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人的大脑组织由两类细胞组成,即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其中神经胶质细胞占90%。过去认为,大脑中只有神经元具有传递与处理信息的功能,而胶质细胞只对神经元起营养支持作用,没有传递与处理神经信号的作用。近年来,此项观点已受到科研新进展的不断挑战。传统观念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

  • 标签: 神经胶质细胞 疼痛 信号传导 营养修复
  • 简介:<正>神经组织包括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成分。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有卫星细胞(外周神经节节细胞周围)、雪旺细胞(神经干内形成神经纤维髓鞘)。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神经胶质细胞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大胶质细胞(macrolia),含星形胶质细胞(共特殊类型为视网膜中的Müller细胞和小脑中的Bergmann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另一类为异源性细胞群(heterogenousgroupofcells),含室管膜细胞(包括脉络丛上皮细胞)和胶质细胞

  • 标签: 神经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细胞因子 少突胶质细胞 性细胞
  • 简介: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多、数量多,结构特征是没有轴突,细胞之间不形成化学性突触,但普遍存在缝隙连接.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神经胶质细胞除了具有支持、营养等基本功能之外,还在神经发生、突触可塑性、突触传递及其信息整合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神经科学发展到今天,胶质细胞的作用更应受到重视.

  • 标签: 神经胶质细胞 结构特征 功能
  • 简介:颅内肿瘤在临床表现、生物学特性、组织学分化和对治疗反应均有所不同.最为常见的为浸润性胶质瘤,可来源于星型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间变性星型细胞瘤和多形性胶质细胞瘤(glioblastomamultiforme,GBM)是高度恶性的星型细胞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最常见于老年人,其进展需要新生血管.血管生成过程的诱导(新生血管的形成)在颅脑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其特异性的高度血管化,GBM可作为研究肿瘤血管化生成过程和抗血管化治疗的模型.高度恶性胶质瘤发展迅速,预后差,局部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放疗)在提高生存率方面效果有限,而全身治疗(包括放疗和化疗)的效果令人失望,胶质细胞瘤的平均生存期只有50周左右.考虑到肿瘤生长对血供的依赖性,抑制有缺氧诱导的血管生成将是恶性胶质瘤治疗的一个新靶点[1].

  • 标签: 胶质瘤 缺氧诱导子 血管生成
  • 简介:目的:通过对脑胶质细胞核DNA含量及细胞周期的分析,探讨DNA含量及细胞增殖特性与脑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等方面的关系。方法:将手术切除的新鲜脑胶质瘤组织制备成单细胞悬液并进行短期体外培养,然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瘤细胞的DNA指数(DNAindex,DI)、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分裂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index,PI)等指标。结果:①脑胶质瘤Ⅲ、Ⅳ级之间的DNA异倍体率无显著差异,但与其它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②对照组的DI值与脑胶质瘤Ⅰ级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其它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③对照组的S期与胶质瘤Ⅰ、Ⅱ期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Ⅲ、Ⅳ级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④对照组的PI值与肿瘤各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脑胶质细胞核DNA的流式细胞术分析能较准确地判定肿瘤的恶性程度,对脑胶质瘤病人的诊断、术后辅助治疗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胶质瘤 细胞核 DNA 含量 流式细胞术
  • 简介:目的总结用自行研制的脑胶质瘤放疗囊,对恶生胶质瘤进行瘤腔间质放疗的长期疗效。方法在理论计算和模拟测定的基础上,对25例恶生胶瘤患者在手术切除肿瘤后的残瘤腔内放置放疗囊,术后经皮穿刺向化疗囊内注入740~1110MEq/次的^125I,对残瘤细胞进行长时间、局部高剂量的近距离照射。结果模拟测定放射源1~2cm范围内的吸收剂量为30.4~91.3cGy/h,是常规经颅照射剂量的3~5倍。本组病例

  • 标签: 星形细胞瘤 近距离放射疗法 碘同位素 治疗
  • 简介:细胞肺癌(smallcelllungcancer,SCLC)占肺癌的15%~20%,其98%的发病原因归于吸烟,因此有文献认为SCLC甚至是一个可预防的疾病[1].SCLC与NSCLC的共同点包括:发病均与吸烟相关;诊断时大部分病例已属晚期;化疗是晚期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化疗与最佳支持治疗相比能延长生存期;含铂方案仍是标准方案;三药联合疗效并不优于二药联合方案,但却明显增加毒性反应;维持治疗和高剂量化疗获益不明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疾病的生存期相似等.

  • 标签: 治疗进展 细胞肺癌 肺癌治疗
  • 简介: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因生长部位特殊且多呈浸润性生长,目前的治疗方法尚不尽人意,Ⅱ级以上胶质瘤的预后普遍较差,故必须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而胶质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异常研究的新发现,为开辟有效治疗新途径提供了重要的肩示,已成为当今世界胶质瘤治疗研究的重要方向。现已初步证实,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家族信号传导通路,以及它们细胞内的下游信号传导通路异常均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关系最为密切,故本文着重对这些内容作简要介绍。

  • 标签: 胶质瘤 细胞信号传导通路 酪氩酸激酶受体 丝氨酸/苏氩酸激酶受体
  • 简介:目的检测胶质细胞中阿霉素(ADM)的含量,探讨抗P-糖蛋白(P-GP)单克隆抗体对细胞耐药性的逆转效果.方法将胶质细胞分为敏感组、耐药组、耐药+抗P-GP单抗组及空白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细胞中ADM含量.色谱条件为LiChrosorbC18柱(250mm×4.6mm,10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01mol*L-1磷酸二氢胺冰醋酸(5022280.5);流速为1ml*min-1;激发波长为495nm,发射波长为560nm.结果测得细胞内ADM浓度在0.1~1.0m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3.ADM在各种细胞中的浓度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496±0.015)mg*L-1,敏感组(0.533±0.029)mg*L-1,耐药组(0.502±0.075)mg*L-1,耐药+抗P-GP单抗组(0.577±0.086)mg*L-1.结论HPLC法是一种简便而准确地检测细胞中ADM的方法.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耐药的胶质细胞中ADM浓度降低,加抗P-GP单抗逆转后的细胞中ADM浓度升高,提示抗P-GP单抗的确对胶质细胞的耐药性有逆转作用.

