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赖氨匹林、乙酰氨基酚与复方氨基比林退热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0例发热患儿为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赖氨匹林注射液(A组)、乙酰氨基酚栓(B组)、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C组),每组各60例。三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7%,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8.3%,C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5.0%,结果对比,A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B组、C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赖氨匹林退热起效快、作用强、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少,是治疗小儿高热的首选药物。

  • 标签: 赖氨匹林 复方氨基比林 对乙酰氨基酚 发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苯胺或者是间甲酚的水解钛酸正丁酯的办法来得到聚苯胺氧化钛的材料。通过了FT-IR技术和SEM技术以及四探针检测技术和热处理,对此进行了测试。测试的结果为,这种材料的表面较为均匀,且杂质较少。当混合液中的氧化钛较少时,那么聚苯胺的导电率就更大。因为两者的分子链可以相互发生作用,能够导电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 标签: 聚苯胺 导电率 二氧化钛 水解
  • 简介:摘要苯胺黑药是难以自然降解的含硫、磷有机污染物,是铅、锌矿浮选废水中氮、硫、磷超标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对于浮选废水中苯胺的释放和碳、氮、硫、磷元素的转移研究方面少见报道。本文主要通过采用臭氧氧化分解苯胺黑药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苯胺黑药分解后的物质成分及在固、液、气三相中的存在形式及百分含量。

  • 标签: 苯胺黑药 臭氧氧化 产物分析
  • 简介:高分子着色剂和添加剂生产商米利肯公司已收购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的染料、颜料、颜料分散体和聚合物的制造商吉斯通苯胺公司。这两家公司均为私人持有和家族拥有公司,在着色剂行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交易的财务细节未见透露。

  • 标签: 着色剂 收购 苯胺 颜料分散体 伊利诺斯州 芝加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布洛芬混悬液和乙酰氨基酚缓解小儿高热症状的治疗效果,阐述应用价值。方法80例伴有高热症状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使用药物为布洛芬混悬液,对照组使用药物为乙酰氨基酚。就满意程度、治疗有效程度及大量出汗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儿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从治疗有效程度来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大量出汗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看,观察组大量出汗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满意程度方面,观察组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8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降低、治疗有效程度的显著升高均得益于布洛芬混悬液的使用,对于减轻患儿痛苦及改善疾病预后具有良好的正性促进意义,其价值高值得广泛推行。

  • 标签: 小儿 高热 布洛芬混悬液 对乙酰氨基酚 效果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高热治疗中布洛芬混悬液与乙酰氨基酚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阶段为2016年1月~2017年12月,共纳入研究对象123例,均为高热患儿,根据入院顺序先后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3),对照组采用乙酰氨基酚治疗,观察组采用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h体温改变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第2h、第3h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81.67%(49/60)低于观察组总有效90.48%(57/6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8.33%(11/60)高于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7.94%(5/6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洛芬混悬液用于小儿高热的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可有效降低患儿体温,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良好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小儿高热 布洛芬混悬液 对乙酰氨基酚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氨基酸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及化妆品等行业。大多数氨基酸含有手性中心,存在D型和L型对映异构体。这两种异构体的生理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不同或完全相反的。人工合成的氨基酸大多为外消旋体,必须手性拆分。本文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氨基酸拆分技术做了较系统综述。

  • 标签: 氨基酸 手性拆分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布洛芬混悬液与乙酰氨基酚在治疗小儿高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高热患儿,将他们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均为40例,视为布洛芬混悬液组和乙酰氨基酚组。布洛芬混悬液组患儿施以布洛芬混悬液进行治疗,乙酰氨基酚组患儿则施以对乙酰氨基酚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之前和接受治疗之后体温的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产生的情况1-2。结果在体温上,布洛芬混悬液组和乙酰氨基酚组患儿在治疗前的平均体温分别为(39.56±0.09)℃和(39.53±0.10)℃,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体温不存在差异(P值为0.9985,大于0.05),洛芬混悬液组40例患儿在治疗后的第1小时、第2小时以及第4小时的平均体温分别为(38.29±0.08)℃、(37.50±0.09)℃和(36.59±0.09)℃,乙酰氨基酚组40例患儿在治疗后的第1小时、第2小时以及第4小时的平均体温分别为(38.68±0.10)℃、(37.83±0.09)℃和(37.08±0.11)℃,在三个时间点,两组均存在差异且显著(P值分别为0.0314,、0.0243和0.0201,均小于0.05);在不良反应上,布洛芬混悬液组和乙酰氨基酚组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总例数分别为1例(占比为2.50%)和9例(占比为22.50%),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且显著(P值为0.0116,小于0.05)。结论在对高热患儿进行治疗时,相比较使用乙酰氨基酚药物来进行治疗而言,布洛芬混悬液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其能够在短时间内使患儿退烧,减轻患儿家属担心,同时还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使用安全性,该药物治疗手段值得广泛临床推广3。

  • 标签: 布洛芬混悬液 乙酰氨基酚 高热患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对比治疗效果及其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5%,远高于对照组的72.7%(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3.2%,远高于对照组的77.3%(P<0.05)。结论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效果理想,还可提高满意度。

  • 标签: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皮肤鳞状细胞癌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口服布洛芬混悬液与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对比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患有小儿高热患者,并根据使用药物的不同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和观察组(乙酰氨基酚治疗),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儿用药前后体温控制情况以及退热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用药前后体温控制情况以及退热治疗比较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布洛芬混悬液能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控制患儿的体温,具有较好的退热效果。

  • 标签: 布洛芬混悬液 对乙酰氨基酚 小儿高热 对比分析
  • 简介:立足“蛋白质和核酸”所处选修模块和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教材、学生认知发展及障碍点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教学设计。

