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疼痛作为五大生命体征之一,现定义为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的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昼夜节律是自然进化赋予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其在人体不同器官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例如睡眠周期、体温调节等。近年来,疼痛昼夜节律和调控逐渐成为临床和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疼痛均存在昼夜节律,而且疼痛与睡眠节律关系密切,失眠与疼痛经常并存,交互影响;另外人体内源性镇痛机制及镇痛药物反应性也呈现昼夜节律。了解疼痛昼夜节律变化及镇痛药物时间处方,对于急慢性疼痛的预防及治疗方案的制订十分重要。因此,有必要开展疼痛昼夜节律及机制的探索,以提高疼痛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

  • 标签: 疼痛 昼夜节律
  • 简介:摘要醒后卒中即醒来时发现有神经功能缺损的缺血性卒中,最后正常时间为入睡时,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1/4。目前对醒后卒中起病机制仍未明确,醒后卒中患者睡眠中起病,昼夜节律机制是否参与其中值得进一步探索。既往这部分患者因起病时间不明错失再灌注治疗机会,而最近研究结果改变了这一观念。使用影像学评估可对合适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治疗,从而改善部分醒后卒中患者预后。文中就近年来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 标签: 卒中 昼夜节律 血栓溶解疗法 机械取栓
  • 作者: 傅宇晞 马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08
  • 出处:《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 510631;华南师范大学睡眠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 510631;华南师范大学睡眠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心理健康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1;华南师范大学脑认知与教育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1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36 h急性完全睡眠剥夺和昼夜节律对大学生抑制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对33名大学生进行2(睡眠条件:急性睡眠剥夺,正常睡眠)×4(昼夜节律:13∶00,15∶00,17∶00,19∶00)的双因素试验,采用Go/No-go任务对抑制控制能力进行测量,并要求个体对主观困倦疲劳水平进行评分报告。运用R 3.6.2及Jamovi 1.2.2进行描述性统计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击中率在睡眠条件与昼夜节律的交互作用显著(F(2.54,81.22)=4.41,P<0.01)。简单效应分析发现,睡眠剥夺条件下,17∶00的击中率(0.92±0.07)高于13∶00(0.84±0.11)和15∶00(0.88±0.1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睡眠条件下的辨别力指数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27.55,均P<0.01],睡眠剥夺条件(2.36±0.82)均低于正常睡眠条件(2.98±0.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睡眠剥夺条件下的击中反应时,虚报反应时,主观困倦水平和疲劳水平[(430.11±60.72)ms,(429.27±126.23)ms,(6.67±1.37)分,(5.30±1.75)分]均大于正常睡眠条件[(386.56±48.89)ms,(361.64±60.85)ms,(5.39±1.19)分,(3.31±1.4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2)=62.52,31.17,45.74,68.97,均P<0.01)。昼夜节律条件下的击中反应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6)=3.66,P<0.05]。击中反应时在13∶00[(416.75±60.21)ms]高于19∶00[(399.25±59.01)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个体的抑制控制能力及主观报告得分在睡眠剥夺后明显降低,并且部分抑制控制能力受到昼夜节律的调控。

  • 标签: 睡眠剥夺 昼夜节律 抑制控制 大学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缺血脑区Clock,Bmal1的影响。方法选取3月龄SD雌性大鼠8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6 h针刺组和24 h针刺组,每组20只大鼠。模型组、6 h针刺组和24 h针刺组采用开颅法电凝大脑中动脉复制急性脑缺血模型,6 h针刺组和24 h针刺组于对应的造模成功后时间点针刺百会、足三里和关元穴。造模成功24.5 h后,采用改良的神经功能量表(mNSS)对4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造模成功25 h后,4组大鼠均拉断脊髓处死,断头取脑组织,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定梗死面积,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脑组织Clock和Bmal1蛋白含量。结果造模成功24.5 h后,6 h针刺组和24 h针刺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6 h针刺组分的神经功能评分亦显著低于24 h针刺组同时间点(P<0.05)。造模成功25 h后,模型组、6 h针刺组和24 h针刺组的脑梗死体积显著大于正常组,模型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大于6 h针刺组和24 h针刺组,且6 h针刺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小于24 h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25 h后,模型组、6 h针刺组和24 h针刺组大鼠梗死区域脑组织中Clock和Bmal1蛋白的含量较正常大鼠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 h针刺组和24 h针刺组大鼠梗死区域脑组织中Clock和Bmal1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6 h针刺组大鼠梗死区域Clock和Bmal1蛋白的表达亦显著高于24 h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以显著提高缺血脑组织Clock和Bmal1蛋白的表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抗脑缺血损伤作用。

