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PP-2A和PP-2B使AD异常磷酸化tau蛋白的去磷酸化活性可被Mn2+和Mg2+激活[7],PP-2A和PP-2B也可使PHFⅡ-tau蛋白不同位点去磷酸化,  AD脑中微管相关蛋白tau被异常过度磷酸化

  • 标签: 微管相关 病神经原 相关蛋白
  • 简介:目的对晚期胃癌中β-微管蛋白Ⅲ表达与多西紫杉醇疗效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选取以多西紫杉醇方案为主要治疗方案的200例晚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肿瘤组织中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情况,并对β-微管蛋白Ⅲ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200例晚期胃癌患者中,β-微管蛋白Ⅲ阳性患者的有效率低于β-微管蛋白Ⅲ阴性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中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在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后,其耐受性良好,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微管蛋白Ⅲ表达情况可以作为以多西紫杉醇为主要治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预测指标之一,但此结论还需更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

  • 标签: 多西紫杉醇 晚期胃癌 β-微管蛋白Ⅲ
  • 简介:多数临床医师对活血化瘀等中药治疗超早期脑出血持慎重怀疑态度,目前,缺乏确切的实验和临床证据证明脑出血超早期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是否有益。本研究选择大鼠脑出血后12、72h2个不同时间点作为开始应用三七总皂苷治疗的时间,观察三七总皂苷超早期应用,对脑出血大鼠微管相关蛋白-2(MAP-2)及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

  • 标签: 微管相关蛋白-2 神经生长相关蛋白 超早期脑出血 三七总皂苷 蛋白表达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中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变化,以探讨精神分裂症内在发病机制,为该疾病寻找更多诊疗手段。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病例组,同期于社区体检的健康自愿者中随机选取60例为对照组。病例组年龄(36.38±9.18)岁,男34例,女26例。对照组年龄(35.28±7.81)岁,男35例,女25例。两组均行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检测,其中病例组采用利培酮片剂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6个月检测血浆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病例组治疗前、治疗6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测定,并进行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结果未经治疗的病例组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6周后,血浆中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水平存在一定的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6个月后,血浆中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水平继续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治疗后PAN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相关性分析提示,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程度呈负相关(均P<0.01)。结论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可作为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及治疗疗效判断的一项重要生化指标。

  • 标签: 巢蛋白 微管相关蛋白 精神分裂症
  • 简介:摘要报道TBCD基因复合杂合变异致分子伴侣介导的微管蛋白病1例。患儿临床特点包括8月龄起病、难治性热敏感性惊厥、精神运动发育倒退,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逐渐加重的脑萎缩,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提示TBCD基因c.1516T>C(p.C506R)和c.112G>C(p.A38P)致病性复合杂合变异。目前该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当临床上出现婴儿早期渐进性脑萎缩、热敏感性惊厥时,应考虑该病,尽早进行基因检测。

  • 标签:
  • 简介:目的目前,大血管手术和复杂先心病术中深低温停循环下神经系统的保护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了探寻神经保护新的思路,我们对不同温度下停循环的大鼠海马组织进行了损伤评估。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深低温停循环(15-20℃),中低温停循环(20-25℃),浅低温停循环(25-30℃)和假手术组。术后对大鼠海马组织进行了病理评估,对神经元树突中的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protein2,MAP2)的表达,进行了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血浆中MAP2和S100β的含量也通过ELISA法进行了测定。结果与假手术相比,各组低温停循环大鼠的海马神经元的树突微管和线粒体嵴均有溶解。与假手术组相比,浅低温停循环组海马组织中MAP2的mRNA表达上调,MAP2蛋白组间无差异。各组血浆S100β含量并无统计学差异,而与假手术组相比,浅低温停循环组的血浆MAP2升高。结论低温停循环后,神经元的树突受损,微管溶解,其构成蛋白MAP2释放到血液。促进MAP2生成,减少MAP2的损失可能是一种有效的神经保护策略。

  • 标签: 低温停循环 树突 微管相关蛋白2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前列腺癌组织中微管不稳定蛋白(Stathmin)和高迁移率蛋A2(HMGA2)的表达,分析两者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意义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8月临沂市人民医院和青岛市立医院治疗并经病理学确诊的23例前腺列增生组织和75例前列腺癌组织标本,前列腺电切术取23例前列腺增生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中的Stathmin和HMGA2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的Stathmin阳性表达率为80.00%(60/75),明显高于前腺列增生组织阳性表达率21.74%(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51,P<0.05);Stathmin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明显相关(t=7.204、5.357,P<0.05)。前列腺癌组织中HMGA2阳性表达率72.00%(54/75),明显高于前腺列增生组织阳性表达率13.04%(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43,P<0.05);HMGA2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组织学分级、精囊腺侵犯和临床分期明显相关(t=9.560、4.734、4.688,P<0.05)。结论Stathmin和HMGA2过度表达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程度作用。

