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是指由于小肠供血中断而引起的急腹症,如未及时治疗将迅速进展为肠坏死,从而危及生命。AMI常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而随着增强CT的普及,诊出率越来越高。不同类型的AMI有各自的特点,鉴别各类型AMI有利于治疗的选择。早期血运重建对AMI的预后至关重要,血管腔内治疗及开放手术治疗应个体化选择。

  • 标签: 急性肠系膜缺血 发病率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发病率低、误诊率高、死亡率高的疾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及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增加,生活习惯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本文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其诊断率,减少死亡率。

  • 标签: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临床特点 诊疗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cutemesentericischemia,AMI)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急诊行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6例、肠系膜下动脉栓塞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7例(同时伴有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阳性率87.5%,阴性结果2例,再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4例接受以溶栓为主的非手术治疗,12例行急诊手术。结果非手术治疗的4例症状、体征均消失,肠管功能恢复正常,痊愈出院。12例手术患者中11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死亡原因为MODS。结论AMI早期诊断意义重大,128层加强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有助于AMI的早期诊断,早期溶栓和及时手术切除坏死肠管,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肠系膜血管闭塞 栓塞和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症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急性肠系膜缺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结论对症治疗是治疗急性肠系膜缺血症的关键。

  • 标签: 急性肠系膜缺血症 治疗
  • 简介:目的总结肠系膜上动脉缺血血管腔内治疗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5月~2016年6月,共7例患者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肠系膜动脉缺血,均优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的方式。结果一例患者因症状重,接诊时间超过24小时,腔内治疗后需要行部分小肠切除术;另有一例患者因溶栓过程出现腹膜后血肿,在保守治疗2月后,血肿明显缩小,肠系膜上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代偿,无需切除肠管;其余患者均由血管腔内治疗救治成功(71.42%),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患者死亡。结论及时应用血管腔内技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缺血能使患者在生存率及致残率上获益。

  • 标签: CT血管成像 肠系膜上动脉缺血 血管腔内治疗
  • 简介: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起病急,病情重,短时间内即可引起肠管坏死。笔者自1998年至2003年共收治肠系膜血管缺血性肠坏死4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肠系膜血管 缺血性肠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扩散加权成像定量评估兔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以66只新西兰兔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每组33只,每组分为11个时间节点,每时间节点3只。实验组开腹结扎前肠系膜动脉主干建立AMI模型,假手术组仅开腹、不结扎。使用3.0 T MR行IVIM检查,扫描结束后进行病理标本采集及制作。对影像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IVIM参数值(f值、D值、D*值)。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实验组与假手术组之间各参数值的差异进行比较。将影像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当肠系膜缺血2 h左右时,实验组f值和D值低于假手术组(D值约<1.0×10-3 mm2/s,f值约<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值实验组及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此时缺血仅累及肠壁黏膜层。当肠系膜缺血达到4.5 h左右时,f值及D值进一步降低(D值约<1.0×10-3 mm2/s,0<f值<0.1),D*值降低,各参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时病理结果显示肌层受累。当肠缺血时间达到5.5 h时,f值近似于0,D值升高(约>1.0×10-3 mm2/s),D*值较前大致相同,D值及D*值在实验组与假手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时缺血肠壁结构破坏严重甚至累及肠壁全层。结论IVIM定量参数中f值及D值能够反映微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与病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有助于AMI的早期定量评估与动态监测,为临床评价AMI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急性肠系膜缺血 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新西兰兔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护理研究。方法:选取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急诊针对性护理,对比抢救服务优胜率以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抢救服务优胜率以及护理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实施急诊针对性护理可以提高抢救服务优胜率,改善护理质量评分。

  • 标签: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护理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35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除2例入院后经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外,33例均行急诊手术或介入治疗。35例住院时间为(14.00±4.86)d,均顺利出院,随访2~2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早期诊断是关键,一旦确诊,应采取积极外科干预治疗。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血管闭塞 血栓切除术 导管插入术 外周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探究医学影像技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MI)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济南某医院收治的60例AMI患者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X线检查,研究组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CTA),对二者的准确率进行对比。结论:在AMI疾病治疗中,与X线检查相比,CTA技术的诊断准确率更高,诊治作用更加显著。

