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梗患者在急诊冠脉介入术中心室风险因素。方法:选取 2018年 12月~ 2019年 12月于我院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 100例急性心梗患者患者,回顾分析患者资料。结果:性别、年龄、血清钾和血糖不是急性心梗患者介入术中心室的影响因素( P> 0.05);心肌梗死溶栓试验( TIMI)分级、再灌注心律失常是急性心梗患者介入术中心室的影响因素( P< 0.05)。 TIMI分级低、再灌注心律失常,是急性心梗患者介入术中心室的独立因素( P< 0.05)。结论:急性心梗患者介入术中心室的风险因素较多,在对患者进行介入手术治疗时,需要关注急性心梗患者介入术中心室情况,制定合理预防方案,控制心室的发生。

  • 标签: 心梗 冠脉介入术 心室纤颤
  • 简介:摘 要: 心房是持续的心律失常,常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心房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伴随而来的便是合并症脑卒中的发病率增高,导致病患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危害。有研究表明, 50 岁以下的人出现心房的几率低于 2% , 70 岁以上的人出现心房的几率则为 13% ,可见,老年人心房的发病率较高。老年人出现心房伴发栓塞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风湿性瓣膜心房的病患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会增加 17 倍。为了预防老年心房,经过医务人员的多年研究,发现抗凝治疗对于预防脑卒和降低其发病率中具有良好的作用,本文就其在药物选择、适应证、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 标签: 老年人 心房纤颤 抗凝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 2004—2016 年对我院收治的 85 例老年慢性心房病人的观察治疗,发现老年慢性心房与脑梗死有着密切的关系,且老年心房并发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因而,在诊断心房病人时,有必要做 CT 检查,尽早发现脑梗死,进行及时和积极有效的治疗,以免发生反复发作性的心源性多灶性脑梗死而导致严重的痴呆并发症。

  • 标签: 慢性心房纤颤 脑梗死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心房35例临床重点。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35例心力衰竭并发心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段为2019年3月-2020年3月,按照单双号分组,将接受常规治疗1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另外20例接受胺碘酮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心力衰竭并发心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0%,不良反应发生率15.0%;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0.0%,不良反应发生率40.0%,两组心力衰竭并发心房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力衰竭并发心房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疗后治疗有效率明显提升,能够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的产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心力衰竭 心房纤颤 胺碘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在永久性心房(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72例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永久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接受医护一体化模式,随访6个月后比较两组依从性评分、INR(控制国际标准化比率)达标率、房颤-相关症状的分级(EHRA)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依从性评分、INR达标率及EHR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模式有效提高永久性房颤患者提高抗凝效果及安全性。

  • 标签: 医护一体化 房颤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中医辨证分析证形成病因,以便根据病因来提高证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时间段为 2016年 12月到 2018年 12月,采用回顾资料分析法,获得证患者形成病因。结果 :证 79例患者病因统计中,主要有以下病因引起:因于风者占比 30.37%,因于火者占比 21.51%,因于痰者占比 18.98%,因于瘀者占比 16.45%,因于虚者 12.65%。结论 :证病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因于风者、因于火者、因于痰者、因于瘀者、因于虚。临床上可以根据以上主要病因来判断患者病情,采用针对性治疗方法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中医辨证 颤证 病因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讨小剂量利伐沙班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 (NVAF)患者中抗栓治疗的疗效与相关并发症。方法 选取老年非瓣膜性心房 (NVAF)患者 1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78例 )和对照组 (80例 ),治疗组给予小剂量利伐沙班 (10 mg/d)抗栓治疗,对照组选择华法林并使抗凝强度维持在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2.0~ 3.0,随访 1年。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次数、再入院次数、再住院时间、临床事件 (栓塞、出血及死亡 )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再住院时间、再入院次数、主动随访次数、被动随访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而且轻、中度出血及严重出血的发生率,治疗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栓塞、死亡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 在老年 NVAF患者中,小剂量利伐沙班抗栓治疗在部分方面优于华法林。

