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十月革命”前后,无产阶级文化派一度把持苏联文坛,但因部分主张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基本原则,且与苏维埃政权在文化领导权上发生争执,最终走向衰落。然而茅盾却误将无产阶级文化派视作苏联文艺政策的执行者而盲目崇奉。这对此后中国左翼文艺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在看似机械刻板的照搬、仿写中,早期译介者对无产阶级文化派也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写,曲隐表达了个人体认和本土语境要求。茅盾仿照波格丹诺夫《无产阶级的艺术批评》而完成的《论无产阶级艺术》,就在一系列的细微“误读”中显示出某种本土转化的努力,尽管其中仍有不少误区。

  • 标签: 无产阶级文化派 波格丹诺夫 《论无产阶级艺术》 《无产阶级的艺术批评》
  • 简介:恩格斯1882年10月20日在致爱德华·伯恩施坦的信中,揭示了“一个大国的任何工人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的一般辩证发展规律。对这一规律的揭示,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的认识成果,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其理论依据,长期的艰苦斗争经验是其实践基础,党的建设现实状况是其现实条件。这一规律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理论内涵,而且系统阐述了开展党内斗争的基本前提、基本出发点、方法准则等。这是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斗争哲学的总结升华和系统诠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 标签: 无产阶级政党 马克思恩格斯 内部斗争 一般辩证发展规律
  • 简介:围绕党纪的相关问题,列宁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理论阐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可贵的实践探索。对于无产阶级政党为什么必须要有铁的纪律,他深刻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铁的纪律是党的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对于什么是铁的纪律,他提出无产阶级政党铁的纪律就是“行动一致,讨论和批评自由”。对于如何严格遵守无产阶级铁的纪律,他强调严守政治纪律、巩固党的统一;严明组织纪律、维护党组织的纯洁性;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惩治贪污腐败。

  • 标签: 列宁 无产阶级政党 铁的纪律
  • 简介: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的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并将对物化现象的超越诉诸于无产阶级意识。卢卡奇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集中地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意识的论述上,但是卢卡奇并不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批判后就直接得出无产阶级意识的,而是通过对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的批判引申到对整个现代性的批判后得出的。对现代性的批判、对资产阶级思想的哲学反思、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三者不可分割地统一在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中。

  • 标签: 物化 二律背反 无产阶级意识 中介 总体性
  • 简介:【专题概述】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野蛮、贪婪的欧洲资本主义用血与火铺设了殖民扩张之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激起了亚非拉国家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 标签: 殖民扩张 殖民地 无产阶级 抗争 人民 近代
  • 简介:一份教育肾怀的生命牵引出生于上海农村的张轶超,小时候一直是家长、老师眼中的“乖学生”。高中时,他饱读中外名著,由此开始思考人生与世界。1996年,考进复且大学文科基地班的他,接受了当时“大文科”的贯通教育,后直升入复旦哲学系,专攻中国哲学史。

  • 标签: 固化 中国哲学 基地班 教育 文科
  • 简介:阶级艺术论争,是20世纪前期无产阶级文学阵营和纯文学阵营之间展开的文学论争。20世纪10年代后期,以本间久雄、大杉荣和加藤一夫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阵营,明确指出第四阶级文学才是当下最重要的艺术,由此诞生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但这时的认识局限于对'民众'和'民众艺术'概念的讨论上。进入20年代后,以中野秀人和平林初之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认为,无产阶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无产阶级文化是高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性质对比来看,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精神和文学精神都比资产阶级高贵,因此无产阶级文学也是优于资产阶级文学的,这就肯定了艺术的阶级性。而以菊池宽、久米正雄和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纯文学主义者,则主张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自律,即超阶级性,认为若无产阶级艺术从属于无产阶级运动,那么无产阶级艺术也就不可能存在艺术至上主义思想。阶级艺术论争是之后展开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有力前提,也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论争的理论源泉之一。

  • 标签: 阶级性 超阶级性 无产阶级文学 纯文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毛泽东和陈独秀都曾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都自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武器,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详细划分。陈独秀对阶级的分析有一个过程,且存在错漏,而毛泽东的分析则更全面、准确、稳定。他们对于阶级划分的体系和标准都有区别,对有些具体阶级的看法也有不同。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陈独秀的分析更多的是一种教条主义,毛泽东则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标签: 毛泽东 陈独秀 阶级划分
  • 简介:朱亚坤在《人文杂志》2016年第9期撰文认为,雇农是旧中国农村社会中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毛泽东对雇农的阶级归属认识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他既有过雇农属于农民阶级的看法,又有过雇农属于工人阶级的判断,而后逐步将雇农确定为农村工人阶级。对此可从传统、现实与策略三个角度加以把握:一是中国传统将雇农归属于农民和马克思主义将雇农归属于农村工人之间的话语冲突,使得雇农亦“农”亦“工”有其传统影响.

  • 标签: 农民阶级 毛泽东 再认 农村社会 工人阶级 中国传统
  • 简介:尽管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影响巨大,但他既不是阶级分析理论的原创者,也不是终结者。在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充当了问诊施药的角色。在马克思之后,雷蒙·阿隆的阶级分析理论开创的研究方法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标志着西方阶级分析理论的转型:从马克思开创的“历史哲学模型”转换为“政治哲学-社会学模型”,阶级问题的研究方式由宏观研究和总体叙事转变为微观研究和片段描述。作为“政治哲学-社会学模型”的阶级分析理论建构者,雷蒙·阿隆关注的问题是:工业社会的不平等事实会不会必然导致阶级斗争?工业社会的发展趋势,是走向托克维尔预计的“社会拉平”,还是马克思预计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斗争并最终导致政权更替?雷蒙·阿隆所要反驳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到底是真理还是谬误,工业社会已经通过各种事实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 标签: 工业社会 阶级 阶级利益 阶级关系
  • 简介:01节假日的朋友圈盛产定位不重样的浪人。这些人大多是些职场精英,有创业者,有团队leader,也有正处于职业转型期的朋友。他们的朋友圈基本上能满足一部分人对中产阶级的意淫:有部性能中上的代步车,一般多是奔驰宝马;学区房不一定,但至少有处房产;婚恋状况不详,但孩子念得绝对是国际学校。在公司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但又好像不太用上班;会说标准英音,出国旅行定位不重样。如果你相信了朋友圈里的这片繁华,你很有可能遇到了假的中产

