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9 个结果
  • 简介:2011年国际输血协会(ISBT)确认了P1PK血型系统的抗原,命名为P1PK,编号003。确认该系统有3个抗原,分别是:P1,PK,NOR。本文就目前对P1PK系统抗原的研究进展,做一扼要概述。并针对"P抗原"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经历的定义不清、命名混乱,以及目前还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错误观点加以澄清[1-4]。

  • 标签: 糖苷类抗原 副糖苷类抗原 冷抗体 自身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在临床检测中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7年4月疑似幽门螺杆菌感染病人67例,对每位病人进行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和病理检查。对比两组病人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经病理检查,研究对象中检查呈阳性病人54例,阴性13例。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诊断敏感度为96.30%(52/54),特异性为76.92%(10/13),准确性为92.54%(62/67)。结论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较高,表明以幽门螺杆菌作为检测指标有临床价值,可在各大医院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抗原检测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196例HB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8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临床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对比两组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情况、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情况、满意度以及治疗前后白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结果联合组HBeAg转阴23例,转阴率为26.14%;对照组转阴8例,转阴率为9.09%;两组HBeAg转阴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10,P=0.003<0.05)。联合组HBV-DNA转阴33例,转阴率为37.50%;对照组HBV-DNA转阴14例,转阴率为15.91%;两组HBV-DNA转阴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79,P=0.001<0.05)。治疗前,两组IL-2、IFN-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2、IFN-γ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满意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74,P=0.022<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BV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 临床疗效
  • 简介:蚕蛹是家蚕吐丝结茧的过渡形态,其中分离提取出的生物活性被认为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对蚕蛹生物活性保健功效的开发也逐渐成为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焦点.文章首先对蚕蛹的生物营养成分进行了归纳,其次重点探究了蚕蛹生物活性在降血压血脂、抗氧化疲劳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方面的保健功效,最后对蚕蛹生物活性保健功能开发应用途径进行了展望.

  • 标签: 蚕蛹 生物活性肽 保健功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丙肝患者接受丙肝病毒核心抗原(HCV-cAg)诊断的价值。方法根据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的38例疑似丙肝或丙肝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选取同期100例筛查群体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诊断符合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HCV-Ab结果为阴性,有2例HCV-cAg结果为阳性,1例RT-RNA证实为阳性;研究组有20例HCV-cAg为阳性,24例RT-RNA证实阳性,符合率是83.33%。结论丙肝诊断使用HCV-cAg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丙肝 丙肝病毒 抗原 抗体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组人脑利钠对心力衰竭患者心肾功能和脑利钠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所收治的32例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为16例。其中,参照组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模式,实验组采用重组人脑利钠治疗模式,对比尿量、收缩压、肾小球滤过率、血清肌酐、脑利钠及左室射血分数等参数指标。结果实验组心率衰竭患者尿量、收缩压及肾小球滤过率体征指标均优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肌酐、脑利钠及左室射血分数相关指标更优,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治疗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肾功能,并优化患者脑利钠指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重组人脑利钠肽 心力衰竭 心肾功能 脑利钠肽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检测对丙肝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疑似丙肝或是丙肝患者58例做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接受病毒筛查的健康者5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取血清样本行HCV-cAg检测与丙肝病毒核心抗体(HCV-Ab)检测,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RNA)证实阳性者,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对照组HCV-Ab检测阳性率100%,HCV-cAg阳性率2.54%(2例),经RT-RNA证实阳性率为1.72%(1例);观察组HCV-cAg阳性率为55.17%(32例),经RT-RNA证实阳性率为65.51%(38例),诊断符合率为84.21%。结论HCV-cAg检测诊断丙肝诊断符合率较高,有利于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丙肝病毒核心抗原 临床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方法。方法取200例流感样患者的鼻咽部史拭子,分别经胶体金法、免疫渗滤法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检测结果对照甲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比较,评价不同检测方法诊断效能。结果免疫渗滤法的阳性检出率、灵敏度明显高于胶体金法(P<0.05)。结论甲型流感病毒抗原的两种检测方法各有优势,胶体金法操作简单方便,可用于大样本筛查检测,免疫渗滤法的灵敏度较高,可用于临床疾病诊断。

