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周仁芳 胡朝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温岭医院检验科,台州31750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 中心风湿免疫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
  • 简介:摘要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抗体(ANA)检测的临床推广应用,ANA的实验室检测新技术不断涌现,如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NA的自动化技术、其他免疫学技术检测ANA及其特异性自身抗体等。上述进展对ANA的实验室检测及其规范应用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 标签: 抗体,抗核 荧光抗体技术 免疫测定
  • 简介:摘要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是一组以近端对称性肌无力和多器官(如皮肤、关节、肺、胃肠道和心脏)受累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统称为肌炎。IIM主要包括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包涵体肌炎等临床亚型,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肌炎自身抗体在疾病的发展和诊断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肌炎自身抗体可被分为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或肌炎相关性自身抗体。本文就近年来肌炎自身抗体领域的进展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期望能进一步展现肌炎自身抗体的临床价值,促进肌炎自身抗体在临床的应用。

  • 标签: 肌炎 自身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体检测诊断不孕症的临床价值。方法:2020年11月~2021年3月,选取不孕症妇女400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400例健康育龄妇女,设为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测定其抗体(ANA),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两组ANA。结果:观察组ANA检测阳性率为11.0%,ANA阳性率为13.3%,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13.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NA与ANA联合检测可以作为不孕症诊断的有效指标。

  • 标签: 抗核抗体 不孕症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抗体(ANA)的实验室检测对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的诊断、分型、病情监测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随着计算能力的增强和算法的推陈出新,以深度学习(DL)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不断突破,在医学图像识别领域逐渐展现出独特的优势。ANA检测的参考方法是以人喉癌上皮细胞为基质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依赖肉眼对荧光模式的判读,本质原理还是图像识别,而这正巧具备与DL结合实现自动化判读系统的广阔前景。本文就目前DL运用在ANA检测的领域相关的研究及面临挑战进行概述,以期为今后ANA结果判读的标准化之路提供参考。

  • 标签: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抗体,抗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皮肌炎患者抗体与临床特征及肿瘤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8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住院的101例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之间肌病、肿瘤发生风险以及其他临床特征的差异。92例患者随访2年。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利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抗体和无肌病性皮肌炎及肿瘤之间的关系。结果101例皮肌炎患者中,男42例,女59例,年龄(55.13 ± 14.63)岁;无肌病性皮肌炎14例,低肌病性皮肌炎6例,肌病性皮肌炎81例;抗体阳性42例(41.58%),阴性59例(58.41%)。抗体阳性组颈部红斑(33.33%比59.32%,P=0.010)、披肩征(14.28%比35.59%,P=0.017)发生率低于阴性组。皮肌炎合并肿瘤28例(27.72%)。抗体阳性者5例(11.9%)发生肿瘤,阴性者23例(38.98%)发生肿瘤。单因素分析显示,抗体阴性皮肌炎患者发生肿瘤的相对危险度估计值比值比为7.52(95% CI 1.62~13.78,P=0.003)。在多因素回归模型中,抗体阴性(OR值4.34,95% CI 1.37~13.72,P=0.012)和颈部红斑(OR=3.27,95% CI 1.20~8.91,P=0.020)与肿瘤高发概率显著相关,抗体阴性与无肌病性皮肌炎的发生无统计学相关性(OR=0.99,95% CI 0.32~2.99,P=0.980)。结论抗体阴性且伴颈部红斑的成人皮肌炎患者发生肿瘤的风险明显增加,有必要对这类皮肌炎患者进行密切随访和定期肿瘤筛查。

  • 标签: 皮肌炎 抗体,抗核 肿瘤 V形红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抗体的前带效应。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752例标本,分别采用免疫印迹法作为确认试验检测抗体和间接免疫荧光法作为筛查试验检测抗体,将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根据LIA对各种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结果,分析IIF对各特异性抗体的检出率,可见dsDNA检出例数44例,检出率65.00%;Jo-1检出例数18例,检出率33.30%;M2检出例数26例,检出率80.80%;PCNA检出例数10例,检出率50.50%;PM-Sc1检出例数7例,检出率42.90%;Sm例数16例,检出率68.80%;SS-A检出例数104例,检出率74.00%;SS-B检出例数28例,检出率89.30%;U1-nRNP检出例数42例,检出率73.80%;P蛋白检出例数22例,检出率95.50%;小体检出例数21例,检出率95.20%;抗着丝点检出例数19例,检出率94.70%;组蛋白检出36例,检出率66.70%(P<0.05)。IIF不同稀释倍数和与LIA结果相关性分析,LIA阳性患者的IIF稀释倍数以高低度的≥1:1000为主,占64.30%,而LIA阴性患者的IIF稀释倍数则以低滴度的1:100为主,占50.5%。结论:临床上对于抗体的检测可先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筛查,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建议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定期随访。

