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视频介绍了鼻肠管建立的意义、鼻肠管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操作前准备(评估告知、用物准备、环境准备、护士准备、患者准备)、鼻肠管置管前准备、鼻肠管置管方法与技巧、鼻肠管置管及喂养维护等内容,以期给临床工作者带来新的护理理念和技术,帮助医护工作者在肠内营养中提供更专业精准的护理,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最佳康复。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67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和特点。小肠出血的病因以炎性病变、肿瘤性病变和血管性病变多见,分别占35.3%(59/167)、30.5%(51/167)和18.0%(30/167);其他良性病变包括小肠憩室、肠套叠、息肉和异位胰腺等共占9.6%(16/167);胆源性、胰源性小肠出血占1.8%(3/167),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占4.8%(8/167)。不同年龄组患者的疾病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55,P=0.005),而男女患者的疾病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30,P=0.343)。

  • 标签: 年龄因素:小肠出血 病因 内镜,胶囊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CNN)的小肠胶囊内镜智能辅助系统识别、诊断小肠出血的能力。方法通过ESView平台收集1 970例患者的158 235张小肠胶囊内镜检查图像(其中包括165例小肠出血患者的3 765张图像),用于基于DCNN的小肠胶囊内镜智能辅助系统的训练阶段。在验证阶段,用100例小肠出血患者(活动性出血10例、血痂病例31例、黏膜下出血59例)的图像验证该系统识别、诊断小肠出血的能力。结果基于DCNN的小肠胶囊内镜智能辅助系统的阅片系统可识别小肠出血病灶,并在原胶囊内镜图像上标注;该系统可以显示并标注同一出血病灶的多张图像和同1张图像内多个不同出血病灶;阅片医师利用该系统对100例小肠出血图像的平均阅片时间为(5.23±1.31) min/例,对小肠出血诊断的灵敏度达99.00% (95%CI 93.76%~99.95%)。结论基于DCNN的小肠胶囊内镜智能辅助系统对小肠出血的识别灵敏度高,可用于辅助阅片医师识别、诊断小肠出血。

  • 标签: 胶囊内窥镜检查 小肠出血 人工智能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诊断中采用口服碘佛醇腹部CT小肠造影的效果及评价。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小肠间质瘤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25例接受单纯腹部CT扫描,观察组患者35例接受口服碘佛醇腹部CT小肠造影检查,比较两组病灶检出率。结果观察组病灶检出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肠间质瘤诊断中采用口服碘佛醇腹部CT小肠造影的效果好,可使小肠肿瘤得到尽早诊断及治疗,有利于预后改善。

  • 标签: 小肠间质瘤 腹部CT 碘佛醇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肠梗阻疾病的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进行诊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以本院于2019年5月到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30例疑似小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据CT诊断与病理诊断,对比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诊断结果。结果:CT诊断结果分析可知,在炎症型病变、克罗恩病、小肠溃疡方面的诊断检出率与病理结果相同,检出率为100.00%,在小肠梗阻方面诊断检略有差异,检出率为95.45%,组间数据差异无意义(P<0.05);根据CT诊断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得知,CT诊断特异度为95.45%(21/22),敏感度为75.00%(6/8)。讨论: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在小肠梗阻疾病的诊断中有着较高的检出率,通过影像资料分析可知,在小肠造影中内部结构显影清晰,临床诊断价值显著。

  • 标签: 小肠梗阻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 诊断价值 诊断准确度
  • 简介:摘要对1例小肠间质瘤术后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该例患者术后规则服用靶向药物后又出现阴茎转移,值得临床医生注意。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X射线小肠钡剂造影与 CT小肠造影在克罗恩病 (C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对诊断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医院收治的 50 例 CD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分别采用 X射线小肠钡剂造影及腹部 CT小肠造影两种不同检查方式,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裂隙状溃疡、卵石征、多节段性病变、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蜂窝织炎、炎性包块、腹腔囊肿等病变征象的差异。结果 X射线钡剂小肠造影的裂隙状溃疡和卵石征诊断检出率分别为 52.0 %和 48.0 %; CT小肠造影诊断检出率均为 0.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种检查方式对多节段性病变诊断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CT小肠造影检查对强化增加、蜂窝织炎、炎性包块和腹腔囊肿诊断的检出率高于 X射线钡剂小肠造影;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X射线钡剂造影能较好的检出裂隙状溃疡与卵石征,但对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无诊断能力。 X射线钡剂造影与 CT造影在 CD临床诊断中各具优势,需结合两种检查方式的优势综合判定,最大程度改善患者治疗与预后。

  • 标签: X射线钡剂造影 CT造影 克罗恩病 肠壁增厚
  • 简介:摘要:幼儿户外运动性自主游戏是幼儿参与的一种身体机能锻炼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考虑到幼儿户外运动性自主游戏的落地需求,有必要重视场地设计图的作用。以下将具体探究场地设计图推进幼儿户外运动性自主游戏的方法和策略。