  • 标签: 前列腺癌 微管不稳定蛋白 高迁移率蛋A2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前列腺癌(PCa)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AP1LC-3)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9年2月本院泌尿外科需手术治疗的PCa患者96例,取肿瘤组织标本和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标本用于研究。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MAP1LC-3基因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组织中MAP1LC-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PCa患者癌组织中MAP1LC-3基因的2-△△Ct值为(0.375±0.065),显著高于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的(0.116±0.024)(P<0.01)。PCa组织中MAP1LC-3蛋白的AOD值为(0.351±0.046),显著高于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的(0.082±0.013)(P<0.01)。PCa组织中MAP1LC-3基因2-△△Ct值和蛋白AOD值在Ⅲ、Ⅳ期患者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P<0.01),N1期患者显著高于N0期患者(P<0.01),Gleason评分>7分患者显著高于Gleason评分≤7分患者(P<0.01),PSA>20 ng/mL患者显著高于PSA≤20 ng/mL患者(P<0.01)。结论PCa组织中MAP1LC-3基因和蛋白高表达,高表达的MAP1LC-3可能参与了PCa的发生、侵袭和转移过程。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前列腺特异抗原 肿瘤浸润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分子微管蛋白抑制剂IG-105脂肪乳注射液的制剂工艺。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小分子微管蛋白抑制剂IG-105脂肪乳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溶解性最佳的溶剂,对其稳定性进行基本的判断。然后再抽取10mg左右的IG-105脂肪乳,将其溶解在溶剂中,再选用25%的生理盐水将溶剂进行稀释,制备出IG-105脂肪乳注射液。1结果经过研究,发现小分子微管蛋白抑制剂IG-105在CremophorEL以及SolutleHS15中的溶解度最佳,分别达到了18mg/mL以及10mg/mL,体现出较好的溶解性。其他实验溶剂均未有明显的溶剂效果,与临床医学上所需的配药剂量还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得出IG-105脂肪乳注射液的主要处方为IG-105脂肪乳15ml,将其溶入5ml的SolutleHS15与5mL无水乙醇混合溶剂中。结论小分子微管蛋白抑制剂IG-105脂肪乳注射液处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它所应用的增溶剂含量符合相关的标准,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使其发展成为注射剂。该研究获国合专项(2012DFA30530)资助。

  • 标签: 小分子微管蛋白抑制剂 IG-105脂肪乳注射液 制剂工艺
  • 简介:摘要:微管理提升活动从微观层面持续提升公司的业务执行能力和管理效能,优化各部门的管理流程和管理细节,凝聚敢打必胜的管理团队,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

  • 标签: 管理  效率  提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患者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和微管蛋白β3(TUBB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为胃癌的精确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并且接受胃镜活组织检查或手术的46例胃癌患者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BRCA1和TUBB3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BRCA1和TUBB3 mRNA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胃癌组织BRCA1和TUBB3表达间的关系及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BRCA1和TUBB3蛋白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43.5%(20/46)比16.7%(5/30),65.2%(30/46)比6.7%(2/30),均P<0.0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BRCA1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15.5±6.8比5.0±1.6,t=9.41,P<0.01),胃癌组织中TUBB3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22.1±6.3比5.7±1.9,t=3.51,P<0.01)。女性患者TUBB3蛋白阳性率低于男性[15.4%(2/13)比84.8%(28/33)],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患者的BRCA1蛋白阳性率高于HER2阴性患者[87.5%(7/8)比47.4%(18/38)],有家族史患者的BRCA1蛋白阳性率高于无家族史患者[85.7%(6/7)比35.9%(14/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癌组织BRCA1和TUBB3蛋白表达阳性均与胃癌分期、分化程度有相关性(均P<0.05)。BRCA1和TUBB3蛋白表达相关(χ2=33.52,P<0.01)。结论BRCA1和TUBB3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且BRCA1与TUBB3、BRCA1与HER2之间可能有一定联系。BRCA1和TUBB3可能在胃癌的诊断和治疗中有一定意义。

  • 标签: 胃肿瘤 微管蛋白 BRCA1蛋白质 基因,BRCA1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I3K)抑制剂LY294002对AKT/GSK3β/CRMP2信号通路的影响,及通路改变对大鼠抑郁样行为及微管蛋白的影响。方法1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盲法随机分为LY294002组及溶剂DMSO组,每组8只。麻醉后进行海马CA1区脑立体置管,置管1周后给予LY294002或DMSO脑立体注射,并进行抑郁样行为检测。采用RT-qPCR技术检测海马AKT、GSK3β、CRMP2、tubulin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海马AKT、p-AKT、GSK3β、p-GSK3β、CRMP2、p-CRMP2以及微管动态性相关蛋白Acet-tubulin、Tyr-tubulin表达水平。比较两组大鼠抑郁样行为表现及分子表达差异。结果旷场实验显示,LY294002组大鼠的中心移动距离较DMSO组显著下降[(3.64±2.17)cm;(31.51±12.68)cm;t=2.69,P=0.03];LY294002组中心区持续时间较DMSO组亦显著下降[(0.73±0.46)s;(4.85±2.10)s;t=2.33,P=0.04]。强迫游泳测试结果显示LY294002组大鼠的不动时间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水偏好实验显示两组大鼠糖水消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结果显示,LY294002组大鼠海马组织CRMP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DSMO组比较,LY294002组大鼠海马组织p-AKT及p-GSK3β表达水平下降(P<0.05);CRMP2表达水平降低,p-CRMP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同时,Tyr-tubulin表达水平下降,Acet-tubulin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两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Y294002通过影响AKT/GSK3β/CRMP2信号通路,导致微管动态性损害,并使大鼠出现抑郁样行为。