  • 标签: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抗核抗体 免疫印迹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抗体检验在结直肠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我院医治的120例结直肠肿瘤患者纳入研究,将其中60例良性肿瘤患者作为良性组,其中6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恶性组(包括25例转移,35例无转移);另选择同期我院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三组研究对象均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抗体检验,比较三组抗体阳性率和细胞内荧光定位结果。结果 (1)良性组和恶性组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D-1抗体PD-L1抗体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医护人员应如何来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方法:选取近两年来我院接诊的采用了免疫治疗的患者30例,整合该部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分析PD-1抗体PD-L1抗体运用的实际效果。结果:PD-1抗体PD-L1抗体在临床中的运用效果较好,在护理人员实施了积极的护理工作后,可有效推进患者的临床治疗进展。结论:PD-1抗体PD-L1抗体在临床应用中具备着积极的效果,具有着积极的运用价值。

  • 标签: 抗PD-1抗体 抗PD-L1抗体 护理
  • 简介:摘要报道1例锌指蛋白4(ZIC4)抗体Hu抗体双重阳性的边缘性脑炎,患者中年女性,因记忆力下降、行走不稳、下肢麻木2个月余入院,临床主要表现为认知下降、共济失调、双下肢感觉障碍,磁共振示双侧颞叶、海马异常信号,肌电图示感觉神经损害,查血和脑脊液ZIC4抗体Hu 抗体双重阳性,其他各项检查未发现肿瘤。主要诊断为边缘性脑炎合并亚急性小脑变性、亚急性感觉神经元病,副肿瘤神经综合征。考虑存在潜在的肿瘤风险,需要长期随访。类似病例国内较少报道,以期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脑炎 边缘叶脑炎 抗ZIC4抗体 抗Hu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Ku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对抗Ku抗体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认知。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0例Ku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预后,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并对聚类分析得到的3组患者间进行对比。结果40例患者平均年龄(48±18)岁,男女比例为1∶4。平均随访(11±7)个月,其中伴发恶性肿瘤2例,死亡3例。最常见的脏器受累为间质性肺疾病,共24例(60%);最常见的疾病诊断为炎性肌病,共11例(28%),其次为SLE 9例(22%)。根据40例Ku抗体阳性患者的32项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后,40例患者被分为3组,其中A组的间质性肺疾病(84%,P<0.01)发生率最高,肾脏受累(0)、血细胞减少(0)、浆膜炎(0)的发生率最低(P均<0.01),组氨酰tRNA合成酶(Jo-1)抗体阳性率最高(16%,P=0.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更为符合炎性肌病的特点;而C组的肾脏受累(57%)、狼疮皮疹(71%)、血细胞减少(57%)、低补体(71%)的发生率以及狼疮相关抗体(如dsDNA抗体Sm抗体His抗体)、Nuc抗体、Rib抗体阳性率最高(P均<0.05),更符合SLE的疾病特点,这2组患者有各自显著的生物学特征,几乎没有重叠。结论Ku抗体可以出现在各种自身免疫病中,其中最常见的为炎性肌病,其次为SLE。Ku抗体阳性的患者很少出现SLE和肌炎重叠,整体预后良好,但需警惕肿瘤等并发症。

  • 标签: 抗Ku抗体 抗dsDNA抗体 间质性肺疾病 炎性肌病 重叠综合征
  • 简介:摘要MDA5抗体阳性的皮肌炎(MDA5+DM)是一类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MDA5+DM患者易合并快速进行性间质性肺病(rapidly progressiv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P-ILD),故病死率极高。除肺部病变外,MDA5+DM患者还表现有皮肤及肌肉症状。生物学标志物主要包括MDA5抗体滴度、铁蛋白、KL-6水平和CD4+CXCR4+T细胞百分比等,可用于MDA5+DM-ILD严重程度、活动性评估、疗效监测,以及预后预测。目前针对该疾病的药物治疗以联合免疫抑制为主。

