处理污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具有良好的沉淀性能,能给较高的降解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因此本文结合多年工作实践,阐述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 标签: 污水处理 好氧颗粒污泥 污泥
  • 作者: 韦丽春 张熠杰 黄沙 姚斌 李想 陈旭源 黎彦 付小兵 吴旭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30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惠侨医疗中心胸外科,广州 510515,解放军总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039,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全军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暨皮肤损伤修复与再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00048,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急诊科,广州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综合科,广州 510515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改性纳米生物玻璃水凝胶的制备以及它的理化、生物学特性。方法(1)取400 mL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加入纳米二氧化硅悬液67 mL,制备纳米生物玻璃悬液,观察其悬浮稳定性。(2)制备终质量分数为10%明胶、1%海藻酸钠的水凝胶,设为对照组;在对照组水凝胶基础上加入实验(1)制备的纳米生物玻璃悬液,制备终质量分数为0.5%生物玻璃、10%明胶、1%海藻酸钠的水凝胶,设为实验组。观察2组水凝胶在4、25 ℃的成胶情况并记录成胶时间及在37 ℃的熔解情况并记录熔胶时间。另取2组水凝胶,4 ℃冷浴后用25 g/L的氯化钙溶液交联,用杨氏模量测定仪测量压缩模量。另取2组水凝胶,同前交联后于-20 ℃冻干,测量相关体积并计算孔隙率。样本数均为3。(3)取12只24 h龄C57BL/6J小鼠乳鼠,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Fb),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并培养第3代Fb,用于后续实验。取Fb,制备细胞浓度为1×105个/mL的单细胞悬液,按随机数字表法(下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实验(2)制备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液态水凝胶,培养12、24、48 h,每组各取3孔,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4)取第3代Fb,制备细胞浓度为(3.0~4.5)×107个/mL的单细胞悬液,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管,加入绿色荧光探针DIO染色,分别加入实验(2)中制备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液态水凝胶9 mL,同前交联后制备载细胞水凝胶。培养3 d,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凝胶中的存活情况;同前制备载细胞水凝胶块但不加绿色荧光探针DIO,培养7 d,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水凝胶中的黏附及伸展情况。(5)取6周龄雌性BALB/c-nu裸鼠12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在背部制作直径为1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分别放入1块实验(4)制备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载细胞水凝胶块。伤后7、14 d,每组取3只裸鼠,收集创面及创周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纳米生物玻璃粒子可在水中均匀分散,具有良好的悬浮稳定性。(2)2组水凝胶在37 ℃下均呈熔融状态,均未见粒子析出。实验组和对照组水凝胶在37 ℃下的熔胶时间分别为5、10 min,在25 ℃下成胶时间分别为30、180 min,在4 ℃下成胶时间分别为5、10 min。实验组水凝胶压缩模量为(53±6)kPa,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6)kPa(t=6.364,P<0.01)。实验组水凝胶孔隙率为(86.1±2.1)%,与对照组的(88.2±4.4)%相近(t=1.210,P>0.05)。(3)细胞呈长梭形,细胞所占比例较大,符合Fb形态学特征。培养12、24、48 h,实验组细胞存活率为(84±4)%、(89±4)%、(130±10)%,与对照组的(89±5)%、(90±4)%和(130±11)%相近(t=1.534、0.611、0.148,P>0.05)。(4)培养3 d,2组细胞在水凝胶中形态完整,未见细胞裂解、消失,细胞质保持完好,并且实验组细胞荧光强度明显强于对照组。培养7 d,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在水凝胶中黏附、伸展,且实验组细胞在水凝胶中黏附数明显多于对照组。(5)伤后7 d,对照组、实验组裸鼠创面面积均缩小,且实验组减小更明显,2组裸鼠创面及创周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分布。伤后14 d,对照组裸鼠创面面积大于实验组,且创面及创周炎症细胞明显多于实验组。结论纳米生物玻璃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理化、生物学特性和载细胞潜能,同时还具有促创面愈合能力,在临床应用方面有着较好的潜力。

