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阑尾并发在临床上发病率与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我院诊治阑尾并发发病率与发病原因、观察住院天、住院费用;急性阑尾炎并发行抗感染、穿刺抽脓治疗;阑尾切除术后并发予以综合治疗。结果阑尾炎患者998例中发生阑尾并发96例(9.62%),其中急性阑尾炎并发17例(1.70%),阑尾切除术后并发79例(7.92%)。急性阑尾炎并发平均住院时间21天;阑尾切除术后并发平均住院时间12天。无并发组患者平均住院费3401元;有并发患者平均住院费6493元;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阑尾并发发生率高原因与临床医生基本功不牢;与本地文化和经济落后有关;与发病后就诊时间延迟有关。临床外科医生只有练好基本功;患者患病后及时就诊才能减少阑尾并发的发生。

  • 标签: 阑尾并发症 急性阑尾炎并发症 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眩晕属于一种涉及多个领域的复杂性疾病,随着对该病研究不断深入,当下临床中针对该病诊断方式有多种,且可有效确定患者病情。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眩晕展开研究,阐述中医和西医对眩晕诊断方式或判断依据,并探讨当下较为常用的中西医治疗方式,旨在为眩晕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眩晕症 中西医 结合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X线胸片特点。方法本组对象共46例,其中23例为我院随机抽取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定为研究组,另选我院其它精神病住院患者23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后及治疗1年以上胸片,观察肺叶面积及肺部变化。结果三组患者入院时胸片面积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1年后,三组肺部面积相互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及对照组入院1年后分别与入院时对比,差异显著,P<0.05,正常组与1年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有不同程度肺部胸片改变,其中肺下野纹理聚集及双膈顶上升发生率最高,分别为77.78%和74.07%,以上纵隔影增宽发生率最低,为33.33%。结论长期抗精神病药物,对肺部影像严重,可造成肺叶缩小,从而影响患者呼吸功能,需进一步研究发生机制,以有效预防肺叶缩小、呼吸功能障碍发生。

  • 标签: 慢性精神分裂症 X线胸片 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肌营养不良短小蛋白结合蛋白(Dysbindin)在胰腺癌中的作用及其与胆碱能激动剂卡巴胆碱的关系。方法通过慢病毒和小干扰RNA分别构建Dysbindin上调组和下调组胰腺癌细胞系,通过Transwell实验验证Dysbindin和卡巴胆碱对胰腺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印迹实验验证卡巴胆碱对Dysbindin的影响以及卡巴胆碱和Dysbindin分别对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分子的影响。结果Dysbindin上调组胰腺癌细胞转移侵袭能力增强,且与对照组相比,Dysbindin上调组上皮型钙黏蛋白减少[(0.94±0.00)比(0.74±0.08)],而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增加[(0.60±0.17)比(1.33±0.10)],且Snail增加[(0.43±0.11)比(0.81±0.0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ysbindin下调组结果相反。与对照组相比,卡巴胆碱实验组胞质紧密粘连蛋白1增加[(0.16±0.06)比(1.40±0.15)],且N-cadherin减少[(1.34±0.13)比(1.03±0.1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ysbindin能促进胰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及EMT转化,卡巴胆碱能抑制Dysbindin的表达以及胰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和EMT进程。

  • 标签: 胰腺肿瘤 肌营养不良短小蛋白结合蛋白 卡巴胆碱 上皮间质转化
  • 简介:目的:研究左旋甲状腺素治疗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63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病人,以左旋甲状腺素治疗,25μg·d~(-1),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后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游离甲状腺素明显高于治疗前,而治疗后的促甲状腺素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治疗前、后差别显著,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高密度脂蛋白治疗前后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旋甲状腺激素治疗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能够恢复其甲状腺功能,纠正脂质代谢紊乱,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左旋甲状腺素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游离甲状腺素 促甲状腺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初探BCAR1、PDE1C、OPRD1以及NRXN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改变与原发性痛风及高尿酸血的相关性。方法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门诊及体检中心同期随机选取原发性痛风患者50例、高尿酸血患者30例和健康对照体检者50名,提取脱氧核糖核酸(DNA),经甲基化转化后对3组受试者BCAR1、PDE1C、NRXN1以及OPRD1 4个基因启动子区的目标序列进行焦磷酸测序,得到其甲基化率。采用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对3组病例的4种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提示PDE1C(pos4、pos5、pos6)的甲基化水平对诊断痛风有较高的准确性,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2、0.772、0.775,P均<0.05;OPRD1 pos4的甲基化水平对诊断高尿酸血有较高的准确性(AUC=0.733,P<0.05)。结论DNA甲基化可能与痛风及高尿酸血的发病和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DNA甲基化 痛风 高尿酸血症 焦磷酸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