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膝荚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30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资料,男102例,女28例;平均年龄为(35.8±3.8)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4.5±4.3)kg/m2。统计患者术前DVT的发生牢,然后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致伤原因、受伤至检查时间、是否合并下肢骨折、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是否吸烟及相关血液学检查结果(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计数、甘油三酯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等。对P〈0.05的因素再进行多心素logistic凹归分析,以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30例患者中12例患者(9.2%)术前发生DVT。,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致伤原因、受伤至检查时问、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是否吸烟及甘油蔓酯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是否合并下肢骨折、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同归分析结果硅示:D。二聚体水平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合并下肢骨折为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术前DVT的发生约为9.2%,D-二聚体水平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合并下肢骨折足此类患者术前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膝关节 韧带 关节 因素分析 统计学
  • 简介: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降低产妇出血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诊治的产妇8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产妇各41例。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产程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及出血量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O.05)。结论:护理干预对降低产妇出血发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产妇 出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高危患者压疮发生中的作用。方法2013年12月起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以“降低ICU高危患者压疮发生”为活动主题,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和改进护理措施,加大对压疮高危患者的护理预防力度,并对活动前后AB两组共100例患者的压疮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危患者压疮发生由7%下降到2.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高危患者压疮发生中的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压疮 压疮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压疮管理,以提高护理质量,以降低院内压疮发生。方法以PDCA理论为指导,Braden评分表为评估依据,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制定预防、治疗、护理措施。结果2013年1-6月共上报压疮高危患者(Braden评分≤12分)168例,发生9例,发生5.4%;2013年7-12月共上报压疮高危患者(Braden评分≤12分)187例,发生2例,发生1%。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降低压疮发生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降低 压疮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后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我院符合标准的患者66例,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3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干预式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疾病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均有改善,但观察组心绞痛的再次发生48.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2.7%,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的时间和住院的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治疗,有效的降低了疾病的发生,促进了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干预式护理 冠心病 心绞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妇不同分娩方式的乳房胀痛发生,总结不同方式分娩的产妇在产后发生乳房胀痛情况的护理干预经验。方法对我院2013年9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入院分娩的产妇进行观察,调查对象共计1153例,对各调查对象进行产后3天内的乳房胀痛发生情况观察统计及护理干预。结果本次调查对象共1153例,其中阴道分娩产妇766例,产后3天内发生乳房胀痛的产妇共37例;剖宫产产妇387例,产后3天内发生乳房胀痛的产妇共25例,胀痛发生分别是4.8%和6.5%。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46,P<0.05)。结论产妇不同的分娩方式在产后发生乳房胀痛的概率不同,对剖宫产产妇发生产后乳房胀痛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可降低乳房胀痛,减少并发症,促进母乳喂养。

  • 标签: 分娩方式 乳房胀痛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研究品管圈在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的作用。方法据患者跌倒不良事件上报情况,确定2012年1月-12月的跌倒发生作为对照;根据PDCA循环,进行选题、制定活动计划、进行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制定与实施对策等品管圈活动流程,确认运用品管圈管理该院住院患者的跌倒发生。结果住院病人跌倒发生由0.057%降低至0.046%,达到并超过预期目标。结论应用品管圈能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品管圈 住院患者 跌倒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探讨跌倒风险评估对住院精神病人跌倒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对2014年1—12月份新入住院精神病人1392人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根据评估高风险的精神病人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对其跌倒发生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与2013年1—12月份新入住院精神病人1236人(未实施跌倒风险评估)跌倒发生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实施跌倒风险评估后住院精神病人的跌倒发生例数为7例,跌倒发生为0.5%,未实施跌倒风险评估前住院精神病人的跌倒发生例数为15例,跌倒发生为1.2%。结论对精神病人实施跌倒风险评估,可有效的减少住院精神病人跌倒事件的发生,降低住院精神病人跌倒的发生,从而提高精神病人住院的安全性,减少因跌倒不良事件引发的护理纠纷。

  • 标签: 跌倒 风险评估 精神病人 发生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质量管理小组(QC)活动在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发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于2013年6-12月QC活动实施前收治的手术患者118例,作为对照组,选择于2014年1-6月QC活动实施后收治的手术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组。2014年1月开始成立QC小组,由7名护理人员组成,确立“降低围手术期高热患者发生”为活动主题,拟订活动计划,通过分析原因设置实施对策,对实验组120例围手术期患者实施QC活动,比较两组患者的高热发生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QC活动实施后,实验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高热发生为9.17%,较活动前的36.71%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24,P<0.01)。患者满意度实验组为93.33%,对照组为63.56%,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87,P<0.05)。结论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实施可有效降低围手术期患者高热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同时规范了护理操作流程,提高了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质量管理小组 高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雌激素绝经期女性冠心病发生的影响。方法分析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使雌激素对女性心血管系统血脂代谢调节作用降低,减慢血流速度,冠状动脉内脂质沉积使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等器官病变。结论对绝经后妇女给予雌激素替代治疗,可预防绝经后妇女冠心病的发生

  • 标签: 雌激素 绝经期女性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减少医院感染发生”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影响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品管圈管理后,院感例数1例、例次感染0.61%,低于管理前的12例、例次感染6.06%(χ2=7.64,p<0.01)。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同时使参加该品管圈的人员在运用品管圈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上有所提升,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感染防控意识也得到显著提高。

  • 标签: 品管圈 医院感染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在产妇孕期进行合理的营养指导对控制胎儿体重、降低巨大儿发生、促进自然分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到2013年来我院进行产前保健的孕妇7846人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2007年到2009年在我院住院的产妇2848人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产妇给予营养干预指导,分析比较两组巨大儿的发生、生产方式、结局等。结果研究组共有巨大儿518例,占比例6.6%,对照组共有巨大儿333例,占比例11.7%,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产妇经阴道顺产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剖宫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产妇妊娠期进行营养指导能够显著降低巨大儿发生,提高顺产,减少剖宫产,避免新生儿损伤,提高妊娠结局,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 标签: 孕期营养指导 巨大儿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生的影响。方法将19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整体护理干预模式,治疗后对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生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方面,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冠心病 心绞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中的应用。方法设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作为本次活动的主题,然后对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跌倒事件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其中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组织实施,最后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我科室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由原来的3.61%降至现在的0.77%,品管圈活动前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实施,大大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有效降低了住院患者跌倒发生,保障了患者的人身安全,提高了他们的满意度。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住院患者 跌倒发生率 应用体会
  • 简介:目的研究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谵妄的发生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意识错乱评估方法作为谵妄诊断工具,分析术后谵妄的发生和危险因素。结果共有84例患者纳入研究,发生术后谵妄28例,发生为33.3%。21例(75%)为一过性谵妄(〈24h);7例(25%)为持续性谵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脑梗死、深低温停循环时间、重症监护病房时间是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论既往脑梗死、深低温停循环时间、重症监护病房持续时间是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术后谵妄 发生率 危险因素
  • 简介: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替代方法之一,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低血压。反复发作的低血压不但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而且会影响血液透析的充分性,降低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存[1]。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过程中的低血压(intradialytichypotension,IDH)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为20%~40%。IDH直接影响到透析的充分性和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增加透析患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低血压 发生率 心脑血管并发症 品管圈 应用
  • 简介:研究一类具有饱和发生的离散型SIS传染病模型,得到了模型的基本再生数。通过线性化的方法,运用LaSalle-Lyapunov定理,证明当基本再生数R0<1时,无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通过迭代的方法,证明当基本再生数R0>1时,地方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

  • 标签: 饱和发生率 离散型传染病模型 基本再生数 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