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我国肾上腺结核仍是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primary adrenal insufficiency,PAI)也称Addison病的主要原因。本文探讨如何诊断早期肾上腺结核,降低误诊率,以利最大限度保留残余肾上腺功能。

  • 标签: 肾上腺结核 原发性肾上腺功能减退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腹腔肠系膜间隙入路与结肠旁沟入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左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H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及甘肃省其他5家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70例手术治疗左侧PHA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包括男43例、女27例;28例行经腹腔肠系膜间隙入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42例行经腹腔结肠旁沟入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围手术期结果。结果70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完成,肠系膜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短于结肠旁沟入路组[(26.7±8.8)比 (38.9±7.1)min,P<0.001)],失血量少于结肠旁沟入路组[45(30,50)比 50(40,60)ml,P=0.042],术后住院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1.0)比 (4.5±1.0)d,P=0.669)]。术后1个月复查,患者电解质及醛固酮肾素比值均正常,53例(75.7%)患者血压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经腹腔肠系膜间隙入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安全可行,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

  • 标签: 腹腔镜 肠系膜入路 结肠旁沟入路 肾上腺肿瘤切除术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 简介:摘要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由上皮和间叶成分组成的恶性肿瘤。本例肾上腺癌肉瘤患者CT检查见左肾前上方巨大囊实性肿块影,增强CT边缘及内部见分隔样实性成分呈轻中度持续强化,给予腹膜后占位及左肾切除术。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为肾上腺癌肉瘤。术后3个月复查CT,左肾区可见不均匀轻度强化软组织密度影,腹腔系膜区多发稍大淋巴结。临床考虑转移,化疗一周期后患者出院。

  • 标签: 癌肉瘤 肾上腺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兴奋在肾上腺静脉取血(AV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完成常规AVS和ACTH兴奋的AVS,且至少有一种AVS双侧肾上腺静脉插管成功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患者。计算选择指数(SI)、优势侧指数(LI),比较ACTH兴奋与否对插管成功率及优势侧判断的影响。结果共纳入73名原醛症患者,其中28名术后证实为醛固酮瘤(APA)。ACTH注射后外周及肾上腺静脉的皮质醇和醛固酮均较注射前显著增高(P<0.01)。注射ACTH后,左侧SI从6.5(3.0~13.6)增加到26.8(16.9~40.3)(P<0.01),右侧SI从20.8(4.8~34.8)增加到57.6(35.7~80.9)(P<0.01)。LI在ACTH兴奋前后没有统计学差异[7.7(2.3~19.6)对5.6(1.9~14.6), P=0.14]。注射ACTH后,左侧和右侧插管成功率分别提高15%和10%。在两种AVS方法都判定为插管成功的57例患者中,27例为单侧优势分泌,21例为双侧分泌,两种AVS判断优势侧的一致性为84%(48/57)。28个术后证实为APA的患者中,两种AVS方法单侧优势判断的正确率均为89%(25/28)。结论ACTH兴奋试验有助于准确判断双侧肾上腺静脉插管成功率,有助于AVS结果的判断。对于插管成功的患者,两种AVS在判定优势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 标签: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肾上腺静脉取血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 简介:摘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体育运动有了更多的兴趣,田径项目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投掷项目的发展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在进行投资项目的教学时,由于项目技术的复杂性较为突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右臂和右腿的锻炼,但左侧人体的钱能却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本文主要对于田径投掷项目最后用力中的左侧之城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从技术要求入手探讨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从而使左侧支撑技术的应用价值能够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

  • 标签: 田径投掷项目 最后用力中左侧支撑技术 投掷技术
  • 简介:摘要肾上腺Castleman病临床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左肾上腺Castleman病。患者术前无明显症状,B超检查发现左肾上腺占位。行后腹腔镜左肾上腺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肾上腺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符合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术后随访2年,未见肿瘤复发。

  • 标签: 肾上腺 Castleman病 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肾上腺意外瘤(adrenal incidentalomas,AI)的检出率日渐增高。初诊AI时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和生化检测评估其良、恶性和有无内分泌功能。恶性或功能性AI患者行手术治疗,未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访观察。规范的AI管理流程是AI正确诊断和治疗的保障。

  • 标签: 肾上腺意外瘤 影像学评估 生化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优先精准解剖肾上腺中央静脉在肾上腺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4年3月—2018年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患者76例,其中男41例、女35例,年龄33~67(42±11)岁,左侧42例、右侧34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采用传统"三层面法"的患者纳入传统组(38例),采用术中优先精准解剖肾上腺中央静脉后再游离肾上腺的患者纳入精准解剖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膜后引流管留置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BMI)、肿瘤位置、肿瘤类型和平均直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者。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6~24(18.5±4.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传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61.4±15.9)min、(66.84±19.25)mL、(3.6±0.6)d、(1.8±0.3)d、(7.9±2.1)d,精准解剖组分别为(66.2±13.7)min、(50.34±15.66)mL、(2.2±0.4)d、(1.7±0.3)d、(6.2±1.4)d。精准解剖组术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99、11.396、3.990, P值均<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均未见肾上腺危象、皮下气肿、高碳酸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中优先精准解剖肾上腺中央静脉并结扎,具有出血少、手术视野清晰,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肾上腺肿瘤 肾上腺切除术 后腹腔镜 肾上腺中央静脉 精准解剖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例左侧颈总动脉起始处狭窄,分别应用同轴技术及非同轴技术进行支架成形术。术后神经科体检及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随访时CTA提示支架通畅,无卒中事件发生。左侧颈总动脉起始处狭窄的患者可以选择血管内治疗,术中根据血管解剖形态选择保护装置的应用方法。

