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MSM中亲密伴侣暴力(IPV)经历情况并分析IPV经历与高危性行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4-7月在济南市、青岛市和济宁市招募MSM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其人口学特征、艾滋病防治知识、最近1年IPV经历和6个月高危性行等信息。采用EpiData 3.1和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MSM 1 122人,年龄(29.80±8.78)岁,未婚占68.1%(764/1 122)。最近1年有IPV经历的比例为9.8%(110/1 122),来自济宁市和青岛市、本地居住时间>2年、寻找性伴场所为酒吧/浴室/公园、不知晓艾滋病防治知识、有吸毒行为、最近1年患过STD的MSM最近1年有IPV经历的比例较高(P<0.05)。最近6个月发生无保护肛交和群交行为的比例分别为49.0%(550/1 122)和20.9%(234/1 1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IPV经历者最近6个月发生无保护肛交和群交行为的风险高于无IPV经历者(aOR=1.82,95%CI:1.14~2.91;aOR=3.30,95%CI:2.10~5.20)。结论MSM中存在IPV现象,IPV经历与高危性行存在正相关。应针对有IPV经历的MSM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减少高危性行的发生。

  • 标签: 男男性行为者 亲密伴侣 暴力 高危性行为
  • 简介:摘要:在幼儿的交往中常常会出现种种不协调的关系,攻击性行(或称侵犯性行)就是其中的一种。由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极不成熟,生活经验少,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因而适度频率和强度的攻击性行应该说是一种特定年龄阶段的自然表现,是幼儿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如果一个幼儿的攻击性行发生的频率过高,攻击方式过于激烈的话,那就成为问题行为了。过高频率的攻击性行不仅阻碍幼儿正常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且还容易导致情绪障碍和人格异常。如果不及时进行引导而纵其成为习惯,还可能成为少年犯罪的隐患。

  • 标签:
  • 简介:摘 要: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其中儿童的攻击性行,越来越成为了人们的关注重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对被施暴者会产生很大的身心伤害,也会对施暴者的将来产生影响。因此,如何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的控制,成为了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提出了相应的成因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 标签: 学前儿童 攻击性行为 问题与成因
  • 简介:摘要:在幼儿园育儿活动中,教师要结合核心素养理念,积极开展系统性、创新性育儿过程,保证幼儿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具备高尚德行、良好素养、高超能力、健康身心。教师要巧妙借助幼儿园育儿项目和环境素材等,有效针对幼儿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和指导,进而帮助幼儿园小班幼儿矫正任性行,深度开展实践学习与拓展创新活动,全面提高幼儿学科素养、增强学习积极性,为幼儿高质量、创新性发展提供助力。本文从多个层面阐述矫正幼儿园小班幼儿的任性行策略,希望可以为广大读者提供借鉴参考素材。

  • 标签: 矫正 小班幼儿 任性行为 策略
  • 简介:摘要:幼儿攻击性行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行为。它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产生的原因及其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本文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解决策略和引导方法。

  • 标签:   幼儿 攻击性 原因分析 引导方法
  • 简介:摘要:处于幼儿期的儿童,心智还未发展完善,无法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合理、理智的支配,从而出现任性行。此种任性行是指为所欲为、不受约束的行为。在幼儿出现任性行后,若是家长没有及时矫正幼儿的此种行为,而是视而不见,那么就会对幼儿未将来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对此,幼儿家长需要在了解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后,及时劝导和改正幼儿的任性行,以此为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素质修养提供重要保障。本文将对有效矫正幼儿任性行的策略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在正确引导幼儿的情况下,为其积极健康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 标签: 幼儿教育 任性行为 矫正策略
  • 简介:摘要:攻击性行是幼儿在幼儿园中经常发生的一种行为,对孩子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目前我国社会上还没有建立起有效地家庭和学校教育体系,其很多家长都不重视儿童良好习惯养成这一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了当前国内幼儿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产生这种状况原因及解决对策,希望能为以后幼教工作者提供参考与借鉴作用。

  • 标签: 身心发展 教育体系 良好习惯
  • 简介:摘要:幼儿攻击性行是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问题,影响幼儿性格和品德的形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培养幼儿要“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的社会行为规范”。因此,教师和家长应了解幼儿攻击性行的原因和对策,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本文从幼儿攻击性的原因、家庭教育的影响、幼儿教育的影响、社会影响、幼儿攻击性行教育战略分别对幼儿学会交往、幼儿与社区的“对话”进行教育,指导幼儿父母掌握家庭教育的原则,指导幼儿良好性格的发展和幼儿能力的培养。

