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当代文学史研究者和当代文学批评者之间,逐渐有一种相互轻视的情绪和态度,并且各自都有不少理由。比如说,有的文学批评者认为文学史研究者有一种方法论的天真,时常觉得掌握了一种方法就可以包治百病,包打天下。

  • 标签: 当代文学批评 当代文学史 批评者 研究者 方法论
  • 简介:摘要文学批评与文体意识的关系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一话题的提出,与当下文学批评存在的文体雷同、文体意识匮乏和文学批评活力欠缺等问题密切相关。针对此问题,2017年8月22至24日,《文艺争鸣》杂志社主办的“文学批评与文体意识”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召开,就当下的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如何提升文学批评的活力与生气和建构文学批评的文体意识维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研究了文体意识与文学批评实践的有关内容,仅供参考。

  • 标签: 文体意识 文学批评
  • 简介:米歇尔·图尼埃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法国当代作家,其小说以颇具特色的叙事风格和对存在与身份等问题的深刻哲思而闻名于世.其小说于20世纪70年代末被陆续译介,向中国读者开启了20世纪法国“哲思小说”与“重塑神话”的文学之窗.本文以时间为序,从译介、研究与接受三个层面全方位展示图尼埃作品在中国的传播、评介与产生的影响.“新寓言派”的热议事件显示中国文学界对图尼埃艺术风格有不同的评价.

  • 标签: 米歇尔·图尼埃 译介 研究 接受 价值
  • 简介:乔伊斯(JoyceAnnJoyce)是美国著名非裔文学批评,在非裔研究、美国文学以及女性研究等领域颇多建树。非洲情节贯穿于乔伊斯文学批评研究的始终,对其做系统研究有助于把握乔伊斯的文学批评思想的脉络。本文通过对乔伊斯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发现有关的非洲情结不仅体现于她对非洲和非裔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维护,而且还反映在她批评实践中对于非洲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应用。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乔伊斯的文学批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拓宽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空间维度。

  • 标签: 乔伊斯 文学批评 非洲情结
  • 简介:媒介变革时代,网络文学应运而生。作者投身于这个新的研究阵地,带领其团队对网络文学的定义、性质、评价标准,新的研究方法做了详细阐释。并论述了网络文学蕴含的价值立场,对网络文学的未来走向也有较为清晰的判断。但是,她一定程度上低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力,在批评方法上也有待成熟。

  • 标签: 批判力 价值观 媒介之变
  • 简介:何英是近年来颇受瞩目的青年批评。她立于西域高原放眼文坛动向,自由评说创作现场,既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观照,又有开阔的理论视野,形成凌厉而诗意的批评风格。她的文学批评从新疆启程,却在全国文坛引发关注,体现了批评独特但又带有普适性的成长路径,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建立批评的根据地广袤的新疆大地占据着全国六分之一的疆域,近年来,一批作家从这里走向全国,如周涛、刘亮程、董立勃、沈苇等.

  • 标签: 文学批评 批评家 当代文学
  • 简介:民族文学批评的问题意识与范式转变反映在从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到多民族文学批评的过程中.此前的许多关注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研究在“民族性”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缺乏明确的区分,导致了民族文学批评指称的混乱。当我们从世界文学格局和中国文学内部来讲,民族性所指完全不同,这有助于今后对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性的继续深化理解。另一方面,问题意识的发掘是民族文学研究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推动民族文学批评范式转变的首要问题。

  • 标签: 多民族史观 问题意识 范式转变 民族性
  • 简介:选取解放区文学批评中典型的二十个关键概念,运用雷蒙·威廉斯"历史语义学"方法,探寻阐释它们的生成语境、语义内涵、历史演进、时代表征、历史作用与深远影响。解放区文学批评关键概念的演变发展对于转变与推动解放区文学文学批评的发展、"工农兵文学"的繁荣、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更好地为政治服务、赢得战争胜利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和宝贵价值,对当前的文学批评也具有借鉴启示意义。

  • 标签: 解放区 文学批评 关键概念 历史演变 时代表征
  • 简介:从改革开放开始,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就对国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生了深刻的持续不断的影响。考察其关键概念"感时忧国"(obsessionwithChina)的提出及其汉译,可以理解夏志清文学批评的关注重心及理论创新。近年来,李欧梵、王德威、陈国球和顾彬等学者引用、发展了这一概念,它与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论争紧密相关。"感时忧国"说诞生于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之中,这一批评话语建立在道德与艺术的二元结构之上,其理论的局限性让人不禁追问,讨论中国文学现代性能否有别的路径。