  • 标签: 氨基酸 生活 模块定位
  • 简介:目的分析冬虫夏草氨基酸成分药理作用。方法取中药研究院人工培育的冬虫夏草,常规预处理,取药粉。健康雄性清洁小鼠,7w龄,进行训练,取出与均值差异较大个体。取药粉,烘干,烘烤水解,预处理后以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检查,天冬氨酸、丝氨酸等含量在0.5%~3.5%之间。取运动能力无明显差异的小鼠10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空白对照组,高、中、低剂量氨基组。除模型组外,其余均灌胃给药4w,每次0.4ml;空白对照组为生理盐水;模型组仅进行训练,不进行灌胃。高、中、低氨基组分别给予高、中、低剂量氨基酸0.4、0.2、0.1ml;氨基酸参照前文提到的氨基酸配比,混悬在羧甲基纤维素钠中。4w后,末次给药前进行游泳力竭训练,继续灌胃2d,末次灌胃30min,进行游泳40min,休息15min,摘眼球采血0.1ml,进行全血乳酸含量检测。同法分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腹腔注射环磷酰胺50mg/kg,制作小鼠免疫低下模型;1次/d,连续2d,灌胃2w后,末次给药20min,称重,摘除眼球取血,脱颈法处死;取出脾脏、胸腺称重,计算脏器指数,检测小鼠白细胞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氨基酸组可明显增强小鼠的抗疲劳能力,力竭游泳时间从0.7min增加到10.4min。小鼠游泳时间明显延长,同时血清乳酸水平下降,从5.1mmol/L下降到1.3mmol/L,与此同时脾脏指数、胸腺指数、IL-2、TNF-α水平均有所改善。5组小鼠力竭游泳时间、血乳酸水平、脾脏指数、胸腺指数、IL-2、TNF-α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中、低氨基酸组指标呈梯度变化,逐渐接近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冬虫夏草氨基酸具有抗疲劳、增强免疫作用。

  • 标签: 冬虫夏草 氨基酸 药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估布洛芬混悬液与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用药不同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234例小儿高热病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乙酰氨基酚,试验组给予布洛芬混悬液,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对比用药前后不同时点两组患儿体温变化。结果用药前两组患儿体温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1h、2h、4h、6h时试验组患儿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卡方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试验组患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略低于对照组的2.6%,卡方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高热效果显著,可快速退热,无明显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高,建议在临床上加以推广使用。

  • 标签: 小儿高热 布洛芬混悬液 对乙酰氨基酚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早期静脉输注小儿氨基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营养效果。方法将80例可静脉营养治疗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的分成两组,各组40例,试验组给予早期静脉营养方法,出生后24h内静脉输注小儿氨基酸;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营养方法,出生48~72h后静脉输注小儿氨基酸。记录两组患儿出生后第1、3、7天静脉血清前白蛋白、体质量增加状况、能耐受全胃肠喂养所需时间及静脉营养产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1)相同日龄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出生后第1天两组对照无差异性,第3日及第7日试验组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2)试验组患儿平均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短于对照组,体质量增长速度快于对照组,两组过渡到全胃肠喂养所需时间无明显差异。(3)两组均无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静脉使用氨基酸比传统方法静脉使用氨基酸疗效显著,不会使静脉营养并发症增加。

  • 标签: 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 前白蛋白 静脉营养
  • 简介:为研究不同采收时期和调制方式万源晒烟烟叶调制前后氨基酸含量和比例变化的影响,以主栽晒烟品种万毛3号为材料,设计采收时期和调制方式试验,对调制前后的烟叶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晒烟鲜烟叶氨基酸总量平均为147.9mg/g,以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最高,分别占总量的12.5%和10.7%;受采收期影响,天冬氨酸及氨基酸总量随采收期推迟先减少后增加,谷氨酸含量则先增加后减少。调制后烟叶中氨基酸总量降至104.0mg/g,降幅29.7%。但天冬氨酸含量显著增加,增幅28.9%,占氨基酸总量比例增至23.6%,谷氨酸及其他多数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采收时期和调制方式对调制后烟叶各氨基酸含量均有影响,随采收期推迟,晾制条件下氨基酸总量持续上升,晒制条件下则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调制方式天冬氨酸的含量影响较大,烟叶成熟度低时晒制烟叶天冬氨酸含量高于晾制烟叶,成熟度高时则是晾制烟叶高于晒制烟叶。

  • 标签: 晒烟 氨基酸 采收时期 调制方式
  • 简介:摘要2-羟基-3-萘甲酸-2-氯苯胺广泛应用在有机发光极管(OLED)、药品、材料等行业中间体中,需有准确可靠,操作方便、成本低的检测方法其含量进行检测。本文从液液萃取、固相萃取样品进行净化,从HPLC条件优化着手,用极管阵列检测器、液相质谱(LC-MS)等多种方法专属性进行确证,并从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检出限、定量限等指标对方法进行确认,开发出符合应用要求的HPLC检测方法。

  • 标签: 有机发光二极管 高效液相色谱法 固相萃取 液相质谱
  • 简介:为探讨超声波提取太子参总氨基酸的最佳工艺条件,在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优化,考察浸提次数、料液比、单次浸提时间、乙醇浓度和超声功率等因素氨基酸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乙醇浓度氨基酸得率影响最大;超声波法提取太子参总氨基酸的最佳工艺是:1g太子参粉末加入40mL50%的乙醇,30℃下300W超声浸提3次,每次40min;优化后的提取工艺重复性好(RSD=1.05%),得率高(11.2mg·g^-1),可行性强.

  • 标签: 太子参 总氨基酸 超声提取 单因子试验 正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