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专科护理对门诊骨折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 本课题选取我院 2017 年 3 月 -2019 年 9 月时段内收治的 60 例骨折患者,随机纳入对照组( 30 例)和专科组( 30 例)。即对照组为传统护理,专科组为骨科专科护理,对比患者总有效率、患肢肿胀值和疼痛程度。 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0.00% ,专科组为 96.67% ,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P < 0.05 )。护理后患者 患肢肿胀值和疼痛程度均优于护理前,但专科组改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P < 0.05 )。 结论: 针对门诊骨折患者,于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施行骨科专科护理操作,既可提高患者总有效率,还可减轻患肢肿胀、疼痛程度,应予以重视。

  • 标签: 骨科专科护理 门诊 尺桡双骨折 治疗效果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骨折地图技术绘制C型桡骨远端骨折骨折形态和测量远端韧带长度,为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59例OTA/AO 23 C型桡骨远端骨折和15例志愿者共30个腕关节作为健康对照组,其腕关节经过薄层CT扫描后,导入Mimics医学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桡骨远端骨折线通过标准化后导入模板,拟合后得到骨折线形态。通过测量乙状切迹与尺骨茎突基底部和隐窝的距离,得到远端韧带的长度。结果在腕关节面,骨折线主要集中在月骨窝周围,骨折线集中为交叉十字;在掌侧面,骨折线主要集中在水泻线附近;在背侧面,骨折线集中在Lister结节周围,且骨折线散在分布;在乙状切迹区域,骨折线集中于乙状切迹的中间1/3处和背侧1/3处;在桡骨茎突区域,可见桡骨茎突相对完整,骨折线分布于桡骨茎突下方。远端韧带的四组韧带即掌侧浅远端韧带、背侧浅远端韧带、掌侧深远端韧带、背侧深远端韧带的长度,在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亚型(C1、C2、C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与健康对照组(n=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骨折线位于乙状切迹的掌侧1/3处和背侧1/3处时掌侧浅远端韧带、背侧浅远端韧带、背侧深远端韧带的长度值与健康对照组(n=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骨折地图技术可直观展现C型桡骨远端骨折形态,在腕关节面上骨折线集中分布于月骨窝周围,在乙状切迹关节区域,骨折线更多集中于乙状切迹的中间1/3处和背侧1/3处;且骨折线分布于乙状切迹的掌侧1/3处和背侧1/3处时有发生远端韧带损伤的风险。

  • 标签: 桡骨骨折 生物力学 骨折地图 桡尺远端韧带
  • 简介:摘要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腕部损伤,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桡骨远端骨折涉及的乙状切迹骨折、尺骨茎突骨折、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及骨折复位不良等将影响远侧关节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后未诊断及治疗远侧关节不稳将严重影响骨折预后。本文旨在对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远侧关节不稳的原因及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腕损伤 桡骨骨折 桡尺远侧关节不稳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桡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关节脱位患者共30例,采用经皮穿针进行固定治疗。结果30例患者在经过治疗后,骨折均得到骨性愈合,疗效根据Green-O’Brien腕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20例,良8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93.33%。结论经皮穿针固定能够有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关节脱位患者,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下尺桡关节脱位 骨折固定术 经皮穿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克氏针固定在尺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丹东市中心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行克氏针固定治疗的开放性尺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关节脱位患者20例,行克氏针固定治疗,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及腕关节功能情况。结果20例尺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关节脱位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按照Gartland和Werley评分系统评分标准,优16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克氏针固定在尺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合并下关节脱位治疗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尺骨骨折 脱位 下尺桡关节 腕关节 克氏针 骨折固定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骨折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治疗36例桡骨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采用手术治疗,另外随机选取35例桡骨骨折采用保守治疗,比较治疗后的效果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18个月,平均(4±4.9)个月,保守组的优良率为74.2%,骨痂愈合时间为(3.9±0.7)月;手术组的优良率为94.4%,骨痂愈合时间为(4.1±0.4)月,两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骨骨折的治疗方法要根据骨折的情况、患者个体情况等综合分析运用。

