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屈光性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IOL屈光度计算公式得到不断优化。现有的计算公式对于一些特殊白内障,如眼轴过短或过长、屈光手术后白内障患者,计算准确性依然不理想,这是因为IOL屈光度计算为非线性函数,目前基于光学模型的数学公式不能很好地反映非线性关系。因此,采用人工智能非线性数学模型开发的新型IOL屈光度计算公式应运而生。本文就新型IOL屈光度计算公式的应用和发展进行综述,为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及各公式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人工智能 白内障 晶体,人工 屈光,眼 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眼总散光与角膜散光、眼内散光的线性关系。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8年6─12月在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行睫状肌麻痹验光且散光≥1.00 D的3~6岁儿童,按入选标准选取76例(126眼),收集睫状肌麻痹后角膜散光及轴位、眼总散光及轴位4组数据。运用矢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及三角函数公式分析并计算眼内散光及轴向,对总散光与角膜散光、眼内散光做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眼总散光与角膜散光、眼内散光遵循Ctotal=0.004+0.988×Ccorneal+0.928×Cintraocular(R2=0.998,P<0.001)。眼总散光轴向与角膜散光轴向、眼内散光轴向遵循Atotal=48.391+0.708×Acorneal-0.185×Aintraocular(R2=0.531,P<0.001)。126只散光眼的眼内散光中远视性散光92眼(73.0%),散光最小值+0.25 D,最大值+2.00 D,平均(+0.58±0.29)D;近视性散光34眼(27.0%),散光最小值-0.03 D,最大值-1.03 D,平均(-0.26±0.24)D。结论:眼总散光与角膜散光、眼内散光呈高度线性相关。可通过公式Ctotal=0.004+0.988×Ccorneal+0.928×Cintraocular反推计算出眼内散光,且准确性高。大部分眼内散光对角膜散光起补偿抵消作用,对角膜散光轴向影响小,眼内散光以逆规散光为主。

  • 标签: 眼内散光 角膜散光 平行四边形法则 矢量分析 三角函数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术对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角膜散光及角膜中央厚度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00例(392眼)白内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150,194眼)与对照组(n=150,198眼),两组均行超声乳化术,观察组采用颞侧透明角膜切口,对照组采用上方巩膜缘切口,比较两组术后视力恢复、角膜散光及角膜中央厚度情况。结果术前,两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术后各时间段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角膜中央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角膜中央厚度较术前均明显提高,而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中选择颞侧透明角膜切口,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较好,且有利于促进患者角膜细胞恢复,降低术后散光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视力恢复 角膜散光度 角膜中央厚度
  • 简介:摘要自人工晶状体(IOL)问世以来,IOL屈光度测算的精确性问题备受关注。随着眼科生物测量设备的不断发展及IOL屈光度计算公式的多元化,IOL屈光度测算的精确性越来越高,IOL的功能不断完善,屈光性白内障摘除手术的理念深入人心。然而,临床也存在一种现象,即过于追求白内障摘除手术后屈光度的正视化,因而导致患者出现视觉不适。本文通过分析何种情况下预留屈光度应为正视、近视状态、远视状态,指出白内障摘除手术IOL预留屈光度应进行个体化选择。(中华眼科杂志,2020,56:333-336)

  • 标签: 白内障摘除术 晶体,人工 正视眼 屈光,眼
  • 简介:目的:对湖北地区20~29岁人群的角膜散光情况与不同近视度数的关系进行调查,找出其变化规律。方法:用角膜地形图对随机抽取的2254例湖北地区20~29岁青年居民进行散光、轴向及近视度数的测定,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湖北地区20~29岁居民中,各个近视度段散光在26°~150°范围内所占人数比例最大,各个近视度段均呈现顺规散光人数多于逆规散光。其中女性高度近视段约为75.3%,中度近视段约为82.7%,低度近视段约为87.2%;男性高度近视段约为74.6%,中度近视段约为83.0%,低度近视段约为82.3%。20~29岁男性高度近视段顺规散光人数比例高于其他两组;女性低度近视段顺规散光人数比例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9岁人群中女性中度近视段顺规散光人数比例高于同近视度男性组,且女性总体组顺规散光人数比例高于男性总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9岁男、女性高度近视组200°以内散光人数比例均低于中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湖北地区20~29岁居民中,各个近视度段散光在26°~150°范围内所占人数比例最大,且各个近视度段不论男女均呈现顺规散光人数多于逆规散光;男性高度近视段顺规散光人数比例高于其他两组,女性低度近视段顺规散光人数比例低于其他两组;女性中度近视段顺规散光人数比例高于同近视度男性组,且女性总体组顺规散光人数比例高于男性总体组;男、女性高度近视组200°以内散光人数比例均低于中度近视组。