  • 标签: 伤口愈合 生物相容性材料 水凝胶 纳米生物玻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神经突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neurite orientation dispersion and density imaging,NODDI)对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41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患者和22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磁共振平扫和NODDI,量化分析PD患者(putamen)的变化,在组间比较的细胞内体积分数(en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ic)、方向分散指数(orientation dispersion index,ODI)和各向同性体积分数(volume fraction of the isotropic compartment,Viso)。多因素Logistic分析确定PD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PD患者中的Vic、ODI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PD患者中的Vic值的变化与PD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的Vic值是PD的独立预测因子。在ROC分析中,患者对侧中的Vic显示出最佳的诊断性能。结论NODDI可能有助于诊断PD。

  • 标签: 帕金森病 磁共振成像 神经突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 壳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镀碳基纳米多层膜钛合金球头五百万次摩擦磨损实验产生的颗粒特征,并与钴铬钼合金(CoCrMo)球头对比,以评估新型镀膜球头摩擦磨损性能的优劣。方法根据球头种类不同,将髋关节摩擦磨损实验设置为3组:A、C组分别选用进口及国产的CoCrMo球头,B组选用镀碳基纳米多层膜的钛合金球头(Ti6Al4V)。所有球头均与相同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髋臼杯配伍。3组关节在髋关节模拟机运行五百万次后收集血清样本,消解稀释后依次通过5 μm、1.2 μm及0.4 μm的滤膜过滤。使用扫描电镜在滤膜上随机选取颗粒图像,确定颗粒元素种类及成分结构,计算颗粒的大小、形状、数量及体积等相关参数,比较组间相关参数的差异,以评估新型镀膜球头摩擦磨损性能。结果各组颗粒主要成分均为UHMWPE,且多为亚微米级(粒径<1 μm),B组亚微米级颗粒占比为49.4%,显著低于A组的75%及C组的60%(χ2=66.032、31.754,均P<0.017)。各组颗粒均以类圆形为主,形状相关参数纵横比(AR)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590,P=0.744)。B组颗粒数量在全部滤膜上均明显少于C组(t=9.960、8.019、5.790,均P<0.01),在0.4 μm滤膜上显著少于A组(t=7.810,P=0.000)。结论新型镀碳基纳米多层膜钛合金球头摩擦磨损性能明显优于国产球头,部分超过进口球头水平,对预防UHMWPE颗粒诱导的骨溶解和无菌性松动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摩擦磨损 颗粒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转染治疗基因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Egr1)-钠碘同向转运体(NIS)并携带金纳米颗粒(AuNPs)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探讨Egr1对NIS表达的促进和AuNPs的辐射增敏作用。方法采用慢病毒(Lv)-Egr1-NIS-巨细胞病毒(CMV)-绿色荧光蛋白(GFP)及Lv-Egr1-GFP颗粒对BMSCs进行基因转染,制备BMSCs-Egr1-NIS及BMSCs-Egr1-GFP(对照)。通过摄碘实验验证在不同放射性浓度碘诱导下NIS基因的表达;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MSCs吞噬AuNPs的最佳温育时间、质量浓度;进行细胞毒性实验,分析AuNPs对BMSCs-Egr1-NIS细胞活性的影响;通过摄碘实验研究BMSCs-Egr1-NIS吞噬和未吞噬AuNPs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用细胞迁移实验验证BMSCs-Egr1-NIS在吞噬和未吞噬AuNPs的情况下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体外靶向性;探索不同质量浓度AuNPs对131I杀伤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辐射增敏作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Dunnett t检验比较多组间数据差异。结果成功制备转染治疗基因Egr1-NIS的BMSCs(非稳转),即BMSCs-Egr1-NIS。在辐射诱导下Egr1可以增加NIS的表达,BMSCs-Egr1-NIS较BMSCs-Egr1-GFP摄碘能力提高2.5~5倍或更高;BMSCs吞噬AuNPs的最佳温育条件是AuNPs 0.20 g/L温育24 h或者0.10 g/L温育48 h;AuNPs的细胞毒性非常低,对细胞的摄碘能力和体外靶向性没有影响;BMSCs-Egr1-NIS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具有体外靶向性;AuNPs对131I的辐射增敏实验示,各131I杀伤组与无131I的空白对照组活细胞染色吸光度(A)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670,P<0.01),AuNPs质量浓度为0.20和0.40 g/L的实验组131I对MDA-MB-231细胞的杀伤作用高于0 g/L组,A570 nm值分别为0.87±0.05、0.41±0.07和1.39±0.11(均P<0.01)。