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宫颈锥切术应用在宫颈上皮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宫颈上皮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冷刀锥切术治疗,试验组给予宫颈锥切术治疗。结果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对2组宫颈上皮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等临床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其中试验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锥切术应用在宫颈上皮患者治疗中具有着切口创面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重视并推广。

  • 标签: 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 宫颈锥切术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2013年WHO关于宫颈上皮二级命名法的临床应用及相关问题。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16、Ki-67蛋白在111例宫颈良性反应性病变(良性病变组)、81例CIN1、39例CIN2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宫颈低级别及高级别上皮二级命名法中,不同级别病变与p16、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p16在良性病变、CIN1和CIN2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92%、41.98%和64.10%,良性病变组与CIN1、CIN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良性病变、CIN1和CIN2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43%、32.10%和69.23%,CIN2组与CIN1组、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16和Ki-67蛋白联合检测:在良性病变、CIN1、CIN2组中,p16(+)/Ki-67(+)的表达率分别为11.71%、9.88%和43.59%,p16(+)/Ki-67(-)的表达率分别为7.21%、32.10%和20.51%;p16(-)/Ki-67(+)的表达率分别为20.72%、22.22%和25.64%;p16(-)/Ki-67(-)的表达率分别为60.36%、35.80%和10.26%。三组中p16阴性着色特点不同,Ki-67的阳性着色特点不同。结论p16蛋白联合Ki-67可以很好地区分低级别和高级别宫颈上皮,但其有赖于免疫组化判读标准的严格执行;同一级别不同的染色特点可能代表组织的不同生物学特性,但尚需大量的临床验证。

  • 标签: P16 KI-67 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 二级命名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对收治宫颈上皮肉瘤患者应用冷刀锥切术、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月经本院诊疗并确认为宫颈上皮肉瘤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并给予不同治疗干预,接受冷刀锥切术治疗患者设为冷刀组,接受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患者设为电切组,n=30。对两组术式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电切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冷刀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冷刀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切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冷刀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组间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收治宫颈上皮肉瘤病变患者应用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无论对患者机体影响或者术后预后质量对于冷刀锥切术有显著优势,更有利于病情控制及术后康复。

  • 标签: 冷刀锥切术 宫颈环形电切术 宫颈鳞状上皮肉瘤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宫颈低级别上皮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是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一组子宫颈上皮病变,因此,对LSIL进行治疗,可以使子宫颈癌的发病率明显下降。非妊娠期LSIL优先选择宫颈切除性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子宫颈环形电切术(loo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LEEP)和宫颈冷刀锥切术(coldknifeconization,CKC)。

  • 标签: 宫颈 低级别鳞状上皮 病变宫颈 锥切术后病
  • 简介:摘要目的子宫颈上皮(CIN),是指发生在宫颈上皮,但基底膜尚未遭到破坏的一组病变的统称。目的讨论宫颈上皮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指导患者做好全面的身体检查,为宫颈锥切手术做好准备。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观察阴道出血情况。手术后阴道填塞油纱条止血,6~8小时后取出。做好护理记录和交接班,保证油纱条及时取出,防止放置时间过长引起感染。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变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通过了解宫颈上皮(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的高危因素和转归,确定早期诊断治疗方案,提高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率。对CIN各种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对高危人群的临床表现及局部症状、实验室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的诊断标准以及各种手术的方法、切除病变范围,CIN治疗方法转归进行详细介绍。CIN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对存在高危因素的妇女进行早期干预及治疗是提高妇女生存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 标签: 宫颈上内瘤变 临床表现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级别宫颈上皮的诊断方法。方法采用宫颈刮片(TBS分级)、阴道镜、组织病理学诊断技术对2010年扬中市免费宫颈癌筛查中159例病理诊断为宫颈上皮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颈刮片细胞学阳性率CINⅠ44.44%、CINⅡ73.33%、CINⅢ76.19%,阴道镜检查阳性率CINⅠ66.67%、CINⅡ88.89%、CINⅢ90.48%。阴道镜检查阳性率显著高于宫颈刮片(TBS分级)检查,CINⅠ细胞学和阴道镜检查阳率显著低于CINⅡ和CINⅢ,CINⅡ和CINⅢ的阳性率无差别。结论联合采用宫颈刮片(TBS分级)、阴道镜、组织病理学诊断技术能提高宫颈上皮的诊断率,减少CINⅠ的漏诊。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细胞涂片 阴道镜 活组织病理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Id-1,-3在宫颈上皮(CIN)及宫颈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CIN与CSCC患者的组织标本分别为22例与6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二步法检测标本组织中Id-1,-3蛋白表达水平(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对CSCC的临床分期标准进行CSCC临床分期。本组CSCC患者中,FIGOⅠA、ⅠB、ⅡA、ⅡB期分别为4,29,28及6例。本组CIN标本中,CINⅠ-Ⅲ级分别为3例,5例和14例。结果在CINⅠ-Ⅲ级标本中,CINⅢ级(n=14)较CINⅠ-Ⅱ级(n=8)的Id-1,-3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CSCC标本来源于年龄≤40岁、FIGOⅠ-Ⅱ期、有脉管浸润、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时,则Id-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显著高于〉40岁、FIGOⅢ期、无脉管浸润、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CSCC标本中癌组织分化程度、肌层浸润与癌灶直径对Id-1蛋白表达水平无影响(P〉0.05)。若CSCC标本来源于伴淋巴结转移患者,则Id-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年龄、CSCC的FIGO分期、组织分化程度、脉管浸润、肌层浸润及癌灶直径等对Id-3表达水平无影响(P〉0.05)。结论Id-1,-3在CIN、CSCC中均有表达,表达水平与CIN级别及CSCC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有关。Id-1,-3或许可作为CIN、CSCC基因治疗的候选靶基因位点。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肿瘤 鳞状细胞 宫颈肿瘤 原发性 子宫颈 ID-1 Id-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上皮病变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病毒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60例宫颈上皮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6年2月—2018年1月期间,根据上述患者治疗6个月后HPV转阴情况将其分为A组(转阴)、B组(未转阴),分别为132例、28例,并对比分析两组的各项资料,采取多、单因素分析法对宫颈上皮病变患者的HPV转阴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文研究中,160例患者,HPV转阴、未转阴分别为132例、28例,使用避孕套、性伴侣少及病理结果阴性为宫颈上皮病变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病毒转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危型人乳头病毒转阴的独立影响因素较多,需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转阴措施进行有效干预。