  • 标签: 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幼儿教育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产后疲乏(postpartum fatigue,PPF)对母鼠母性行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产后第1天Sprague Dawley(SD)母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产后疲乏组(PPF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通过强迫母鼠水中站立的方法构建产后疲乏母鼠模型,为维持泌乳每3 h将母鼠与仔鼠合笼90 min,疲乏刺激持续7 d。对照组母鼠与仔鼠仅进行常规的母婴分离。记录仔鼠出生时、造模第7天的身长和体质量。造模第7天,通过视频观察分析母鼠哺乳、筑巢、舔舐、衔回仔鼠四种典型的母性行。HE染色观察母鼠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hypothalamus,PVH)神经元细胞的形态。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检测母鼠下丘脑室旁核催产素(oxytocin in the paraventricular hypothalamus,OxtPVH)表达量,qRT-PCR和Western法分别检测母鼠脑垂体泌乳素(prolactin,PRL)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SPSS 22.0用于数据统计分析,两组间正态分布连续变量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结果造模第7天,与对照组比较,PPF组仔鼠身长[(5.82±0.17)cm,(6.24±0.36)cm]较短、体质量增加[(5.33±2.54)g,(7.92±2.54)g]减少(t=3.199,2.227,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PPF组母鼠合笼后出现啃食笼盖、咬尾转圈、反复筑巢、拒绝哺乳等异常行为,PPF组母鼠衔回第一只仔鼠和最后一只仔鼠潜伏期[(39.25±3.50)s,(280.75±59.16)s]较对照组[(19.25±7.68)s,(146.00±49.62)s]均显著延长(t=-4.742,-3.490,P<0.05);PPF组母鼠筑巢和舔舐仔鼠持续时间[(19.50±12.69)s,(95.50±70.55)s]较对照组[(68.00±37.59)s,(243.00±62.07)s]均显著缩短(t=2.445,3.139,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PPF组母鼠PVH神经元细胞排列紊乱,OxtPVH的含量显著下降。PPF组母鼠脑垂体PRL在基因水平[0.33(0.29,0.38),0.85(0.76,1.76);Z=-3.576,P<0.05]和蛋白水平[(1.00±0.65),(4.17±0.49);t=-7.726,P<0.05]较对照组显著下降。结论产后疲乏母鼠的衔回行为、筑巢行为和舔舐仔鼠的行为能力降低,这可能与母鼠OxtPVH和PRL的表达下降有关。

  • 标签: 产后疲乏 母性行为 催产素 泌乳素
  • 简介:【摘要】幼儿处于早期的社会阶段,开始喜爱参与到同伴、团体等游戏活动中,在这一阶段,幼儿常常以自我中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社会交往不足,所以这一时期很容易产生攻击性行,比如,在游戏活动中,当别人拿走幼儿的玩具时,他们便会立即表现出敌意,用咬、抓、打的方式来抢夺玩具,很少用言语攻击的方式攻击对方。 本文结合各种案例,仔细分析幼儿出现攻击性行的原因,并根据这些行为给出相应的策略,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的发生。

  • 标签: 攻击性行为 案例 教育策略
  • 简介:摘要:在学前期,孩子侵害性关系多指的是在要求不能实现,或是自身的权益遭到侵害时,对孩子所发生的个人身体的攻击性,语言上的等侵害性关系,一般表现为:打、踹、咬、大嗓门叫嚷、叫喊名字、谩骂、强暴、以及抢夺别人的财物等。本篇我将从幼儿攻击性行的表现方式和类型、以及幼儿攻击性行所形成的原因因素以及面对幼儿攻击性行的解决策略等几个发面来发表一下自己对幼儿攻击性行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 标签: 幼儿 攻击性行为 表现 分类 特点 产生原因 解决策略
  • 简介:【摘要】家庭是最好的学校,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幼儿来说,家庭是成长的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幼儿们的成长和发展。但是,家庭教育方式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幼儿的个性行有着不同的影响,有一定的有利影响,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将围绕“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行产生的影响”展开讨论。

  • 标签: 家庭教育方式 幼儿 个性行为 影响
  • 简介:【摘要】本个案针对小班幼儿在入园后表现出的推人、掐打他人以及抢夺物品等系列攻击性行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其产生攻击性行的原因。在与家长充分沟通交流的基础之上,调动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力量,利用消除强化源、认知训练、移情训练等方法改善幼儿的成长环境,帮助幼儿矫正攻击性行

  • 标签: 小班幼儿 攻击性行为 行为矫正 个案研究
  • 简介:摘要:游戏环境既是促进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的根本条件,又是提高支持幼儿园游戏活动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环境体现了一个教师间接地对于游戏进行的隐性引导,教师可以通过对于游戏情景和环境进行创设,游戏资源和材料的选取以及时间的巧妙使用等方式达到直接地指导和促进游戏的效果[1]。

  • 标签: 游戏 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牙再植手术患者的日常护理,采取四手操作的护理方式分析其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摘选2019-2020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牙再植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四手操作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六个月牙种植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修复牙齿的稳定性、咀嚼功能、语言功能、舒适感、牙齿美观评分与满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针对牙再植手术患者,实施四手操作的优质护理,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牙再植修复成功率,确保高质量的临床治疗效果,在患者各项指标的恢复与外表美观程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推广。

  • 标签: 牙再植 四手操作 护理
  • 简介:【摘要】《3到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进行。要珍视游戏与生活的独特价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但是在幼儿游戏活动期间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本文通过观察幼儿游戏中出现的冲突、不爱护玩具、不爱动脑、受挫能力差、安全意识薄弱等几项行为现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以提高科学育儿的水平。

  • 标签: 幼儿游戏 游戏行为 解决策略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幼儿阶段显示出攻击性行。而幼儿的攻击性行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或是由于其家庭方面的原因或是幼儿自身方面所出现的某种原因所导致。要想真正帮助幼儿,使其攻击性行得到改善,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的努力。分析造成这一行为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及时找到合适的解决策略,从小就改变其错误认知,使幼儿的身心都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 标签: 幼儿攻击性行为 形成原因 应对策略
  • 简介:摘要: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性格、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受到家庭、媒体等因素的干扰,部分幼儿存在攻击性行。这种行为习惯不仅会影响幼儿性格、思想等,还会对幼儿后期的成长起到错误的引导,严重者会出现人身攻击等犯罪行为。因此,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应该及时观察幼儿的日常行为,并通过相应的引导教育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本文通过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产生的原因,并结合相关教学案例,提出解决幼儿攻击性行的指导策略。

  • 标签: 幼儿 攻击性行为 原因 指导策略
  • 简介:摘要:幼儿攻击性行是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同时也影响着幼儿性格与品德的形成。本研究以杭州市某X幼儿园某大班的32名幼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观察,发现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幼儿自身控制能力差,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以及家长观念的引导。在此基础上从家庭教养方式、家长观念以及加强家园合作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大班攻击性行为 成因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