结论BMSCs可转染治疗基因Egr1-NIS并携带AuNPs,作为靶向乳腺癌的载体,在放射性碘的作用下增强NIS基因表达,同时AuNPs可作为131I治疗的辐射增敏剂。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骨髓 转染 早期生长反应蛋白质 钠碘转运体 金属纳米粒子 乳腺肿瘤 肿瘤细胞,培养的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家兔鼻窦炎模型,研究单硝酸异山梨酯(isosorbide mononitrate,ISMN)靶向纳米颗粒对鼻窦炎炎性因子的作用。方法健康家兔30只,雌雄不限,体重2.5~3.5 kg,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B~F组建立家兔鼻窦炎模型,CT确认建模成功;C~F组对上颌窦进行置管后,分别用生理盐水、45 mg/ml的ISMN、45 mg/ml的ISMN纳米颗粒和45 mg/ml的ISMN靶向纳米颗粒进行冲洗。分别在造模的第7、14、21、28、35和42天对家兔耳缘静脉进行采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建模过程中及药物冲洗后家兔体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药物干预结束后,取家兔上颌窦黏膜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炎性因子mRNA水平的变化。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成功建立家兔鼻窦炎模型,ELISA结果显示ISMN靶向纳米颗粒冲洗1周后(即造模后第42天),家兔血液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8、IL-17A和γ干扰素(interferon γ,IFN-γ)的水平与造模后第35天相比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7±1.20比19.73±0.68,66.41±11.87比154.68±13.13,17.96±1.87比28.23±0.80,53.56±5.66比111.93±7.29,P值均<0.05);ISMN靶向纳米颗粒使血液中IL-4、IL-8、IL-17A和IFN-γ水平的降低程度均优于ISMN纳米颗粒和ISM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26±1.43比8.81±1.33比7.14±2.16,89.47±17.80比41.07±7.77比15.84±3.72,10.28±2.07比3.06±1.62比1.82±0.90,62.16±6.18比35.12±4.62比27.89±10.18,P值均<0.05)。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ISMN靶向纳米颗粒冲洗1周后,IL-4、IL-8、IL-17A和IFN-γ m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ISMN纳米颗粒冲洗组和ISMN冲洗组相比水平均显著降低。结论ISMN靶向纳米颗粒可以降低家兔鼻窦炎模型体内的炎性因子水平。

  • 标签: 鼻窦炎 葡萄球菌,金黄色 单硝酸异山梨酯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黑磷(BP)作为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因其特有的多维结构表现出优异的光热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等特性,受到了科学家们广泛的关注。目前,制备高品质的黑磷纳米材料仍具挑战,常用的制备方法有机械剥离法、超声液相剥离法、电化学剥离法、激光脉冲沉积法等。高品质的黑磷纳米材料的制备为其开发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科学家们通过对黑磷纳米材料进行不同的功能化修饰赋予其更多的特性,使其在光学、电子、化学及医药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及应用前景。根据目前的中外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黑磷纳米材料的结构、特性,综述了黑磷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优缺点,以及其在影像检测、药物递送、光热治疗、光动力治疗、骨组织修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并总结了目前黑磷纳米材料的局限性及发展潜能。

  • 标签: 黑磷 纳米材料 制备 抗肿瘤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以胰腺癌PANC-1细胞为研究对象,CFIm25敲减表达前、CFIm25敲减组、AICAR(AMPK通路激活剂)处理组细胞BrdU增殖水平分别为:23.43±3.51、31.77±4.77、18.29±2.47;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分别为:9.51±1.43、7.15±0.87、15.80±1.93;细胞周期G0/G1期:53.15±1.30、44.70±2.20、71.01±5.43;S期:26.91±0.86、33.58±0.65、16.47±1.45;G2/M期:19.93±2.00、21.72±2.61、12.52±4.03。提示CFIm敲减后细胞增殖增加、凋亡降低,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AICAR(AMPK通路激活剂)处理后增殖凋亡趋势同敲减前。促凋亡蛋白Bax表达降低、抑制凋亡蛋白Bcl-2表达升高。