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新时期以来,以新历史主义的抱负重构革命叙事的普遍努力和少数民族固有的史诗情结暗合,从而产生了大批瑰丽壮阔的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过去封闭的叙事中被边缘化的参与者——少数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女性。

  • 标签: 少数民族 革命 他者
  • 简介: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已达成共识。随着传播科技的迅猛发展,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利用电影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弘扬民族艺术成为现阶段的重要议题。中国电影长久以来发展并不平衡,因此,以方志电影研究为基础,利用本土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优势对东北电影"因地制宜"进行改造,负载民族形象与文化精神,在深入生活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属于本土民族特色的电影精品,继而实现当代本土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发掘与传承。

  • 标签: 东北电影 少数民族 原生态文化 发掘与传承
  • 简介:清代满语国际传播的原因主要基于满族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基督教现实的传教需要以及满语自身类型上的特点;西欧与俄国的满语学习都曾经历过“教士”与“学院”两个阶段,朝鲜半岛“司译院”则设立了专门的“女真厅”来培养满语人才;清代满语的国际传播也通过“满译汉籍”促进了传统儒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 标签: 清代 满语 国际传播 传教 教材
  • 简介: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西部,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口。明代嘉峪关作为边镇,主要发挥其军事防御、控制西域、中亚与中央朝贡的职能。清顺、康年间嘉峪关的职能尚没有太大变化。但随着乾隆年间新疆的统一,嘉峪关成为腹地,军事职能减弱,其检查过往行人以及管理进出口贸易的职能凸显,作为连接内地与新疆的重要关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标签: 清代 嘉峪关 职能
  • 简介:因元明清等朝土司制度的规约,乌江流域历代土司因军事征调而组建土兵武装,装备刀剑炮铳等冷热兵器,兵器独特而具有强悍战力。乌江流域土兵通过血缘亲情、严明纪律、有序组织、严格训练等被加以管控,对元明清等朝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统治有较大影响。乌江流域土司时期土兵现象包含维护国家统一、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开发、巩固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具有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

  • 标签: 土司 军事征调 土兵 乌江流域
  • 简介:元明时期的畏兀儿人,缘于地域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其内迁之后于族群上呈现多元流动、文化上表现为多元取向、生活方式上凸显为多元模式,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与文化形态,成为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

  • 标签: 元明 畏兀儿 变迁
  • 简介:通过对官方和民间历史文献的梳理.证实明清时期的广西土司地区推行了里甲法,建立了里甲组织;深入探讨了土司地区里甲制度的区域特征、里甲组织与传统村落的关系。以及里甲长与官府的关系;里甲制度对土司地区基层行政体系与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标签: 明清 广西土司 里甲制度
  • 简介:疍民以河海为主要劳动对象,以舟艇为主要生产工具,是连接陆地与海洋的"媒介"。疍民世代从事水运及海洋渔业,劳作并固守在国家的第一道海防线上。本文在回顾明清时期中国对南海诸岛的管辖以管窥国家海防策略如何参与缔造"疍"的族群标识,以及"疍民"与"水军、岛贼、倭寇、海盗"等群体之间的身份流动。本研究探索明清以来疍民的"国家化"和"汉化"过程,为我国对南海诸岛的管辖提供历史证据。

  • 标签: 明清时期 南海诸岛 疍民
  • 简介:恩施崔坝皮影戏是武陵民族地区一种极富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在后申报时期,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恩施崔坝皮影戏仍旧处于濒危的尴尬境地,面临着文化生态急剧改变、制度缺位以及剧团本身发展等诸多不利因素,保护与传承压力倍增。只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和皮影艺人的不懈努力,才能真正做好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这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 标签: 后申报时期 戏剧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皮影戏
  • 简介:西北土司制度起于元,完备于明清。分布于河湟流域的蒙古弘吉刺部宁濮郡王——岐王系家族入明后分化为众多的土司,延续着其部落式的统治。土司制度在维护中央对民族地区统治的同时,也维系了蒙元后裔的政治文化联系,使"土鞑"这一政治、文化群体长期存在,最终催生了新的民族共同体——土族。永登鲁土司家族的联姻既反映了明清时期西北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政治网络建构的情况,也是"土鞑"这一共同体内部认同的真实写照。

  • 标签: 土司 土族 岐王 鲁土司 联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