  • 标签: 皮肌炎 抗MDA5抗体 生物学标记 治疗学
  • 简介:摘要自首次报道以来,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迅速在全球传播。2019-nCoV感染可引起严重肺炎,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尚无特效药物。2019-nCoV刺突蛋白及其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的结构已获得解析,为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基础。通过人外周血单B细胞抗体筛选技术及其他抗体筛选技术,已获得多种针对2019-nCoV的中和抗体抗体药物的开发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此文简要综述2019-nCoV抗体类药物的研究开发。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抗体,中和 受体结合域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合并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双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并为其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血清MOG抗体和脑脊液NMDAR抗体均阳性的18例患者(双抗体阳性组),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简单随机抽样,随机选取同期就诊的血清MOG抗体单阳性的20例患者(MOG组)和脑脊液NMDAR抗体单阳性的20例患者(NMDAR组)进行组间比较。收集并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检查结果及预后差异。结果3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抗体阳性组患者的症状通过聚类分析分为两类症状群,分别与MOG组和NMDAR组聚类分析后得到的症状群相对应,通过对应分析再次验证亦然。双抗体阳性组与MOG组相比,癫痫发作(8/18比3/20,P=0.016)、精神行为异常(8/18比0/20,P=0.001)、视力障碍(8/18比17/20,P=0.016)、构音障碍/吞咽障碍(8/18比1/20,P=0.007)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抗体阳性组与NMDAR组相比,精神行为异常(8/18比19/20,P=0.001)、共济失调(12/18比1/20,P<0.001)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合并率、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合并率、抗体合并率、脑脊液压力、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氯化物、葡萄糖水平、寡克隆区带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7;应用Bonferroni校正进行多组间两两比较,以P<0.017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抗体阳性组与NMDAR组相比,头颅磁共振成像有无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18比8/20,P<0.001)。双抗体阳性组、MOG组和NMDAR组患者治疗前初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72±0.96)分、(2.75±0.97)分和(3.95±0.76)分,F=10.004,P<0.001],治疗后6个月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22±1.44)分、(0.40±0.75)分和(1.20±1.24)分,F=3.153,P=0.051];疾病复发率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18、14/20和5/20,P=0.017)。结论MOG抗体NMDAR抗体可以同时存在,出现临床表型的重叠,为一种新的综合征——MOG抗体病合并NMDAR脑炎重叠综合征(MNOS)。MNOS患者病情多重于MOG抗体相关疾病(MOGAD)患者,但MNOS、MOGAD、NMDAR脑炎患者均对免疫抑制治疗反应良好。建议对MNOS和MOGAD患者早期应用二线免疫治疗降低复发率。

  • 标签: 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 抗体 重叠综合征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K-1抗体KLHL12抗体评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对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应答的价值。方法分析经UDCA治疗12个月以上并且资料相对完整的112例PBC患者,收集其血清,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线粒体抗体(AMA)、HK-1抗体KLHL12抗体表达。UDCA应答采用Paris标准,根据新型抗体阳性与否,将患者分为新型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收集PBC相关基线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抗体表达与其相关性。结果HK-1抗体KLHL12抗体在AMA阳性组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44.7%(38/85)和41.2%(35/85)。HK-1抗体KLHL12抗体在AMA阴性组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33.3%(9/27)和22.2%(6/27)。HK-1抗体阳性组患者ALP、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IL)高于HK-1抗体阴性组患者(P<0.05)。血清ALP、AST、γ-GT、TBIL水平和HK-1抗体表达存在正相关(r=0.735,P<0.05;r=0.332,P<0.05;r=0.491,P<0.05;r=0.466,P<0.05)。HK-1抗体阳性组患者对UDCA应答率低于阴性组患者(36.2%和60.0%;P<0.05)。结论HK-1抗体KLHL12抗体有助于PBC诊断,且HK-1抗体和PBC严重程度相关,可以预测PBC患者对UDCA的应答。

  • 标签: 抗HK-1抗体 抗KLHL12抗体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熊去氧胆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种磷脂抗体(aPL)亚型在健康人群与磷脂综合征(APS)患者中的分布情况,并探讨IgA-aPL检测在AP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依据2006年悉尼国际APS分类标准,选取2019年7至12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APS患者共计218例纳入研究。其中男66例,女152例,年龄(44.5±15.4)岁,包括原发性APS患者148例,继发性70例,并同期1∶1收集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样本中IgA/IgG/IgM型心磷脂抗体(aCL)及β2糖蛋白Ⅰ抗体(aβ2GPI)。比较分析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gA-aPL对APS的诊断价值。结果APS患者中,IgA-aCL、IgA-aβ2GPI的阳性率分别为20.6%、15.6%,而在IgG/IgM-aCL或IgG/IgM-aβ2GPI阴性的个体中,二者的孤立阳性率仅分别为2.3%、0.9%。IgA-aCL、IgA-aβ2GPI孤立阳性不能用于有效识别APS患者(P=0.216、1)。联合IgG/IgM-aCL诊断AP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3,明显优于IgG-aCL单独使用时(AUC=0.776,P<0.01),而IgA/IgG/IgM-aCL三联检测时AUC为0.833,并不能进一步提升对APS的诊断价值(P=0.287)。对aβ2GPI而言,联合IgG/IgM(AUC=0.875)或IgA/IgG/IgM型抗体(AUC=0.875)的诊断效能与IgG-aβ2GPI单独使用(AUC=0.869)时相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IgA-aPL阳性APS患者更易发生心脏瓣膜损伤(P=0.044)及血小板减少症(P=0.014)。结论在已有的狼疮凝物、IgG/IgM型aCL和aβ2GPI等血清学标志物基础上,增加IgA-aCL与IgA-aβ2GPI并不能进一步提升实验室检查对APS的预测价值,但IgA-aPL与心脏瓣膜损伤及血小板减少症等临床症状相关。

