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血小板聚集药又称血小板功能抑制剂,60年代已在临床应用,当时将该类药归属于凝疗法范畴。随着对血栓性疾病发生机理的认识,血小板治疗在临床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新的血小板功能抑制剂不断涌现,血小板聚集药物已成为单独的一类药物,在血栓性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我院目前所使用的血小板聚集药的安全应用做一简要概述。

  • 标签: 抗血小板聚集药 用药安全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血小板治疗中,采用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进行监测的作用。方法:纳入2020年9月~2022年9月期间的100例进行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纳入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进入对照组,采用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观察冠心病患者在血小板治疗前后与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治疗前,冠心病患者的AA、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氯吡格雷组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组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ACA、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均只能抑制单一途径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多个途径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具有抑制作用。在冠心病血小板治疗中,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可帮助医师判断血小板治疗效果,可为确定最佳剂量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抗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血小板聚集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的30例患者有关资料,根据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患者(86.7%)比对照组患者(80%)高,两组患者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 标签: 脑梗死 抗血小板聚集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冠心病(CAD)患者停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需行CABG术的冠心病患者,连续口服100mg肠溶阿司匹林和75mg氯吡格雷1周,观察停药后1、2、3、4、5、6、7、9天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采用光学血小板聚集仪(LTA)测定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A)和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DP).结果停药后第1天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效应最强[(5.4±1.6)%],血小板功能在停药后第4天恢复至正常水平[(76.6±4.0)%];停药后第1天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效应最强[(29.5±12.1)%],在停药后第7天恢复至正常水平[(69.7±3.5)%.结论冠心病患者口服100mg阿司匹林和75mg氯吡格雷1周,停药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第4天恢复至正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在第7天恢复至正常.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小板聚集率 花生四烯酸 二磷酸腺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联用不同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入选2014年-2015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07人,随机分为四组1)AC组阿司匹林0.3g联合氯匹格雷300mg;2)AG组阿司匹林0.3g联合替格瑞洛180mg;3)ACTF组阿司匹林0.3g、氯匹格雷300mg联合替罗非班;4)AGTF组阿司匹林0.3g、替格瑞洛180mg联合替罗非班。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2小时、服药后24小时、服药后7天测血浆二磷酸腺苷(ADP浓度)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随后使用药物常规剂量,观察7天内出血发生率。结果1)ACTF组、AGTF组在服药后2小时、7天时血小板聚集率分别较AC组、ATG组明显降低;2)服药2小时,AG组、AGTF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分别较AC组、ACTF组减低;3)服药后次日清晨及服药后第7天,AC组和ATG组、ATGTF组和ACTF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4)ACTF组、ATGTF组,7天内出血率较AC组、ATG组高;5)AG组、AGTF组,7天内出血风险分别较AC组、ATG组略高。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前,使用替格瑞类联合其余血小板比氯吡格雷起效快。在出血风险小的患者,尽量联合替罗非班血小板治疗,可以更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

  • 标签: 抗血小板药物 急性心肌梗死 替格瑞洛 替罗非班 氯吡格雷
  • 简介:目的通过体外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对血小板磷酸二酯酶(PDE)、核苷酸环化酶[腺苷酸环化酶(AC)、鸟苷酸环化酶(GC)]活性和环核苷酸[环腺苷酸(cAMP)、环鸟苷酸(cGMP)]水平的影响,探讨EGB血小板聚集的可能机制。方法采集2周内未服任何药物的3例健康志愿者肘静脉血(柠檬酸钠凝),血小板分离洗涤后分别观察不同浓度EGB对血小板cAMP、cGMP水平及经超声匀浆后分离的PDE、AC、GC活性的影响,并以加同等体积药物溶剂为空白对照。结果随着EGB浓度的增加,血小板cAMP水平明显增高,PDE3活性明显抑制,变化呈剂量依赖性:大剂量EGB(80mg/L)对PDE5有轻度抑制作用;不同浓度EGB对cGMP水平和PDE2、AC、GC活性均无明显影响。结论EGB通过抑制血小板PDE3活性,提升cAMP水平从而起到血小板聚集作用.

