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像检查在后路枢内固定融合术在枕颈部畸形所致脱位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后路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枕颈部畸形所致脱位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行全面的影像检查,进行影像学评价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结果后路枢融合术治疗枕颈部畸形所致脱位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及临床效果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枢融合术治疗枕颈部畸形所致脱位患者的安全、有效,全面的影像检查可以很好的提供适应症、置钉方案选择及疗效评价。

  • 标签: 颅骨牵引 后路枕颈融合术 枕颈部畸形 寰枢椎脱位 影像评价
  • 简介:目的采用单纯后路松解枢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技术治疗难复性脱位,评价其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28例难复性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松解枢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于板间植骨融合.随访颈椎X线、CT、MRI观察复位及脊髓减压情况,测量枢椎管最小矢状径及CMA改善状况,观察植骨愈合情况及JOA评分.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45±37)min(115~210min);手术平均失血量(205±65)ml(140~290ml).术中无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发生,所有患者枢椎弓根螺钉成功置入,23位患者(82%)枢关节完全复位,所有患者脊髓减压满意.术后随访平均25.6(12~36)个月.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脱位复发.在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6±2.2改善到14.8±1.8(P<0.0005),平均改善率为73.8%;枢椎管最小矢状径由术前平均(9.3±4.2)mm改善到(18.6±3.2)mm(P<0.0005).CMA由术前平均115.2°±12.5°改善到153.6°±9.3°(P<0.05).结论采用单纯后路松解枢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可有效治疗难复性脱位,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寰枢椎脱位 手术入路 后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生态园林是建立在生态学理论技术上,和新型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构建出园林的绿地、花园、瀑布、岩石等景色。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增加生态园林建设数量,满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提高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标签: 生态园林设计 植物 配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接受经皮体成形术后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患者邻近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3月—2015年10月的47例接受经皮体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患者,5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邻近体再次骨折作为观察组,在42例没有再次骨折患者中随意抽取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对年龄、性别以及骨水泥注入量等相关因素影响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注入量、腰椎骨密度、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方面(P<0.05)。结论接受经皮体成形术后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患者邻近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注入量、腰椎骨密度以及抗骨质疏松治。

  • 标签: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邻近椎体再骨折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研制保留各方向活动的仿生人工齿关节,探讨其可行性。方法采集30例正常CT数据,用Mimcs15.0软件三维重建,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解剖数据设计保留各方向活动的仿生人工齿关节。在10具新鲜尸体标本上模拟关节置换术,X-ray及CT检查关节及螺钉位置。结果侧块中点间距离为(32.53±1.38)mm,侧块中点处高度为(13.48±1.60)mm,椎动脉孔内侧缘间距离为(51.12±2.31)mm,侧块横韧带结节间宽度为(16.23±1.01)mm,前结节至齿状突后缘间距离(18.48±1.77)mm;枢:齿状突高度(14.82±1.81)mm,基底部横径(9.53±0.65)mm,前后径(10.91±0.91)mm,体高度(19.33±1.77)mm,体宽度为(18.19±1.59)mm。人工关节由部件、枢部件及螺钉组成;钢板与骨质贴合好,脊髓未受压,螺钉方向准确;关节置换后的屈伸、侧屈及旋转功能得以保留。结论依据解剖学数据设计的仿生人工齿关节匹配性好;在关节置换后不仅能够维持稳定性,还能够保留各方向活动;此关节具有临床置换的可行性。

  • 标签: 寰椎齿状突关节 人工关节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经皮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OVCFs)后新发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实施PVP治疗的OVCFs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60例患者术后发生新发体骨折的为12例(20.0%)24个体,其中相邻体为11个(45.83%)。相邻与非相邻体骨折间、有无新发体骨折间的患者对比,其体重指数(BMI)存在显著差异,且P<0.05;而性别、年龄、PVP手术体个数、骨折体个数、身高下降、骨水泥注射剂量等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PVP治疗OVCFs患者后新发体骨折的危险因素为BMI≤18.5kg/m2(低体重指数)。结论经皮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后新发体骨折的危险因素主要为低体重指数,且与手术本身无关。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新发椎体骨折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穿刺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单侧椎弓根穿刺PVP治疗体压缩骨折患者62例压缩体80个,采用VAS疼痛评分评价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疼痛程度。结果术前VAS评分为(8.8±1.5)分,术后24小时为(1.8±1.2)分,随访一年为(1.9±1.3)分。结论单侧椎弓根穿刺PVP治疗体压缩骨折效果显著。

  • 标签: 单侧椎弓根 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经皮体成形术治疗体压缩骨折的护理要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体压缩骨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接受经皮体成形术治疗期间的护理要点。结果患者在经皮体成形术治疗后,都获取了成功,其术后的疼痛状况都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结论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体成形术治疗期间,予以患者全方位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以及护理的质量,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具有推广的意义。