  • 标签: 湖北 20~29岁人群 角膜地形图 角膜散光 近视
  • 简介:目的:观察长期配戴散光镜对散光的干眼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电脑验光仪筛查出正常人10例(20眼)及干眼病患者30例(60眼),并将干眼患者随机分成实验A组:给予人工泪液治疗同时联合配戴散光镜;和对照B组:只给予人工泪液进行治疗。A组30眼,B组30眼。分别对其治疗前后进行DR-I泪膜干涉成像仪检查,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I试验)以及泪膜破裂时间测定(tearbreak-uptime,BUT)检查。结果:干眼病患者的泪膜干涉成像仪检查.基础泪液分泌试验以及泪膜破裂时间测定检查结果同健康人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30,90d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值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治疗后14d泪膜干涉成像仪检查及泪膜破裂时间测定值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在治疗后30d及90d后其DR—I泪膜干涉成像仪检查及泪膜破裂时间测定值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散光矫正镜对具有散光的干眼患者有提高疗效的作用。

  • 标签: 干眼病 人工泪液 角膜 散光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羊膜移植联合逆行切除术对翼状胬肉患者视功能及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聊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30例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逆行切除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羊膜移植治疗,比较两组视功能水平及角膜散光。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视功能水平(0.78±0.56)高于对照组(0.49±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7,P<0.01);观察组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0.75±0.43)D]高于对照组[(1.05±0.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3,P<0.01)。结论羊膜移植联合逆行切除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功能,降低其角膜散光,利于改善患者视力预后情况。

  • 标签: 翼状胬肉 羊膜移植 逆行切除术 视功能 角膜散光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对白内障患者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白内障患者82例,按角膜切口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11点位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研究组根据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状态,采用角膜最大屈光径线上改良型角膜隧道切口,两组患者均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并将折叠型后房人工晶体植入,对比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结果治疗后1d、1周、1个月及3个月,研究组裸眼视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治疗1周后、1个月及3个月后角膜散光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角膜最大屈光径线上改良型角膜隧道切口治疗白内障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不同角膜切口 超声乳化吸除术 白内障 裸眼视力 角膜散光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术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9月22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组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散光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视力、眼压、散光相比,差异无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视力高于对照组,眼压、散光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分离术的疗效与安全性高,可改善患者的视力状况,能够降低术后眼压与散光,可推广使用。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小梁切除术 房角分离术
  • 简介: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我们验光后,大多数人会发现眼睛有散光,散光到底是什么?只有将其放入海阔天空的地方,才能说的清楚。我们知道,眼外的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倒像。如图,物体A在视网膜上产生图像B。眼外物体上的每个点,在视网膜都有一个清晰的点与其对应。

  • 标签: 散光 视网膜 物体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矢量分析法计算眼内散光(ORA),并分析ORA对近视散光患者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9年1─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SMILE的患者60例(115眼)。应用矢量分析法分析计算出ORA,根据ORA大小分为高眼内散光组(ORA≥1.00 D)42眼和低眼内散光组(ORA<1.00 D)73眼。随访时间3个月,比较2组术后裸眼视力(UCVA)、毕达哥斯拉长度、总高阶像差(tHOAs)、垂直三叶草差(Z9)、垂直彗差(Z7)、水平彗差(Z8)、斜三叶草差(Z10)、斜四叶草差(Z15)、斜二次散光(Z13)、球差(Z11)、垂直二次散光(Z12)、垂直四叶草差(Z14)以及85 cd/m2和3 cd/m2下的对比敏感度,同时矢量分析比较2组术后显然验光散光结果的矢量误差、大小误差、角度误差、矫正指数和成功指数。通过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比较2组间差异。结果:术后3个月,高眼内散光组术后残余散光大于低眼内散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3,P=0.001)。对2组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进行矢量分析,高眼内散光组矢量误差、角度误差绝对值、成功指数均大于低眼内散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35,P=0.001;t=-2.326,P=0.020;t=-2.587,P=0.010)。SMILE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了理想的视力[高眼内散光组(LogMAR):-0.15±0.05,低眼内散光组(LogMAR):-0.15±0.05],高眼内散光组与低眼内散光组间手术前后总高阶像差及3、4阶各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U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 cd/m2下18 c/d空间频率下低眼内散光组对比敏感度高于高眼内散光组(t=-2.877,P=0.005),2组患者术后毕达哥斯拉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眼内散光的存在会造成SMILE对近视散光矫正的误差,使高眼内散光患者术后残余散光更大,且降低术后亮环境下高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但并未对视力及高阶像差造成影响。

