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王凌飞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乐山市五通桥区人民医院四川乐山614000)【中图分类号】R47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37-02尿结石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的尿结石一般较少见,临床上的尿结石大都是继发性的。比如泌尿系统疾病、膀胱疾病等所致的尿结石。大部分的尿结石都是肾、输尿管或者膀胱内的结石向下排,在经过尿道时出现卡顿,嵌在尿道所致。尿结石的发病还存在地区性,在我国,尿结石患者常见于长江以南,北方相对少见。近三十年,我国患尿结石的人数显著增加。尿结石多发于1-10岁儿童,而且90%以上为男性,临床上表现为尿道疼痛、尿潴留、尿线细等。1尿结石是由什么原因所致?尿结石的形成有几个步骤,首先是晶核形成,然后是结晶生长期,然后经过结晶聚集、滞留最终形成结石,类似于滚雪球,开始时很小,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尿液浓度变化,有些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结石,而有的人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处于尿盐结晶状态。尿结石这种疾病很常见,它大多情况下都是由于肾脏、输尿管或者膀胱内长了小石子引起的,这些器官内的结石在往下排的过程中,经过尿道,嵌在尿道管壁,就成了尿结石。尿结石不仅会引起疼痛、尿血,还会引发尿路感染。如果结石长期阻塞尿道,会造成肾积水,严重损害肾功能。一般对于比较小的结石,治疗方法都是使用中药进行溶解,如果结石较大,则采用体外振波碎石术进行治疗,另外也可以开刀手术直接取出,但是这种方法对人体的伤害比较大。2尿结石有哪些症状?2.1膀胱刺激症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广告里说尿频、尿急、尿不尽,如果出现这三种症状,再加上排尿困难,就是典型的膀胱刺激症,这都是尿结石靠近膀胱所致,当输尿管的结石位于输尿管下段时,结石和膀胱的位置比较近,人就容易出现以上三种症状。2.2腰腹疼痛。很多人腰腹部出现疼痛都容易误诊为腰腹部疾病,疼痛轻的患者只是有腰部胀痛或者稍微的不适感,但是严重的患者会有刀割样的疼痛感,痛感很重,好多人难以忍受,医生把它称之为肾绞痛。这种疼痛经常是突然发作的,发作时患者会异常痛苦,并且发作常会持续几个小时。2.3血尿。急性发作的绞痛会伴随肉眼可见的血尿,并且比较明显。这主要是由于结石移位,损伤了输尿管粘膜。不过多数患者还是以镜下血尿更常见。2.4尿量变化。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尿量的变化,也很少有无尿或者少尿的现象,除非对侧肾功能不全或者合并对侧输尿管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绝经后妇女尿频、尿急、尿的临床治疗措施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自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绝经后尿频、尿急、尿的患者30例,此30例患者均经广谱抗生素如头孢类、甲硝唑、左氧氟沙星治疗无效,因此对其行中医辩证治疗及西药辅助治疗,再对患者临床疗效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绝经后尿频、尿急、尿的患者经中药汤剂治疗结合己烯雌酚阴道给药治疗5d后,症状有明显的缓解,再经巩固治疗5d后症状完全缓解。结论绝经后妇女发生尿频、尿急、尿症状,临床上多认为是尿路感染引起的,所以采用抗生素治疗,但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而根据中医辩证方法,认为以上症状主要是由于女性激素水平下降、肾阴精亏、虚火内生下移膀胱,灼伤津液所至,因此给予滋阴清热、润燥通淋汤剂结合雌激素治疗,可起到显著的效果,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缓解,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

  • 标签: 绝经后妇女 尿频 尿急 尿痛
  • 简介:摘要患者女,4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骨和蛋白尿。因间歇性头晕、疲倦7年,症状加重并伴骨4个月余入院。患者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贫血,并疑诊多发性骨髓瘤(MM)。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为获得性范科尼综合征(FS)伴有冒烟型多发性骨髓瘤(SMM),经肾活检、电子显微镜检查和反复入院检查证实为轻型近端肾小管病(LCPT)。LCPT常引起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其特征是近端小管中结晶,多为kappa单克隆轻链的胞质内结晶状沉积。具有FS和LCPT特征的MM患者在临床上较少见,且难以准确诊断。希望通过此病例的分析,使临床医生关注LCPT等类型的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球蛋白病(MGRS),以及与浆细胞病(如MM)的鉴别诊断。

  • 标签: 贫血 骨痛 蛋白尿 轻型近端肾小管病 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球蛋白病 多发性骨髓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前后尿管留置至尿道刺激症相关因素及针对性解决措施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行常规全麻后尿管留置,观察组加强整体干预,行麻醉前尿管留置。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麻醉苏醒后患者尿管刺激症状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前对患者行综合干预,尿管在尿道表面黏膜麻醉的情况下插入,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配合依从性,确保手术质量。

