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9 个结果
  • 简介:黑木耳粉几乎完全保留了黑木耳的营养成份,它富含维生素C、蛋白质、维生素B1、B2、纤维素、磷、钙、木耳多糖、铁、胡罗卜素以及黑木耳独有的植物胶质等活性成份,非常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和摄取。同时,也是一种纯天然的健康食品。将黑木耳制成粉后,它的营养吸收率可以达98%以上,比直接食用木耳的吸收率提高了两倍左右。黑木耳粉含有丰富的营养素、鞘磷脂、卵磷脂、脑磷脂等磷脂类化合物,可以帮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血清胆固醇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的发生情况和具体原因。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在我院进行血液生化检验的50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探析血清胆固醇检测值异常的发生情况和具体原因,保证检测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结果500例行血液生化检验的患者中,157例患者血清胆固醇检测结果异常,总发生率为31.40%。其中14例患者检测结果降低,占8.92%;143例患者检测结果升高,占90.08%。继发性原因是导致血清胆固醇检测结果异常的重要原因,以肝脏病变、糖尿病、药物原因、肾病综合征、类脂性肾病、慢性肾炎和甲减较为常见。结论医务工作者要明确可能导致血清胆固醇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及早发现异常结果,并及早采集血样获得准确的监测结果,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 标签: 生化检验 血清胆固醇 检测结果 异常
  • 简介: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高良姜粗多糖,采用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沉淀高良姜粗多糖,并以高良姜粗多糖得率作为评价指标,确定粗多糖最佳醇沉体积分数,结果表明使用无水乙醇得到的高良姜粗多糖得率最高约为1.58%;采用体外模拟肠道超声波乳化法制备胆固醇胶束,按照胆固醇试剂盒法检测高良姜粗多糖结合胆固醇胶束能力,结果表明高良姜粗多糖对胆固醇胶束的结合率最高约为76.09%;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高良姜粗多糖结合胆酸盐能力,结果表明其对牛磺胆酸钠的结合率约为70.18%,对水合胆酸钠的结合率约为79.55%,对甘氨胆酸钠的结合率约为83.04%。由此可见,高良姜粗多糖具有较好的体外降胆固醇效果。

  • 标签: 高良姜 粗多糖 胆固醇胶束 胆酸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生化检验时血清胆固醇异常原因。方法选取我院血生化检验时血清胆固醇异常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异常表现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在40例血清胆固醇异常患者中,胆固醇偏低4例,占比10.0%;胆固醇偏高36例,占比90.0%;对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成患者血清胆固醇偏低的原发性原因为α脂蛋白血症,继发性原因为肝硬化和甲亢,二者均占比5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成患者血清胆固醇偏高的原发性原因共7例,占比19.4%,继发性原因共29例,占比80.6%,二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生化检验时血清胆固醇异常的主要表现为胆固醇偏高,分析其原因可起到预防与控制的作用。

  • 标签: 血生化检验 血清胆固醇 异常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清胆固醇在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出现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研究对象是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血生化检验的患者120例,分析其血生化检验,并对其血清胆固醇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在这血生化检验的120例患者中,胆固醇异常现象发生的患者有27例,占22.5%;具有较高胆固醇水平的患者有20例,而较低胆固醇水平的患者有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α脂蛋白血症等是导致较低胆固醇水平出现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肝脏病变等则是导致酒高胆固醇水平出现的主要原因。结论胆固醇水平在血生化检验中具有较高的升高概率,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糖尿病、肾功能障碍和肝脏病变等患者加以关注,并控制其胆固醇水平,防止发生高胆固醇症状。

  • 标签: 血生化检验 血清胆固醇 异常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指导血脂代谢紊乱管理。方法2017年1月~8月,医院开展血清血脂检查2876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指标,进行分级检验,对于血脂异常的对象,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诊断。结果合计异常率29.94%,胆固醇偏高、偏低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先上升后下降,其中50岁达到峰值。胆固醇偏高占67.36%,偏低32.64%。偏高者原因包括高胆固醇饮食、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LDL-R缺陷、高脂蛋白血症、用药因素、胆总管阻塞等,偏低与营养不良、低胆固醇进食、肝脏疾病、继发性贫血有关。结论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异常率较高,特别是40~60岁异常率较高,需重视相关疾病的筛查诊断。