  • 标签: 甲型流感病毒 抗原 胶体金法 免疫渗滤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泻婴幼儿粪便A群轮状病毒进行抗原检测,分析疾病与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季节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诊治的500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粪便标本,采用免疫胶体金法对粪便标本A群轮状病毒进行抗原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检测出阳性的标本为149例,总的阳性率为29.80%,男性患儿阳性率为29.62%,女性患儿阳性率30.00%,男女感染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5-2岁患儿阳性率最高,达到了32.50%,与另外两个年龄段患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秋冬季节感染率为37.19%,明显高于春夏季节,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群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男、女感染发生率基本一致,0.5-2岁的婴幼儿感染概率比较高,秋冬季节发病率高。

  • 标签: 腹泻 婴幼儿 A群轮状病毒 抗原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与ELISA法测定血清癌胚抗原(CEA)的方法结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抽取患者血清样本进行血清癌胚抗原测定,对两种方法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分别用化学发光法和ELISA法的血清癌胚抗原测定阳性率分别为53.0%和55.0%,两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学发光和ELISA法对血清癌胚抗原(CEA)含量较为准确,有较高的一致性,对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诊断具有良好诊断价值。

  • 标签: 化学发光法 ELISA法 测定 血清癌胚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钠(BNP)、和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之间的关系。方法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81例ACS、4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收集并对比BNP、和素、hs-CRP,分析三者与Gensini积分的关系。结果⑴BNP、和素、hs-CRP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肌梗死者高于心绞痛患者(P<0.05)。⑵Spearman统计显示,观察组Gensini积分与BNP、和素、hs-CRP呈正相关(rs=0.521、0.558、0.501,P<0.05)。结论BNP、和素、hs-CRP与ACS发生及严重程度紧密相关。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C反应蛋白 和肽素 脑钠肽
  • 简介: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技术的发展使肿瘤免疫治疗成为生物治疗领域热点。CAR—T可识别肿瘤细胞表面抗原、靶向裂解肿瘤细胞。以CD19为代表CAR—T在血液系统肿瘤治疗中取得成功。然而其在实体肿瘤中的应用仍面临巨大挑战。与血液系统肿瘤比较,实体肿瘤微环境更复杂,肿瘤特异性抗原筛选难度大。回输的CAR.T由血液系统浸润至肿瘤局部,需克服肿瘤基质细胞屏障。尽管部分CAR—T可浸润至肿瘤细胞内,但T细胞功能很快被抑制。笔者综合分析现有研究结果,从实体肿瘤抗原特异性、实体肿瘤抗原异质性、CAR—T靶向肿瘤部位以及肿瘤微环境对CAR—T治疗的抑制作用等方面重点探讨影响实体肿瘤CAR—T疗效的免疫抑制因素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法。笔者相信,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发展必将为优化CAR—T结构和功能提供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实体肿瘤CAR—T治疗必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 标签: 实体肿瘤 结直肠肿瘤 胆道肿瘤 胰腺肿瘤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阳性检验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02月~2018年03月收治的4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于所有患者于临床进行静脉血的采集,就不同HBV血清标志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患者实施血清检验发现,对于18例HBeAg阳性血清,最终检验后显示PreS1-Ag阳性的患者14例(77.78%);显示HBV-DNA阳性的患者16例(88.89%);对于22例HBeAg阴性血清,最终检验后显示PreS1-Ag阳性的患者9例(40.91%);显示HBV-DNA阳性的患者11例(50.00%);在所有患者中,表现出PreS1-Ag阳性的患者23例(57.50%),表现出HBV-DNA阳性的患者27例(67.50%)。结论对于乙肝病毒复制标志物而言,乙肝病毒前S1抗原表现出显著的诊断价值,对于HBV疾病的诊治可以提供游离依据,从而证明检验可行性。

