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周龙江 王苇 张鑫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扬州 225012 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南京 210002,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扬州 225012,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南京 210002
  • 简介:摘要感染颅内动脉瘤(infectious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IA)是一种罕见的感染神经系统血管病变。IIA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未破裂IIA则临床表现隐匿,诊断较为困难。文章主要围绕IIA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颅内感染性动脉瘤 临床诊断 影像学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65岁患者因左眼球突出伴眼痛、牙痛及咬合困难2个月就诊眼科。眼部检查发现左眼球突出,外侧眶周及颞窝可触及肿块,颌面部CT检查提示左眼眶底壁占位。入院后1周,患者突然出现左眼眶周及额颞部皮肤红肿,伴心慌、胸闷、恶心、呕吐、低血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显著升高,诊断为左眼眶蜂窝织炎伴感染休克。经过纠正休克、抗感染治疗及手术切开排脓引流后,感染控制良好。术后随访2个月,患者左眼矫正视力1.0,左眼上睑皮肤切口愈合良好。

  • 标签: 眼眶蜂窝织炎 休克,脓毒性 病灶感染,牙 细菌感染
  • 简介:摘要感染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感染神经系统血管病变,急性或亚急性感染心内膜炎引起的细菌栓塞为其常见病因。该文报道了1例急性感染心内膜炎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结合病史及神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感染颅内动脉瘤。该例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完全好转。

  • 标签: 动脉瘤,感染性 心内膜炎,细菌性 血管内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角膜缝线相关感染眼内炎患眼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角膜缝线相关感染眼内炎患者5例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均为单眼发病;年龄(30.80±21.98)岁。晶状体相关手术角膜切口缝线4只眼;穿透角膜移植缝线1只眼。角膜缝线眼表存留时间(20.00±7.41)个月。5只眼中,因眼红、眼痛于外院给予角膜缝线拆除1只眼;其余4只眼中,缝线松动3只眼。给予患眼感染眼内炎标准治疗,包括全身及局部抗感染治疗;角膜缝线拆除、眼内注药、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PPV中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予硅油填充。治疗后随访时间(11.00±7.38)个月。观察分析手术前后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B型超声及微生物培养结果等资料。结果患眼角膜可见围绕缝线的浸润、溃疡灶或脓肿。B型超声检查可见患眼全段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前机化条索、球壁水肿。玻璃体液培养结果阳性3只眼,分别为草绿色链球菌、人葡萄球菌人亚种、表皮葡萄球菌。治疗后所有患眼眼内感染均成功控制,无眼内容物剜除或眼球摘除者。治疗前,患眼BCVA为无光感~数指;治疗后,BCVA> 0.3者2只眼。结论角膜缝线相关感染眼内炎患眼角膜均可见围绕缝线的浸润、溃疡灶或脓肿,其与缝线长期存留于眼部有关;大部分患眼就诊时存在缝线松脱;及时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部分患眼视力预后良好。

  • 标签: 眼内炎 角膜溃疡 缝线 抗感染药 玻璃体切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非感染葡萄膜炎(non-infectious uveitis,NIU)是一组免疫介导的疾病,其病因复杂,治疗棘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是NIU中的主要促炎因子,阿达木单抗是一种完全的人源TNF-α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与TNF-α结合阻断其诱导的下游过程。阿达木单抗治疗NIU包括Behcet病所致葡萄膜炎、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相关葡萄膜炎、儿童葡萄膜炎等,可有效减轻炎症,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降低复发率,其安全也已得到初步证实。阿达木单抗是NIU二线治疗适合的选择,在治疗NIU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36-340)

  • 标签: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 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 阿达木单抗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57岁,无诱因左眼眼红、眼磨伴视力下降病史1年。2个月前初诊为病毒性角膜炎,按病毒性角膜炎治疗2个月后病情加重,角膜出现溃疡。行角膜刮片细胞学检查,角膜刮片行荧光染色可见较多蓝色椭圆形孢子样结构,行齐-内染色可见较多红色椭圆形孢子样结构,确诊为左眼微孢子虫角膜炎。局部给予氧氟沙星眼膏、伏立康唑滴眼液等抗炎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后行穿透角膜移植术,术后患者病情平稳。

  • 标签: 微孢子虫病 角膜炎 眼感染,真菌性 着色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个性化护理路径在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腹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180例腹泻的小儿将其纳入研究范围,其均于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入我院接受诊治,应用等量数字随机的方式对其进行平均分组,分别应用个性化护理路径方式(试验组,n=90)进行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方式(对照组,n=90)进行护理干预,常规干预主要措施有待患儿入院后为其展开静脉穿刺,为其补液,营造出良好舒适的护理环境;个性化护理路径主要措施有开展入院指导,充分了解患儿机体状态,观察其是否具有腹痛感,有无出现脱水表现,为其制订出个体化护理计划,详细为患儿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加深其对于疾病的了解,做好补液护理,该病患儿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方法,为患儿补液,有助于促使病情恢复,先为患儿补充盐分,然后补充糖分,同时落实饮食护理,注意营养丰富,饮食清淡,根据患儿年龄选取适宜食物,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率主要包括未出现不配合、哭闹及抗拒的概率显著多于对照组,试验组患儿的住院时长、腹泻停止时间及治疗费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腹泻患儿,可有效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促进患儿大便正常,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率。