  • 标签: 血脂代谢紊乱 血清胆固醇 血液生化检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临床肝病诊断中对总胆汁酸与血清总胆固醇检测的价值进行观测与分析。方法从2015年12月到2016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肝病患者中选取200例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年龄在22-75岁之间,其中男患者100例,女患者100例,对患者体内的总胆汁酸和总胆固醇含量及性监测与分析。结果通过对患有不同肝脏疾病的患者总胆汁酸和血清总胆固醇的含量进行比较发现,急性肝病患者血液中的总胆汁酸以及总胆固醇含量明显高于患有慢性肝病的患者,每组数据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通过检测不同肝病患者体内总胆汁酸与血清总胆固醇含量进行检测,可以简洁的反应患者肝脏损伤的情况充分显现,联合检测总胆汁酸和血清总胆固醇这两项指标,可以促进肝硬化等疾病的准确诊断,并且提高检测的灵敏性,在临床不同种类肝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总胆汁酸 血清总胆固醇 肝病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指导血脂代谢紊乱管理。方法2017年1月~8月,医院开展血清血脂检查2876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指标,进行分级检验,对于血脂异常的对象,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诊断。结果合计异常率29.94%,胆固醇偏高、偏低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先上升后下降,其中50岁达到峰值。胆固醇偏高占67.36%,偏低32.64%。偏高者原因包括高胆固醇饮食、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LDL-R缺陷、高脂蛋白血症、用药因素、胆总管阻塞等,偏低与营养不良、低胆固醇进食、肝脏疾病、继发性贫血有关。结论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异常率较高,特别是40~60岁异常率较高,需重视相关疾病的筛查诊断。

  • 标签: 血脂代谢紊乱 血清胆固醇 血液生化检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导致血清胆固醇异常现象在血生化检验中发生的具体因素。方法择取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于我院接受血生化检验的患者400例,均检验其血清胆固醇,探析异常情况的发生原因。结果胆固醇异常的总发生率为31.50%(126/400),其中胆固醇水平出现升高现象的有8.73%(11/126),出现降低的有91.27%(115/126),升高现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降低现象,经过比较卡方值为171.68,P<0.05,经此数据比较,可认定从统计学意义上分析,差异有意义。导致患者出现这种异常的原因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两个方面。结论血生化检验发现,胆固醇明显升高是较为常见的血清胆固醇所发生的异常情况,而胆固醇降低也时有发生,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原发性的也有继发性的,在临床中,医护人员应当对相关因素予以重视,并可通过血生化检验的方式对患者予以必要的检测。

  • 标签: 血生化检验 血清胆固醇异常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南山楂提取物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胆固醇生物合成的影响分析,以此作为试验依据,探讨临床医学的治疗方式,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方法选择72只小鼠进行随机分组,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南山楂提取物高剂量组、南山楂提取物中剂量组、南山楂提取物低剂量组,一共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均有12只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试验的过程中,除了正常对照组之外的所有小鼠都服用脂肪乳剂,以便对其建立高脂血症的模型。在模型的构建满12d之后,对这些小鼠进行不同的处理过程。另外,在试验进行7天,在小鼠的眼眶取血,测定其总胆固醇(TC)水平。结果将各小组的小鼠检测数据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示出模型组小鼠的血清TC和HMG-CoA还原酶活性及肝脏系数和肝组织TC显著升高。而且将南山楂提取物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显示出小鼠的血清TC和HMG-CoA还原酶活性及肝脏系数和肝组织TC含量显著降低。而中剂量组的小鼠血清和肝组织TC显著降低。结论南山楂能够有效的抑制胆固醇生物的合成作用。在临床医学治疗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使用期相关的应用形式和医学治疗方法,来为医学提供帮助。

  • 标签: 南山楂提取物 高脂血症模型小鼠 胆固醇生物合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SORT1基因型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260例经冠脉非创伤性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或冠脉造影以及空腹静脉血检查明确诊断的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其SORT1基因检测结果将其分为阴性组(AG型基因+GG型基因)85例及阳性组(AA型基因)175例,均接受为期半年的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对两组胆固醇、心-踝血管指数(Cardio-anklevascularindex,CAVI)。结果两组治疗前胆固醇、CAV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各指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SORT1基因型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疗效存在明显差异,AA型基因疗效最佳。

  • 标签: SORT1基因 冠心病 高胆固醇血症 阿托伐他汀钙片
  • 简介:目的研究表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水平可以独立预测脑卒中的不良预后和复发,然而HDL-C水平与脑卒中亚型脑血栓的结局关系仍然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脑血栓患者HDL-C水平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方法我们于2000年至2001年共纳入768例脑血栓患者并平均随访4.5年,其中男性489例(63.7%),平均年龄(61.6±9.2)岁。根据患者入院时HDL-C浓度四分位值将患者分为四组,即HDL-C浓度第1分位(HDL-C≤0.72mmol/L)组(Q1组,n=182),HDL-C浓度第2分位(0.721.00mmol/L)组(Q4组,n=176)。收集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及静脉血标本,检测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值,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结果768例脑血栓患者总全因死亡率为20.4%(157/768)。以Q1组为基准进行计算,Q2(16.8%,36/214)、Q3(18.9%,37/196)组患者全因死亡率低于Q1组(27.5%,50/1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Q4组(19.3%,34/176)患者全因死亡率与Q1组(27.5%,50/182)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了年龄,性别等影响预后因素后,Q2(HR=0.535,95%CI=0.343-0.835,P=0.006)、Q3(HR=0.409,95%CI=0.255-0.65,P〈0.001)、Q4(HR=0.497,95%CI=0.298-0.828,P=0.007)较Q1组均对脑血栓患者全因死亡具有保护作用。结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脑血栓患者全因死亡相关。