  • 标签: 针刺疗法 脑缺血 Clock Bmal1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及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2、3级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低剂量组(20 mg/d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和高剂量组(40 mg/d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8周后疗效,记录治疗前、治疗8周后BPV、昼夜节律、血管内皮因子[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清疾病相关因子[人软骨糖蛋白(YKL-40)、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叶酸]、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统计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低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7.50%(39/40),高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2.50%(37/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平均收缩压的标准差(SBPV)、白昼SBPV、夜间SBPV、24 h动态血压平均舒张压的标准差(DBPV)、白昼DBPV、昼夜节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高剂量组24 h SBPV、白昼SBPV、白昼DBPV、昼夜节律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9.53 ± 1.73)%比(10.89 ± 1.98)%、(9.14 ± 1.90)%比(10.33 ± 2.07)%、(11.56 ± 2.78)%比(13.06 ± 3.16)%、(4.78 ± 1.56)%比(5.70 ± 1.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NO、叶酸、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高剂量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组[(67.16 ± 13.14)μmol/L比(60.53 ± 12.50)μmol/L、(14.94 ± 2.07)mmol/L比(13.83 ± 2.28)mmol/L、(1.42 ± 0.15)mmol/L比(1.31 ± 0.18)mmol/L](P均<0.05);两组患者ET、YKL-40、sICAM-1、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高剂量组明显低于低剂量组[(33.63 ± 5.15)ng/L比(37.44 ± 5.13)ng/L、(32.68 ± 6.16)μg/L比(36.94 ± 6.03)μg/L、(203.78 ± 41.19)ng/L比(249.93 ± 50.81)ng/L、(6.78 ± 1.03)mmol/L比(7.38 ± 1.30)mmol/L、(2.88 ± 0.61)mmol/L比(3.39 ± 0.85)mmol/L、(3.14 ± 1.05)mmol/L比(3.85 ± 1.44)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效果均显著,但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患者BPV及昼夜节律的降低作用更好,能够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标签: 高血压 阿托伐他汀 缬沙坦 血压变异性 昼夜节律
  • 简介:摘要术后患者常出现昼夜节律紊乱,多表现为睡眠剥夺和睡眠紊乱。近来研究提示全身麻醉药物可能通过影响生物钟诱发这类术后并发症。分析总结动物研究发现,全身麻醉药物可以改变生物钟基因表达,可能与麻醉药物作用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特异性的神经元受体有关;全身麻醉后动物的昼夜节律发生改变,典型的如行为节律紊乱(尽管行为节律紊乱的结果不一致)。文章认为引起生物节律改变的因素多且复杂,环境因素及人工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影响,今后关于全身麻醉药物、生物钟基因、昼夜行为节律的相关实验应当更加完善以及更深入地探讨其中的机制。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全身麻醉后昼夜节律紊乱提供新的预防和治疗思路。

  • 标签: 全身麻醉药 生物钟 昼夜节律 视交叉上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贝那普利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慢性心力衰竭(DHF)患者心功能指标、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22例老年EH合并CHF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61;观察组,n=61)。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给予贝那普利+美托洛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的心功能指标、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治疗前后HRV和治疗前后心衰生化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心功能指标中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T)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治疗后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及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变异性(HRV)指标中24 h内全部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内每5分钟节段窦性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窦性心搏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及24 h相邻窦性心搏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比(PNN50)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生化指标中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血清脂联素(APN)、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及可溶性肿瘤形成抑制素2(ST-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9.84%和1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可有效提高老年EH合并CHF患者的心功能,对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影响小,改善HRV、降低心肌损伤及逆转心室重构效果明显,利于患者预后,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