  • 标签: 乙型肝炎 病毒前S1抗原 阳性检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CD1a、CD68抗原在湿疹患者皮损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湿疹患者皮损表皮、真皮中CD1a、CD68抗原的表达,并与10例正常人皮肤进行比较。结果:正常皮肤中CD1a抗原主要表达于表皮棘层、基底膜朗格汉斯细胞膜上,而湿疹皮损中CD1a抗原主要散在分布于表皮棘层及真皮乳头中。CD68主要为单核-巨噬细胞膜染色,表达在表皮下部及真皮。湿疹皮损表皮及真皮中CD1a阳性、CD68阳性的细胞线性密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t值分别为2.86、4.43,P值均<0.01)。结论:CD1a、CD68抗原在湿疹患者皮损处表达较高,提示朗格汉斯抗原提呈细胞增多及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可能与湿疹发病有关。

  • 标签: CD1A CD68 湿疹
  • 简介:目的观察左卡尼汀辅助治疗对心功能异常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脑钠(BNP)、氨基末端前脑钠(NT-proBNP)异常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和左卡尼汀治疗组(左卡组),每组60例。另选取3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退热、抗病毒等治疗作为基础治疗,左卡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左卡尼汀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转归;检测对照组儿童及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BNP、NT-proBNP水平,以及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射血缩短分数(FS)、心脏指数(CI)等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BNP、NT-proBNP水平及H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LVEF、FS、C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左卡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3d后,左卡组血清BNP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常规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卡组LVEF、FS、CI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及常规组(P〈0.05),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d后,左卡组血清BNP及NT-proBNP水平,以及LVEF、FS、CI与常规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卡组心率恢复正常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左卡尼汀辅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能够早期有效降低血清BNP、NT-proBNP水平,改善异常的心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和改善临床转归。

  • 标签: 手足口病 左卡尼汀 脑钠肽 氨基末端前脑钠肽 心功能 儿童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奥曲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 2016年 1月~ 2018年 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5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奥曲治疗。记录两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血淀粉酶及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临床总有效率 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6.9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中仅有个例出现注射部位疼痛或针刺感,均未经处理 10~15min后缓解、消失,未出现其他严重不良不反应情况。结论:奥曲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确切,患者康复快,不良反应小。

  • 标签: [ ] 奥曲肽 急性胰腺炎 临床疗效
  • 简介:吴庆林,生于1948年,山东郓城县人。早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因成绩优异被公派苏联留学,获生物学和物理学博士。作为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专家,他早年长期从事有色金属研究、开发工作。在有色金属领域,特别是球形镁粉深加工方面曾攻克多项世界技术性难题,一举拿下31个专利、19个发明专利,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镁粉深加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 标签: 胶原蛋白肽 镁粉 有色金属 发明专利 西北大学 郓城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水平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门诊和住院1200例非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其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结合测定结果确定低水平HBsAg阳性例数,分析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结果HBsAg阳性122例,HBsAg浓度在5μg/L以下31例,占总数2.58%,占HBsAg阳性人数25.40%;其中HBsAg浓度在1μg/L以下14例,占45.16%;1~2μg/L的5例,占19.35%;2~5μg/L的12例,占35.48%;低水平HBsAg人群进行5项乙肝病毒血清标标志物检测,以HBs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HBc)阳性、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e)阳性模式为主;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仅出现在HBeAg1μg/L以下人群中。结论对于乙肝病毒感染者,临床测定相关低水平血清HBsAg,对提高HBsAg检测灵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同时检测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标志物,对确定以上人群有促进作用。

  • 标签: 乙肝病毒 表面抗原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癌胚抗原(CEA)检测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以2016年6月16日至2017年11月27日我院55例风湿性疾病患者及同期我院55例行健康体检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所有观察对象均实施血清癌胚抗原(CEA)检测,研究对比风湿组和体检组的血清癌胚抗原检测值。结果风湿组患者CEA(6.96±2.33)ng/ml相比体检组(3.24±0.65)ng/ml明显更高,P<0.05;风湿组患者治疗后CEA(4.52±2.10)ng/ml相比治疗前(6.96±2.33)ng/ml明显更低,P<0.05。结论对风湿性疾病患者采取血清癌胚抗原检测十分可行,有助于临床医师评析患者病情。

  • 标签: 血清癌胚抗原 检测 风湿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