  • 标签: 非瓣膜病心房纤颤 老年 抗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心室电激动延迟程度(LVED)及右心室与左心室起搏位点的距离(DRLV)在优化左心室起搏位点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应用左心室四极电极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心力衰竭患者,测量其左心室4个起搏位点的LVED及DRLV。按如下流程优化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1)避免膈神经刺激(PNS);(2)合适的起搏阈值;(3)避开心尖部起搏;(4)选择最大LVED;(5)选择最大DRLV。按流程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进行CRT,统计左心室四极电极置入的靶血管分布情况。记录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的双心室起搏百分比;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 min步行距离、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并统计CRT术后有应答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应答的患者比例。结果入选29例心力衰竭患者,男性19例(66%),年龄(61.7±7.6)岁。扩张型心肌病17例(59%),缺血性心脏病12例(41%)。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左心室四极电极至靶血管内,且4个起搏位点亦均在靶血管内,侧静脉15例(52%),前静脉2例(7%),后静脉11例(38%),心大静脉侧分支1例(3%)。术后6个月双心室起搏百分比均大于95%。以最大的LVED及最大的DRLV作为依据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的患者分别有19例(66%)和4例(14%)。最终29例患者中,有5例(17%)以D1作为起搏位点,5例(17%)以M2作为起搏位点,7例(24%)以M3作为起搏位点,12例(41%)以P4作为起搏位点。10例(34%)患者应用了传统双极电极具备的起搏位点(D1、M2),19例(66%)患者应用了左心室四极电极特异的起搏位点(M3、P4)。29例患者术前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 min步行距离、NYHA分级分别为(171±24)ms、(231±79)ml、(28±5)%、(74±11)mm、(294±103)m、(3.2±1.0)级;术后6个月分别为(130±12)ms、(158±73)ml、(36±10)%、(66±12)mm、(371±86)m、(1.9±0.5)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01)。CRT术后6个月应答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答率分别为97%(28例)、83%(24例)。结论左心室四极电极的4个LVED和DRLV可用来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且以最大LVED及DRLV作为依据选择起搏位点,CRT应答率较高。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左心室 电极 心脏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 有关持续性心房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病患的心理护理措施与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 2019年 1月至 2020年 1月接诊的持续性心房病患 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选 80例持续性心房病患全部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持续性心房病患进行分组,给予其中 40例持续性心房病患临床常规护理服务,将其纳入对照组,给予剩余 40例持续性心房病患围手术期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将其纳入研究组,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持续性心房病患接受各自护理措施之后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持续性心房病患接受各自护理服务之后的生活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明显;研究组与对照组持续性心房病患产生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明显。结论 临床中对于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的永久性心房病患,心理护理干预能促进病人更好的恢复,生活上更多自信,术后复查,服药医从性更好,减少术后并发症等。

  • 标签: 心房纤颤 双极射频消融 心脏瓣膜置换术 围手术期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真实世界中经静脉植入型除导线(Riata,美国雅培公司)的长期表现。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除器脉冲发生器更换的患者,筛选出植入Riata或Durata(美国雅培公司)系列除导线者。分析其脉冲发生器更换术中的导线故障情况,并将更换术中测试的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与首次植入时比较。结果共有76例植入了Riata或Durata除导线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器(CRT-D)脉冲发生器更换患者,包括Riata组29例,Durata组47例。至更换术时,Riata导线应用3.0~12.2(7.4±2.1)年,Durata导线应用1.7~9.3(5.2±1.9)年。Riata组中,共4根导线在应用6.5~10.9(8.2±2.0)年时出现3根绝缘层破裂、1根导线断裂,故障率为13.8%(4/29),高于Durata组0的故障率(P=0.019)。导线完整性好得以继续应用的包括Riata导线25根,Durata导线47根。相较于首次植入时,脉冲发生器更换术中完整性好的Riata导线起搏阈值(1.1 V/0.5 ms对0.7 V/0.5 ms,P>0.05)和R波振幅(11.8 mV对12.7 mV,P>0.05)无明显变化,阻抗降低(519 Ω对630 Ω,P<0.01)。结论Riata导线平均应用7.4年时的故障率为13.8%。完整性好的导线长期起搏阈值和感知稳定,可严密监测下继续应用。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除颤导线 导线故障 起搏参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极有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SCD)。一项给透析患者植入心脏复律除器的试验,研究了一级预防性植入型心脏复律除器(ICD)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35%的透析患者所起到的预防死亡的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钢纤维混凝土的概念,阐述了路桥施工中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技术,最后总结了路桥施工中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效果,旨在实现钢纤维混凝土更广泛的应用,确保路桥工程的施工质量,为人们的出行创造安全和谐的环境条件。