  • 标签: 麻醉前后 留置尿管 尿道刺激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临床治疗无症状蛋白尿的疗效。方法辨证分为肺卫不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3型,采用扶正祛邪法治疗。结果完全缓解18例,好转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4.8%。结论通过扶正祛邪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降低蛋白尿、保护肾功能。

  • 标签: 蛋白尿 中医临床疗法 正祛邪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麻前后留置尿管致术后尿道刺激症状的观察。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182例全麻患者,收治时间为2017年3月—5月间,将全麻前留置导尿管的患者,纳入研究组(n=91),将全麻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纳入常规组(n=91)。全麻前进行导尿管留置的研究组患者,予以适当心理护理干预,告诉患者留置导尿管所致的尿道刺激症状以及重要性,利用利多卡因胶浆2%麻醉尿道表面后插入尿管。常规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留置导尿管。待到麻醉退去,观察分析两组尿道刺激症状。结果研究组术后尿道刺激症状程度,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全麻之前留置导尿管,待到患者术后苏醒时,能够显著提升患者对尿道刺激症状的耐受性,使患者安全渡过,以防术后风险。

  • 标签: 留置尿管 全麻 尿道刺激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腕踝针留置疗法改善男性尿管拔除后引起的疼痛症状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3月的478例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术后带有尿管的男性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拔尿管法(保留少量气体拔除尿管法),治疗组采用常规拔尿管法联合腕踝针留置疗法,而后由医护人员比较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后的患者疼痛感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疼痛感评分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拔尿管法相比,加用腕踝针留置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感,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常规拔尿管法 腕踝针留置疗法 疼痛感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不同下尿路症状(LUTS)就诊但无神经及器质性病变儿童的尿动力学参数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以LUTS就诊且无神经及器质性病变的患儿资料。最终获得LUTS患儿70例,男46例,女24例;年龄5~12岁,中位年龄9.0(7.0,10.0)岁。根据主要LUTS分为尿频尿急组、尿失禁组、遗尿组、其他组。行无创尿流率/同步盆底肌电图、经尿道置管膀胱测压尿动力学检查,测量并记录相关尿动力学参数,比较尿频尿急组、尿失禁组、遗尿组3组尿动力研究结果。结果无创尿流率参数及残余尿量在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排尿时盆底肌收缩在尿流曲线异常患儿(17/38例)中分布高于尿流曲线正常患儿(2/32例)(χ2=13.012,P<0.05);在staccato曲线患儿(13/22例)中分布高于低平曲线患儿(3/14例)(χ2=36.000,P<0.05)。储尿期和排尿期主要异常尿动力学表现在3组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逼尿肌过度活跃(DO)患儿膀胱顺应性值[12.64(9.00,21.11) mL/cmH2O(1 cmH2O=0.098 kPa)]低于非DO患儿[32.22(21.81,97.75) mL/cmH2O](Z=-26.333,P<0.001)。遗尿组最大静态尿道压[(120.00±20.69) cmH2O]高于尿频尿急组[(81.17±28.09) cmH2O]和尿失禁组[(69.59±22.19) cmH2O](F=12.170,P<0.05)。遗尿组最大尿道闭合压[(109.86±41.94) cmH2O]高于尿频尿急组[(62.41±26.71) cmH2O]和尿失禁组[(58.09±20.49) cmH2O](F=11.804,P<0.05)。结论存在LUTS的无神经及器质性病变儿童中,有较多患儿确实存在尿动力学异常。尿动力学检查可明确潜在的尿动力学异常类型和分布,指导治疗并反馈疗效。膀胱顺应性降低与DO为最常见的尿动力学异常,应及时治疗,并监测上尿路功能。

  • 标签: 儿童 尿动力学 下尿路症状 下尿路功能障碍
  • 简介:目的针对妊娠合并糖尿病人群无症状尿的检出率、发生时期、主要病原菌、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以及治疗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的前瞻性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02年10月~2003年5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前保健并分娩的孕妇,分为病例组(67例)和对照组(21例),在其孕中期诊断入院时和孕晚期行清洁中段尿培养.对其尿培养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和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无症状尿的检出率分别为10.5%(4/38)、8.7%(2/23)和16.6%(1/6).在GDM孕中期的尿培养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孕晚期为鲁氏不动杆菌和粪肠球菌.在GIGT孕中期的尿培养病原菌为草绿色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在糖尿病合并妊娠孕晚期的尿培养病原菌为粪肠球菌.病例组无症状尿的检出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病例组之间亦无统计学差异.在孕中期发现的4例尿培养阳性患者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后,在孕晚期的尿培养均为阴性;在孕晚期发现的3例尿培养阳性患者,其在孕中期的尿培养结果为阴性.病例组中已追踪到妊娠结局的43例患者中,只有1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早产;其余均足月分娩,新生儿结局良好.结论无症状尿在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妇中有一定的检出率,可发生在妊娠的不同时期.本研究显示无症状尿的致病菌种较分散,针对抗生素敏感试验的临床治疗有效,说明对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妇有筛查无症状尿的必要性.