  • 标签: PI3K抑制剂 脑衰反应调节蛋白2 信号通路 微管蛋白 抑郁
  • 简介:目前,气吹微管微缆即JETnet技术已成为通信运营、解决通信管道资源紧张首选方案之一。无论是接入网、城域网还是通信干线网,采用JETnet技术为工程方案在我国都有了实际商用。本文针对JETnet的技术特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着重说明了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情况、未来发展向和市场前景。 

  • 标签: 气吹 微管微缆 JETnet 工程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念珠菌菌丝对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自噬流的影响。方法白念珠菌菌丝分别体外诱导BMDM细胞0.5、4、12 h,以不加菌丝处理的0 h组作为对照,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时间点自噬关键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Ⅰ向LC3-Ⅱ的转换及磷酸化雷帕霉素机制性靶蛋白(p-mTOR)的表达。白念珠菌菌丝分别联合4种溶酶体阻断剂,包括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64d+胃蛋白酶抑制剂pepstatin、巴弗洛霉素-A1(BAF-A1)、氯化铵及氯喹,体外诱导小鼠BMDM细胞4、12 h,观察白念珠菌菌丝对BMDM细胞基础自噬流的影响。统计分析采用非配对t检验、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白念珠菌菌丝体外处理小鼠BMDM 0.5、4和12 h后,与0 h组(0.983±0.030)相比,LC3-Ⅰ向LC3-Ⅱ转换均增加(1.254±0.118、1.629±0.391、1.598±0.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75、2.856、2.804,均P< 0.05),但各组p-mTOR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白念珠菌菌丝联合E-64d + pepstatin体外处理BMDM细胞4和12 h后,LC3-Ⅱ的蓄积水平较E-64d + pepstatin单独处理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3.691、6.648,均P< 0.05)。与相应溶酶体阻断剂组相比,白念珠菌菌丝联合BAF-A1、氯化铵或氯喹4和12 h后,LC3-Ⅱ的蓄积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 0.05)。结论白念珠菌菌丝体外诱导可增加小鼠BMDM细胞基础自噬流中LC3-Ⅰ向LC3-Ⅱ的转换。

  • 标签: 白色念珠菌 菌丝 巨噬细胞 自噬 微管相关蛋白质类
  • 简介:肾中上腺素受体介导内源性儿茶酚氨的作用并显示可以影响神经原的发育。微管相关蛋白-2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骨架蛋白,其磷酸化参与调节神经突起的生长和神经原的可塑性。本研究拟观察肾上腺素对分化的PC12细胞中MAP-2的磷酸化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理。实验中我们发现肾上腺素可以时间及剂量依赖性地促进分化的PC12细胞中MAP-2C丝氨酸136位的磷酸化水平。

  • 标签: 微管相关蛋白-2 PC12细胞 磷酸化水平 肾上腺素 诱导分化 细胞骨架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宫腔微管人流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临床资料为来我站就诊的自愿接受流产的患者300例,研究对象分为微管组和药流组,每组接纳患者150例。微管组采用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采用负压吸引术进行人工流产,当子宫收缩或子宫壁有粗糙感时停止操作,术后10天来我站进行超声检查。药物组给予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口服,孕囊排出10天后来站进行超声检查,回声阴影大于1cm应进行清宫处理。结果:微管组患者流产率明显高于药流组患者,微管组患者的出血量也明显小于药流组患者,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各级疼痛无明显差异,微管组患者除1例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外,无其他术后副反应;药流组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头晕、发热、呕吐、皮肤红疹等副反应。结论:宫腔微管人流吸宫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出血量少、患者痛苦少、吸宫的完全流产率高,为妇女终止早孕提供了新的选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宫腔微管 终止早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妊娠早期妇女人工流产中使用微管可视无痛人流技术终止妊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妊娠5w~7w孕妇800例,其中观察组500例采用微管可视无痛人流技术终止妊娠;对照组300例按照传统的人工流产手术操作,观察两组的人流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微管可视无痛人流技术用于早期妊娠人工流产安全有效。

  • 标签: 早期妊娠 人工流产 微管 B型超声 丙泊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