  • 标签: 场地设计图 幼儿 户外运动性 自主游戏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超声在小肠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 2019 年 1 月到 2020 年 1 月期间 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 70 例小肠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极低危组患者 3 例,低危组患者 22 例,中危组患者 2 例,高危组患者 43 例。对所有患者的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超声诊断符合率为 70.77% ( 46/70 ),漏诊率 4.29% ( 3/70 )。低危组患者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匀,内部团块多见 Ⅰ级血流信号,占比 63.63% ( 14/22 );高危组患者超声表现为病灶呈囊实性和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多见Ⅱ -Ⅲ 级血流信号, 62.79% ( 27/43 )。结论 超声诊断小肠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临床中的应用较为广泛,结合临床表现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小肠间质瘤 超声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检查的小肠三维数字化模型,探讨其在减重手术前预测小肠长度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3例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1例;中位年龄为25岁,年龄范围为24~44岁。患者术前均行腹部增强CT检查并构建小肠三维数字化模型。3例肥胖症患者中,2例行袖状胃切除术,1例行Roux-en-Y胃旁路术,根据手术时间将3例患者编号为1、2、3号。观察指标:(1)小肠三维数字化模型构建及术前预测小肠长度。(2)术中测量小肠长度及术前预测小肠长度与术中测量小肠长度的相对误差。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1)小肠三维数字化模型构建及术前预测小肠长度:3例患者均完成术前小肠三维数字化模型构建。3例患者术前小肠三维数字化模型数据[小肠体积、10个(1~10)横截面面积、平均横截面面积及术前预测小肠长度]分别为1号患者:1 312 985 mm3,(174、154、143、172、345、213、357、173、382、154 mm2),227 mm2,578 cm;2号患者:1 817 224 mm3,(274、196、487、413、520、254、231、170、212、168 mm2),293 mm2,620 cm;3号患者:2 183 019 mm3,(320、408、281、222、194、219、188、419、326、235 mm2),281 mm2,777 cm。(2)术中测量小肠长度及术前预测小肠长度与术中测量小肠长度的相对误差:3例患者术中测量小肠长度分别为1号患者:570 cm;2号患者:600 cm;3号患者:780 cm。3例患者术前预测小肠长度与术中测量小肠长度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40%、3.33%、0.38%。结论小肠三维数字化模型可预测减重手术前小肠长度。

  • 标签: 肥胖症 减重手术 小肠长度 减重代谢外科 三维数字化模型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以间断发热、乏力起病,后期出现严重低蛋白血症,查多种免疫指标异常,初步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的中年男性患者,经足量糖皮质激素及补充白蛋白等对症治疗后发热改善,但低蛋白血症难以纠正,住院期间患者突发急腹症,后证实为小肠穿孔,术后病理提示为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最终诊断为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模拟结缔组织病。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自身免疫病患者如出现不能用本病来解释的病情,要高度警惕淋巴瘤可能。原发于小肠的淋巴瘤发生率较低,临床症状具有隐匿性,诊断存在一定困难。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干燥综合征 淋巴瘤 发热待查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粘连小肠梗阻手术的松解时机。 方法 选取 2014 年 2 月至 2016 年 2 月期间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 100 例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00 例患者中, 2 例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中毒性休克于术后 3d 死亡,余下 98 例患者已治愈。对 100 例患者进行为期 1 ~ 3 年随访,仅有 3 例患者病情复发,且 3 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病情痊愈。 结论 在非手术治疗时应对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病情进行动态观察,并以影像学检查资料为依据,准确把握手术治疗时间,若患者病情反复发作或长时间未得到缓解,则尽快为其开展手术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胶囊内镜(CE)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受检者临床特征对CE阳性诊断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4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慢性腹痛、腹泻行CE检查的患者资料。共194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消化道出血68例,慢性腹痛104例,腹泻22例。结果CE的小肠病变检出率为53.6%(104/194),其中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小肠病变检出率为66.2%(45/68),慢性腹痛患者为53.8%(56/104),腹泻患者为13.6%(3/22)。CE检出的主要病变,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为非特异炎症、小肠溃疡和血管畸形,在腹痛患者为非特异炎症、小肠溃疡及克罗恩病,在腹泻患者为小肠溃疡、非特异炎症。女性的CE阳性诊断率明显低于男性[31.6%(25/79)比51.3%(59/115),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与慢性腹痛患者相比,CE阳性诊断的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9%(38/68)比41.4%(43/104),P>0.05],均明显高于腹泻患者[9.1%(2/22),P<0.05]。对CE的小肠疾病阳性诊断结果与受检者临床特征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临床表现与CE阳性诊断结果有关联(P<0.05),男性、消化道出血史可作为CE阳性诊断的预测因素。结论(1)CE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较高,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2)男性、消化道出血史可作为CE阳性诊断的预测指标。

