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对仗也就是诗词中的对偶,即把同类的概念或者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但是这并列并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有很多讲究的,它会聚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美,富有张力。对仗分词的对仗和律诗的对仗,因为词的对仗是从律诗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的,我们只要把律诗的对仗学好了,词中的对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 标签: 仗奥妙
  • 简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里的《杜甫诗三首》"练习说明"之三这样说道:"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将"对偶"与"对仗"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欠考虑和不妥当的。

  • 标签: 对仗 对偶句 格律诗词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实验教科书
  • 简介: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在注释乐雷发的诗句“红蜻蛉伴绿螳螂”(《秋日行村路》)时指出:“古人诗里常有这种句法和颜色的对照,例如自居易《寄答周协律》:‘最忆后庭杯酒散,红屏风掩绿窗眠。’……”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发现。这种句法,我姑且称为句中对仗,颜色对照。既然是“古人诗里常有”,那么也可以算作古代诗人描绘意象、营造意境的一种手法。句中对仗,两种景物意象并置,并借助其问的动词表现它们的各种微妙关系,使诗句紧凑浓缩,言简意丰。颜色对照,则使景物意象更鲜丽悦目,并组合成美妙的画面。由于这种句子都是写景句,往往被诗人置于诗的结尾,借以融情入景,以景结情,使诗的意境含蓄不露、意味深长,成了全诗的点睛之笔。下面,我从唐宋诗中采撷数例,与同好者一起品味这种颜色对照的写景佳句。

  • 标签: 对仗 景物 意象 写景 佳句 唐宋诗
  • 简介:楹联,是我国独具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体制小巧,风格多样,用途极广。其中有文艺性的,有实用性的,但无论哪种在写作上人们无不竭精殚虑,于形式美和内容、意境之美上穷力追攀,旋展才情。因此它实是我国“美文”的一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都是文学的,是我国独具的一种袖珍型的文学样式。楹联文学在我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而极盛于明清两代。上至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平头百姓,贩夫走座,没有不熟悉它的。其参与面之广没有哪种文学样式能与之匹敌,早已成为全民所喜爱的一种艺术样式,在今天仍有其很强的生命力。

  • 标签: 动补结构 文人雅士 动宾结构 状中结构 形式美 于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谈近体诗的对仗艺术王新霞中国古代近体诗的对仗艺术成就甚高。对仗艺术之所以受到历代诗人的重视与喜爱,不是没有原因的。对仗的形式是古代诗人们从汉语结构的特点出发,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有效表现形式之一,又是中国语言文字之美的综合体现。按照近体诗的结构...

  • 标签: 流水对 杜甫《春夜喜雨》 近体 并列关系 刘禹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简介:律诗及其对仗,历来为旧体诗研究者所关注。不过,从认知角度来研究的,似不曾见到。文章作一个尝试。基于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我们看到律诗及其对仗,都是以整齐对称和错落参差以及“起点—路经—终点”认知图式为认知底蕴的。而这些认知底蕴可以从律诗及其对仗的语言的意义内容与语言的形式两个方面看到。这是文章探究的出发点,也是文章探究的归宿。

  • 标签: 律诗 律诗对仗 认知 认知底蕴
  • 简介:在中学的古诗文教学中,常常遇到对偶和对仗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它们二者的关系如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对此没有明确的说法。现代汉语讲"修辞格"的部分只有"对偶"的条目,而没有"对仗"。一些讲授古代汉语或古代

  • 标签: 对仗不同 对偶对仗
  • 简介:本文以《全唐诗》为材料,从声律和韵律两个角度全面分析了唐诗格律结构的类型,归纳出了粘式律、对式律、粘对混合律、平韵律、仄韵律、转韵律等诗律结构体式,并分类举出诗例,作了精要的分析,从而完整地揭示出了唐诗格律的体系。

  • 标签: 唐诗 诗律 粘对 律联 声律 韵律
  • 简介: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中国古典诗歌自四言而五言而七言,以至词、令、曲,像一条衍生不息的长河,一直都处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但是,到了明、清之际,它却逐渐进入回光返照的境地,甚至于走向末路,不但内容上陈陈相袭,而且在形式上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艺术方面的新的突破,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不可企望的幻影.

