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性蛋白尿的中医临床治疗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无症状性蛋白尿的中医临床治疗体会

殷显智

殷显智

(青海省平安县小峡中心卫生院青海海东8106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临床治疗无症状蛋白尿的疗效。方法:辨证分为肺卫不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3型,采用扶正祛邪法治疗。结果:完全缓解18例,好转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4.8%。结论:通过扶正祛邪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降低蛋白尿、保护肾功能。

【关键词】蛋白尿;中医临床疗法;正祛邪法

【中图分类号】R277.5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2-0311-02

无症状性蛋白尿大多属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范畴,患者通常无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等表现,仅小便检查提示蛋白尿,常小于2.0g/天。蛋白尿中的蛋白,属中医“精气”、“精微”的范畴[1]。蛋白尿的出现,是精之输布失常,精微物质外泄的一种表现,久病、六淫、情志、劳累、伤食、服药、妊娠等因素,都可引起肺、脾、肾脏腑功能失常及其相互协调紊乱。如果再有湿热内蕴,水湿不化的情况,就容易产生蛋白尿。病机有肺卫气虚、脾肾气虚、肝肾阴虚。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了46例病人,均符合1985年南京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关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无症状性蛋白尿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6岁,平均42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5年,平均2年。按中医辨证分为3型:肺卫气虚者26例,脾肾气虚者12例,肝肾阴虚者8例。

1.2治疗方法

肺卫不固型,治则:补肺固表祛风。方用:玉屏风散加味。药为:黄芪30g,苍白术各10g,防风10g,荆芥10g,羌活10g,浮小麦30g,茯苓10g,泽兰20g,益母草20g。上方水煎服,日一剂,分二次服。脾肾气虚型,治则:以补脾益肾、升阳固精为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大补元煎加味。药为: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0g,陈皮10g,柴胡10g,升麻10g,当归10g,枣皮10g,熟地黄20g,杜仲10g,山茱萸10g,炙甘草6g。上方常规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肝肾阴虚型,治则:补益肝肾、理气养阴法治疗。方药:生地黄20g,北沙参20g,当归10g,柴胡10g,赤白芍各10g,白花蛇舌草20g,旱莲草15g,女贞子15g,桃仁10g,猫爪草15g。上方日一剂,水煎服,服药14剂。

1.3诊断疗效标准

1.3.1诊断标准46例患者全部依据《实用内科学》[1]和《中医内科临证备要》[2]的诊断、治疗及疗效标准而确诊,都具备以下条件:患者的面唇舌色、口味喜恶、二便相关性、病史和用药史、脉象等及尿常规、尿蛋白电泳、尿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浆白蛋白等检测指标,结合中医对肾性血尿、蛋白尿的病机认识来进行辨证。还可结合微观辨证,如尿色鲜红为火盛迫血,尿色淡红为气不摄血,尿中夹有血丝血块为淤血内阻,尿混浊为湿热之证,尿蛋白以中大分子为主病在肾,以中小分子为主病在脾,尿FDP增高者为淤血阻络,病程长者多虚,病程短者多实,苔厚腻者为湿证,苔少舌红者为阴虚证等。

1.3.2疗效标准

所有病例均在治疗结束时评定疗效,以评价近期治疗效果。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诊断疗效标准》[1]。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0.15g;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减少;无效:临床症状及尿蛋白定量无明显改善。

2.结果

经治疗,46例中,完全缓解18例,好转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4.8%。

3.讨论

无症状蛋白尿,是严重肾脏病的极早期表现。本病病机主要为脾肾气虚,正气不足,由于素体虚弱,饮食内伤、附加烦劳、感受外邪后,不能御邪外出,病邪留恋,湿热内蕴;脾失运化、升清,肾失封藏、固摄,精微物质从肾漏出,出现蛋白尿。肺卫气虚者26例,其病程较长,病情时轻时重,常呈间歇性发作或加重,多由于感冒而诱发蛋白尿增多。肺位居高,为华盖,精气有赖肺气之宣发而布散全身。患者肺气虚损,卫表不固,风邪内恋,则布精无力,精微径走膀胱,随溺窍而出,发为蛋白尿。另风邪善行,出入无常,损及肾络,亦可出现蛋白尿。约20%~30%病人会病情迁延、恶化,而逐渐出现肾功能不全。因此,防止和减少持续性无症状蛋白尿的发作,对争取较好的预后有极重要意义。中医认为蛋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由脾生化,又由肾封藏。蛋白尿的出现与肾的闭藏失职,脾的敛精功能无权有关。但临床影响脾肾的因素很多,以正虚而言,不论是气血虚弱,还是阴阳不足,均可影响脾肾藏精、摄精功能;因此,无症状性蛋白尿的发病机制,应是本虚为主。就实邪而言,湿热、瘀血均是本病的诱发因素和病理产物。因脾肾亏虚是形成蛋白尿的主要病机。脾肾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必致血凝滞而成瘀。肾阳亏虚,气化不利,不能温化水湿;脾阳不足,健运失司,不能升清化浊,均可导致水湿内停,水湿郁久而化热。因此,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是扶正为主,兼顾祛邪。扶正,即补益脾肾,滋养气血;祛邪,即利湿,活血化瘀。现代医学认为活血化瘀药对抑制免疫,抑制肾小球纤维化,改善病人的高凝状态有一定作用。补气药对实验性肾炎有修复作用。补气活血益肾利湿药能够调整免疫,改善凝血机制以及减轻肾小球的病理改变。

【参考文献】

[1]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修订肾小球疾病临床分型意见.中华肾脏病杂志,1985,1(4):12.

[2]叶任高,沈清瑞.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70.

[3]李士梅,邱传禄,董德长.临床肾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86.

[4]章永红,邹云翔,邹燕勤等.补气活血益肾利湿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与动物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1987,10(28):34.

[5]郎振为.气血注射液对家兔MaSugi肾炎病变影响的初步探讨[J].中医杂志,1983,2(2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