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后左侧房室反流再次手术的两种外科技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9年间28例房室间隔缺损术后左侧房室反流再次手术的患儿病例。排除单心室、肺动脉缩术后、心房异构和其他初期未处理左侧房室的患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成形组与置换组,统计两组患儿术前基本资料和手术资料,分析术后早期结果和随访转归情况。两组数据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和方差分析。将死亡与第3次等多次手术列为终点事件估计值,使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全部检验采用双尾法,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8例患儿中男7例,女21例;年龄9.6岁(5.6~16.2岁),体质量28.55 kg(15.5~55.9 kg)。左侧房室成形21例,左侧房室置换7例。院内死亡2例,随访无死亡病例。再次手术后2例行第3次等多次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置换组94 min(79~107 min)多于成形组66 min(45~83 min),P<0.05。叶裂采用成形术18例,置换术2例(28.6%),P<0.05。随访1年生存率成形组94.4%,置换组85.7%;随访5年生存率成形组88.5%,置换组85.7%。结论左侧房室反流是房室间隔缺损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左侧房室再次手术首选成形术,瓣膜置换作为次要选择。大多数叶裂可以通过瓣膜成形修复。远期随访左侧房室再次成形术后仍存在3次等多次手术风险。

  • 标签: 房室间隔缺损 左侧房室瓣反流 左侧房室瓣再次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孕期共同房室反流预测房室间隔缺损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2月至2021年2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进行11~13+6周超声检查的胎儿,利用彩色多普勒四腔心切面及三血管气管切面在胎龄11~13+6周胎儿中筛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同时观察有无共同房室反流。结果累计对43 549例11~13+6周胎儿进行了超声心动图筛查,其中筛查出房室间隔缺损37例,分别为完全型31例,过渡型3例,部分型1例,误诊2例。中孕期超声扫描发现漏诊2例过渡型。早孕期91.89%的房室间隔缺损(34/37)胎儿观察到共同房室反流,59.46%(22/37)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大于第95百分位,29.73%(11/37)鼻骨缺失,32.43%(12/37)静脉导管A波倒置,40.54%(15/37)频谱多普测得三尖反流,共同房室反流预测房室间隔缺损的敏感性优于其他超声指标。结论共同房室反流可以作为预测早孕期房室间隔缺损的线索,有利于早孕期房室间隔缺损检出。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早孕期 房室间隔缺损 共同房室瓣反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三尖下心室侧消融在常规射频消融失败的右侧房室旁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曾消融失败和/或消融后复发的9例右侧房室旁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应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标测,且均于三尖下心室侧进行标测消融。结果所有9例患者均即刻消融成功,其旁路分布分别为三尖后侧游离壁5例、希氏束旁2例、三尖侧壁2例。术中放电消融(4.4±0.8)次,放电消融过程中旁路阻断时间为(6.5±1.3)s,所有患者术中旁路均同时达到双向阻滞。随访(28.4±15.6)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和/或旁路传导恢复,围术期及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出现。结论三尖下心室侧消融右侧房室旁路是安全有效的,可增加导管的稳定贴靠,尤其是对于消融失败或复发病例效果明显。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右侧房室旁路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 简介:目的采用组织多普勒成像(DTI)技术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变化进行评价。方法75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作为高血压心脏病组,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DTI技术及多普勒血流频谱测量舒张早期充盈峰(E)及舒张晚期充盈峰(A)、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a)及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a),并进行组间对照研究。结果高血压心脏病组Ea(7.90±2.50)cm/s、Aa(9.30±2.60)cm/s及Ea/Aa值(0.84±0.05)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4.80±5.30)cm/s、(12.50±2.30)cm/s、(1.18±0.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心脏病组E(64.90±19.71)cm/s、A(75.03±18.42)cm/s及E/A值(0.91±0.21)均低于健康对照组(89.33±18.86)cm/s、(87.65±22.80)cm/s、(1.19±0.1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技术结合多普勒血流频谱测定可更为有效的对高血压心脏病左心室舒张功能进行评价。

  • 标签: 组织多普勒成像 房室瓣环 高血压心脏病 左心室舒张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自体心包进行二尖成形的技术特点和可行性,评价其术后效果。方法2008年7月~2013年12月45例二尖关闭不全患者,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21—68)岁,体重38-78kg。其中心功能(NYHA)IV级2例,Ⅲ级30例,Ⅱ级13例。二尖前叶脱垂8例,后叶脱垂31例,前后叶均脱垂6例。体外循环下应用自体心包进行二尖成形手术。结果45例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3个月。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和左室舒末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术后3个月左心房内径和左室舒张末内径进一步缩小,基本恢复到正常范围。术后二尖反流程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3个月二尖反流程度仍保持术后1周时效果。术后3个月心功能(NYHA)Ⅱ级2例,I级6例。心功能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应用自体心包片加固二尖,可以有效保持的伸缩性,同时达到满意的稳定性,近期效果良好,是一种抗凝并发症发生率低、心功能维护好、廉价的成形方法。