  • 标签: 新诗 格律 中学 语文 音乐美
  • 简介:诗的语言要求诗句具有其特殊的格律。英诗的格律主要靠句中的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的规则搭配来形成。英语单词本身也是轻重音相间排列的。例如:incomprehensi’bility,八个音节,其重读音节为bil,次重音为com。那么其他六个音节呢?如果反复揣摩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词可以很自然地读成:"inCOMpreHensiBILiTY",即,第二、四、六、八个音节要比第一、三、五、七个音节读得响一些,成为规则的“弱强相

  • 标签: 重读音节 英诗 抑扬格 音步 扬抑格 扬抑抑格
  • 简介:首先谈谈平仄问题。自南朝沈约、周颐等人发现了汉语的四声之后,中国的文人们好像终于找到了作诗的不二法门,于是在诗歌的创作当中,极尽声调抑扬顿挫之能事,形成了繁复庞杂的“四声八病”之说。这些规矩并没有给诗歌带来想象中的音律谐美,反而像重重枷锁束缚了诗歌原本自由歌唱的生命。今天我们的历史能有如此美丽的诗歌记忆,还得感谢伟大的唐人,他们大刀阔斧,

  • 标签: 诗的格律 不二法门 诗歌 四声 平仄 沈约
  • 简介:回顾本书的论述,在情感特性、思想题材、审美意象和创作手法四个方面,中国现代诗歌与西方诗歌都大同小异,与中国古代诗歌(不包括表现异质性自我情感的古代诗歌)则小同大异。有无相反的情况呢?有,那就是语言上的格律形式。然而,许多人不遗余力地试图在上述四个方面接续中国现代诗歌与中国古代诗歌,却对两者之间在格律形式上存在着的生命关联予以忽视乃至轻蔑。

  • 标签: 诗的格律 中国古代诗歌 中国现代诗歌 自我情感 格律形式 创作手法
  • 简介:2007年10月20-21日,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常熟理工学院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共同主办的“新诗格律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在常熟理工学院举行。这是一个关于诗歌与诗学的专题性会议,主要针对当下诗歌创作中存在的不注重形式和诗体建设等问题讨论了新诗的文体规范,倡导诗体重建.实验新诗格律,进一步完善格律体新诗。

  • 标签: 新诗理论 新诗格律 格律体 常熟 中国现代 诗学研究
  • 简介:有文友田君,酷爱格律诗,间或习作之;却每苦于古今声韵不同,茫然而不知所从。因嘱我写一篇有关文章,以释疑解惑。本人不是作诗填词的专家,更非研究声韵的学者,自知难当其托;但又盛情难却,便只好“赶鸭子上架”了。

  • 标签: 中学 作文 语文教学 《格律诗声韵浅谈》
  • 简介:所谓诗词格律,亦即指;形式排偶与声调和谐的法则。对于旧体诗词的格律,目前似乎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严格遵守,一种主张不管平仄、音韵、对仗那一套,只要顺口就行。我则认为:既是作旧体诗词,就要符合一定的格律。比如说,只是七言、八句、押个韵脚,还不能算作「七律」。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同志一封信上说的:他认为陈毅同志的诗「于律诗稍有不合。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但是,另一方面,我认为:为了词不害意,也不一定完全拘泥于格律

  • 标签: 旧体诗词 诗词格律 对仗 七言 毛泽东同志 杜甫
  • 简介:<正>缘起新诗格律运动,无论是从陆志韦1923年出版的《渡河》算起,还是从1926年《晨报·诗刊》出版算起,都已有了六十年上下的历史。它自成为一个“运动”之后,几十年来,虽然时断时续、时隐时显、时起时伏,经历着一条曲曲折折、坎坷不平的道路,但是却始终吸引着许多人沿着它行进的方向去不断探索开拓。1965年春天,诗人、元帅陈毅说起过,毛主席曾向他讲到中国文艺改革以诗歌为最难,大约需要五十年的时间。可见新诗格律和形式要创出一条公认的路子,是多么的不易。正因为这样,我们应该尽力推进它。

  • 标签: 五十年 新诗格律 作品 节奏 自由体 古代诗歌
  • 简介:文章对蒲松龄《聊斋俚曲集》有牌曲子作归纳比较,并参考南北曲谱和同代民间俗曲,编制出俚曲格律谱,分50种曲牌、62种格式,标明各种曲牌的句数、字数、句式主要特征和尾韵字的声调。文章还讨论了聊斋俚曲的方言基础、俚曲所用曲牌的时代特征,以期对明清俚俗韵文的语言研究和文学研究有所助力。

  • 标签: 聊斋俚曲 曲牌 格律谱
  • 简介:希伯来诗歌格律的演变[以色列]本加明·赫鲁少夫斯基维雅译研究现代希伯来诗歌的语言时,会面临一个三千多年来的诗歌共生并存的“极富想象力的陈述”(引用马尔路斯的说法)。在延续至今的几种古老诗体中,希伯来语在其发展变化的同时同许多不同的语言、诗歌相互影响,...

  • 标签: 希伯来语 诗歌格律 格律形式 英语诗歌 重读音节 抑抑扬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