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俄狄浦斯是希腊罗马神话中最悲哀的形象。他无意间杀父娶母,犯下双重罪孽,最终自我放逐并客死异乡。本文从出生——成长——杀父——娶母——死亡这五个阶段,通过与同时期别的人物进行比较剖析俄狄浦斯的个性、情感和心理,解读无辜的俄狄浦斯缘何空自背负恋母的骂名,探讨其难以摆脱命运控制的悲剧根源,揭示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重重阻力。

  • 标签: 俄狄浦斯 杀父娶母 恋母情结 悲剧
  • 简介:《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一部重要的古典文学名著,其主人公光源氏的主要情感经历与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有相似之处。光源氏对继母的不伦之恋、对继母侄女的思恋,无不与光源氏因自小母亲离世,思恋生母,即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所致。

  • 标签: 《源氏物语》 光源氏 弗洛伊德 俄狄浦斯情结
  • 简介:  神话《夸父逐日》,由于《山海经》中的不同记载,有着许多争议不一的解读,对夸父的定性也多少带有政治、功利色彩。如果立足于神话自身的性质,比照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反观中国神话发展的历史现状特点,就会得出一个符合神话内涵的结论:夸父是人类早期天性具有"恋母"情结的儿童。【作者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语言与艺术系河南三门峡472000【关键词】:神话;夸父逐日;弗洛伊德;俄狄浦斯

  • 标签: 俄狄浦斯情结 夸父俄狄浦斯 夸父逐日新解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拉康文本的阅读和理解,综述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从弗洛伊德到拉康思想中的继承和变化。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象征父亲这一概念的延伸,这构成了拉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全新理解,也构成了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成分之一。

  • 标签:
  • 简介:本文立足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俄狄浦斯情结"对《榆树下的欲望》进行分析。在"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及剧本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其是推动剧本情节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微观看,"俄狄浦斯情结"是男主人Eben公仇视父亲、接连和父亲的女人们发生乱伦关系的根本原因;从宏观看,剧本是Eben儿时未能得到压抑的"恋母情结"的一种释放,是一种必然。经此分析,剧本中令人费解的乱伦、杀婴、自首情节就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情节的发展也能看起来更为连贯与自然。

  • 标签: 俄狄浦斯情结 情节 动力
  • 简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对文学创作或者文学评论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俄狄浦斯情结一直是精神分析美学中探讨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分析了弗洛伊德对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中的恋母情结的解读,并以茨威格的《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为例阐释了此种情节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 标签: 弗洛伊德 俄狄浦斯情结 恋母情结
  • 简介:希利斯·米勒在其论文《亚里士多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中,通过分析索福克勒斯悲剧《俄狄浦斯王》,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进行了解构。他认为亚氏将理性的“逻各斯”加诸《俄狄浦斯王》之上,试图利用该剧来佐证自己的理论,但是由于剧中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导致了亚氏意图的失败。但是米勒的分析暴露出其为了解构亚氏的理论,曲解其逻辑、选择性无视剧本的背景信息等做法,使得其论述带有“为解构而解构的”色彩。他与其说是在解构亚氏的理论,不如说是在通过分析剧本,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论。

  • 标签: 希利斯·米勒 诗学 俄狄浦斯王 解构
  • 简介:俄狄浦斯是西方古典戏剧中为人熟知的悲剧人物,他的一生因为一个预言而改变。一些评论家认为俄狄浦斯的悲剧是超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借助吉拉尔的替罪羊理论,对俄狄浦斯在《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剧成因进行解析,则可以看出他的悲剧不过是当时由复杂的自然、社会条件下的政治权力斗争造成的,是人为操纵的结果。