  • 标签: 感时忧国 小说史 夏志清 现代性
  • 简介:以布迪厄的“文学场”为理论依托和阐释框架,李永东的“租界文化”研究将文学艺术形式与社会生产机制联系起来.避免从内部或外部的孤立视角来切割文学和社会、历史的关联,置作品于客观化和物质性的考察之下,以期达到对文本的理性认知。同样,他在“家族小说”“城市想象”“半殖民文学”三个领域所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通过文本与场域的内外辉映.以个案考察推动全局进展,这使得宏观的史学论述不乏丰盈的文学细节。他的文学批评背后始终透着他的生命体验、人文关怀和问题意识,并在一次又一次的解惑和答疑之中,完成学术生命的自我演绎。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 租界文化 文学批评 李永东 半殖民 城市想象
  • 简介:楚文化是中华文化之中非常有特色和活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湖北是楚国的核心区,研究楚文化对后世文学发生的影响,从明清时期的湖北入手,自有其典型性。楚文化创新精神对湖北文学的影响成为明清时期湖北文学批评关注的核心。可以看出,楚国的兴族立国史和地理优势是培育湖北文人创新精神的基础,楚人的性情气质培育了湖北文人创新精神的主体特征,楚地悠久的文化创新传统是养成湖北文人创新自信的资本,也让湖北文人觉悟到创新的责任。由楚文化培育出的这种鲜明的创新精神,在明清时期湖北文人对湖北文学创作发展进程的评论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 标签: 明清 湖北 文学批评 楚文化 创新 影响
  • 简介:“知音”是中国古代调节作者与读者关系的重要术语.“知音”本指鉴赏音乐的能力,进而指能鉴赏音乐的人,在音乐鉴赏属公共话语范畴的时代,“知音”指能够洞察政治治乱之人.伯牙、子期的故事意味着“知音”开始用于解读私人之志的人,进而“知音”开始用于文学批评之中,指理想的读者.与音乐“知音”必须依靠现场不同,文学“知音”可以远离作者的时代,延迟到“千年之下”,作者借此摒弃读者的平庸之见,树立写作的信心.元代以后出现的戏曲“知音”,需要重回表演现场,需要有对戏曲作品、戏曲表演作综合批评的能力.经由一些戏曲批评的论述,戏曲“知音”转向指代专业戏曲批评,这与明清文学批评转向专业化契合.

  • 标签: 知音 文学批评 戏曲批评 诗学 《文心雕龙》
  • 简介:生态女性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都是和谐共存的。该文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对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形象进行了重新解读,以此说明处于父权统治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美国由于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两性和谐乃至自然万物和谐的规律,必然出现诸多如黛西一般的女性悲剧人物。旨在还原女性在自然与社会中应有的身份与角色,并指出新女性想要冲破时代封印、男权枷锁必得重建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平等关系,同时以此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从而缔造万物和谐的美好世界。

  • 标签: 生态女性主义 《了不起的盖茨比》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新女性 父权制
  • 简介:人类生态环境的灾难,归根结底是基督教文化导致的,因而生态批评最早产生于西方。20世纪70年代兴起,到90年代在英美汇为一种批评思潮的生态批评,迅速于世纪之交在中国登陆,并成为当代中国批评界与美学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除了现实的原因,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密切相关。孔子是浅绿的生态主义者,在肯定文明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老子已由浅绿向深绿转化,而庄子则是深绿的生态主义者。传统的生态批评会改变传统的文学评价标准,带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价值重估,并使中国悠久的自然文学传统的青枝绿叶在后现代的田野中更加生机盎然。

  • 标签: 生态批评 传统文学 价值重估
  • 简介:[摘要]对人的本性的探讨是电影《罗生门》的主题。杀人事件的三名亲历者多襄丸、真砂、武弘对事情经过分别作了描述,但他们的说法却大相径庭。而之所以对同一事件的描述有着如此大的差异,是因为他们各自都为了维护个人的利益而隐瞒、甚至歪曲了事件真相。由此揭示出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同时指出人的本性中同时共存着兽性与人性,即人是作为一个斯芬克斯因子存在的。

  • 标签: []文学伦理学批评 《罗生门》 斯芬克斯因子
  • 简介:女性主义批判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种理论主要是从女性的角度来评断文学作品,深入研究女性主义批评与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有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而推动当代文学的快速发展。本文就女性主义批评与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了相关分析。

  • 标签: 女性主义批评 美国华裔女性主义文学
  • 简介:受"法律与文学"运动的影响,法律批评经常被应用于艺术作品的批评中,但其相关成果却始终难以实现对艺术的有效应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艺术批评意识的滞后与开放性不足。杜威对于司法式批评的理论建构与反思工作,为法律批评应用于艺术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批评寓于创作、批评具有司法性、批评的思路与方式基于司法、司法式批评与印象式批评的有机整合等思想对于解答法律批评与艺术批评的错位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实现两者的对话,可以尝试从"法律人物"的塑造出发,将法律知识的"硬伤"批评转移到"症候"批评的方向;突破法文化批评与法史批评的局限,将其提升至伦理精神的层面;同时开辟法律意象的审美批评的空间。只有这样,法律批评才能够更好地为艺术服务。

  • 标签: 法律批评 艺术批评 错位 对话
  • 简介:批评们已经意识到权力的弱化,但这仍然无法抵御市场经济的滚滚浪潮。最初艺术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受益于艺术批评批评群体的努力,但资本的侵入无疑逐步地削减了批评的权力。十年前,从"批评的失语"作为一种现象和一个问题被艺术界广泛关注开始,就不断地引发批评们的讨论,甚至焦虑和恐慌。然而,这种最初的焦虑和恐慌并非来源于批评自身的理论危机,而是更多地源自权力的丧失。

  • 标签: 批评家 艺术思潮 艺术批评 八十年代 批评史 艺术家
  • 简介:批评与赞美为一体之两面,犹如硬币的图案与币值,失去批评,则赞美无法独存;扼杀批评者,等于同时废黜了赞美,所谓“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是也。但在现实生活中,赞美之声不绝于耳,而批评之踪难觅,如此,则那些赞美之声便形同肥皂泡,太阳底下固然五彩斑斓,但风一吹便会碎成一地脏水是也。

  • 标签: 批评者 赞美 现实生活 不自由 无意义 肥皂泡
  • 简介:大概没有人会喜欢批评。可细细品味,批评也是一门学问呢!不能不承认,老师批评学生是很讲究策略的,刚开始,老师把你叫到面前,一言不发,怒目而视。

  • 标签: 批评 老师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