  • 标签: 医学影像技术 肠系膜血管缺血 治疗效果
  • 简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是普外科较少见的急腹症,一旦发生病情凶险,很快导致肠管缺血性坏死,病死率高达60%~100%。由于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现阶段缺乏特异性检查方法,极易造成误诊[1]。青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2000年8月—2008年8月收治10例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栓塞和血栓形成 肠系膜动脉 肠系膜静脉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采用腔内技术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15例的临床资料。1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8例导管取栓,4例导管取栓+置管溶栓;3例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继发血栓,行导管取栓、球囊扩张和置管溶栓。技术成功率100%,14例患者术后急性缺血症状即刻缓解、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后24 h出现腹膜刺激征象,行部分肠段切除术。本研究结果显示及早血管腔内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可快速、有效地开通患者肠道血运。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行腔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5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DSA与CT检查结果一致: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34例,肠系膜上动脉分支栓塞17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并发急性血栓形成4例。患者均首先采用腔内介入治疗;若腹部症状、体征,血常规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肠坏死,则立即行剖腹探查;若术中证实为肠坏死,则行肠切除+肠吻合术。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3月。分析患者腔内介入治疗结果、腔内介入治疗的后续治疗情况、术后并发症、30d病死率、随访期间复发率和病死率。结果55例患者从出现腹部疼痛到行腔内介入治疗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0.1h(4.0~15.0h),动脉完全再通率为32.7%(18/55),其中8例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9例肠系膜上动脉分支栓塞,1例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夹层;部分再通率为63.6%(35/55),其中26例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8例肠系膜上动脉分支栓塞,1例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夹层;2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腔内治疗无效,后行支架置入痊愈。9例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患者在腔内介入治疗后11~24h内行剖腹探查+肠切除+肠吻合术,切除小肠平均长度为103cm(74~201cm)。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大出血,2例患者出现穿刺点渗血,经压迫止血等处理后好转。5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5个月(2-14个月)。术后1个月内,5例患者死亡,患者30d病死率为9.1%(5/55);其余患者无腹痛复发。术后5个月,3例患者出现腹痛症状,之后证实非肠系膜动脉缺血所致。2例行支架置入术患者随访9个月未出现复发。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肠系膜上动脉缺血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缺血 腔内介入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合并肠坏死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7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诊治的81例肠系膜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肠坏死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81例患者中49例(60%)发生肠坏死,32例(40%)无肠坏死行保守治疗。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膜刺激征(P<0.00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P<0.001)、血清白蛋白(P=0.028)、肌酐(P=0.025)、乳酸(P=0.008)、D-二聚体水平(P=0.037)、CT检查发现肠壁积气改变(P=0.017)、肠壁强化减弱或消失(P<0.001)及肠腔扩张>2.5 cm(P=0.01)均与肠坏死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OR=3.60, 95% CI:1.51~5.47,P=0.007)、血清乳酸(OR=4.80,95% CI:1.36~9.89,P=0.032)及CT检查发现肠壁增强减弱或消失(OR=10.57,95% CI:1.82~61.10,P=0.008)为急性肠系膜缺血发生肠坏死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肠系膜缺血发生肠坏死的预测危险因素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清乳酸水平升高以及CT检查提示肠壁强化减弱或消失。

  • 标签: 肠系膜血管闭塞 缺血 坏死 危险因素
  • 简介: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是普外科急腹症中少见疾病,易发生于老年患者,该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早期确诊率低、手术破坏性大及预后不佳等特点。有很多原因造成老年急腹症的诊断困难,包括询问病史困难、交流障碍、症状不典型、由于共病存在引起的症状混淆等〔1〕。临床工作中易误诊、

  • 标签: 老年 栓塞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护理。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2012年治疗的22例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者中,1例死亡,术后有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掌握正确的护理流程与措施,对患者的康复有很大的帮助。

  • 标签: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护理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MI)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收治的26例AMI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诊断获得正确诊断的仅6例。22例行手术治疗,2次手术4例。治愈16例,死亡10例。随访0.5~5年,3例失访,3例患者于随访期间死亡。结论该病诊断特异性较差,早期诊断、手术切除坏死肠管、术后抗凝治疗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 标签: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 肠系膜血管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