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德里《法律的力量》和《马克思的幽灵》等著作中,引人注目地提出了他的“公正”思想德里以公正为超越自然和理性的法律之上的法律,引经据典阐述它同法律的异同,以及当今之“脱节”时代如何对之翘首以盼。进而论述解构即公正:诚如一切可以解构,唯解构自身不可解构;同样一切皆可解构,唯公正不可以解构。德里曾经视乌托邦为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大忌,然最终假公正之名,系统阐述了他极具乌托邦色彩的政治学思想,思之耐人寻味。

  • 标签: 德里达 解构 公正 法律 马克思 蒙田
  • 简介:德里在《声音与现象》中第一次提出了“分延”这个概念。通过对胡塞尔符号中翻译、符号、在场、悬搁、补充等具体问题的考察,我们初步看出德里从对胡塞尔符号学中的拆解中,解构“在场形而上学”,不断建构他自身的“延异哲学”。

  • 标签: 符号 在场形而上学 补充 延异哲学
  • 简介:雅克·德里将"自传"称之为"自传书写",轻视以自我为中心从生到死的传统自传叙事。他主张:自传并不是客观的自我书写而是主观地书写自我与他者的联系;自传并不是叙述自我思想概况而是详细介绍自传作家本人的作品概况;自传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纪实书写而主要是虚构书写。我们认为,雅克·德里所论述的自传话语,在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自传理论的同时,又是对既有理论的重新建构,从而形成了其全新的"自传批评话语"。

  • 标签: 德里达 自传话语 解构与建构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这就是德里在《友爱的政治》中为什么要谈论,德里对政治、法律、正义、人权、国际等概念的解构正是对欧洲政治的新思维,却对德里的政治哲学只字未提

  • 标签: 友爱政治 德里达友爱
  • 简介:德里的语言哲学批驳了"逻各斯中心论"和"声音中心论"。所谓"逻各斯中心论",指的是一种以在场为中心的本体论和以言语为中心的语言观。德里认为,形而上学的逻各斯绝不能囊括一切事物,总有某种异己的和昏暗模糊的东西拒绝被整体化在同质的同一性之中。

  • 标签: 语言哲学 德里达 中心论 逻各斯 形而上学 语言观
  • 简介:德里1985年发表的《巴别塔》一文,公认是他影响最大的一篇《圣经》解读文献,也是他最集中讨论上帝之名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翻译的不可能,但是翻译不可能的同时又是翻译的不可或缺。《巴别塔》(DesToursdeBabel)的标题本身被认为就暗藏了许多玄机:首先,des固然是冠词,可是德里为什么选择用复数形式,复数形式对应后面“塔”的复数形式?我们都知道当初以色列人统共造过一座巴别塔,而且因为上帝干涉,终而是半途而废了。

  • 标签: 巴别塔 德里达 翻译 复数形式 《圣经》 形式对应
  • 简介:尤其是作为这种友爱概念的政治基础的城邦概念和公民概念,也要解构其基于国家和主权概念的政治的概念,"施米特、施特劳斯与《政治的概念》"

  • 标签: 友爱政治 德里达友爱
  • 简介:这就是德里在《友爱的政治》中为什么要谈论,  对德里思想的这两种解释模式(海德格尔模式和德曼模式)涵盖了德里的早年哲学,德里对文学文本的解构不仅给出了一种不同于

  • 标签: 友爱政治 德里达友爱
  • 简介:后期德里一般认为历经了一个“政治学转向”,其中《友谊政治学》可视为这个转向的代表作。友谊政治学的核心是解构“博爱”(fratemit),揭示其希腊语境中兄弟义气的语境,以及博爱这样一种作为西方政治学基础的自然血统实际上何以是子虚鸟有。针对德国政治理论家卡尔·施密特以分清敌友为政治学前提的观点,德里指出后冷战时代敌人消失之后西方政治学迷失方向,是为各种错位移位提供了可能。而德里的“款待”和“民主”思想,是再一次呼应了《马克思的幽灵》中提出的“新国际”思想