  • 标签: 自体心包环 二尖瓣关闭不全
  • 简介:摘要二尖分离(MAD)是一种二尖的结构异常,表现为二尖后叶附着点从左心室后侧壁顶部移位至左心房。MAD可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并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密切相关。该文就MAD的研究现状做一概述,以期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二尖瓣脱垂 二尖瓣环分离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动脉与主动脉比值(GA比值),探讨GA比值在预测法洛四联症(TOF)患儿根治术中是否需要跨补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诊断TOF并行根治术的355例患儿,其中男182例,女173例。将其分为跨补片组与非跨补片组,收集2组肺动脉和主动脉值,分别计算肺动脉Z-score评分和GA比值,并统计分析。结果156例患儿(43.9%)需要跨补片,199例(56.1%)患儿未行跨补片。跨补片组的GA比值和肺动脉Z-score评分均小于非跨补片组[0.45±0.12比0.54±0.15、(-1.75±0.98)分比(-0.86±1.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9、6.32,均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行跨补片患儿肺动脉Z-score评分为-2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02(95%CI:0.64~0.76),敏感性为69%,特异性为83%;行跨补片患儿GA比值为0.58的AUC为0.712(95%CI:0.66~0.77),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87%。结论GA比值是TOF根治中是否行TAP的简单有效的预测指标,可以在临床工作中应用。

  • 标签: 法洛四联症 跨环补片 肺动脉Z-score评分
  • 简介:背景:对退行性二尖关闭不全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需要在行二尖人工置入治疗时同期处理心房颤动问题,迷宫Ⅲ型手术虽是治疗心房颤动的金标准,但其安全性遭到质疑。目的:评价人工置入和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退行性二尖扩张伴发心房颤动的安全性。方法:纳入退行性二尖关闭不全合并心房颤动患者4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治疗,试验组(n=21)施行二尖成形和迷宫Ⅲ型手术,对照组(n=22)仅施行二尖成形。结果与结论:(1)术中安全性指标:试验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血红蛋白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尿量无差异。(2)术后安全性指标:试验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临时起搏器应用比例和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二次开胸止血率、脑卒中发生率无差异。(3)术后疗效:试验组术后当天与出院时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出院时,两组心功能均恢复为NYHAⅠ级或Ⅱ级,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反流均在微量或轻度以下,三尖均关闭良好,两组间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容积和射血分数无差异,但试验组跨二尖A峰和跨三尖A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果说明人工置入和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退行性二尖扩张伴发心房颤动在围手术期安全有效。

  • 标签: 心脏瓣膜形成术 心脏瓣膜 人工 心房颤动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邻近房室间隔(VSAVA)不同部位室性心律失常(VA)的心电图特点及鉴别流程。方法2010年8月至2021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电生理检查与消融治疗符合邻近VSAVA起源的特发性VA患者287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69例,年龄(61.50±15.67)岁,年龄范围12~86岁,根据胸部X线片影像及三维标测定位分为2组:①邻近三尖间隔(VSTA)组226例,其中男132例,年龄(61.92±15.88)岁;②邻近二尖间隔(VSMA)组61例,其中男37例,年龄(59.93±15.07)岁。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QRS时限的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消融成功261例(90.94%,261/287)。分析其心电图特征,发现:①若以V1导联呈QR、Qr、qr、qR型;QS型与rS型分别作为鉴别邻近VSMA、邻近VSTA中下部与其上部起源VA的指标,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41%(46/61)、95.13%(215/226)、80.70%(46/57)、93.48%(215/230);93.71%(179/191)、85.42%(82/96)、92.75%(179/193)、87.23%(82/94);68.57%(24/35)、98.81%(249/252)、88.89%(24/27)、95.77%(249/260);②若以RV2/SV2比值>5预测VA起源于邻近VSM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36%(60/61)、92.03%(208/226)、76.92%(60/78)和99.52%(208/209),提示RV2/SV2比值>5预测VA起源于邻近VSMA部VA的价值优于V1导联呈QR、Qr、qr、qR型。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邻近VSAVA部VA安全有效,不同部位心电图特征亦异,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些特点对术前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消融术成功率将有所裨益。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室性心律失常 心电生理 房室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二尖成形环行二尖成形手术治疗二尖反流行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25例二尖中重度反流患者进行二尖成形手术,男11例,女14例;年龄18~65(52±4.1)岁。病因包括先天性二尖关闭不全3例,叶弹性纤维退行性变致叶脱垂、腱索断裂或冗长致叶脱垂1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5例。合并房颤13例,三尖中重度反流11例。结果无住院死亡患者。术后随访1~31个月,平均(15.2±13.6)个月。同术前相比,患者术后二尖反流情况明显减轻,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径明显缩小,射血分数明显增加,心功能状态明显改善。结论联合应用二尖成形对二尖关闭不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发症少,恢复效果好,术后无需长期抗凝,是治疗单纯二尖关闭不全患者的理想手术方式。