  • 标签: 胶囊内镜 小肠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囊辅助内镜在小肠肿瘤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纳入的研究对象共140例,选取自2017年2月~2019年12月,均为进行气囊辅助内镜检查的疑似小肠肿瘤的患者,其中100例同时行腹部CT检查,另外40例同时行胶囊内镜检查,将最终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40例疑似患者,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小肠肿瘤88例,非肿瘤性小肠疾病48例;100例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中,疑似小肠肿瘤51例,阳性检出率51.00%,患者经过气囊辅助内镜检查,确诊为小肠肿瘤46例;40例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中,疑似小肠肿瘤32例,阳性检出率80.00%,患者经过气囊辅助内镜检查,确诊为小肠肿瘤28例;气囊辅助内镜检查出小肠疾病130例,阳性检出率92.86%,疑似小肠肿瘤86例,阳性检出率61.43%,确诊86例;非肿瘤性小肠疾病44例,确诊44例;气囊辅助内镜组的阳性检出率、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CT组及囊内镜组,且漏诊率及误诊率均低于CT组及囊内镜组(p<0.05。结论小肠肿瘤采用气囊辅助内镜检查,灵敏度、特异性及检出率更高,提高疾病诊断率,值得临床利用及推广。

  • 标签: 气囊辅助内镜 小肠肿瘤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小肠克罗恩病肠道及肠周病变的超声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选取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临床已确诊小肠克罗恩病的患者25例,共计进行42人次经腹肠道超声检查。对其病变肠壁、肠壁外腹部并发症的超声图像及小肠克罗恩病的活动度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病变肠壁表现: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41/42),多为全周性及全层性增厚,最厚段36人次位于下腹部,其中以右下腹最多(30/36,83.3%);活动期及严重者肠壁层次消失(16/42),僵硬,蠕动消失;26人次病变肠壁发现深达肠壁各层的溃疡。并发症表现:15人次出现狭窄,图像特征为肠壁增厚、肠腔变窄及近端肠管扩张;8人次出现瘘,图像特征为肠壁与其他器官之间的条状或分支状低回声带,含有或不含有气体强回声;爬行脂肪征30人次,图像特征为高回声脂肪团块包绕肠壁;肠系膜淋巴结炎20人次,其中18人次病灶长径<20 mm,为多发;腹腔积液16人次;腹部包块9人次,其中脓肿5人次,图像特征为炎性肿块内或肠系膜区局限性液区,透声差,无血流信号;穿孔1人次,超声图像表现为肠壁增厚,连续性中断,局部肠壁外见低回声区,腹腔内见游离液区,液区透声差;炎性息肉8人次,单发或多发,超声图像特征为凸入肠腔内的低回声或等回声凸起;憩室形成3人次,图像表现为局部肠壁变薄膨出,多位于系膜缘。活动期(超声评估)狭窄、爬行脂肪征、肠系膜淋巴结炎、腹腔积液等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缓解期(超声评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0、0.024、0.025);活动期(超声评估)肠壁和爬行脂肪的最大厚度平均值明显大于缓解期(超声评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超声与Harvey-Bradshaw指数对小肠克罗恩病活动性评估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97,P<0.05)。结论经腹肠道超声能够清晰显示小肠克罗恩病的肠道病变及肠外并发症的改变,可以较准确地评估病变的活动度,且操作灵活,患者依从性好,可以作为小肠克罗恩病的常规影像学评估工具。

  • 标签: 超声检查 小肠 克罗恩病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3种手术方式在治疗小肠闭锁中的疗效,为小肠闭锁患儿个体化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妇幼保健院2008年1月至2017年9月168例小肠Ⅱ、Ⅲ、Ⅳ型闭锁患儿临床诊治资料,按术式不同分为3组:端端吻合组(58例)、端斜吻合组(68例)、近端裁剪端端吻合组(42例),端端吻合组和端斜吻合组又分为近端肠管口径>远端4倍a组,≤远端肠管口径4倍的b组。对比分析各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肠闭锁类型及术后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随访半年并发症情况。结果各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肠闭锁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裁剪端端吻合组在术后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均优于端端吻合a组和端斜吻合a组(P<0.05)。术后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端斜吻合a组优于端端吻合a组(P<0.05),端端吻合b组和端斜吻合b组在术后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并发症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住院时间端端吻合b组长于端斜吻合b组(P<0.05)。结论对于近端肠管口径>远端4倍的患儿,建议行近端肠管裁剪端端吻合手术,有术后恢复迅速、并发症更少的优点;对于近端肠管口径≤远端4倍的患儿,建议行端斜吻合手术,较端端吻合手术有住院时间更短的优点。先天性小肠闭锁根据患儿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具有更好的疗效。

  • 标签: 先天性,肠闭锁 手术方式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