  • 标签: 银杏叶提取物 血小板聚集 环核苷酸 磷酸二酯酶 核苷酸环化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小板聚集对大面积脑梗死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7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35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小板聚集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生活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生活能力恢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小板聚集对大面积脑梗死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 标签: 抗血小板 大面积脑梗死 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近年来,脑卒中逐渐成为了我国第一大致死和致残性疾病,缺血性脑卒中又是其中最常见的卒中类型。血小板治疗能够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复发率、早期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本文将对缺血性脑卒中常用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及药物特征,以及新型血小板药物双嘧达莫、替格瑞洛等进行综述。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替格瑞洛 缺血性脑卒中 抗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梗死出血转化后继续阿司匹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对照组停用血小板聚集药物直到出血情况恢复正常,观察组患者持续服用阿司匹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纤维蛋白恢复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存在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损伤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出血转化后继续阿司匹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加快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脑梗死 出血转化 阿司匹林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血小板聚集药物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纳入研究时间与研究范围为 2019年 1月至 2020年 1月期间纳入的 94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治疗同时服用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冠心病患者,分析服用血小板聚集性药物对于消化道出血的各种影响因素。结果 94例患者当中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 10例,结果显示疾病史、吸烟史、药物使用时间、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肌酐表达水平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 患者在使用血小板聚集药物之后,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情况,而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因素比较多,必须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帮助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有效降低。

  • 标签: 抗血小板聚集 上消化道出血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重点介绍新型的口服血小板药物普拉格雷的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结果与结论普拉格雷在治疗冠状动脉综合症方面有巨大的潜力。

  • 标签: 普拉格雷 抗血小板 冠状动脉综合症
  • 简介:鉴于地锦草有明显的止血作用,本文就其之血机理进行探讨,并观察其对血脂的影响。实验以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每日1次中药灌胃1.4ml/100g,连续15日。其方法是:(1)每2日在尾部采血进行血小板计数;(2)15日后采血测定血小板聚集性;(3)15日后测定血脂。结果表明:地锦草能快速增加血小板数量(F=71.59,P<0.01),并能随给药时问的延长,血小板的数量也不断增加;15日后血小板聚集作用显著增强(tPAG=13.73,P<0.01);地锦草还能使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显著降低(tCHO=58.13,P<0.01;tTG=16.98,P<0.01)。

  • 标签: 地锦草 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性 血脂
  • 简介:摘要在血小板治疗中,血小板功能检测,能够为治疗的开展提供依据,提高治疗效果。本文立足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探讨了西门子PFA-200的应用效果,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历史研究经验、临床研究结果两个方面,论述血小板功能检测在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血小板功能检测 抗血小板治疗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血小板聚集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3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接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经治疗后,两组第一时相、第二时相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最大血小板聚集时间比对照组的延长(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60.00%,(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血小板聚集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佳,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稳定患者血液流变学,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血小板治疗的药学评价方法:入选10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方式导入,各50例,观察组在药学服务指导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未进行药学指导,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血小板抑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冠心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在药学服务指导下实施阿司匹林血小板治疗,效果十分显著,且能够使用药合理性得以提高,值得研究和推广。

  • 标签: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治疗 药学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行血小板治疗的药学服务。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分析阿司匹林临床血小板治疗的药学服务特征与要点,从而更好地使用阿司匹林。结果经过临床实践可知,当前阿司匹林血小板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但仍存在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不良反应。结论进行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运用阿司匹林药物,能够有效提升整体疗效,但其安全性有待提升,药师在使用该药物时,必须加大对用药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 标签: 抗血小板 阿司匹林 药学服务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血小板治疗的药学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冠心病患者64例(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随机分为100mg阿司匹林治疗的对照组(32例)与150mg阿司匹林治疗的观察组(32例),观察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低,治疗有效率高,P<0.05。结论:150mg阿司匹林血小板治疗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借鉴。

  • 标签: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 药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血小板治疗的药学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冠心病患者64例(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随机分为100mg阿司匹林治疗的对照组(32例)与150mg阿司匹林治疗的观察组(32例),观察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低,治疗有效率高,P<0.05。结论:150mg阿司匹林血小板治疗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借鉴。

  • 标签: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 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