  • 标签: 二尖瓣反流 二尖瓣成形 二尖瓣成形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置换术(TAVR)后迟发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DHAVB)的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2014年5月至2018年11月间接受自展TAVR的176例患者,其中男101例,女75例,年龄54~92(73±7)岁。收集围手术期及术后30 d随访期的资料。根据术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HAVB)的发生情况,除外16例HAVB发生于TAVR后2 d内的患者,剩余160例患者分为无HAVB组(145例)和DHAVB组(15例)。比较两组间基线资料、术中数据、术后即刻心电特征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AVR后DHAVB发生的相关因素。同时,以动态心电图数据为标准评价术后常规心电图对DHAVB的诊断能力。结果DHAVB的发生率为8.5%(15/176),发生时间[M(Q1,Q3)]为5(4,6)d。相比无HAVB组,DHAVB组术后即刻心电图无新发传导阻滞的占比更低[6/15比66.2%(96/145),P=0.044],而术后即刻心电图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占比更高[4/15比3.4%(5/145),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即刻心电图右束支传导阻滞[OR值(95%CI)为6.60(1.26~34.47),P=0.025]是TAVR后DHAVB发生的相关因素。术后常规心电图诊断DHAVB的特异度为100%(145/145),但灵敏度仅为73.3%(11/15)。结论TAVR患者术后DHAVB发生率也较高,术后即刻心电特征与DHAVB事件相关,应用该特征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可优化DHAVB管理。

  • 标签: 心电描记术 动态心电图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传导阻滞 横断面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自体组织再造气管寻找一个新的方法。方法用健康成年杂种狗16只,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用犬带血管蒂的肋软骨肌做成人工气管替代气管,实验组采用气管支架,对照组不用气管支架两种方法,观察两种方法对犬存活率的影响,观察吻合口的愈合过程、人工气管的通畅度、人工气管上皮的生长。结果两组犬的存活率及存活期明显不同,对照组8只犬存活时间均未超过24小时。实验组6只犬存活超过2周,6只犬于术后2周取出气管支架,其中5只能继续存活,人工气管直径为正常管径的75%~94%,术后8周人工气管内表面吻合口附近有少量分化不良的纤毛上皮组织生长。结论带血管蒂的肋软骨肌辅以气管支架能完成气管再造,实验犬能较长期存活,为自体组织再造气管找到了一个新的方法。

  • 标签: 动物实验 气管再造 上皮生长
  • 简介:摘要自体心包条缩三尖成形术近期疗效满意,自体心包条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具有保护三尖免受缝线割裂的作用。保证了自体心包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在诸多成形术中具有明显的优点。

  • 标签: 三尖瓣关闭不全 自体心包条 三尖瓣成形术
  • 简介:目的采用MSCT探讨主动脉(AA)在心动周期中的动态变化特点及其与钙化的关系。方法收集接受MSCT扫描的69例主动脉狭窄患者(AS组)及69名志愿者(正常对照组),于收缩期和舒张期测量AA长径、短径、面积及周长,分析各径变化特点及其与钙化积分的相关性,对比不同钙化级别的运动差异。结果2组收缩期各径均大于舒张期(P均<0.001),椭圆指数小于舒张期(P<0.001),AS组与正常对照组收缩期各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S组AA周长衍生直径(DP)在收缩期及舒张期均大于面积衍生直径(DA,P均<0.001),AA面积相对变化率显著高于周长相对变化率(P<0.001)。AA钙化积分与心动周期中DA、Dp变化量呈负相关(r=-0.264、-0.302,P均<0.05)。不同级别钙化的各参数变化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A形态与结构在心动周期中变化显著,重度钙化AA动态变化显著降低。测量收缩期参数可为经导管主动脉置换术提供准确的解剖学数据。