  • 标签:
  • 简介:英国中产阶级产生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其价值取向融合了上层贵族和下层平民的美德,通过文学作品得以强化和传播。绅士概念的变化揭示了中产阶级对于身份认同的诉求,也展示出文学话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塑作用;郊区住宅的兴起体现了中产阶级对城市问题的担忧.他们试图借助空间隔离摆脱城市贫民的不良影响,维持体面生活。

  • 标签: 近代英国 中产阶级 身份焦虑
  • 简介:相对于静态的基于经济关系的阶级划分,阶级形成是阶级作为政治主体何以由想象变为现实,从自在状态转变为自为状态的动态过程。基于马克思的阶级形成理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阶级意识、阶级斗争和政治文化看成是阶级形成的三个核心要素,它们构成了阶级实践和阶级行动的重要历史动力。其中阶级意识的本质是对阶级利益的自觉,阶级斗争是维护本阶级利益的联合的群众性运动,政治文化是将其成员凝聚团结在一起的“水泥”,并表现为对阶级身份的政治认同。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阶级形成 核心要素
  • 简介:文化唯物主义的语境中,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与实践形式,工人阶级文化是一种基于工人阶级日常生活经验而自我生成的文化,也是一种具有集体性与反抗性的新兴的进步文化,同时还是一种宽容的共同体文化。这种工人阶级文化观突出了工人阶级在自身阶级文化意识生成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了工人阶级文化共同体的差异性与融合性,也有力地驳斥了'工人阶级主体危机论'的思想潮流,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文化理论的发展。

  • 标签: 文化唯物主义 内生文化 进步文化 共同体文化
  • 简介:自“先锋文学”进入当代文学史以后,1987年(或1986年)便被公认为先锋元年。此后每隔十年,文学界便会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大型纪念活动。2017年作为“纪念先锋文学”的第三十个年头,以回顾、总结、反思为名目的文章自然必不可少。然而,如果我们将今年的文章与2007年前后的纪念文章稍加比对就会发现,大多数文章尽管时间相隔十年,但多数观点趋于雷同,论述逻辑也大同小异,一言蔽之,“先锋文学”作为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成也“形式”,败也“形式”。这一论断的逻辑起点,可以追溯到洪子诚先生的那本《中国当代文学史》,该书在“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二)”一章中指出,所谓的“先锋小说”创作现象,就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小说家在小说形式上所做的实验。“在‘先锋小说’中,个人主体的寻求和历史意识的确立已趋于淡薄,他们重视的是‘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评论者通常认为,这一对中国当代文学来说具有‘革命’意义的小说‘实验’,它的观念和方法,与法国‘新小说’(阿兰·罗布-格里耶的‘零度叙述’)、拉美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的创作有关。同时,被用来解说‘先锋小说’文体实验的,还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所谓‘反小说’”[1]。我们从中可以概括出三个核心观点:一是“先锋小说”是中国大陆在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股写作潮流;二是形式革命、叙述历险、语言实验等文体和文本意义上的自觉性,是“先锋小说”引人注目的共通点;三是“先锋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观念密切关联。这三个核心观点在此后30年时间中,经过众多文学评论从业者的数度转译和赋形后,逐渐形成了更符合当前意识形态规范和文学经典化需求的面目,即一�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 先锋文学 背面 80年代后期 西方现代主义 先锋小说
  • 简介: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西方文学最重要的两大源头。从文化传统上来看这两者是异质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是永恒的对立和相互冲突。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世俗人本主义体现了个体本位对自己原欲和价值追求,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中的宗教人本主义表现的是上帝对世人的博爱和救赎,两者都是从人类自身的需要出发。从“两希”文学传统的差异入手,从文学史历时的视角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以及最后逐渐融合的过程。

  • 标签: “两希”文学传统 西方文学 对话 冲突 融合
  • 简介:东欧、拉美,伊斯梅尔·卡达菜、加西亚·马尔克斯,《梦宫》、《百年孤独》,这只是浩若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的两块文学版图,两个人名和两本书。本次交流的主题为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对话和互动。然而,如果没有翻译家,我们不会有机会亲近那些伟大的灵魂。

  • 标签: 文学杂志 中国文学 世界文学 《滇池》 交流 对话
  • 简介: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一次文学沙龙上,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做过一次诚恳的检讨,他说他曾经大言不惭地宣布网络文学就是通俗文学,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却告诉他网络文学的要害不在文学而在网络①。网络文学的要害真的在于网络吗?抑或还是在于文学?这涉及自它产生以来,对其本体构建的认知问题,大家争论的实质上指涉到当代所有艺术面临的基本问题:艺术究竟是技术的还是精神的。对于网络文学而言,焦点是它到底是为技术还是为艺术的文学

  • 标签: 文学本体论 网络文学 艺术 技术 北京大学 中国作协
  • 简介:摘要夸饰文学是中国古典抒情文学中的一部分,可从情景交融、境生象外、生气选出三方面进行阐释,揭示夸饰文学虚实相生、人生哲理、文章之气三方面的特点。

  • 标签: 夸饰 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