  • 标签: 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皮后路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患者中16例采用双侧椎弓根穿刺注射,8例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注射。单个体注射骨水泥量为4-6mL,通过患者术前、术后X片所示体高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注射成功,24例患者术后经平均13个月随访。患者体高度得到改善,体后凸畸形改善不明显,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明显改善。结论经皮后路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有效、安全的方法,患者疼痛明显减轻。

  • 标签: 椎体骨折 骨质疏松 经皮椎体成形术
  • 简介:摘要近年来,在经济、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建筑业发展取得了莫大的进展。在一项建筑工程从立项到竣工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建筑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所谓建筑设计,就是指在建筑工程施工前,先由工程设计人员对建筑的施工及使用过程进行全面的规划,以使建筑符合开发商和住户的要求。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自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建筑设计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新理念,其重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建筑的节能、环保与舒适、健康,符合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笔者结合实际,对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的应用进行了浅要分析,仅供参考。

  • 标签: 绿色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 应用
  • 简介:摘要因行政档案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执行性、权威性、服务性。本文结合目前行政档案管理的需要,在行政档案管理中加强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从当前行政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几点新的管理思路。

  • 标签: 信息化环境 行政档案管理工作 创新管理 深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腰椎手术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经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对其进行治疗,研究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25.8±8.5)分钟,平均出血量为(320.2±10.2)ml,治疗优良率为96%,其中优38例,良10例,可2例,差0例,没有患者出现移位、Cage下沉、断裂、固定松脱的现象。结论经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手术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单体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术后近期手术体再骨折相关原因,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对已行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8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显示,分为手术体再骨折组(A组,共24例),无再发体骨折组(B组,共164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记录所有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骨密度、手术节段、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形态、骨水泥与体上下终板间距离、术后佩戴支具的时间、术后是否规范化使用抗骨质疏松治疗等相关因素,探讨导致术后手术体再骨折的原因。结果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手术节段、骨水泥注入量、术后佩戴支具时间等因素在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依从性较B组差,术后6个月A、B两组骨密度T值分别为(-2.46±0.700)、(-2.21±0.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分别为(-2.37±0.896)、(-1.92±0.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体内骨水泥弥散形态分为团块状与海绵状,其中A、B两组团块状分布分别为15例、58例,海绵状分布分别为9例、10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0,P〈0.05)。术后3d复查测量A、B两组骨水泥上缘距上终板距离分别为(3.38±0.744)mm、(1.98±0.707)mm,骨水泥下缘距下终板距离分别为(3.13±0.835)mm、(1.82±0.47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术后近期手术体再骨折是多方面综合因素共同引起的,其中骨水泥弥散形态、骨水泥与体上下终板间距离以及骨密度是导致手术体再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再骨折
  • 简介:背景:跨伤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骨折较常用的手术方式。但术后易出现后凸畸形复发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弓根体内植骨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12月收治的后路经伤椎弓根体内植骨治疗腰椎骨折患者45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采用传统跨伤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骨折患者40例,设置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伤前缘高度维持、伤高度百分比、Cobb角大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弓根体内植骨治疗腰椎骨折能够有效维持伤三柱稳定性,减少并发症,促进脊椎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后路 植骨 内固定 腰椎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经皮体成形术后手术体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发生由于骨质疏松性的体压缩骨折的病人156例,实行经皮体成形术后,有10例病人再次发生骨折,分析病人再次发生骨折的原因。结果有10例病人出现实行经皮体成形术后再次骨折,其中有4例病人在经皮体成形术后3个月内出现骨折。病人在手术前出现体存在裂隙样的出现术后再次骨折的概率增加。病人的骨水泥是否接触上下终板,骨水泥中是否出现椎间盘的渗漏没有增加病人出现手术后再次骨折的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前存在裂隙体是出现经皮体成形术后出现再次骨折的高风险因素。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的椎体压缩骨折 再发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体裂隙征对经皮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行PVP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96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体裂隙征分为裂隙组32例和无裂隙组6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伤前缘相对高度、伤矢状面Cobb角以及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分布形态和渗漏情况。结果治疗1月后,无裂隙组和裂隙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8.4%和90.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明显下降,Cobb角及伤前缘相对高度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组间VAS、ODI、Cobb角及伤前缘相对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裂隙组患者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明显少于裂隙组(P〈0.05);术中骨水泥弥散不佳仅1例,明显少于裂隙组5例(P〈0.05);术中骨水泥渗漏仅2例,明显少于裂隙组6例(P〈0.05)。结论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时,无论伤内是否存在裂隙,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体裂隙征的存在会增加骨水泥注入量,出现骨水泥弥散不佳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高等问题。因此,术中应尽量使骨水泥填满裂隙,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时避免骨水泥椎管内渗漏,预防畸形矫正丢失及术后再骨折的出现。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椎体裂隙征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评价经皮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体骨折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2例骨质疏松性体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51例行经皮体成形术,作为治疗组;51例采取保守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和Cobb角度变化。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的VAS评分、Cobb角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体骨折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显著,优于保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骨折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