  • 标签: 抗磷脂综合征 抗心磷脂抗体 抗β2糖蛋白Ⅰ抗体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脂综合征(APS)患者磷脂抗体外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17年8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资料齐全的APS患者169例,根据是否发生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100例)和非血栓组(69例)。纳入患者年龄为(41±15)岁,男23例,女146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心磷脂抗体(aCL)、β2-糖蛋白1抗体(β2GP1)、磷酯酰丝氨酸/凝血酶原(PS/PT)抗体,通过STA Compact凝血检测系统测定狼疮凝物(LA)。计算所有患者的全面APS评分(GAPSS)。比较血栓及非血栓患者磷脂抗体外其他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PS患者血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血栓性APS患者年龄及病程显著高于非血栓性APS患者[(45±17)岁比(35±9)岁和M(Q1,Q3)12.0(3.8,84.0)个月比48.0(12.0,108.0)个月,均P<0.05],血栓性APS患者中男性、原发APS、吸烟、血小板减少、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均高于非血栓性APS患者(均P<0.05)。血栓性APS患者抗体阳性、aCL阳性、PS/PT抗体-IgM阳性、PS/PT抗体-IgG阳性比例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非血栓性APS患者(均P<0.05)。血栓患者GAPSS评分显著高于非血栓患者(均P<0.05),动脉血栓患者的评分更高(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OR=11.222,95%CI:1.119~112.544,P=0.040)及D二聚体水平(OR=1.002,95%CI:1.000~1.003,P=0.037)是APS患者血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栓性APS患者年龄大,病程长,男性、原发APS、吸烟、高血压、血小板减少、糖尿病比例更高、GAPSS评分、D二聚体水平更高。吸烟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APS患者血栓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抗磷脂综合征 血栓 全面抗磷脂综合征评分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肾炎(ANCA-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AAGN)是造成中老年肾脏病患者急性肾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病情严重,人肾存活率低。我国AAGN患者的ANCA类型、临床特征及预后与欧美国家的AAGN存在差异。基于我国对AAGN的临床研究证据并借鉴国外相关指南,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组织专家制定了ANCA相关肾炎的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在AAGN的诊断和评估、随访管理、诱导期和维持期治疗、顽固性和复发性AAGN的治疗及感染的预防等方面提出了推荐或建议,为规范临床实践和个体化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了指导意见。

  • 标签: 抗体,抗中性白细胞胞质 血管炎 诊断 治疗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ASS)的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无锡市人民医院住院的以其他CTD起病,病程中发现合并ASS的6例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及转归情况。结果6例中4例为女性,发病年龄34~72岁,首诊至诊断ASS间隔4~59个月。首诊为SS 2例,RA 1例,MCTD 1例,SSc 1例、未分化CTD(UCTD)1例。首诊时5例有干咳和(或)气喘表现,发热4例,关节炎和雷诺现象3例。ANA、SSA 52 000抗体阳性5例,ANA以胞质型多见。6例患者首诊时高分辨率CT(HRCT)均已发现肺间质病变(ILD),均为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型。病程中,患者因出现反复肝酶或肌酶异常3例、新发技工手3例、肺间质病变进展4例反复就诊。进一步完善肌炎抗体检测,发现肌炎特异性抗体阳性。结论ASS可在其他CTD病程中或与其他CTD同时起病,首诊时ILD呈NSIP型、胞质型ANA阳性,SSA52 000抗体阳性者需警惕,治疗中如果出现反复肝酶和(或)肌酶升高、技工手、肺间质病变进展,需考虑合并ASS可能,肌炎特异性抗体有助于临床ASS诊断。

  • 标签: 回顾性研究 诊断 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相关脑炎是一种由谷氨酸脱羧酶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属于神经元细胞内突触蛋白抗体相关脑炎,临床表现包括僵人综合征、小脑性共济失调、边缘性脑炎、癫痫发作等,常合并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极少伴发肿瘤,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检测对临床诊断较为关键,免疫治疗有助于缓解症状、改善预后。本病发病率低,国内外报道较少,文中拟对该脑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 标签: 谷氨酸脱羧酶 抗体 自身免疫 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