  • 标签: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眼内散光 视觉质量 矢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评价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主要包括视力水平和散光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20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80例高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手术,实验组应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高龄白内障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的视力水平、散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高龄白内障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高龄白内障患者手术前视力水平、散光比较无差异(P>0.05);手术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高龄白内障患者的视力水平更高,散光更低(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高龄白内障 视力水平 散光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基于IOLMaster 700新型扫频光学生物测量仪的6个人工晶状体(IOL)屈光度计算公式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前曾行IOLMaster 700检查的白内障患者599例(599只眼)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08例,女性391例,年龄(69±10)岁。根据眼轴长度分为短眼轴组(≤22.5 mm,100只眼)、正常眼轴组(>22.5 mm且<25.5 mm,375只眼)及长眼轴组(≥25.5 mm,124只眼);根据角膜屈光力分为平坦组(≤42.00 D,47只眼)、正常组(>42.00 D且<46.00 D,461只眼)及陡峭组(≥46.00 D,91只眼);根据前房深度分为浅前房组(≤2.5 mm,71只眼)、正常前房组(>2.5 mm且<3.5 mm,436只眼)、深前房组(≥3.5 mm,92只眼)。比较整体及不同分组间Barrett Universal Ⅱ、Haigis、Hoffer Q、Holladay Ⅰ、Holladay Ⅱ和SRK/T公式计算的IOL屈光度绝对预测误差中位数(MedAE)的差异。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Friedman检验。结果599例患者(599只眼)6个公式间IOL屈光度MedA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20.549,P<0.001),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的MedAE值最小(0.35 D),SRK/T公式次之(0.36 D),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除Barrett Universal Ⅱ与Haigis、SRK/T公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均P=1.000),其余两公式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眼轴分组中,6个公式间IOL屈光度MedAE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38.307,38.779,112.997;均P<0.01),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在短眼轴组及长眼轴组中MedAE值均最小,分别为0.40、0.31 D,SRK/T公式在正常眼轴组中MedAE值最小(0.35 D)。不同角膜屈光力分组中,6个公式间IOL屈光度MedAE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2.284,90.924,39.387;均P<0.05),Haigis公式在平坦组及陡峭组中的MedAE值最小,分别为0.26、0.34 D,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在正常组中的MedAE值最小(0.33 D)。不同前房深度分组中,6个公式间IOL的MedAE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37.389,57.643,52.845;均P<0.01),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在前房深度各分组中的MedAE值均最小,分别为0.46、0.33、0.31 D。结论基于IOLMaster 700扫频光学生物测量仪,6个IOL屈光度计算公式中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预测性最佳,尤其对于短眼轴、长眼轴及不同前房深度患者预测误差值低;Haigis、SRK/T公式次之。当角膜屈光力≤42.00 D或≥46.00 D时,Haigis公式可能更为准确。(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02-511)

  • 标签: 白内障 晶状体,人工 轴长度,眼 屈光,眼 体层摄影术,相干光 生物测量学 算法
  • 简介:目的研究距角膜缘不同距离切口对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50例(150只眼)白内障患者按切口距角膜缘距离分为A、B和C三组。在角膜上方部位行直线形切口的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平均角膜散光,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三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和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及细胞平均丢失率。结果A、B、C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在术后一周时分别是(2.29±0.84)、(1.90±0.77)、(1.79±0.85)D,其中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3),术后1月、术后3月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在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所处的位置距角膜屈光中心的距离越远,术后早期平均角膜散光越小。白内障手术切口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无直接关系。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最佳切口位置是角膜缘后2.0mm。

  • 标签: 白内障 角膜散光 切口 人工晶体 角膜内皮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