  • 标签: 尿培养 菌尿 无症状 患者 孕晚期 孕中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拔管时机对全麻术后留置尿管患者尿管相关下尿路症状和拔管后尿控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分层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全麻手术患者术后留置尿管患者198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01例和对照组9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经过循证护理论证,及院内尿管材质、型号进行的水囊测定试验结果制订的拔管方法。对照组拔管时机为膀胱空虚、患者没有尿意情况下拔除尿管,等尿意出现时,再协助排尿;观察组拔管时机为膀胱处于充盈状态且患者有尿意时,借助腹压使尿管随尿液自然排出。比较两组患者尿管相关下尿路症状和拔管后尿控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排尿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核心下尿路症状评分、尿频、尿急及急性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最大膀胱测压容量和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拔管后72 h控尿率和最大尿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待全麻术后留置尿管患者膀胱充盈且有尿意时拔管可以降低尿管相关下尿路症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有助于患者恢复膀胱功能,提高尿控能力。

  • 标签: 麻醉,全身 留置尿管 拔管时机 下尿路症状 尿控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护理方案对胃脘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6月—2017年9月收治60例胃脘患者,其中30例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30例采用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研究组)。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方面取得的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结论对胃脘患者开展中医护理方案,患者对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的结果较为认可,有效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提高整体疗效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临床推广价值高。

  • 标签: 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 临床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脑卒中患者无症状尿症与有症状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月12月30日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87例尿微生物培养阳性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无症状尿症组(192例)和有症状尿路感染组(95例),分析两组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血清降钙素原、尿白细胞计数和抗菌药物使用。结果287例患者共检出细菌323株,其中以大肠埃希菌(48.92%、158/323)、肺炎克雷伯杆菌(7.12%、23/323)、屎肠球菌(12.07%、39/323)和粪肠球菌(4.64%、15/323)为主。无症状尿组与有症状尿路感染组患者尿微生物培养显示,大肠埃希菌(40.68% vs. 53.66%)、阴沟肠杆菌(9.32% vs. 3.41%)和屎肠球菌(18.64% vs. 8.29%)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50、P = 0.025,χ2 = 4.915、P = 0.027,χ2 = 7.559、P = 0.006)。287例患者尿微生物培养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和头孢呋辛耐药率分别为46.20%(73/158)、51.27%(81/158)、55.70%(88/158)和57.59%(91/158)。屎肠球菌对庆大霉素、呋喃妥因、左氧氟沙星、青霉素、氨苄西林和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54.55%(18/33)、71.79%(28/39)、94.87%(37/39)、97.37%(37/38)、97.44%(38/39)和97.44%(38/39)。无症状尿组与有症状尿路感染组患者尿白细胞异常比例(57.81% vs. 87.37%)、尿白细胞计数中位数(35.70个/μl vs. 547.6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5.346、P < 0.001,Z = -9.246、P < 0.001)。ROC曲线显示两组患者尿白细胞的Cut-off值为261.34,95%CI为0.78~0.89。无症状组与有症状尿路感染组患者导管留置率(50.52% vs. 80.00%)、抗菌药物使用率(61.46% vs. 91.58%)以及使用天数中位数(4 d vs. 9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3.067、P < 0.001,χ2 = 28.253、P < 0.001,Z = 7.110、P < 0.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尿白细胞数对无症状尿和有症状泌尿道感染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应根据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减少无症状尿患者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 标签: 脑卒中 无症状菌尿 抗菌药物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逼尿肌活动低下(DU)引起下尿路症状(LUTS)的诊治特点及方法。方法系统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4年我科56例由于逼尿肌活动低下引起下尿路症状的患者尿流动力学结果及随访资料,通过总结经验,结合参考文献及国内现有经验初步探讨逼尿肌活动低下(DU)引起的下尿路症状(LUTS)临床诊治特点及方法。结果56例逼尿肌活动低下(DU)患者均以下尿路症状(LUTS)为主要临床表现,逼尿肌活动低下(DU)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逐渐增加,56例逼尿肌活动低下(DU)患者经治疗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发现逼尿肌收缩力有一定提高。结论逼尿肌活动低下(DU)是引起下尿路症状(LUTS)的常见病因,现阶段对逼尿肌活动低下(DU)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 标签: 逼尿肌活动低下(DU) 下尿路症状(LUTS) 诊断及治疗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