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究重组骨桥蛋白(r—OPN)的炎机制对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慰剂组(n=12)、SAH+安慰剂组(n=12)、SAH+r-OPN0.03(0.03μg)组(n=12)和SAH+r-OPN0.1(0.1μg)组(n=12)。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首次注血后72h取脑脊液,处死大鼠,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测量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和管壁厚度,判断脑血管痉挛情况,Westernblot测定基底动脉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与SAH+安慰剂组相比,SAH+r-OPN0.1组大鼠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增加,管壁厚度明显减轻,基底动脉p-JNK表达明显降低,脑脊液TNF-α、IL-1β水平明显降低。结论r-OPN能有效缓解SAH后CVS,其机制可能与降低p-JNK的表达,从而抑制TNF—α及IL-1β的产生,抑制SAH后的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重组骨桥蛋白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炎症
  • 简介:第九届国际脑血管痉挛(CVS,cerebralvasospasm)大会于2006年6月28日~30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来自全世界200多位专家就近年CvS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治、监测的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CVS广泛存在于动脉瘤破裂出血、脑外伤、手术等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是造成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资料显示在SAH患者中有20%~30%的患者因为CVS而导致不同程度的脑功能损害,但CVS还未受到临床医生及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脑血管痉挛在基础研究、诊断、监护以及治疗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在药物治疗方面,此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具有坚实循证医学证据的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仍然是脑血管痉挛防治的基本用药。

  • 标签: 脑血管痉挛 CEREBRAL 动脉瘤破裂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损伤 钙离子拮抗剂
  • 简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的年发病率为9/10万1],占所有脑卒中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而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3,4C]VS)是导致SAH患者死亡、严重残疾的主要因素。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探索温针结合痉挛支具以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100例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成2组,其中50例应用温针结合痉挛支具联合治疗痉挛性偏瘫的患者为观察组,其余50例应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2个月、3个月时分别评价日常生活能力(BI)、Berg平衡量表、最大步行速度(MWS)、步行功能(Holden)进行评分。使用肌电图仪对患者进行H反射测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温针结合痉挛支具治疗痉挛性偏瘫效果更为明显,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Berg平衡评分、步行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高,且步行功能(Holden)分级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步行功能恢复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较对照组明显。对照组患者H反射亢进,潜伏期时间有所缩短至,肌电图波峰增高,说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而观察组患者H反射潜伏期缩短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图波峰没有增高现象,说明患者H反射情况较好。结论:温针结合痉挛支具治疗痉挛性偏瘫较常规康复训练疗效更为显著。

  • 标签: 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 痉挛性偏瘫 疗效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种他痉挛药物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60例作为对象,随机分成三组后,针对1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巴氯芬治疗,针对2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替扎尼定治疗,针对3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乙哌立松治疗,对比三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三组药物治疗后相比的显效率、肢体FMA评分不存在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但3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其它两组存在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针对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三种痉挛药物治疗的疗效均较为显著,但盐酸乙哌立松的不良反应现象较少,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 标签: 三种抗痉挛药物 卒中后肢体痉挛 疗效
  • 简介:摘要肺癌与其它实体瘤一样,其发生、发展和转移均依赖于血管生成,当肿瘤直径达到一定大小时,就会启动“血管生成开关”,促进新的血管生成,以保证肿瘤生长的血供需要。肺癌血管生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受多种正性和负性血管生成因子的调控。因此,抑制血管生成过程中关键步骤阻断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切断肿瘤的营养来源和迁移通道,已成为近年来癌症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就近年来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肺癌 血管生成 抗血管生成
  • 简介:显微外科手术后的血管顽固痉挛,常规处理难以缓解,常反复发作,是导致移植与再植手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对其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报道如下.

  • 标签: 显微外科 病因 治疗 术后 血管顽固痉挛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疗效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30例HFS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明确神经与血管的关系。根据术中所见确定责任血管并减压。结果术后完全缓解26例,明显减轻2例,手术总有效率93.3%(28/30);未见改善1例,昏迷1例。随访6~12个月,症状消失21例,无效1例,昏迷1例,复发2例;失访5例。结论MVD是目前治疗HFS的首选方法,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和正确辨认责任血管是确保MVD安全有效的关键。

  • 标签: 面肌痉挛 责任血管 微血管减压术 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该类疾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近年研究结果表明神经影像学检查对CVS的早期判断及监测具有较大价值。本文综述了经颅多普勒、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CT血管成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灌注加权成像等神经影像学技术在判断CVS方面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

  • 标签: 脑血管痉挛 经颅多普勒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成像技术 MR成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症状的临床护理方式。方法对2009年至2012年我院的8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存在脑血管痉挛症状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等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服务。结果TCD诊断、脑血管造影、Fisher分型I型患者最易发生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严重程度与出血次数有关,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或者手术治疗1w是临床观察的重要阶段,经过积极护理干预,患者均出现明显好转,好转率为100%。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症状会让患者处于危险境地,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有助于控制并发症发生率,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获得较好的恢复效果。

  • 标签: 蛛网膜 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观察 护理
  • 简介: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最早由Robestson(1949)报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合并症.Ecker等(1951)描述了脑血管造影片上的CVS形态变化,1982年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问世后,开创了无创性诊断ICVS或脑血管狭窄的先河。Harders(1986)、Bode(1988)分别观察了结核

  • 标签: 脑血管痉挛 平均血流速度 脑血流速度 病毒性脑膜炎 炎症性 脑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中药治疗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3月脑血管痉挛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中医中药辨证治疗,42例),对照组(西医对症治疗,30例),疗程30d后评定疗效及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TC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85%,对照组63.33%。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中药治疗脑血管痉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中医中药 辨证施治 脑血管痉挛性 经颅多普勒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对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5例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术中责任血管、术后疗效、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发现责任血管为椎动脉4例,小脑后下动脉13例,小脑前下动脉25例,未发现责任血管1例。术后34例(75.6%)症状即刻消失,11例(24.4%)仍有不同程度面肌痉挛症状。术后出现面瘫3例,听力下降2例,脑脊液耳漏1例。随访1~4年,症状消失41例(91.1%),仍有面肌痉挛症状3例(6.7%),症状消失后复发1例(2.2%)。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式,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及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疗效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分析面肌痉挛病人是否有颅内责任血管压迫,为面肌痉挛血管减压术(MVD)术中处理提供手术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经MVD治疗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面神经是否存在责任血管,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面神经出脑干端面神经根区(REZ)至进内听道全程,在压迫点放置Teflon减压垫棉。结果术中发现单纯面神经REZ区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88例,既有REZ区压迫又有面神经桥前池段被责任血管袢推拉成角6例,单纯面神经桥前池段被责任血管袢推拉成角5例,动脉血管与面神经之间蛛网膜黏连增厚但未见血管压迫或推拉神经9例。术后抽搐症状立即消失92例,症状明显缓解16例,3个月后延迟治愈,总有效率100%。结论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是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但血管袢直接推拉桥前池段或者间接通过蛛网膜牵拉面神经主干也可引发相关症状,术中责任血管的准确辨识、面神经全程减压松解,才能达到手术疗效。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责任血管 面神经根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医辩证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将选取入组的1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56例,辩证给予中药治疗;对照组54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对比治疗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91.1%)明显高于对照组(6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辩证施治方法治疗脑血管痉挛性的疗效确切,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中医 辩证施治 脑血管痉挛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