说明CFIm25可通过AMPK通路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促进凋亡。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氨基修饰的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生物相容性以及跨膜转运能力,并观察该纳米颗粒的体内代谢分布,以此评价该纳米颗粒在基因或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前景。方法制备新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以20 nm Fe3O4为核心包裹的二氧化硅颗粒,并且进行修饰使之表面氨基化,对此氨基修饰的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细胞毒性研究,携带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NR2B亚单位基因小干扰RNA(siRNA)质粒细胞转染实验,以及白鼠活体注射靶向模拟实验研究其在体内的生物分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该新型氨基修饰的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是一种直径在80~100 nm之间,孔径在2~4 nm之间的均一球体型纳米颗粒。在5~125 μg/ml浓度范围内,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对于细胞活性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始终保持在6%以下。在姜黄素染色的装载有NR2B siRNA质粒的该纳米颗粒转染实验中,可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内的荧光现象。在体外红外测定仪观察红外激发荧光染料标记的纳米颗粒实验中,可见该纳米颗粒在小鼠体内不会有蓄积作用,其最终会通过肾脏随尿液汇聚至膀胱,并最终排出体外。同时在外加磁场的情况下,会有大量荧光颗粒向磁场方向聚集,并且在撤出磁场后不会蓄积,浓度会持续下降。结论氨基化磁性介孔二氧化硅颗粒具有较好的装载能力以及生物安全性,可以携带NR2B基因siRNA质粒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在外加磁场诱导下可靶向到达病灶区域,为靶向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 标签: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基因载体 RNA干扰 细胞毒性 生物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 建立蔷薇科中药配方颗粒生物限度检查法,并使用方法学加以验证 。方法 采用常规法(平血法)、薄膜过滤法。 结果 使用常规法测定, 蔷薇科中药 8 种配方颗粒中 山楂、苦杏仁、桃仁、乌梅、木瓜对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菌、 白色念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的回收率均高于 70% ,而其中地榆、金樱子、枇杷叶对试验菌株均出现不同的抑制作用,回收率部分低于 70% ;使用薄膜过滤法, 蔷薇科中药 8 种配方颗粒对 5 种 试验菌株均无抑制作用,回收率均高于 70% ,说明 蔷薇科中药 8 种配方颗粒均可 采用薄膜过滤法进行细菌检查、酵母菌以及霉菌计数 。 结论 蔷薇科中药配方颗粒对大多数菌株无抑制作用,对个别微生物菌株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使用 薄膜过滤法进行细菌、酵母菌以及霉菌计数 。

  • 标签: 蔷薇科 中药配方颗粒 微生物限度 方法学验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核电工程的发展也日新月异。 安全是我国发展核电的重要前提,是核电单位及企业积极生存和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理念具有直接关系。安全文化的提出促进了核能企业的稳定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安全监管效率。如何正确处理安全文化及其与安全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其在核工业安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是工作的首要任务。核工业在未来工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构建一个完整的安全文化体系,首先,有关核电部门应把安全文化落到实处,其次,监管部门对安全法律法规制度的改善与执行是必不可少的,在监管部门内部,制定落实相关法规,提高监管水平的同时,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也应该端正。将安全文化与监管两者相结合,我国的核能事业才能健康稳定发展。

  • 标签: 强化 核安全监管 技术支持 守护核安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上转换纳米颗粒进行表面修饰,以利于生物应用。方法利用热分解法合成NaYF4: Yb, Er粒子,然后采用微乳液法在粒子表面包覆一薄层SiO2,并在其表面修饰环氧基团,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分别对颗粒形貌、发光特性和表面性能进行表征。结果采用热分解法合成了大小均一,六方相的NaYF4: Yb, Er颗粒,二氧化硅包覆纳米粒子后仍具有较强的发光特性,并进一步成功修饰上了环氧基团。结论上转换纳米粒子经过表面修饰后具有较强的发光特性和稳定性,可作为生物荧光标记物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 标签: NaYF4: Yb Er 热分解法 SiO2包覆 环氧基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