  • 标签: 德里达 友谊 政治学 博爱 施密特 款待
  • 简介:德里影响,一批研究者将解构主义与政治一意识形态分析相联系,对种种根深蒂固的圣经观念予以深度质疑和剖析;另一批学者则致力于研讨德里的宗教理念。德里解构理论的首要术语“异延”与圣经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性,然而他却认为,就人们普遍向往的稳定性而言,圣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这一点尤其通过“亚伯拉罕祭献以撒”和“巴别塔”叙事表现出来。德里的解构主义有益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建构,但其语言风r格诘曲聱牙晦涩艰深,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读者对其理论的理解和接受。

  • 标签: 德里达 圣经文学 解构
  • 简介:摘要:德里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其解构主义理论在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本文基于德里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拆解,深入了解”延异“”踪迹““撒播“”增替“等核心术语,并探究其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 标签: 德里达 解构主义 翻译理论
  • 简介:摘要:德里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其思想资源丰厚,思想领域宽阔。德里的无条件的大学既是捍卫大学的无条件的提问原则,抵御来自经济、政治等权利的渗透,同时也是为纯粹理论的人文学科的辩护,颠覆学科间的等级制度。了解德里的大学和民主问题有助于丰富对解构思想的理解。

  • 标签:
  • 简介:本文从四个方面将德里关于米勒的论述进行了梳理和评论:正义、孤独、友谊、卓见。在对米勒进行论述的同时,德里超越了一般性的对某人某事的评价,而是借此对以上四个概念做了精彩的哲学阐释;而在某些方面德里的欲言又止,与论述所涉及的历史语境有关。本文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米勒,也会对德里的哲思增一管窥。

  • 标签: 德里达 米勒 正义 友谊 孤独
  • 简介: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康德从来不缺少批判者,但众多批判者中最危险的也许是德里。解构主义的根本目标乃是颠覆以真理或本质等逻各斯为核心的形而上学。康德之所以成为德里的批判目标,就是因为他的美学一丝不苟地服从了形而上学预设的内外区分,比如形式与实存、情感与感觉、表象与目的、配饰与作品等等。为了证明审美的自律性,康德使用了几个毫不起眼的例证与脚注。然而在德里出人意料的剖析下,这些处于康德文本之边沿和末梢的例证与脚注最终竟颠覆了康德的美学大厦。正如德里指出的那样,边框或配饰、纯粹切割之无以及崇高的无限,它们一直在秘密地解构着康德看似完整的美学。

  • 标签: 美学理论 审美判断 《判断力批判》 合目的性 解构主义 直观形式
  • 简介:现代西方批评理论表现出很强的科学性,本文以新批评和德里的"文本"概念为例,认为这些科学化的研究,并不纯粹是对文学活动特征、真相的揭示,而包含了一种主观"信仰"的选择。

  • 标签: 新批评 德里达 批评理论 文本
  • 简介:<正>由法国哲学家德里在六十年代末叶推出,嗣后如风卷残云般席卷欧美的解构(Déconstruction)理论,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一种晦涩艰深,且是疑义丛生的玄学。英国学者大卫·诺维兹,在其《隐喻、德里和戴维森》一文中,干脆便说:“任何试图揭示解构论的本质,予此种学说与实践一个客观的详尽的阐说的努力,都注定立时便陷入窘境,因为说来矛盾,就解构理论的实质而言,这类详尽阐说根本

  • 标签: 德里达 对立概念 解构理论 传统哲学 形而上学 解构论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中者是德里在《胡塞尔,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指责胡塞尔,本体论差异激发德里以这样一种方式思考基础(即存在)

  • 标签: 历史语境 德里达历史 支援背景
  • 简介:公正之于社会,恰如真理之于思想,公正不仅跟法律和制度有关联,从更大意义上说,它更是一个哲学话题,它不仅代表着一种完善的制度,更代表着一种完美的德性。一般来说,公正是涉及社会全体成员相互间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从社会和个人角度来说,它是一种内在的美德和良知;从社会制度层面讲,公正则是人们获得理想社会秩序的手段。

  • 标签: 公正思想 理想状态 德里达 社会秩序 反思 制度层
  • 简介:符号学 表述 指号 含义 交错德里与胡塞尔的符号学论争主要发生在《声音与现象》的文本中,符号在本质上可以区分为表述和指号,胡塞尔对表述作了三个层面上的区分[20]

  • 标签: 德里达胡塞尔 符号学之争 胡塞尔符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