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口服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对比分析

胡巧梅

(甘肃省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陇西分院甘肃天水748100)

【摘要】目的:探究口服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对比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患有小儿高热患者,并根据使用药物的不同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和观察组(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儿用药前后体温控制情况以及退热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用药前后体温控制情况以及退热治疗比较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布洛芬混悬液能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控制患儿的体温,具有较好的退热效果。

【关键词】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小儿高热;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8-0169-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气候变化突然,导致人们体质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于气候变化无常的影响,近几年国内外呼吸道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小儿高热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小儿高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儿科突发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以是由于患儿年幼,抵抗力较差,较容易感染病毒、细菌以及其它炎症因子引起高热反应;二是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引起患儿高热或超高热持续不退[1]。若治疗不及时,患儿长时间高热不退,病情严重者会造成患儿热性惊厥,甚至发展为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对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抗生素、布洛芬以及对乙酰氨基酚是临床上主要的退热药,但大量临床实验结果证明,长时间服用抗生素、布洛芬以及对乙酰氨基酚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因此为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文选取80例小儿高热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进行了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取得非常好的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患有小儿高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

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0.5~8.3岁,平均年龄(5.42±1.51)岁;

观察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1.2~9.3岁,平均年龄(6.67±2.54)岁;

2组小儿高热患儿的一般资料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首先给予患者一定剂量的抗生素治疗,在此基础上通过口服给药的方式,给予患儿服用对乙酰氨基酚药物,15毫克/千克,一次顿服[2]。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以及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症状。

观察组:与对照组一样,在给予患儿一定剂量的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口服给药的方式,给予患儿服用布洛芬混悬液,8毫克/千克,一次顿服[3],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以及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症状。

两组患儿在服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停止使用其他退热剂和物理退热法;同时还要观察两组患儿的退热情况,记录两组患儿分别用药前与用药后0.5、1、2小时的体温以及其他症状,以方便后期的研究分析。

1.3观察指标

本次对比试验,以观察分析两组患儿用药前后体温控制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为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2.1在实验结束后,两组患儿体温控制情况如见表1所示

观察组患儿用药前体温为(39.7±0.6),用药后1小时,有7例患儿体温降为(38.6±0.5),用药后1.5小时,有15例患儿体温降为(38.1±0.4);对照组患儿用药前体温为(39.8±0.6),用药后1小时,有7例患儿体温降为(38.5±0.5),用药后1.5小时,有15例患儿体温降为(38.5±0.6)。两组患儿的用药前后体温控制情况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3不良反应

两组患儿在服用药物后均有不良反应发生,40例观察组患儿中有3例出现呕吐、腹胀、泄泻等一系列胃肠道问题,有1例出现了皮炎、红疹等皮肤问题,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而40例对照组患儿中有7例出现呕吐、腹胀、泄泻等一系列胃肠道问题,有3例出现皮炎、红疹等皮肤问题,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P<0.5)。

3.讨论

小儿发热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急性感染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头疼、肌肉疼痛、全身不适、高热不退等,另外还较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消化功能异常、胃肠功能疾病,对患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4]。由于疾病预防知识宣传不到位,大部分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度较低,患儿发病之初未能进行及时治疗,极易导致患儿出现免疫功能下降,防御能力降低、身体素质变差,更为严重者还会合并其它危重并发症,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其中微循环障碍、脑细胞缺血缺氧、脑细胞水肿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5-6]。

临床上常用的抗炎免疫类药物主要包括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抑制前列腺素类物质的生物合成等药理作用,达到退热、抗炎的目的。其中布洛芬也属于抗炎有机酸类药物,主要是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破坏肿瘤因子的释放,起到退热镇痛以及抗炎抗风湿的效果。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两种药物对比,布洛芬能在短时间内快速退热,有较高的安全性,有长时间的退热效果,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国内外大量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布洛芬对超高热、高热惊厥以及心力衰竭的长时间发热患儿的治疗效果高于对乙酰氨基酚[7]。

但较大剂量使用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容易造成肝肾功能障碍,同时对血小板的生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剂量,特别是对2岁以及2岁以下的新生儿更要按照药物管理局所颁布的用药剂量大纲决定用药剂量。在用药治疗过程中,对患儿的体温、脉搏以及血压的变化要进行严格监控,特别注意患儿是否出现肝肾功能损伤和严重脱水等危重现象,若出现危重状况,及时对患儿进行抢救治疗,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8]。

本次对80例患有小儿发热的患儿进行研究表明:两组患儿用药前后体温变化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比较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总而言之,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有较好的退热效果,能在短时间内控制患儿的体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曾小玲.口服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对比[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0):3846-3847.

[2]周进科,朱发绪,卢学军.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对比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0):93-94.

[3]张小丹.小儿高热治疗中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9):130-131.

[4]舒航[1].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5,12(3):82-82.

[5]应晓峰.不同退热药物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2):3444-3446.

[6]贺健.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28-29.

[7]王乐男,张峥,买春芳.探讨布洛芬混悬液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临床疗效[J].系统医学,2016,1(8):83-84,93.?

[8]罗中吉.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疗效及其副作用对比研究[J].医药前沿,2013,(3):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