  • 标签: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脑血栓 全因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他汀类药物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患者90例,患者均于2014年5月份到2016年7月份入院治疗。随机性分组,1组患者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共30例;2组患者予以辛伐他汀治疗,共30例;3组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治疗,共30例。观察和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并予以比较。结果在血脂水平方面,三组患者治疗后TC、TG以及LDL-C均显著下降,HDL-C显著上升,且3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比其余两组大,组间数据差异性明显且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其余两组患者的改善幅度差异性不明显,P>0.05。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性不明显,P>0.05。结论应用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进行治疗,在血脂改善方面比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更为有效,安全性高,值得推荐。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老年 冠心病 高胆固醇血脂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伴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对比。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017年患有老年糖尿病伴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80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这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常规组,观察组的患者使用瑞舒伐他汀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常规组的患者使用辛伐他汀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行统计对比。结果与治疗之前相比三酞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指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结果主要表现为观察组的患者有更加良好的改善效果。观察组患者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常规组患者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2.5%。两组数据对比结果的差异(P<0.05),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结论使用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伴胆固醇血症的患者进行治疗,能够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更加有效地对患者血脂的水平进行改善,且有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及应用。

  • 标签: 瑞舒伐他汀 辛伐他汀 老年糖尿病伴高胆固醇血症
  • 简介: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及胆固醇流出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LPS刺激RAW264.7细胞,在不同时间点以Westernblot方法检测脂质代谢相关蛋白ABCA1、ABCG1、SR-B1、PCSK9和LDLR的表达,从而确定LPS最佳作用浓度和时间。Westernblot检测不同浓度阿托伐他汀对50ng/mLLPS诱导的上述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激光共聚焦观察BODIPY荧光标记的胆固醇流出状况。结果在RAW264.7细胞中,LPS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ABCA1、ABCG1、SR-B1和LDLR蛋白的表达,对PCSK9蛋白表达无显著影响。阿托伐他汀浓度依赖性的上调LPS诱导的ABCA1、ABCG1、SR-B1和LDLR蛋白表达降低,上调PCSK9蛋白的表达,从而增加胆固醇流出,减少细胞内胆固醇聚集。结论阿托伐他汀干预能够改善LPS引起的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并增强胆固醇流出,该作用可能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之一。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炎症 脂质代谢相关蛋白 胆固醇流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235例。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者180例作为冠心病组,5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狭窄程度<50%者为对照组。记录纳入样本的临床资料,测定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HDL-C降低,hs-CRP水平升高(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HDL-C逐渐下降,hs-CRP水平逐渐升高(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L-C、hs-CRP、高血压病史为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DL-C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显著负相关。hs-CRP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联合两者的检测能更好的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 标签: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超敏 C-反应蛋白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治疗中采用阿昔莫司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10月期间,选择本院收治的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者52例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为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为阿昔莫司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观察血脂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脂水平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73.07%高于对照组42.31%,P<0.05。结论采用阿昔莫司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可有效改善血脂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值得推广。

  • 标签: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阿昔莫司 阿托伐他汀
  • 简介:目的分析肺栓塞误诊原因,探讨提高肺栓塞诊断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6年4月22例肺栓塞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者误诊为肺炎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5例,心力衰竭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2例,脑血管意外2例,感染性休克1例,胸膜炎1例。结论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同时临床医师对该病诊断意识不足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肺栓塞致残率、病死率高,临床医师应尽可能提高肺栓塞的诊断率,改善预后。

  • 标签: 肺栓塞 误诊 诊断 策略
  • 简介:摘要今日查看病房的内容是探讨成年人肺栓塞的相关常识及护理。肺栓塞大部分为来源于右心的或静脉部分的血栓流入肺活动,导致肺动脉主干和分支梗塞的致病过程。严重的话可因为肺动脉主要部分或其分支部分大面积梗阻和共同造成大范围肺微小动脉痉挛,阻止肺部活动,肺动脉压显著提高,造成右心房和右心快速衰弱,叫做“肺原性急性心脏病”。现在请何大夫对病情进行详细陈述。

  • 标签: 肺栓塞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