  • 标签: 高血压 慢性心力衰竭 老年人 贝那普利 美托洛尔 心率变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肾性高血压对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及血清网膜素-1(omentin-1)、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的肾性高血压患者200例,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每组100例。研究组给予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对照组给予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动态血压、血清omentin-1、氧化应激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白昼收缩压、舒张压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8 d后,研究组夜间血压下降>10%者占比高于对照组(收缩压80.00%比30.00%,舒张压76.00%比36.00%);治疗后,两组omentin-1、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丙二醛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变化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肾性高血压可有效控制血压,改善omentin-1、氧化应激指标。

  • 标签: 缬沙坦 氢氯噻嗪 肾性高血压 血清网膜素-1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内在光感受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ipRGC)是非形觉功能的主要光感受器,负责调节睡眠觉醒以及激素分泌等生物节律活动。青光眼作为一类特征性损害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疾病,同样可导致ipRGC及其相关传导通路的损伤,影响光信号的接受及光导引作用。青光眼患者中由ipRGC调节的非形觉功能出现损害的比例显著增高,包括睡眠障碍、激素分泌异常以及瞳孔对光反射功能下降等。研究青光眼与生物节律的关系有助于丰富青光眼临床诊疗内涵。(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45-149)

  • 标签: 生物节律 青光眼 内在光感受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非形觉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hypopnea syndrome, OSAHS)是一种睡眠疾病,对体内代谢有多方面的影响,生物标志物研究成为热点和方向。但是很多蛋白表达本身存在昼夜变化,本研究拟对早晚采样时间点蛋白差异变化进行探索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经整夜睡眠监测确定为非OSAHS的无鼾成年男性28例。采集整夜睡眠监测前后的早晚唾液样本。每份唾液样本中都加入内参蛋白(牛胎球蛋白和酿酒酵母乙醇脱氢酶),同步进行平行反应监测(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通过靶向蛋白质组学方法定量分析98种与OSAHS相关的唾液蛋白。结果唾液蛋白的个体差异较大,总计平均变异系数为95.9%,其95%置信区间为(84.7%,107.2%)。以差异倍数>2倍且P<0.05的标准筛选早晚差异表达蛋白,得到早晨表达上调蛋白有13个,未见下调蛋白,表达无差异蛋白72个。无表达差异蛋白主要为细胞骨架蛋白及相关结合蛋白、氧化应激相关蛋白、免疫炎症相关蛋白和代谢相关蛋白等。表达差异蛋白功能涉及方面较广,包括机体免疫、血管生成、物质与能量代谢、神经发育和钙离子结合等。结论本研究发现部分唾液蛋白存在早晚明显差异,提示无鼾正常男性部分唾液蛋白的昼夜节律性变化。研究OSAHS患者生物标志物时,应考虑部分唾液蛋白固有的昼夜节律特性,规定时间段采样,并推荐早晚都进行采样。

  • 标签: 睡眠呼吸障碍 唾液蛋白 平行反应监测 昼夜节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性退行性疾病,证据表明帕金森病患者存在多种生物节律紊乱相关症状,但其机制以及病理生理过程仍不明确。生物节律受到体内外环境的共同调节,通过亮光疗法、褪黑素的应用对生物节律系统进行干预可能成为未来治疗帕金森病的潜在治疗手段。本文主要从帕金森病临床表现中生物节律相关参数异常变化的现象,到帕金森病生物节律可能的发生机制进行文献复习和综述,为进一步探索生物节律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意义提供依据。

  • 标签: 帕金森病 生物节律 时钟基因 多巴胺
  • 简介:摘 要:千丈岩梯级电站首部枢纽工程位于重庆市巫山县,该地区特点是高海拔、昼夜温差大,不利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笔者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以该工程常态混凝土双曲拱坝为研究背景,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在内部埋设冷却水管,采取夏季通自然水冷却,冬季加盖保温被 (蓄热保温法 )简易温控措施的情况下,达到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防止开裂的目的,对拱坝 60000m³混凝土温控防裂施工技术进行总结,以供后期参考。