  • 标签: 路桥施工 钢纤维混凝土 应用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无痛支镜检查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74例无痛支镜检查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研究需求,采用差异化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实施不同护理指导方案,对比患者最终护理效果,指标观察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护理认同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其中,实验组总满意度为97.30%,对照组总满意度为81.08%,且实验组患者质量评分及护理认同度显著好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右心血流动力学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其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生化指标和临床试验只能间接评价右心室功能,而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血池显像和心脏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技术使得右心室功能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准确。为了对评价右心室功能的技术有更全面的了解,笔者就上述影像学方法在右心室功能评价方面的应用予以综述。

  • 标签: 心室功能,右 超声心动扫描术 核素心血池显像 心脏磁共振成像
  • 简介:【 摘要 】 目的 主要是分析了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方面的问题。 方法 选取到了我院 2011.12-2013.12 月期间收治到的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患者 34 例作为了这次研究的对象,为他们进行了心电图的一个检查,并且把心电图检查的结果特点以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一个回顾性的分析。 结果 在心电图检查的诊断里,对右胸所采取到的 V3R-V6R 这四个导联里任何一个导联所出现的 ST 段抬高都在 1mV 以上的情况都可以被诊断成了右室心肌的梗死情况。 结论 现在在临床上主要采用倒的都是一些常规的十二导联对右室心肌梗死进行了一个心电图的诊断,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加做右胸导联的检查,主要是为了提升到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准确的机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埋藏式心律转复除器(ICD)在心源性猝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ICD技术的发展,儿童ICD植入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儿童ICD在应用指征、器械及植入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仍面临着巨大挑战。现就儿童ICD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包括常见病种、适应证及ICD系统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心血管病学 心源性猝死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院前急救中采用迈瑞除仪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出院存活率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2-2020.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总计92例。在患者的施救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急救方案,按照急救措施进行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措施,研究组在急救的过程中采用迈瑞除仪,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采用迈瑞除仪进行急救的研究组患者5分钟、10分钟、15分钟心肺复苏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在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中出院存活率更高,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院前急救措施中加强使用除仪可显著提高急救成功率,建议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除颤仪 院前急救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在社会环境下使用自动体外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ion AED )进行现场急救的54例危重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在国内公共场所应用AED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5年间国内公共场所使用AED现场急救54例临床病案从患者和AED使用者属性、AED临床性能三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现场应用AED分析后,54例患者未发生院外发生心博骤停患者9例;发生心博骤停患者45例,脑复苏出院40例(88.9%),死亡5例(11.1%),其中1例为现场恢复自主循环在院内死亡。AED对可除节律识别及除建议的正确率为100%。对室颤电击成功率为97.22%,无脉性室速成功率为100%。数据显示不同品牌的AED在工作核心指标上均表现出临床有效性。施救者的操作水平影响着AED的电击关键时间,这些关键时间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P<0.05)。结论AED的电击决策和电击性能可靠、有效。加强人群培训,缩短电击关键时间,优化社会配置,加强运维管理可提高AED应用的整体效能。

  • 标签: 院前急救 院外心搏骤停 自动体外除颤器 公共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