  • 标签: 小儿 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就主要分析研究了中药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病当中具体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选择了我院从2020年5月到2021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132名检测患有幽门螺杆菌结合感染胃病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在得到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同意后,使用随机划分的方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66人,其中对照组使用西药进行治疗,实验组使用中药进行治疗。结果:实验组自身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惊人的95.45%,对照组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有效率仅仅为77.27%,在本次实验的过程当中发现实验组的有效其自身是明显超过对照组的,并且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结论:使用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在感染胃病当中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值得大范围地推广和使用。

  • 标签: 中药治疗 幽门螺杆菌 感染性胃病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患有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腹泻患儿采用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此次研究后,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非细菌感染腹泻患儿展开研究,并将其分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参照组40例)以及综合护理(研究组40例),鉴于护理方式不同,统计两组患儿临床不适症状改善时间、患儿家长满意度情况,并将数据整合后录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此判定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包括止泻、大便性状恢复、食欲恢复、腹部不适消失在内的症状临床改善时间研究组综合用时较短,参照组用时较长;研究组家长满意率较高,参照组满意率较低;两组统计数据对比,结果P

  • 标签: 护理干预 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医疗废物管理的干预效果。方法:将2021年3月~2021年9月我院的200件医疗废物按是否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随机均分为加强管理组(n=100)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实施常规处理模式,加强管理组实施医疗废物加强管理模式,比较两组医疗废物在医疗废物分类、垃圾袋等存放用具情况和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合格率。结果:加强管理组在医疗废物分类、垃圾袋等存放用具情况和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医疗废物 医院感染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感染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从而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建立安全、科学、合理的输血机制。方法回顾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发生的81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非感染输血不良反应的科室分布、时间分布、年龄分布、血型及血制品种类分布等。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各种血液制品的输注过程中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输血不良反应。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接受输血的患者共24 608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1例,总发生率为0.33%;发生科室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其中女性发生率为0.23%(56/24 608),男性发生率为0.10%(25/24 608);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有输血史54例(66.7%),无输血史27例(33.3%)。4年间2018年、2020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较多,共54例,占总数的66.7%;2019年和2021年较少,共27例,占总数的33.3%;不同年份之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8,P<0.05)。输注血液成分以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0.66%(22/24 608)],其次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0.31%(43/24 608)]、病毒灭活冰冻血浆[0.31%(16/24 608)],其他血液制品未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为最多,为58例,其次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8例。结论临床输血作为救治危重症患者一项重要治疗措施,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规范和制度用血,尽最大努力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使临床输血更安全、科学、合理。

  • 标签: 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 血制品 回顾性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血源传染病有艾滋病(HIV)、乙肝(HBV)、丙肝(HCV)和梅毒四种。全球HBsAg携带者约为3.5亿,我国约为1亿。我国艾滋病是亚洲地区AIDS负担最重的国家,现存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约有85万人。全球丙肝患病率约占3%,我国丙肝患者数量较前两种传染病相对较少[1]。随着经济发展,人员流动增加以及性观念的开放,梅毒患病率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 标签: 感染性医疗器械 回收处理流程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或手术前患者感染指标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需要在本院接受输血或手术治疗的患者22484例。所有患者均抽取血液样本进行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检测情况、抗-HIV1+2阳性合并其它感染的情况、抗-TP或(和)抗-HCV、HBsAg重复感染的情况。结果:在所有22484例患者当中,检测的四项指标当中至少有一项指标阳性的患者总共有5039例(22.41%);检测结果提示,HBsAg阳性者4647例(20.67%)、抗-HIV1+2阳性者20例(0.09%)、抗-TP阳性者370例(1.65%)、抗-HCV阳性者74例(0.33%)。在所有20例抗-HIV1+2阳性者当中,共有11例抗-HIV1+2阳性合并其它感染的患者。其中,抗-HIV1+2+抗-TP患者7例(63.64%)、抗-HIV1+2+HBsAg患者3例(27.27%)、抗-HIV1+2+抗-HCV患者1例(9.09%)。抗-HCV+HBsAg合并感染患者21例,抗-TP+HBsAg合并感染患者30例,抗-TP+抗-HCV合并感染患者5例,抗-TP+抗-HCV+HBsAg合并感染患者1例。结论:部分患者在输血或手术前就已经患有一种或者多种感染疾病。在进行输血或手术治疗之前,对于患者的相关感染指标进行常规检测,能够对患者的血液传染性疾病的感染情况进行明确,对于防范医疗纠纷,有效地防控医院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 标签: 输血 手术 血液性传染病 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