  • 标签: 主动脉瓣环 主动脉瓣狭窄 心动周期 钙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运用MVA软件结合三维成像技术对缺血性二尖反流(IMR)和非缺血性MR患者的二尖瓣膜进行定量评价,初步探讨MVA的临床应用。方法患者分为3组:IMR组(10例)和非缺血性MR组(7例),无二尖异常及反流者为对照组(11例)。采用经食管二尖的三维图像采集和重建,将三维图像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用SiemensMVA软件进行定量分析,测量参数包括二尖三维前后径(AP径)、三维交界径(CC径)、三维前外-后内径(AL-PM径)、非平面角度(NPA)、前长度、后长度、三维周长、环面积(MAA)等,并用体表面积校正。计算上述参数在心动周期的变化值(舒张末-收缩末)。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MR组空间成角NPA增大,趋于平面化(P〈0.01);二尖较对照组明显扩大(P〈0.05),收缩期扩张(中位△后长度:-2.71mm/m^2VS0.52mm/m^2,P〈0.05)。对非缺血性MR组,MVA软件能精确显示二尖病变的部位、范围及机制,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MVA软件可精确地显示二尖的几何形态及关闭不全的部位和范围,可定量评价的空间构型及其动态变化,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二尖瓣反流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肺动脉指数(PAI)在法洛四联症(TOF)患儿补片(transannular patch,TAP)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诊断TOF并行根治术的130例患儿,纳入本研究112例,排除18例。将其分为跨补片组与非跨补片组,测量肺动脉及主动脉等相关数值,计算每组PAI、肺动脉Z值和主肺动脉Z值等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研究共112例,年龄(22.87±12.21)个月;男66例,女46例;体质量(9.94±4.08)kg;死亡3例,分别死于肺部感染导致脓毒血症、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中62例(55.8%)未行TAP,50例(44.2%)行TAP。TAP组患儿的肺动脉Z值、主肺动脉Z值及PAI较小,与未行TA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AI在0.53的曲线下面积(AUC)0.85,敏感度75%,特异度80%;肺动脉Z值在-1.98的AUC 0.88,敏感度80%,特异度71%;主肺动脉Z值在-2.12的AUC 0.87,敏感度77%,特异度87%。将PAI(>0.53)与主肺动脉Z值(>2.12)的临界值联合分析,有88.2%的患儿可避免TAP;将肺动脉Z值(>-1.91)与主肺动脉Z值(>2.12)的临界值联合分析,有94%的患儿可避免TAP。结论肺动脉指数在TOF根治中是否行TAP的简单有效的预测指标,其预测效果与肺动脉Z值效果相同。联合主动脉动脉Z值可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 标签: 法洛四联症 跨环补片 肺动脉瓣环指数 肺动脉瓣Z值 主肺动脉Z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尖成型在矫治三尖关闭不全手术治疗的价值。方法: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间我院收入的48例行心脏三尖关闭不全手术患者,借助三尖成型对患者进行手术诊断,分析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三尖反流、超声心动图指标等信息,并进行对比。结果:经过对比分析,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三尖反流、超声心动图指标与心功能分级状态等信息相比有明显差异,术后状态得以明显改善,且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三尖成型应用于矫治心脏三尖关闭不全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新功能分级状态以及三尖反流,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三尖瓣成型环 三尖瓣关闭不全 价值分析
  • 作者: 李政 张群岭 沈毅辉 舒先红 程蕾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上海 200032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 200032 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上海 200032 国家介入治疗医学临床中心,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上海 200032 上海市心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3D-STE)应变指标评估蒽类药物化疗早期左心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以蒽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的弥漫大B淋巴瘤(DLBCL)患者37例。分别于化疗前、化疗2周期后及化疗结束后行3D-STE检查。应用TTA工作站分析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图像,测量指标包括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排空指数(LAEF)、左心房主动排空指数(LAAEF)等左心容积指标,及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左心室整体向应变(LVGCS)、左心房整体纵向应变(LAGLS)等左心应变指标。计算LVGLS与LAGLS的绝对值之和得出左房室整体纵向应变(LAVGLS)。观察纳入患者不同时间点3D-STE测量的左心应变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7例DLBCL患者,年龄(48.3±12.1)岁,其中男性23例(63.9%)。与基线测量值相比,患者化疗2周期后及化疗结束时LVGLS[化疗2周期后:(-18.63±4.73)%比(-22.13±4.40)%,P=0.001;化疗结束:(-18.26±4.64)%比(-22.13±4.40)%,P<0.001]、LAGLS[化疗2周期后:(20.41±5.56)%比(23.98±5.59)%,P=0.003;化疗结束:(17.60±3.96)%比(23.98±5.59)%,P<0.001]和LAVGLS[化疗2周期后:(39.05±7.60)%比(46.11±7.77)%,P<0.001;化疗结束:(40.34±8.55)%比(46.11±7.77)%,P<0.001]均降低;LVGCS[(-21.98±5.82)%比(-26.15±7.51)%,P=0.010]、LAVmin[(23.93±7.29)ml比(20.33±7.03)ml,P=0.029]、LAEF[(28.94±11.16)%比(35.79±11.12)%,P=0.002]、LAAEF[(11.93±10.00)%比(18.10±9.96)%,P=0.013]仅在化疗结束后改变,而在化疗2周期后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3D-STE左心应变指标能发现蒽类药物化疗早期心肌功能改变,可为化疗过程中的心肌毒性监测提供更加敏感的指标。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室功能,左 蒽环类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