  • 标签: 俄狄浦斯 替罪羊 悲剧 成因
  • 简介:摘要据记载古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祭祀活动,大多以希腊神话和英雄时代的传说为题材。古希腊悲剧对历史,神话,哲学和人文等问题进行反思,又带有浓重的宿命感,其艺术形式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演员由一人经埃斯库罗斯增加到两人,再由索福克勒斯增加到3人,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很长一段历史上,悲剧被公认艺术地位高于喜剧。索福克勒斯的代表悲剧《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评价为“十全十美的悲剧”。探讨了人命运悲剧的根源,在极端矛盾下表现人与命运的冲突,作为英雄的主人公极力抗争却难逃命运悲剧,走向弑父娶母的命运,总后选择自我惩戒,刺瞎双眼后流放荒原。笼罩着强烈的宿命感和悲剧气氛。俄狄浦斯王这一命运母题也不断被研究发展,甚至拓展到心理学领域的“俄狄浦斯情节”。

  • 标签: 古希腊悲剧 俄狄浦斯王
  • 简介:摘要在侦探小说《罗杰疑案》中,阿加莎·克里斯蒂巧妙地借用坡《失窃的信》的模式,以在传统侦探小说中作为忠实助手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作为罪案的凶手。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与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心理认同而使侦探与罪犯的角逐变成了读者自己与自己的智力较量,不自知地做了一回俄狄浦斯王。

  • 标签: 阿加莎· 克里斯蒂 侦探小说 第一人称叙述者
  • 简介:<正>最近,看了电影《菊豆》以后,感到这部影片同古希腊的悲剧代表作《俄狄浦斯王》有着某种相通之处.所谓相通之处就是这两部作品都使用了乱伦的题材.但在如何处理上,两者却表现了不同的视角.下面,试看一下比较:

  • 标签: 《俄狄浦斯王》 影片 悲剧 丈母娘 染坊 题材
  • 简介:命运的主宰常常使人类无能为力,在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对抗之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勇敢,但也看到了人类懦弱的一面。俄狄浦斯反抗着神谕赋予他的“弑父娶母”的罪孽,但却在一步一步的反抗之中,不断的向命运为他编织的网中走去,直到深陷网中,难以自拔。无论他是否应该为他犯的罪承担后果,无论他最终是否得到了复仇女神对他的解脱,在我们的心中,他都一样是英雄。但同样,他也有着人性中脆弱的灵魂。

  • 标签: 俄狄浦斯 命运 勇敢 懦弱
  • 简介:神话,顾名思义,讲述的是神的故事。但是,希腊神话有一个特点,很多故事的主角并不是拥有神奇法力的天神,而是和我们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例如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主角就是一个叫做俄狄浦斯的人。

  • 标签: 俄狄浦斯 故事 希腊神话 普通人 主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俄狄浦斯悲剧常被视为宿命论与理性主义的对立,这种基于二元论的不兼容思想主张为必然命运所决定的因果链条无处不在,人们“从心所欲”的理性意志在“虚无化”的意义上被全盘否定而不复存在。僭主俄狄浦斯最终接受了神的指引的悲剧证明,“宿命论”只是在“终结”的意义上、而非,从一个被神诅咒的人成为受神保护的虔诚的人,标志着理性化的努力在命运面前的失败。然而,这种“价值无涉”的宿命论观点忽略了“趋善避恶”的人性逻辑,从根本上否定了自由意志及自由行为存在的必要性,否定了人为自己的行为所应承担的责任。俄狄浦斯“存在”的意义上否定了人的理性意志和自由选择,理性意志与必然必运的二元对立预设并不成立。

  • 标签: 俄狄浦斯 理性主义 宿命论 二元对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完备地阐述了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在《诗学》中称赞德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在情节安排上具有整一性,同时性,悲剧性的特点。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乱伦方面。在悲剧感受方面,《俄狄浦斯王》带给观众的悲剧感受是“怜悯”与“恐惧”同时发生的。从审美体验上来看《俄狄浦斯王》具有崇高美。

  • 标签: 情节安排 悲剧性 悲剧感受崇高美
  • 简介:艺术魅力是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等审美因素在其接受者的心里产生的诱惑力、吸引力以及愉悦感等征服人心的美学力量的总汇,其强弱取决于接受者在欣赏过程中审美心理发挥的程度。如何从内容到形式契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如何触摸观众的艺术兴奋点,是《俄狄浦斯王》和《雷雨》的魅力所在。本文对此作探讨。

  • 标签: 《俄狄浦斯王》 《雷雨》 艺术魅力 周朴园 杀父娶母 戏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