  • 标签: 大体积混凝土坝 冷却 通水 温控防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生物节律是生物体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周期性生理活动规律。麻醉与围术期医学是在人体生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生命体征监测及麻醉药物调控的一门科学。随着对生物节律特别是昼夜节律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的深入,以及相关临床研究的开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昼夜节律在麻醉与围术期医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归纳昼夜节律相关调控机制,分析昼夜节律在麻醉与围术期医学中的作用,并展望未来麻醉与围术期生物节律医学研究的方向。明确生物节律在麻醉与围术期医学中的作用,将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模式,有望在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精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生物节律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躯体症状与皮质醇(cortisol,COR)节律改变及其他免疫代谢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从内分泌及免疫调节角度了解其发生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抑郁症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15),将PHQ-15≥10分定为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组(S-MDD组),共纳入73例;将PHQ-15<5分定为不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组(NS-MDD组),共纳入70例。检测患者同日8∶00、16∶00及24∶00血浆皮质醇(COR8、COR16、COR24)及同日8∶00时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血清尿酸(UA)、血糖(GLU)、血脂(TC、TG、HDL、LDL)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①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COR水平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年龄为协变量,采用协方差分析发现,S-MDD组的COR16、皮质醇分泌总量(total cortisol output/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COR8-16斜率[(90.50±40.57)μg/L、(1 425.12±564.78)、(-6.43±5.76)]大于NS-MDD组[(68.74±31.51)μg/L、(1 251.57±456.61)、(-8.77±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71,4.320,8.731,P<0.05)。②S-MDD组CRP水平[(1.41±1.06)mg/L]高于NS-MDD组[(0.61±0.5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436,P<0.05)。S-MDD组高CRP(CRP≥1 mg/L)患者人数比例(58%)高于NS-MDD组(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24,P<0.01)。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RP(OR=4.953,95%CI:2.407~10.193)、COR8-16(OR=3.451,95%CI:1.380~8.633)是抑郁症躯体症状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日间皮质醇节律紊乱及高CRP水平可能是抑郁症患者躯体症状产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 标签: 抑郁症 躯体症状 皮质醇节律 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口服药物和深部脑刺激是帕金森病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其长期疗效不稳定,中晚期患者的治疗选择仍然受限。节律性感觉提示作为一种特殊的感觉干预手段,可通过易化运动功能、修复帕金森病患者受损的内部时钟、促进内源性多巴胺释放并通过作用于认知功能维持步态等机制,改善患者的步态参数和冻结步态的严重程度,最终使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改善。节律性听觉及视觉提示在帕金森病的治疗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 标签: 帕金森病 节律性感觉提示 听觉 视觉
  • 作者: 崔颖 任文凯 王宁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江苏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南京 210029(现在苏北人民医院肾内科,扬州 225000)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江苏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南京 210029
  • 简介:摘要生理情况下人体的血压和心率存在昼夜节律,表现为清晨醒来后逐渐升高,于中午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至夜间睡眠时至少降低10%~20%。非勺型心率是指夜间心率较白天下降程度小于10%。有报道心率增快尤其是夜间心率增快,对预测心血管疾病和病死率有重要意义。非勺型心率可独立于非勺型血压及血压水平预测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此外,非勺型心率与糖尿病患者肾脏损伤及一般老年人群亚临床心脏损伤有关。本综述将着重讨论夜间心率升高和非勺型心率的临床意义,并探讨心率昼夜节律紊乱的可能机制。时间疗法有望成为纠正心率昼夜节律异常、改善心血管预后的新型疗法,但还需更多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撑。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昼夜节律 时间疗法 动态心率监测 非勺型心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近日节律对右美托咪定镇静和心血管效应的影响。方法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于寿光市人民医院择期接受下腹部、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64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18~65岁,其中33例于上午7∶00~11∶00接受麻醉者为A组,31例于下午13∶00~17∶00接受麻醉者为B组。分析两组患者各时点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率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结果静脉泵注1 μg/kg右美托咪定后,A组各时点HR、SpO2的变化率与B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A组T3~T6时点BIS数值分别为85.7±6.3、83.2±3.9、77.9±5.9、72.9±5.8,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日节律可影响右美托咪定的镇静作用,但对右美托咪定的心血管效应未见明显影响。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近日节律 脑电双频指数 心血管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学龄儿童只常皮质醇节律与其学校适应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经家长和儿童同意,66名儿童自愿参加了本研究。在学校通过同伴提名法和教师评价儿童行为问卷法,儿童在学校期间共收集6次唾液样本,每次大约间隔45 mi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唾液样本中的皮质醇水平,以获得儿童日常皮质醇节律数据。结果:女生同伴接受性得分高于男生[(0.31±0.81)VS.(0.51±0.94),P

  • 标签: 日常皮质醇节律 学校 适应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