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康复护理中痉挛体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诊治的54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象,按照等量随机电脑法分组,常规护理(对照组27例)和痉挛体位摆放护理(观察组27例),对比两种方式对患者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出现并发症例数少于对照组,在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痉挛体位摆放护理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情况,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要重视。

  • 标签: 脑卒中 早期康复护理 抗痉挛体位摆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早期患者接受痉挛体位摆放护理对早期康复的影响效果。方法:随机截取我院2021年4月-2022年5月期间接收的脑卒中早期患者88例,通过双盲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接受痉挛体位摆放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通过对比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和肌痉挛程度,观察组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早期患者接受痉挛体位摆放护理,可以促进切实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与肌痉挛程度,促进其尽早恢复健康,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脑卒中 抗痉挛体位摆放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痉挛体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在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痉挛体位。对比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0.51±1.73)分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5.30±2.02)分相比明显降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2.50±14.02)分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4.01±15.83)分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痉挛体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抗痉挛体位 早期康复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痉挛体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为早期康复护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在 2018年 1 月 ~2019年 1 月诊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 88例进行护理研究,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4例,观察组采用痉挛体位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能力和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生活能力评分相似,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显著提升;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率为,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 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中应用痉挛体位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提升生活质量,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好,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抗痉挛体位 脑卒中偏瘫 早期康复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根据调查脑卒中患者与别的患者相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患者不能进行正常沟通,聊天,活动等等,由此也提高了护理的难度。因此医疗技术的进步,也有着许多新的发现,其中痉挛体位在患者早期康复就有着很明显的效果,患者能够自行的照顾自己,提高了他们的生存能力,也降低了残疾率。

  • 标签: 脑卒中 抗痉挛体位 偏瘫 应用效果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obath技术在脑外伤患者早期痉挛体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治疗的80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分别标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痉挛体位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Bobath技术有针对性的调整患者的早期卧床体位。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日常运动恢复情况,肌痉挛的程度和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日常运毒恢复情况和肌痉挛程度的恢复均优于对照组患者。Bobath技术通过反射抑制痉挛模式来对患者的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和仰卧位进行专业的肢位摆放,能够起到很好的护理效果。两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Bobath技术 脑外伤患者 早期抗痉挛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30例脑卒中致偏瘫患者进行早期肢体痉挛康复训练,并评价其效果。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情况制订个体训练计划,分别于发病后2~14d开始活动训练、指导坐位练习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恢复的训练。住院30d评价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ADL评分由入院时的(29.12±7.35)分提高至(52.35±7.80)分;合并肩关节疼痛、足下垂、足内翻、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的比率也有所下降。结论在患病早期对脑卒中患者实施肢体痉挛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残障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 标签: 抗肢体痉挛康复模式 脑卒中致偏瘫 早期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痉挛体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护理早期进行多次应用痉挛体位,观察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评价、满意度评价、生存质量量表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痉挛体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残障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抗肢体痉挛 脑血管意外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痉挛体位的摆放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 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6例。对照组采用康复科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痉挛体位护理模式。结果:( 1)干预后,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恢复情况、肢体运动功能方面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恢复情况表评分、肌痉挛程度 (MAS)表中Ⅱ ~Ⅲ级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2)干预后,对照组的 QOL-BREF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 P<0.05),社会方面差异不显著( 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的患者护理过程中的痉挛体位的摆放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恢复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等,值得广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脑卒中 抗痉挛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索温针结合痉挛支具以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100例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成2组,其中50例应用温针结合痉挛支具联合治疗痉挛性偏瘫的患者为观察组,其余50例应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2个月、3个月时分别评价日常生活能力(BI)、Berg平衡量表、最大步行速度(MWS)、步行功能(Holden)进行评分。使用肌电图仪对患者进行H反射测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温针结合痉挛支具治疗痉挛性偏瘫效果更为明显,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Berg平衡评分、步行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高,且步行功能(Holden)分级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步行功能恢复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较对照组明显。对照组患者H反射亢进,潜伏期时间有所缩短至,肌电图波峰增高,说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而观察组患者H反射潜伏期缩短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图波峰没有增高现象,说明患者H反射情况较好。结论:温针结合痉挛支具治疗痉挛性偏瘫较常规康复训练疗效更为显著。

  • 标签: 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 痉挛性偏瘫 疗效比较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中采用痉挛体位摆放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压疮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8月本院脑卒中偏瘫患者84例,遵照双盲法分组标准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分别采取痉挛体位摆放与常规护理,对比两组压疮发生率和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压疮发生率为4.76%,少于对照组的28.57%(P

  • 标签: 脑卒中偏瘫 早期康复护理 抗痉挛体位摆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种他痉挛药物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60例作为对象,随机分成三组后,针对1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巴氯芬治疗,针对2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替扎尼定治疗,针对3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乙哌立松治疗,对比三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三组药物治疗后相比的显效率、肢体FMA评分不存在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但3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其它两组存在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针对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三种痉挛药物治疗的疗效均较为显著,但盐酸乙哌立松的不良反应现象较少,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 标签: 三种抗痉挛药物 卒中后肢体痉挛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究重组骨桥蛋白(r—OPN)的炎机制对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慰剂组(n=12)、SAH+安慰剂组(n=12)、SAH+r-OPN0.03(0.03μg)组(n=12)和SAH+r-OPN0.1(0.1μg)组(n=12)。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首次注血后72h取脑脊液,处死大鼠,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测量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和管壁厚度,判断脑血管痉挛情况,Westernblot测定基底动脉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与SAH+安慰剂组相比,SAH+r-OPN0.1组大鼠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增加,管壁厚度明显减轻,基底动脉p-JNK表达明显降低,脑脊液TNF-α、IL-1β水平明显降低。结论r-OPN能有效缓解SAH后CVS,其机制可能与降低p-JNK的表达,从而抑制TNF—α及IL-1β的产生,抑制SAH后的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重组骨桥蛋白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痉挛体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的术后恢复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纳入的脑卒中患者,随机法对患者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痉挛体位摆放干预。对比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对比患者护理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脑卒中 抗痉挛体位摆放 术后恢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