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改良腰椎神经阻滞疗法治疗腰腿痛的临床治疗有效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10例腰腿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10例腰腿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神经阻滞法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改良腰椎神经阻滞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优良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有效率和优良率两大临床评价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组间对比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腰椎神经阻滞术治疗腰腿痛疗效确切,稳定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借鉴。

  • 标签: 改良腰椎旁神经阻滞 腰腿痛 有效率 优良率
  • 简介:目的:分析椎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4例,其中采用椎神经阻滞治疗42例(对照组),采用椎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42例(观察组),均每周1次,共4周,于治疗后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治疗后和随访时VAS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2.95±1.31)和(2.87±1.35)分比(7.51±1.37)分;对照组:(2.85±1.35)和(3.66±1.17)分比(7.44±1.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随访时VAS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和观察组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时与治疗后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29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18例,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3例。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89,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4,P>0.05)。结论椎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更稳定可靠的疗效,且不会增加单纯椎神经阻滞所致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标签: 椎间盘突出移位 腰椎 臭氧 椎旁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椎神经联合皮内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采用口服加巴喷丁治疗,B组采用椎神经联合皮神经阻滞辅以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15天,30天,90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浆P物质浓度,睡眠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P物质浓度均较治疗前有降低,但B组治疗后各时间点P物质降低程度明显低于A组(P<0.05)。24小时睡眠时间治疗后B组较A组睡眠时间长(P<0.05)。B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椎神经阻滞联合皮神经阻滞能有效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椎旁神经阻滞 皮神经阻滞
  • 简介: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联合椎神经阻滞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神经妥乐平联合椎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单用椎神经阻滞治疗,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时间3月。经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改善,且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神经妥乐平联合椎神经阻滞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神经妥乐平 椎旁神经阻滞
  • 简介:目的比较全身麻醉复合椎神经阻滞、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单纯全身麻醉在开胸手术中对阿片药物用量和术后镇痛的影响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行择期单侧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按麻醉方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E组)和全身麻醉复合椎神经阻滞组(P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P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椎神经阻滞0.375%罗哌卡因0.4ml/kg,E组行硬膜外阻滞并留置硬膜外导管。三组均静脉诱导后采用静吸复合维持麻醉,E组每小时硬膜外追加0.375%罗哌卡因5ml。术后P组和G组应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泵,E组应用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泵。观察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测定血糖及皮质醇;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及使用去氧肾上腺素情况;记录患者术后安静、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镇痛泵按压次数;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E组切皮后10和40minMAP明显低于P组和G组[(76.23±12.89)mmHg(1mmHg=0.133kPa)比(91.93±16.08)和(91.50±14.32)mmHg、(72.85±5.59)mmHg比(82.53±14.17)和(77.17±12.8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与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E组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G组[(30.25±4.33)和(26.77±6.57)μg比(36.67±6.05)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E组使用去氧肾上腺素率明显高于G组[40%(8/20)和65%(13/20)比15%(3/20)],E组明显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切皮后40min和拔管后30min血糖明显高于P组和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组切皮后40min皮质醇明显高于E组,拔管后30min明显高于P组和E组,差异有统计

  • 标签: 椎旁神经阻滞 胸科手术 镇痛 应激反应
  • 简介: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椎阻滞在门诊治疗腹壁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门诊2015年3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腹壁慢性神经病理胜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椎阻滞方法进行镇痛治疗,对照组采取西药(钙通道阻滞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局部用药)治疗。对比观察2组患者疼痛评分(VAS)、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和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壁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采取讨超声引导下椎阻滞镇痛治疗效果可靠,安全,并发症少,而且患者的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 腹壁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门诊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喉罩在神经阻滞麻醉阻滞不全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30例骨科上肢手术接受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两组,喉罩组和静脉麻醉组,观察两组患者常规监测BP、HR及SpO2。结果喉罩组患者术中MAP、HR及SpO2稳定。结论喉罩组保证了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及良好的手术环境。

  • 标签: 喉罩 神经阻滞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和对照组(传统麻醉方式)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镇痛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更长,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建议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 标签: 外周神经阻滞 麻醉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臂丛神经阻滞有许多穿刺径路,优缺点亦因穿刺径路的不同而异。与肌间沟径路和锁骨上径路方法相比,该穿刺入路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完全避免高位脊麻、硬膜外麻醉,椎动脉损伤、霍纳征、喉返神经麻痹等并发症。由于该部位的臂丛神经已经汇集成丛,在腋鞘内同血管伴行,只要穿刺时异感明显,用药量适当,可使阻滞非常完善。同时,该径路穿刺也省却了采用腋路穿刺时需要备皮的麻烦。

  • 标签: 臂丛神经 阻滞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星状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星状神经阻滞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5例患者中29例治愈,13例好转,无效3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后临床症状(颈肩痛、上肢麻木、腱反射、感觉)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确切,可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和疼痛,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关键词星状神经阻滞;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疑难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继发性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由于该病的发病机理各不相同,所以其临床表现差异性较大。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单侧或者双侧脊神经受到压迫或者刺激引起的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反射障碍,是颈椎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1。临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按摩、牵引、神经根组织、星状神经阻滞等。本文作者结合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星状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27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50.23±7.73)岁;病程3-6年,平均病程(3.15±2.33)年;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患者13例,中症患者22例,重症患者10例;C3-C4逐渐盘突出者10例,C4-C5突出16例,C5-C6突出13例。C6-C7突出6例。1.2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医学会制定的颈椎病诊断标准患者均伴有典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颈项僵痛,上肢麻醉,并伴有单侧或者双侧肢体放射性疼痛麻木;X线片、CT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间盘突出、椎间隙变窄、生理曲度变直以及构椎关节法神骨质增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阻滞对胸部创伤急性疼痛的临床效果,为超声引导胸椎阻滞对胸部创伤急性疼痛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35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采用超声引导下进行胸椎间隙置管,使用药物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对患者进行止痛,口服塞来昔布进行治疗,分析患者阻滞前后不同时间段的心压和心率变化情况,分析患者不同时间段静息和咳嗽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情况。结果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等情况在阻滞前与阻阻滞后5min、阻滞后10min、阻滞后15min、阻滞后30min和阻滞后60min的变化情况差异不明显,阻滞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静息状况下,阻滞后的疼痛病况明显要好于阻滞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状态下,阻滞后的疼痛病况明显要好于阻滞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当天与出院1月和3月之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胸椎阻滞对胸部创伤急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显著,置管安全性高,药物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复合治疗镇痛效果极佳,有效的控制了患者的疼痛,临床上值得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胸椎旁阻滞 胸部创伤急性疼痛 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