  • 标签: 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转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上皮(CIN)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00例CIN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宫颈三阶梯筛查诊断,即通过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和(或)人乳头病毒(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子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患者HPV感染情况及意愿行诊断性宫颈LEEP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提示宫颈癌患者进一步行腹腔镜下筋膜外子宫全切术。观察患者的宫颈细胞学TCT检查情况、阴道镜活检情况、手术患者的手术情况及1年随访结果。结果200例CIN患者宫颈细胞学TCT检查提示低度上皮病变(LSIL)、高度上皮病变(HSIL)共141例,TCT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0.50%;组织病理学结果中CINⅡ级、CINⅢ级共63例,宫颈细胞学TCT检查结果中HSIL 45例,TCT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1.42%;组织病理学结果中CINⅠ级137例,宫颈细胞学TCT检查LSIL 96例,TCT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0.07%。200例CIN患者阴道镜检查示LSIL、HSIL共163例,诊断准确率为81.50%;组织病理学结果中CINⅡ级、CINⅢ级共63例,阴道镜检查HSIL 50例,诊断准确率为79.36%;组织病理学结果中CINⅠ级137例,阴道镜检查LSIL 113例,诊断准确率为82.48%。137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LSIL,细胞学检查结果为≥不除外高度病变、年龄>45岁且病变持续存在1年或以上者中,52行诊断性LEEP手术治疗;63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HSIL患者中,58例行宫颈LEEP手术治疗,5例外切缘阳性者中4例术后病理提示宫颈癌IA1期行腹腔镜下筋膜外子宫全切术。截止12个月随访结束时,未检测到CIN残留及宫颈癌复发患者,但有8例CIN复发患者。结论采用宫颈三阶梯筛查技术早期诊断宫颈癌前病变,并及时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是防治宫颈癌的关键。

  • 标签: 诊断 宫颈癌前病变 治疗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总结90例宫颈上皮(CIN)的临床资料,探讨分析CIN的诊断与治疗。目的回顾分析90例各级CIN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目的,比较术前宫颈刮片、液基细胞学检测与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的符合率,以及阴道镜下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并分析治疗方式的选择。结果病人年龄35—45岁占80%,有2次以上人流史者占43.3%。46.7%无临床症状,46.7%有分泌物异常,或接触性出血,有6例表现为不规则出血或绝经后出血。术前TCT与阴道镜活检符合率高于宫颈刮片符合率,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部病例均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诊断率为95.5%,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64.4%,无浸润癌漏诊。全部病例行宫颈LEEP锥切术,有12例术后病理提示CINⅢ级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未见浸润癌。结论对年龄35.45岁性生活相对活跃时期,尤其有多次人流史的育龄妇女,临床上要警惕CIN。TCT作为一项筛查技术,效果优于传统的宫颈刮片,但费用相对较高,实际应用不足,病例数相对较少。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具有较高的诊断率,而宫颈锥切术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有利于选择适宜的进一步治疗目的。对于锥切术后切缘(+)病例,原则上高级别的CIN患者应行全子宫切除术。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阴道镜下多点活检 宫颈锥切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