  • 标签: 尺桡骨双骨折 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下关节损伤的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性阐释。方法通过临床26例本诊断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于急性下关节损伤患者采取手法复位、关节镜检查修补等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早期诊断、正确的医疗干预,直接影响本病预后恢复,降低关节不稳定的机率。

  • 标签: 下尺桡关节 急性损伤 诊断治疗
  • 简介:摘要我们选取了2010年8月~2011年3月间,共计17例腕关节外伤后远端关节脱位(DRUJ)病例,通过临床后期随访,与X线的摄片复查,测量腕关节活动度及X线远端关节间的数据关系,评价数据关节脱位的X线测量标准。

  • 标签: 腕关节远端尺桡关节测量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经皮穿针来固定并治愈桡骨远端骨折同下关节脱位情况的临床效果,并且做以观察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经皮穿针来固定并治愈桡骨远端骨折同下关节脱位情况的患者50例,对病情档案和信息进行分析和探究。结果通过治疗,50例患者均接受了术后的跟踪随访,时长在四个月到一年之间,桡骨远端骨折同下关节脱位均得到比较好的痊愈效果。治疗效果优良程度高达96%。结论针对经皮穿针来固定并治愈桡骨远端骨折同下关节脱位的情况来说,这种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效果也比较可靠,基本没有严重的并发症,是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及应用的。

  • 标签: 经皮穿针 下尺桡关节脱位 桡骨远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尺骨茎突骨折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对远侧关节的影响。方法观察本院住院病历36例,手术治疗组18例,采用克氏针结合钢丝法,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1个月,非手术治疗组18例,随访2-18个月,平均9个月。结果术后18例尺骨茎突骨折均愈合,参照AO组织Gratland—werely评分方法标准评定,手术治疗组优13例,良3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89%非手术治疗组优9例,良2例,中5例,差2例,优良率为61%。结论尺骨茎突在远侧关节关节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对累计下韧带结构损伤的尺骨茎突骨折进行固定并重建韧带对稳定远侧关节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骨折 桡尺远侧关节 手术 非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伤方配合手法整复治疗尺骨骨折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8月到2018年8月来我院诊治的60例尺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各30例。予以对照组患者手法整复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结合骨伤方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4%高于对照组的66.67%;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尺骨骨折的治疗中采取骨伤方配合手法整复可取得更高的治疗效果,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病痛,加快肿胀消除,值得推广并应用。

  • 标签: 桡尺骨双骨折 手法整复 骨伤方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腕关节侧切口植入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方法。方法自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对21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男8例,女13例;年龄26~71岁,平均47.2岁。按AO骨折分型,C1型4例,C2型10例,C3型7例。所有患者均通过腕关节侧入路行骨折复位,于桡骨远端掌侧植入两块2.4mm支撑钢板固定。结果21例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获得骨性愈合影像学表现,未出现局部感染,桡动脉损伤,正中神经损伤等重大并发症。末次随访时Gartland-Werley评分平均3.2分(1~14分),优12例,良8例,中1例,优良率95.2%。结论腕关节侧入路钢板技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较好,软组织损伤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桡侧入路 双钢板 桡骨远端骨折
  • 简介:桡骨干骨折常见于儿童、青少年及老年人,骨折多发生在中下1/3处,骨折端可发生侧向、重叠、成角及旋转移位,对于手法复位及外固定技巧要求很高,治疗时必须纠正骨折端的各种移位。保持骨折端整复后的对位并进行恰当的外固定直至骨折愈合。2005年5月至2009年4月间我们应用手法整复并以杉树皮结合布胶布和卫生纸制作自制小夹板结合防旋托(又称前臂圆柱托板)外固定治疗桡骨骨折患者140例,报道如下。

  • 标签: 尺桡骨双骨折 小夹板治疗 尺桡骨干双骨折 外固定治疗 旋转移位 手法整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