  • 标签: 胶质瘤 细胞耐药性逆转 HPLC法 研究 阿霉素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人脑胶质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测定种植系数(PE)和存活分数(SF)等参数并且根据L-Q模型绘制剂量存活曲线,为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方法实验采用体外传代培养的11种人脑胶质细胞株,即T98G、SF295、Skmg-1、Skmg-4、MGR-1、MGR-2、MGR-3、UWR-7、SF767、SHG-44和uw28.应用集落形成技术和L-Q模型确定放射敏感性参数及绘制剂量存活曲线.结果11种人脑胶质细胞株的放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PE从1.61%到40.89%;SF2的范围从0.32到0.59,平均为0.44±0.10;SF8从0.00到3.71×10-2,平均为0.42×10-2±1.1×10-2.结论人脑胶质细胞具有不同的内在放射敏感性.

  • 标签: 人脑胶质瘤 放射敏感性 实验
  • 简介:目的观察灵孢多糖对脂多糖诱导的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及对TNF-amRNA和iNOS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中脑原代胶质细胞的培养,用灵孢多糖预处理30min,再加入脂多糖处理24h,通过免疫组化检测OX-42的阳性细胞数及RT-PCR检测TNF-amRNA和iNOSmRNA的表达。结果激活的胶质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数量增多.TNF-amRNA和iNOSmRNA表达增高,但经较大剂量灵孢多糖(100μg/mL,300μg/mL)预处理后,胶质细胞的激活被抑制,且总的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1),TNF-amRNA和iNOSmRNA表达量也降低(P〈0.01)。结论灵孢多糖可以减少TNF-amRNA和INOSmRNA的表达,可能是由于灵孢多糖的预处理阻断了由脂多糖诱导的胶质细胞的激活,提示灵孢多糖可能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小胶质细胞 脂多糖 灵孢多糖 肿瘤坏死因子A 一氧化氮合酶
  • 简介:目的总结发生于脑室内的少突胶质细胞瘤与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同期发生于侧脑室内的6例少突胶质细胞瘤和5例中枢神经细胞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各自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二者的鉴别诊断要点.结果.发生于脑室内的少突胶质细胞瘤与中枢神经细胞瘤在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和光镜下的病理学表现均十分相似.结论目前认为光镜下出现无核原纤维岛、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突触素阳性表达、电镜超微结构检查证实肿瘤细胞有神经元分化证据为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的金标准,也是鉴别少突胶质细胞瘤与中枢神经细胞瘤的重要依据.

  • 标签: 少突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细胞瘤 临床病理 鉴别诊断 脑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人类重组肝细胞生长因子(rhHGF)在丝裂霉素C(MMC)诱导人胶质瘤U251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变化,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TUNEL法和流式细胞术(FCM)研究U251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变化,分析不同浓度的rhHGF对低剂量MMC诱导U25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MMC组U251细胞出现细胞凋亡特有的形态学特征,其抑制率和凋亡指数(AI)分别为(43.7±3.2)%和(63.2±3.4)%,较不同浓度的rhHGF加MMC组和空白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随着rhHGF浓度的增加,细胞生长抑制率和凋亡指数呈递减趋势.FCM检测结果表明,MMC主要诱导G0/G1期细胞凋亡而出现凋亡峰,凋亡率25.86%;10和20μg/LrhHGF能特异性抑制MMC诱导U251细胞凋亡,凋亡率分别为15.14%和11.12%.结论rhHGF能抑制MMC诱导的U251细胞凋亡,可能与胶质瘤的复发、耐药等临床特性有关.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肿瘤细胞 人类重组肝细胞生长因子 细胞凋亡
  • 简介:大量实验研究证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疫苗是治疗脑胶质瘤的一种很有前景的技术。常用的DC负载肿瘤抗原的方法有肿瘤抗原肽致敏DC、肿瘤细胞提取物致敏DC和DC/肿瘤融合等,本文综述这几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疫苗 DC 治疗 脑胶质瘤 肿瘤
  • 简介:目的研究外源性干扰素-β(IFN-β)基因对胶质细胞系SHG-44的诱导凋亡作用,探索胶质瘤基因治疗的新途径.方法利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IFN-β真核表达载体pSV2IFNβ导入人SHG44胶质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法检测IFN-β基因的稳定转染及表达,利用Hoechst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IFN-β基因成功转染SHG44胶质细胞并得以表达,并诱导SHG44胶质细胞凋亡.结论IFN-β能够诱导人SHG44胶质细胞凋亡,本实验为IFN-β基因治疗人脑胶质瘤的应用奠定了初步基础.

  • 标签: 干扰素-Β 胶质瘤 凋亡 实验研究
  • 简介:胶质瘤干细胞(BGSCs)是脑胶质瘤的“种子”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等干细胞属性。BGSCs很可能为神经干细胞(NSCs)转化形成,或者是初步分化的神经祖细胞重新获得了干细胞特性转化而来。BGSCs的发现和成功分离是近来干细胞胶质瘤起源研究的重大进展之一,对正确认识和理解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指导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BGSCs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肿瘤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