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对抗审判模式中法官角色的重塑李春达段守亮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设定了对抗审判模式,勾画了法官角色的基本轮廓。庭审中法官担当什么职责,将以何种形象就座于审判席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1997年1月1日的临近,对于角...

  • 标签: 法官角色 对抗制 刑事诉讼法 审判模式 讯问被告人 审委会
  • 简介:对抗式刑事审判至少包括以下四种不同的内涵:字面意义上的竞技式司法、比较法意义上的普通法系审判、技术意义上的对审式审判和控辩主导式审判、理想类型意义上的纠纷解决式审判对抗式刑事审判运用在不同的语境下往往具有不同的内涵,但是又有各自的不足之处。参酌最后两种定义的合理部分。对抗式刑事审判应界定为由控辩双方当事人及其律师主导且在严格规则规范下的审判,裁判者在该程序中通过理性的方法判断指控的犯罪事实是否成立。

  • 标签: 对抗式刑事审判 竞技式司法 普通法系审判 对审式审判 控辩主导型审判 纠纷解决型审判
  • 简介:<正>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种形式的责任应运而生,审判中也要实行责任。众所周知,责任的核心是明确划分责权范围,以权力确定责任,以责任承担制约权利行使,防止权力滥用,从而增强人的工作责任心,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审判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随着法制的健全,法律的调整作用将

  • 标签: 责任制度 独任审判员 审判工作 审判人员 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
  • 简介:我们所要移植的对抗已经不是英美国家所独有的审判模式,而是一种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或借鉴的有效方式。这为我们在中国移植对抗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更多的技术参考方案,只要对之进行符合国情的改造,扬其长处,补其短处,完全可以在中国移植成功。中国修订刑事诉讼法、改革庭审方式的立法与实践,无论其成功或失败之处,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借鉴和吸收对抗的合理成份,改良中国的审判方式实际上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诸如“先走后审”、“判者不审”。‘”审者不判”、‘“上批下判”。‘’控审不分”、’‘辩护职能低弱”等一系列弊端,使庭审完全流于形式,被告人和律师不满意,法官和检察官同样也不满意,因而革除流弊,进行

  • 标签: 对抗制 被告人 检察官 过程价值 检察机关 辩诉交易
  • 简介:一、《刑诉法》在庭审调查及举证方面的弊端。十余年来,我们在长期的刑事审判实践中感到,《刑诉法》规定的庭审中的法庭调查程序拘泥、呆板,某些程序甚至流于形式。法庭调查是法庭审理中的环节,在这一程序中,立法宗旨是通过庄严的法庭,全面调查被告人被指控的犯罪事实是是否存在、情节如何,证据是否充分等等。但实际上,审判人员、特别是该案的主审人,在开

  • 标签: 审判人员 被告人 公诉人 法庭调查 辩护人 全案
  • 简介:<正>一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公布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这是我国法制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必将对我国刑事司法活动,特别是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绝不是审判操作程序的简单改变,它涉及到司法价值取向、法官角色转变、民众社会

  • 标签: 对抗制 刑事庭审方式 新刑诉法 法官 职权主义 人民法院
  • 简介:文章选择了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证人概念进行比较这一切入点,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对抗诉讼模式下证人的程序角色,既探讨了证人作为法庭信息来源的传统角色,又论说了证人在对抗下成为控辩双方进行争斗的有力工具的这样一种特殊角色。其价值在于,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美国刑事诉讼程序中所采用的交叉询问的质证方式,恰恰是证人所扮演的程序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刑事程序的质证方式。

  • 标签: 证人 程序角色 对抗制
  • 简介:在我国刑事审判对抗改革中,对我国的司法机关包括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认识、定位和塑造,是一个十分现实、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对抗改革中,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处于齐步改、同步变的过程中;改变最大的将是法院和法官,由职权下的积极主动的审判者角色,转变为消极、中立的仲裁人身份;法院和法官的消极和中立不能或主要不能由法院和法官单方面自觉实现,而是在各方的互动下,客观上趋于消极,走向中立;检察机关和检察官也将减弱其身份在职权下的职权色彩,发生类似于一方当事人的变化,但是,我国的检察官不应该当事人化.