  • 标签: 颈总动脉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发生于左侧大脑中动脉环形动脉瘤1例。患者女,39岁,头颅CT平扫示左侧大脑中动脉走行区见团片状密度增高影,左外侧裂池及邻近脑沟内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见一巨大环形动脉瘤。术中证实为巨大囊状动脉瘤伴中心血栓形成。

  • 标签: 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左侧第一胸肋关节旁痛风结节一例。患者男,40岁。CT平扫显示左侧第一胸肋关节周围混杂密度肿块影,其内密度不均,病灶包绕锁骨,胸锁关节间隙增宽,邻近骨质不光整,呈穿凿状改变,且病灶与胸大肌分界欠清。MRI上病灶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分隔样不均匀强化。病理诊断为痛风结节。

  • 标签: 痛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普及,肾上腺意外瘤(adrenal incidentalomas,AI)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AI良恶性的判别、功能评估、手术指征及随访观察等重要问题,对于提高AI诊治效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而国内尚缺乏指导性的规范。AI管理需内分泌科、影像科、泌尿外科、病理科、肿瘤科等多学科协作,故制订此共识,旨在为AI患者的全程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肾上腺意外瘤 多学科 综合管理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总结分析17例肾上腺淋巴管瘤的临床诊治经验,探讨该病的影像特点及病理类型。结果显示,肾上腺淋巴管瘤的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与一般的囊肿相似,但囊腔密度略高于单纯性囊肿,部分病例囊壁可见钙化,少数可显示腺瘤样表现。本病确诊主要靠病理检查。对于肿瘤最大径≥4.0 cm、有内分泌功能、可疑恶性,或有明显临床症状者,推荐手术治疗。

  • 标签: 肾上腺肿瘤 肾上腺淋巴管瘤 诊断 治疗 腹腔镜技术
  • 简介:【摘 要】目的:为探究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式及其应用效果,为临床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主要采取资料分析法,选取某院20例肾上腺肿瘤患者,均使用CT扫描机进行诊断与病情鉴别。结果:经过血生化检查、内分泌检查以及CT诊断后,这20例患者分别患有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皮质腺瘤、皮质腺癌、肾上腺囊肿、髓质脂肪瘤、转移瘤以及神经母细胞瘤,其中CT确诊的有12例。结论:经过CT诊断,可以利用影像技术进行肾上腺肿瘤诊断,因此,CT诊断方式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有效的进行肾上腺肿瘤疾病鉴别。

  • 标签: 肾上腺肿瘤 CT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确诊为醛固酮瘤及单侧肾上腺增生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首选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切除肾上腺醛固酮高分泌组织,改善预后。目前研究显示,肾上腺部分切除术与肾上腺全切术治疗PA均可获得临床治愈,但术式选择仍存在争议。本文探讨不同术式治疗不同PA亚型的疗效与安全性、术后皮质醇水平的变化、术后复发以及手术技术等情况,以寻找不同PA亚型的最佳手术方式,使患者获益最大。

  • 标签: 醛固酮增多症 肾上腺部分切除术 肾上腺全切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再次手术的两种外科技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9年间28例房室间隔缺损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再次手术的患儿病例。排除单心室、肺动脉环缩术后、心房异构和其他初期未处理左侧房室瓣的患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成形组与置换组,统计两组患儿术前基本资料和手术资料,分析术后早期结果和随访转归情况。两组数据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和方差分析。将死亡与第3次等多次手术列为终点事件估计值,使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全部检验采用双尾法,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8例患儿中男7例,女21例;年龄9.6岁(5.6~16.2岁),体质量28.55 kg(15.5~55.9 kg)。左侧房室瓣成形21例,左侧房室瓣置换7例。院内死亡2例,随访无死亡病例。再次手术后2例行第3次等多次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置换组94 min(79~107 min)多于成形组66 min(45~83 min),P<0.05。瓣叶裂采用成形术18例,置换术2例(28.6%),P<0.05。随访1年生存率成形组94.4%,置换组85.7%;随访5年生存率成形组88.5%,置换组85.7%。结论左侧房室瓣反流是房室间隔缺损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左侧房室瓣再次手术首选成形术,瓣膜置换作为次要选择。大多数瓣叶裂可以通过瓣膜成形修复。远期随访左侧房室瓣再次成形术后仍存在3次等多次手术风险。

  • 标签: 房室间隔缺损 左侧房室瓣反流 左侧房室瓣再次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对呼吸内科疾病患者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干预进行治疗并探讨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实验选取了2019年1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92例呼吸内科疾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通过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干预,并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有效率的调查上,观察组患者的总疗效率为95.6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此同时,治疗后观察组的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呼吸内科疾病患者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干预进行治疗效果非常好,大幅度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治疗时间,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肾上腺皮质激素 治疗呼吸内科疾病 临床研究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