  • 标签: 时抗制 职权制 司法机关 审判机关 检察机关
  • 简介:英美两国之所以在历史上较为青睐于对抗式刑事审判方式是因为英美两国具有不同于法德等国的政治法律文化基础:古典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与对抗式刑事审判具有内在的契合性。随着古典自由主义的式微和新自由主义的兴起,英美的古典型对抗式刑事审判慢慢地转变为现代型对抗式刑事审判。现代型对抗式刑事审判不仅通过福利性的法律援助制度逐渐消除了古典型对抗式刑事审判形式平等实质不平等的弊端,还通过建立和完善证据开示制度实现了控辩双方的资源互享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审判发现实质真实的能力,而且还重新设定了刑事审判控辩审三方的角色和相互关系,如强调检察官的公正执法义务、对被告人自治权的适当限制、裁判者对程序的适度干预。

  • 标签: 古典自由主义 对抗式刑事审判 新自由主义 现代转型
  • 简介:推行审判长和独任审判员选任制度,强化合议庭和法官职责,是《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确定的重大举措。这项改革,实质上是让法官处于审判活动的中心位置,这对于提高审判效率、保障司法公正都交增生深远影响。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权责不清、审者不判、判者不审”以及法院体制行政化的现象,很有必要对现有的审判长选任制度加以完善。

  • 标签: 审判长 选任制 人民法院 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重大疑难案件
  • 简介:对抗刑事审判的起源》是享誉西方法学界的著名法律史学家约翰·朗本(JohnH.Langbein)的一本力作。朗本的学术声誉源自他对西方刑事司法理性形态多样性形成过程的历史性研究。在这本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中,朗本对普通法刑事审判制度史进行了出色的原创性研究。依托他对在牛津新发现的《中央刑事法院档案》的敏锐解读,朗本探讨了一个司法"发生学"问题,即作为审判制度多样性形态中的一个重要类型的对抗刑事审判,在历史上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其形成与变迁史又具有怎样的现实政治启示。本文认为,朗本继承了韦伯以来的一个法律社会学思想传统,体现在他首次从制度的社会权力结构视角考察了普通法刑事审判程序权力构造的理性化进程。在其细致并极具说服力的历史分析中,朗本开创性地提出了"律师主宰化"乃是对抗刑事审判的权力结构本质特征,这个理论进路为司法史研究领域打开了新的研究视野。

  • 标签: 对抗制刑事审判 律师主宰化 对抗制政治文化
  • 简介:<正>长期以来,英美学者都习惯将"对抗"(adversarysystem)作为本国诉讼制度的基本特征,并与大陆法系的"纠问"(inquisitorialsystem)相对应。然而,从上世纪后半期开始,这种对抗诉讼体制却随着案件管理运动的开展发生了一定变化。在强化法院对案件管理的过程中,英美法官获得了很多有悖于传统

  • 标签: 对抗制 诉讼迟延 管理运动 民事诉讼案件 诉讼体制 证据开示
  • 简介:现行刑事诉讼法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对审判方式的改革,由原来职权主义色彩颇浓的法官审问式转向以控辩双方辩论为主,法官仅是庭审主持的辩论式,又称对抗式。其中,法院对公诉案件的庭前审查由以前的实质性审查改为程序性审查,目的是防止法官"先入为主"。这为控辩双方能平等地向法庭出示证据并据此进行辩论,法官兼听则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我们应注意到,对抗审理方式的一个重要前提--证据开示未能在刑诉条文中加以圆满规定,有关司法解释也未能查漏补缺,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失误。而这一点也很可能导致原先设计的理想模式落空,在程序正义追求的漫漫征途中丢失了程序正义。证据开示原是从普通法发展而来。主要是在公诉案件中,为保证

  • 标签: 证据开示 辩护律师 辩护制度 对抗制 控辩双方 被告人
  • 简介:雅典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转折和旋涡,标志着雅典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剧烈的冲突——言行合一传统的颠覆和古典民主思想的式微。罗马共和末期,塞涅卡拒绝法庭审判而由学生尼禄赐死,则意味着一种转折,在他那里,古典政治学终结了。相反,一种对近代影响巨大的政治理论开始出现:国家与政府只是堕落的时代中人类不得不承受的命运安排,善与正义的完全实现意味着国家与政府的消亡。古典时代之后,对耶稣基督的审判,开创了基督教政治思想的时代。

  • 标签: 西方思想史 法庭审判 古典时代 苏格拉底 民主制 民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